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史前聚落在区域范围内分为主体聚落和其他聚落,它们具有一定秩序、组织和等级,聚落规模是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表现。史前聚落规模研究为史前社会分化、聚落形态演变及文化迁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区域聚落群形态及演变规律,可为探究区域文明进程和史前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对史前聚落规模的研究,主要根据聚落分布面积来划分聚落规模的等级,聚落分布面积越大,规模越大,聚落等级越高。

由于聚落分布面积具有不确定性,学者们在基于聚落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层厚度、重要的遗迹和遗物等因素,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然而对于聚落规模划分,仍以聚落面积作为主要的依据。

聚落群是聚落和聚落、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组织形态,是区域内聚落因地缘或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组织关系的聚落群聚形态。分析史前不同文化时期聚落群的形成和演变,对探讨聚落等级、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史前聚落群,有学者根据行政区或河流来划分,也有学者通过分析聚落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地形、水系等影响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

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洞庭湖区史前聚落以大型和中小型规模聚落为主,特大型聚落具有城址的性质。大型和特大型规模聚落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部和西北部,小型、中小型和中型规模聚落集中于洞庭湖中部腹地,各类型规模聚落向南迁移的趋势明显。

聚落规模壮大、人口增长、聚落遗址数量增加,使得已有的自然区域得以充分开发,但是也导致人均生存空间减小、生存压力增大。由此,聚落之间为扩大各自的生存空间、争夺相对匮乏的资源,产生了相互斗争的关系。聚落之间分布均衡性下降,社会组织结构发生转变,聚落间差距逐步明显。

古人倾向于在澧水区域聚集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分布在环洞庭湖、沅水、资水和湘江区域的聚落群数量增长,且湟水和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呈倒“L”型,由湟水区域向洞庭湖北部区域再向资水区域迁移,分布在湟水、环洞庭湖和资水区域的聚落群随时间推移得到了继承、演化和发展。

(摘编自杜心宇等《洞庭湖区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

材料二: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史前聚落的时空格局,是了解过去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信息。新石器早期的人类对聚落区位的选择,注重渔猎、采集等资源丰度和防御等要素;新石器中晚期农业社会聚落区位的选择,关注农耕作业的便利性。在聚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剧变往往促成聚落的迁移,这种被动式的生境适应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关。因此,有研究者用资源总量、个体数和竞争系数等指标,解释群落的空间过程。

聚落的集聚与扩散是生业模式改变的标志,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结果。已有研究认为,成都平原从三星堆时期到十二桥时期聚落格局的变迁,与生业结构、洪水灾害和外来文化干扰相关;西汉水上游地区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聚落区位,倾向于濒水布局;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的变迁,与古环境关系密切,而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聚落的叠置现象十分突出——这表明史前聚落发生迁移的概率,远低于空间集聚。

灾害气候事件,如持续性洪涝、干旱,会产生区域性环境梯度。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由于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其耕作条件与登封盆地形成环境梯度差,于是登封盆地的聚落沿颍河向中下游迁徙,在禹州的瓦店、谷水河、吴湾等地集聚,逐渐发展成为嵩山南麓的聚落集聚区。在全新世中期较强的一次气候变化事件中,降温导致了多年性洪涝灾害,造成大型城邑消亡、中小聚落向登封盆地和双泊河上游地区迁移。另外,社会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也可导致环境梯度。农业经济因规模化生产导致了聚落的空间集聚,如龙山晚期的瓦店、郝家台就因农业和手工业繁荣形成大型城邑;伊河、洛河之间二里头不仅是夏代的政治中心,而且极具商业和文化优势。

史前聚落的时空迁移与均衡,取决于气候、地貌和社会文化三个要素耦合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梯度。这种“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和动态均衡。从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嵩山周边聚落的平均资源域逐渐缩小,大型聚落的首位特征显著。这表明,尽管不时有灾害性环境事件的胁迫,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聚落分布在空间上仍呈集聚趋势,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空间上的必然反映。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即属于空间集聚型聚落,而新砦聚落群则表现为空间扩散特征。根据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而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则属于典型的空间均衡型聚落。

(摘编自李中轩等《集聚、迁徙与动态均衡:嵩山周边史前聚落的空间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体聚落是史前聚落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表现为聚落规模。
B.聚落群是一种聚落群聚形态,具有一定组织关系,因地缘和血缘关系聚集而形成。
C.人地关系关涉人类与自然环境,研究史前聚落时空格局,有助于了解其演变信息。
D.聚落空间格局的周期性迁移受“自然——社会”综合要素梯度的时空耦合机制驱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划分聚落规模等级的时候,学者们主要根据其分布面积,之所以需要增加文化层厚度等因素,是因为其分布面积具有扩张性。
B.澧水区域的聚落群成为两大主体聚落群之一,澧水区域成为聚落群总体演变方向的最终区域,可见古人倾向于在此聚集生活。
C.龙山时期颍河中游的湖沼区因气候变干而适宜农耕,使嵩山南麓聚落的集聚区得以形成,这表明了灾害气候带来的直接影响。
D.从新砦聚落群所表现出的空间扩散特征来看,结合关于聚落空间集聚均衡的观点,可以推知新砦聚落群属于过渡性迁移类型。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大型和特大型聚落数量增长,已具有中心聚落的特征,聚落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明显。
B.洞庭湖区大型城址聚落出现城垣、环壕、建筑群和祭坛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城址的“圈地”现象凸显,城内范围扩大。
C.在石家河文化时期,资水附近的聚落群也得到演变和发展;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洞庭湖区域的聚落群得到发展和继承。
D.城墙、环壕和护城河主要为防御功能,表明城址聚落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逐步演变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a属于原始集聚型,在新石器早期社会,采集捕猎聚落主要集中于山区。
B.图b属于农业集聚型,到了农耕时期,滨水而居成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征。
C.图c属于胁迫集聚型,水旱灾害会胁迫聚落发生空间迁移,但仍保持集聚。
D.图d属于商业集聚型,两河之间的河口区,因交通便利而成为商业集聚区。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史前聚落在洞庭湖区和嵩山周边的人地关系。
昨日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冬天

苏童

厄尔尼诺现象确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前几年的冬天那么①马虎地蜻蜓点水似的就过去了,让人不知是喜是忧。

冬季里我仍然负责在中午时分送女儿去学校,偶尔会看见地上水洼里的冰将融未融,薄薄的一层,看上去很脆弱,不像冰,倒像是一张塑料纸。我问我女儿早晨妈妈送她的时候冰是否厚一些,我女儿却没什么印象,事实上她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地上长出来的冰,那种厚厚的、结结实实的冰。

北方人在冬天初次来到江南,几乎每个人都用上当受骗的眼神瞪着你,说:怎么这么冷?你们这儿,怎么会这么冷?人们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不知从何而来。正如我当年北上求学时家里人都担心我能否经受北方的严寒,结果我在十一月的一天,发现北师大校园内连宿舍厕所的暖气片也在滋滋作响,②这使我对严冬的恐惧烟消云散。

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西北风接连三天在窗外呼啸不止,冬天中最寒冷的部分就来临了。母亲把一家六口人的棉衣从樟木箱里取出来,六个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围巾,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必须穿上散发着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天来了,街道两边的人家关上了在另外三个季节敞开的木门,一条本来没有秘密的街道不得已中露出了神秘的面目。室内和室外其实是一样冷的,闲来无事的人都在空地上晒太阳。这说的是出太阳的天气,但冬天的许多日子其实是阴天,空气潮湿,天空是铅灰色的,一切似乎都在酝酿着关于寒冷的更大的阴谋,而有线广播的天气预报一次次印证这种阴谋。广播员不知躲在什么地方用一种心安理得的语气告诉大家,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正在南下,明天到达江南地区。

冬天的街道很干净,地上几乎不见瓜皮果壳之类的垃圾,而且空气中工业废气的气味也被大风刮到了很远的地方,因此我觉得张开鼻孔能闻见冬天自己的气味。冬天的气味或许算不上一种气味,它清冽纯净,有时给鼻腔带来酸涩的刺激。街上麻石路面的坑坑洼洼处结了厚厚的冰,尤其是在雪后的日子,人们为了对付路上的冰雪花样百出,有人喜欢在胶鞋的鞋底上绑一道草绳来防滑,而孩子们利用路上的冰雪为自己寻找着乐子,他们穿着棉鞋滑过结冰的路面,以为那就叫滑冰。(A)江南有谚语道,下雨下雪狗欢喜。也不知道那有什么根据,我们街上很少有人家养狗,看不出狗在雨雪天里有什么特殊表现。我始终觉得这谚语用在孩子们身上更适合。大雪过后孩子们冲出家门冲出学校,就像摇滚歌星崔健在歌中唱的,他们要在雪地里撒点野,为自己制造一个捡来的节日。江南的雪很有节制,每年来那么一场两场,让大人们皱一皱眉头,也让孩子们不至于对冬天恨之入骨。我最初对雪的记忆不是堆雪人,也不是打雪仗,说起来有点无聊,我把一大捧雪用手捏紧了,捏成一个冰坨坨,把它放在一个破茶缸里保存,我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要把那块冰保存到春天,让它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宝贝。结果可以想见,几天后我把茶缸从煤球堆里找出来,看见茶缸里空无一物,甚至融化的冰水也没有留下,因为它们已经从茶缸的破洞处渗到煤堆里去了。

融雪的天气是令人厌恶的,太阳高照着,但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的,屋檐上的冰凌总是不慌不忙地向街面上滴着水。路上黑白分明,满地污水悄悄地向窨井里流去,而③残存的白雪还在负隅顽抗,街道上就像战争刚刚过去,一片狼藉。讨厌的还有那些过分勤快的家庭主妇,天气刚刚放晴她们就急忙把衣服、被单、尿布之类的东西晾出来,一条白色的街道就这样被弄得乱七八糟。

冬季混迹于大雪的前后,或者就在大雪中来临,(B)江南民谚说邋遢冬至干净年,反映了人们的朴素愿望,而这些要求也常常被天公满足。我记得冬至的街道总是一片泥泞的,江南人把冬至当成一个节日,家家户户要喝点东洋酒,吃点羊羹,也不知道出处何在。有一次我提着酒瓶去杂货店打东洋酒,闻着酒实在是香,就在路上偷偷喝了几口,回到家里面红耳赤的,棉衣后背上则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污泥,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通。现在我不记得母亲是骂我嘴里的酒气还是骂我不该将新换上的棉衣弄那么脏,反正我觉得冤枉,自己钻到房间里坐在床上,不知不觉中酒劲上来,竟然趴在床上睡着了。

④人人都说江南好。但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我这人对季节气温的感受总是很平庸,异想天开地期望有一天我这里的气候也像云南的昆明,四季如春。我不喜欢冬天,但当我想起从前的某个冬天,缩着脖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听见我们街上的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我走过去看见窗玻璃后面热气腾腾,一群老年男人坐在油腻的茶桌后面,各捧一杯热茶,轻轻松松地听着一男一女的评弹档说书,看上去一点也不冷。我当时就想,这帮老家伙,他们倒是自得其乐。现在我仍然记得这个冬天里的温暖场景,我想要是这么着过冬,冬天就有点意思了。

材料二: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从气象名词“厄尔尼诺现象”入手,指出“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引出对气象和季节的论述。
B.“北方人对江南冬季的错觉”主要源于内心的想象,这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南北之秋的咏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两次写到“阴谋”,体现出作者对词语运用的创新,说明今年冬天寒冷,与“记忆中冬天总是很冷”的印象相一致。
D.本文对声色光影、触觉和味道等感觉的捕捉敏感而细致入微,文章多处采用细节描写,语言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马虎”原指人行事草率,疏忽大意,“蜻蜓点水”原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此处用这两个词形容冬天,将冬天拟人化。
B.②处“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御寒手段的进步,该段也采用插叙的手法,用真实经历阐释北国之冬的实际感受。
C.③处“负隅顽抗”原是贬义词,形容依仗某种有利的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此处的情感色彩与作者对“融雪的天气”的感受相一致。
D.④处“没有人说江南的冬天好”言下之意为“我”要来说,既为下文“我不喜欢冬天”蓄势,也点明了全文的情感态度。
3.作者开头指出现在的冬天“让人不知是喜是忧”,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苏童在散文中擅长变换组合语言风格,如将典雅的文学语言与朴实的民间俗谚相结合,使得文本意蕴深刻,充满张力。请结合文本,完成下表。

本义语境义主旨义
(A)“下雨下雪狗欢喜”狗通人性,大雪飘飘象征丰年,主人高兴,狗也欢喜。B。_________雪在童年记忆中纯洁美好,反映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与作者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B)“邋遢冬至干净年”A.___________江南百姓情愿牺牲一个冬至,也要过一个干净的无雨无雪的春节。C。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姚希孟,字孟长,长洲人。生未周岁,父颖庵逝世;母文太君方二十有二,坐荼蓼中,乳血杂哺。外大父文卫辉公甚器之,尝曰:“外孙与吾儿,异日当比圭廊序。”壬戌,舅震孟为廷对第一人,与希孟同官翰林。是时给谏杨涟、御史左光斗与希孟同道相,每言:“世界即有缺陷,只此方寸却缺陷不得耳。”庚申后,有停封、移宫诸秘事,杨、左先后发疏,皆从希孟质疑义,希孟亦匡直不辞。亡何,震孟以建言归,希孟亦请假予告。里居二年,党祸既发,诸君子就槛中,累累无一免者。希孟出对朋友,凝涕在睫,太君亦微闻外间有异,疾日笃,遂不起。希孟绝水浆三日扶榇出国门徒步哭趾血目肿。丙寅三月,缇骑至吴门逺周忠介,齐民数万为呼冤,捽旗尉杀之。当事者愠,欲迁祸于希孟,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戳五人,余置不问。希孟始放迹湖山,自谓得生之余也。崇祯改元,以右庶子充经筵日讲。希孟在讲筵,本正叔、淳夫之意,竭诚主。是时,忌者犹虑希孟以文行被主知,乃阴摘讲章语深中之,遂废置,不复起用。希孟局量恢廓,才识通敏。见万历以来数十年邪正消长之势,欲以宽大持之,其于世务,凡人才、兵农、河渠、漕屯之事,无不讲究。尝语当道诸君子“宜先实事,后虚声”,故人皆以“救时宰相”目之。而不究其用,为世所惜。

(节选自张岱《石匮书后集》)

材料二: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希孟绝水浆A三日B扶榇C出D国门E徒步F哭G趾血H目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勖,文中指勉励、鼓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勖尔植”的“勖”意思不同。
B.方寸,文中指内心、心绪,与现代汉语成语“方寸已乱”的“方寸”意思相同。
C.悟,动词使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悟”用法不同。
D.起用,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指古代朝廷重新任用已退职或被免职的官员。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希孟身世凄苦,父亲早逝而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抚育他,他的外祖父对其期望甚高,认为他与自己儿子震孟必定能同朝为官。
B.姚希孟对诸多正义之士被捕囚禁深感悲痛,再加上其母离世的沉重打击,促使他在险遭牵连之后,从此便远行林泽,安度余生。
C.姚希孟凭借右庶子的身份为崇祯讲筵,他以正叔、淳夫的思想为根本希冀皇帝有所醒悟,不料所讲言论被人中伤而遭免职罢官。
D.姚希孟气量宏大、才识敏捷,目睹朝堂正邪势力的消长之势,想用宽大之法处置,虽被誉为“救时宰相”,可惜最终不被任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朝议惮吴民,恐东南遂叵测,仅戮五人,余置不问。
(2)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5.姚希孟哪些行为体现了顾炎武所说的“不空言、重实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3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郑宁示边报走笔戏赠

刘克庄

曾客嫖姚与伏波,惯骑生马拥雕戈。

金台有命终须筑,铁砚无功亦且磨。

见说帛书来汝洛,又传毡帐迫淮河。

只今西北多机会,吾子南归意若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嫖姚与伏波”常指历史名将霍去病和马援,此句交代好友从军征战的经历。
B.好友惯于驾驭性情暴烈的战马,善于使用刻镂之戈,凸显其纵横驰骋的英姿。
C.“金台有命”与“铁砚无功”在对比之中暗含着典故,意蕴丰富且令人警醒。
D.汝洛之地传来帛书,预兆前线军情紧急,“迫淮河”指明敌方已然发动进攻。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4-05-23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耕

孙犁

去年缺少冬雪,今春山地觉早,现在春苗还没有很好地播种。边区各机关动员干部就地帮助群众修田耕种。变吉哥被派到铁匠家里了。分配这些干部的时候,原有许多农民在场,有些手疾眼快的农民,把那些身强力壮的同志们先拉走了,变吉哥原本是做宣传工作的,站在那里显得文弱而且害羞,就没有人来抢他,最后由晚来一步的铁匠的女儿收用了。变吉哥起初微微有些长工上市的感觉,①后来碰到这个户主,他的兴趣就陡然提高了。

他跟着铁匠的女儿来到家里。

姑娘交给变吉哥一把鹤嘴铁镐,自己背上抬筐铲耙,叫母亲替同志做上饭,就说:“走,到我们的地里去。”

从她家出来,他们沿着一条向上的小路爬山。②这条小路只容下一个人行走。两旁是枯草和荆棘。小路绕着山腰转,越转越高越险,低头一看,村庄已经在很远的下面了。

然后,他们走进一处小小的山坳。山坳里铺着一层厚厚的白沙,散布着几棵枣树。在向阳的山坡上,有几段梯田,这就是铁匠家的地了。

“这几棵枣树也归我们。”姑娘说。

她带着变吉哥工作起来。上午的工作,是拾些石块把叫水冲毁的梯田的边缘垒起来。

这几段梯田,最下面的一块有炕那样大,最上面的一块比锅台还小,然而一层层的边缘都要用石块垒起,上面的土沙才得铺平,才能耕种。

“你们有多少这样的田地?”变吉哥一边工作,一边问那姑娘。

“就有这么多。”姑娘说,“总共也就是六分地。可是同志,这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地,这是租种的,每年还要交一半租哩。”

姑娘工作得很急迫,她把外面的上衣脱了,扔在沙滩上,只穿着一件破旧的单衫,把那不方不圆的石块砌好。

变吉哥想,这几块土地统统合到一块,也不过像自己家乡的一个地头地角,这一半石一半沙的土地,就是遇到丰收,能有多少出产?难怪这里的人家,就长年依靠那放在院子中间大缸里的酸树叶了。他想着,这块土地对一家人是如此重要,工作也就加快起来。

“同志!”姑娘笑着说。在这以前变吉哥还很少看见这姑娘笑过,她笑得多么真诚和温柔啊!

“做什么?”变吉哥不知道抓镐好还是抓铲好。

“不叫你做什么。”姑娘说,“我是叫你休息休息。我看你虽然手巧,可是干庄稼活儿并不内行。我们快吃午饭了。”

姑娘站起来,带变吉哥转到山阴,那里有一洼泉水,上面结着薄冰,水在下面流着,姑娘把冰砸开,用手舀着喝了两口。

“你要不能喝冷水,就洗洗手吧。”她站起来说。

回到阳坡,母亲已经把饭送来了。她提着一只篮子,一个黑釉饭罐,还背来了他们下午要用的耠子。在这样艰难曲折的山路上,她能携带这些东西,使变吉哥深为赞服。

他们坐在沙滩上,太阳照得很暖和,姑娘先给变吉哥盛了一碗米汤,然后揭开篮子上的布,里面有几个玉茭饼子,还有一碗白豆腐,上面放些切好洗净的烂酸菜。

“吃吧同志,”母亲说,“别嫌饭食不好,可够我作难的哩,我推了半夜的豆腐。”

说完就笑着看他们垒的石头去了。今天,变吉哥的胃口大开,他吞吃着玉茭饼子,这东西是多么香甜啊!他感到惭愧,他这一上午的工作,经得起老太太的检查,对得起她操业的饭食吗?

为了补偿,他下午拉耠子的时候,非常卖力。山坡上耠地是这样艰苦,因为地头太短,把耠子插到地那头,走不了几步,他就得跳到石垒外面去,才能把耠子拉到地这头。

把地耠完,天已经黑了。收工的时候,姑娘笑着说:“同志,我们一家子,长年只给人家打活做工,今天你来帮我们的忙,实在卖了力气。听说八路军先减租,以后就要分田地,真的吗?”

“一定要做的。”变吉哥说。

走在路上,变吉哥向姑娘提出了一个他早就想问问又没有机会问的题目:“我给你画的像,你觉得怎样?”

“我觉得很好。”姑娘笑了笑说。

变吉哥辨别不出这笑里的真实含义。又问:“怎么好法?”

“我说画得很像,”姑娘比较认真地说了,“④不过,我觉得也有些缺点,就是说,我还有点不喜欢。”

“这很重要,你快指出来。”变吉哥在创作上是很虚心的,有时简直可以说是从善如流,“我愿意你不客气地指出这个缺点,我非常尊重当事人的意见。”

“这就是,”姑娘又笑了,“你画的不好看,不是眉眼不好看,是我的头发,你画得乱了些,你应当等我梳洗一下再画,最好是等我把衣服也换一下。”

“这恐怕不是什么主要的问题。”变吉哥有点失望,但他不愿意表示出来。他说:“画像这件事也是很难的。”

“有时,我觉得好笑,”姑娘照直说下去,“你们这些同志整天写的写,画的画,占着那么多的人,又都是年轻力壮的,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呢?我看现在上级这个决定最好,叫你们帮老乡种地,多打一些粮食,比什么都好,你说对吗?”

“对是对的。”变吉哥沉默了。

回到家里,虽然浑身酸痛,变吉哥还是坐在小油灯下面,把这一天的印象,勾画在他的速写簿上。直到眼睛实在睁不开,他才倒下去睡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区机关动员干部帮助群众修田耕种,变吉哥文弱害羞,并不受农民欢迎,被铁匠的女儿收用,只是出于偶然。
B.变吉哥由于劳作比较简单,是用石块垒砌梯田边缘,就做得不太认真,铁匠的女儿委婉地批评他不擅长干农活。
C.母亲带来的午饭并不丰盛,但已经是竭尽了心意,即使是烂酸菜,也切好洗净,远远好于院中大缸里的酸树叶。
D.姑娘认为变吉哥画的不好看,应该等她梳洗、换衣之后再画,变吉哥对此并不赞同,反映出两人在审美上的差异。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到变吉哥兴趣陡然提高,为后文他询问铁匠女儿对画像的感受作铺垫。
B.句子②描写山路景象,突出了道路的狭窄和荒凉,也暗示了人世间的行路之难。
C.句子③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细腻地写出变吉哥的微妙心理。
D.句子④写姑娘对变吉哥所画的像的看法,表现出她为人坦率、直言不讳的性格。
3.在山上春耕劳作的过程中,变吉哥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对话中涉及种地与画像的关系问题。如果要围绕两者关系写一则文学短评,请说说你的写作思路。
2024-05-2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池州市第一中学等多校联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材料二: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节选自方孝孺《深虑论》)

【注】①几:事变发生前出现的细微苗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离战国而王A天下B其道C不易D其政E不改F是其所以取之G守之者H无异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古人认为我国四面环海,称国内为海内,与“名闻海内”中的“海内”含义相同。
B.休,在文中是“停止、完结”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感吾生之行休”中“休”的含义相同。
C.“可以相继而无变”中的“而”与《种树郭橐驼传》“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中“而”的用法不同。
D.“区区之智”中的“区区”与《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中“区区”一词的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吞并诸侯,统一天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使得士人归顺,百姓拥戴,而国家安定的关键也正在此。
B.秦始皇改周朝的分封制为郡县制,而汉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分封诸侯,但这些措施都无法避免国家的灭亡。
C.文中将唐太宗、宋太祖治国与良医、良巫儿子的遭遇进行类比,表明君王分析国家乱亡原因时的思虑、防范都不够周密。
D.古代圣人善于治理国家,其治理效果对后世子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认为他们的思虑是深远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2)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5.两则材料都对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聘娶婚是我国传统的婚姻制度,萌芽于商代,创立于西周初年,成熟则在春秋末战国以后。自汉平帝元始三年诏令天下婚嫁须行纳聘之礼后,婚姻六礼便成为传统社会法定的婚姻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近现代以来,移风易俗,繁文缛礼简化不少,但聘娶婚标志性的心式——纳征和亲迎却久盛不衰,并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婚俗礼仪。

②聘娶婚由六礼组成,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是男方派人向女方家求亲;问名是女家同意后,把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告诉男方媒人;纳吉是男方将两人生辰八字占卜得了吉兆,双方互通婚书;纳征是男方向女方赠送一定的聘礼;请期是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亲迎是新郎在傧相陪同下到女方家迎新娘回家成亲。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经过这六道程序才能结成夫妻,否则就是礼不备。

③婚姻六礼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纳征之礼。虽然纳征之礼只是六礼中的一道程序,但却是决定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唐律疏议》即曰:“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只要行了纳征之礼,婚姻就算敲定,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能悔婚。若男方悔婚,则不能索回彩礼;若女方悔婚,则必须退回彩礼。

④先秦的纳征礼体现的不是金钱的意义,而是男方对联姻的态度,即郑重诚信与承诺。《礼记·郊特牲》就讲道:“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正因为如此,议婚过程根本不谈钱,纳采、问名、纳吉和请期均以雁为贽。在先秦,人与人相见要带礼物,称“执贽”。议婚执雁体现了古人“不以贽,不敢见”和“自卑而尊人”的原则。

⑤秦汉以后,古礼渐行渐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的生活日渐奢侈,婚礼也开始铺张起来。汉惠帝刘盈纳后,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外,又以黄金两万斤、马十二匹作聘礼。上行下效,民间聘礼也以钱财为重,无钱财则不能娶妻,汉相陈平未发达时便是借钱娶妻的。唐代财婚盛行,南北朝时代旧士族之家很受市场欢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李唐王室试图用礼法规范婚姻,天子聘后用玄纁、六马、谷珪,官员纳征用币,并按品级递减,却收效甚微。两汉以后的论财为婚不但使纳征之礼偏离了本意,也使聘娶婚沾上了买卖婚色彩。

⑥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项,也是最热闹的一项。迎亲那日,新郎将新娘接回家举行婚礼。先秦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共牢与合卺,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从此荣辱共享。故《礼记·昏义》曰:“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因为“婚礼不贺”,既不设酒宴,也无闹洞房之说。第二天一早,新娘妇拜见公婆之后便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秦汉时结婚,众人前往夫家祝贺,后者则设宴招待,宾客“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之闹新房之所为者”。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经过民族大融合,婚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六礼程序未变,但迎亲和拜堂仪式却繁复多样。《封氏闻见记》记载:“近代婚家,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庶民,莫不皆然。”

⑦障车之俗出现于南北朝,流行在隋唐。古礼新郎亲迎,新妇登车后,新郎需驾车原地转三匝,谓之“御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新郎则骑马绕婚车三匝。婚车即将出发,女方家人拦车以示不舍之情;为赶吉时,男方就得掏银子,这就是障车。至唐代,障车成为迎亲礼仪中的一个小高峰,场面非常热闹。但在某些地区,城市恶少、乡里无赖借障车之俗勒索钱财,为了不耽误吉时,婚家往往任其敲诈。

⑧下婿与催妆都出现于北朝。游牧民族有“拦门”习俗,新郎迎亲被拦在门外,女方家人调侃新郎,增添喜庆色彩。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妇女悍妒之风盛行,“拦门”习俗被发扬光大,迎亲的新郎大都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甚至杖打,连皇帝也不能免俗。唐代下婿还闹出了人命。据《酉阳杂俎》记载,一新郎官迎亲,被女方亲属关于箱柜中,众人笑闹,一时忘记,结果新郎被憋死了。拦门刁难之外,新娘还借口梳妆未完而迟迟不出,男方为赶吉时,则要大声催促,唐代改念催妆诗。

⑨纵观古代的婚姻,纳征本是诚信的象征,代表着男方对婚姻的承诺与责任,婚礼仪式也象征着夫妻一体、荣辱与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率先打破礼仪制度,以厚给聘礼的方式彰显财富和权威,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攀比,结婚开始论财,聘礼水涨船高且愈演愈烈,遂使聘礼带有了买卖婚的色彩。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又使传统结婚仪式变得热闹喜庆,花费也随之增加,但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盼与祝福。

(焦杰《古代婚俗礼仪漫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礼节齐备,经过六礼才能结成夫妻,其中纳征是关键的环节。
B.先秦时夫妻共食一份肉食,共饮交杯酒就算完成婚礼仪式,但第二天女方定会去男方家祝贺。
C.唐时,女儿嫁人上车出发,家人拦车表示不舍时,恶少与无赖会趁机敲诈男方,勒索钱财。
D.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拦门”习俗尤为盛行,新郎常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和杖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纳征之礼和亲迎之礼,二者论述的顺序可以互换。
B.文章选取聘娶婚的六礼作为论述对象,详细阐述六礼的流变及对当代婚俗的深远影响。
C.文章末段与首段呼应,强调无论纳征礼如何攀比成风,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
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秦汉前后两个时期,更偏向秦汉前郑重诚信与承诺的纳征礼。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女曰鸡鸣》)
B.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通鉴外纪》)
C.唐天祐中,南平王钟传女适江夏杜洪子,时及昏暝,令人走乞障车文於汤贫,贫命小吏四人,各执纸笔,倚马而成。(明·张萱《疑耀》卷三)
D.婚礼者,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
4.下列诗文不是描述聘娶婚六礼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汉·司马迁《鸿门宴》)
C.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唐·王建《失钗怨》)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5.文章是如何论述婚姻六礼中的纳征之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仲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所以通差令佐理掾者,谨之至也。年来州县,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选,更历未深,骤然尝试,重以件作之欺伪,吏之奸巧,虚幻变化,茫不可诘。纵有敏者,一心两目亦无所用其智,而况遥望而弗亲,掩鼻而不屑者哉!慈四叨臬寄,他无寸长,独于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或疑信未决,必反下覆深思,惟恐率然而行,死者虚被涝漉。每念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医师讨论古法,脉络表里先已洞澈,一旦按此以施针砭,发无不中,则其洗冤泽物,当与起死回生同一功用矣。

(节选自宋慈《洗冤集录·序》)

材料二: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其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

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费以饭僧,为若水祈福。

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远近翁然称之。

(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留之A且旬B日C知州D屡趣之E不得F上下G皆怪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胥”指古代官府中的小吏,与蒲松龄《促织》“里胥猾黠”中的“胥”含义相同。
B.“针砭”本是一种疗法,后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与“针砭时弊”中“针砭”含义相同。
C.文中“狱”意为罪案,与《左传·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不同。
D.文中“微”意为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慈认为,当时的州县官府往往把人命关天的刑狱之事委之于缺乏实际经验的新入选官员,这些人容易于受到欺蒙,这会导致是非混淆,冤情丛生。
B.宋慈曾经四次被任命为掌管刑狱的最高法官,他谦逊地认为自己没有别的长处,唯独对于案情的审理始终持审慎再三的态度,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
C.钱若水的品行与同州官员形成对比。知州断案主观片面,钱若水多次劝阻,但知州不听。同州录事公报私仇、刑讯逼供,迫使富民承认杀死女奴之罪。
D.回答录事的诉求时,钱若水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而回答知州想为他上奏时,他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通过反问指出拒绝的理由,态度坚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
(2)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费以饭僧,为若水祈福。
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作为刑狱官应具有的品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风箱一样呼嗒呼嗒地翁动。通常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年轻时的吉喜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光锐的牙齿嚼着雪亮的鳞片和嫩白的鱼肉,发出奇妙的音乐声。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泪鱼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唉,泪鱼也要来了,多么不是时候……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当然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泪鱼不同于其他鱼类,它被网挂上时都活着,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她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它在初雪中显得那么消瘦。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别看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却是阿甲姑娘心中的偶像。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想,一个渔妇如果不会捕鱼、制干菜、晒鱼干、酿酒、织网,而只是会生孩子,那又有什么可爱呢?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吉喜的歌声像炊烟一样在阿甲渔村四处弥漫,男人们听到她的歌声就像是听到了泪鱼的哭声一样心如刀绞。他们每逢吉喜唱歌的时候就来朝她讨烟吃,并且亲切地一遍遍地叫着吉喜吉喜。然而吃完她烟的男人大都拍拍脚掌趿上鞋回家了,留给吉喜的,是月光下的院子里斑斑驳驳的树影。

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在吉喜的接生史上,还没有一个孩子是在泪鱼到来的这天出生的,从来没有过。她暗自祈祷上帝让这孩子在黄昏前出生,以便她能成为逝川岸边捕泪鱼的一员。

天色灰黑的时候,吉喜觉得心口一阵阵地疼了。她听见渔村的狗正撒欢地吠叫着,人们开始到逝川旁生篝火去了。吉喜点亮了蜡烛,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天完全暗下来了,逝川旁的篝火渐渐亮起来,河水开始发出一种隐约的呜咽声,那种不需月光照耀就横溢而出的悲凉之声已经从逝川上游传下来了。

夜越来越深了,胡刀已经从逝川打上了七条泪鱼。他抽空跑回家里,看他老婆是否已经生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所包围。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吉喜沉静地等待第二个孩子的出世。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产妇呼吸急促起来,这时又一颗成熟的果实微微显露出来。

吉喜回到她的木屋,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

子夜之后的黑暗并不漫长,天有些冷了,吉喜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感觉那网沉甸甸的。当网的端头垂头丧气地轻轻显露时,吉喜蓦然醒悟地拉上来的又是一片空网。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逝川对岸的山赫然显露,吉喜听见水面发出啪啪的声响,那是泪鱼入水时的声音。吉喜的嗓音嘶哑了,她很想在逝川岸边唱上一段歌谣,可她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发声了。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黑土地常见的“泪鱼”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神秘之境,讲述阿甲渔村的传奇故事。
B.“逝川”不仅是主人公吉喜一生悲剧命运的参照,而且也表达了中国人的传统时空观。
C.小说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成功塑造了吉喜这样一位坚韧不拔、勤勉善良的女性形象。
D.小说结尾通过上天馈赠给错过时机的吉喜十几条泪鱼,印证了作者对苦难的温情表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泪鱼”作为小说的线索,隐喻着吉喜苍凉悲伤的人生,是吉喜的形象化身。
B.小说中交织着亦喜亦悲的多种声音和迷幻色彩,强烈冲击着读者的听觉视觉。
C.第5段“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的比喻,描写了泪鱼从逝川上游哭着出现的状态。
D.小说现实与回忆交替,借助虚构的现实达到了小说表达的含蓄与节制,完成了小说的意境创造。
3.小说第12段写到“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第13段写到“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吉喜的歌声。
4.沈从文的《边城》是田园牧歌式文学的代表,彰显了自然美、人物美和人情美,迟子建的很多作品也有这一唯美倾向,请结合小说简析。
2024-05-21更新 | 2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安、洛阳、汴、燕,昔帝王建都之地也,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何也?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国初,懿文太子亦以洛阳为上,使懿文不早世,迁都必矣。幽燕形势自昔称雄,会通漕运,然北太近胡,南太远越。北距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南距珠厓、六诏,殆万里而遥,非所谓居中而应四方矣。苟边圉不固,则胡骑疾驰,一日可至城下。黄河迁徙,冲决不常,而转漕几于不便。每秋高马肥,胡儿辄起抢京之思。所幸者国家福祚无彊,而胡人惟利抄掠,无争王竞帝之志耳。设或虏骑进据咽喉之地,则形势与漕运并失之矣,可虑不尤甚乎?祖宗之时,只知其国势之盛,都南都北无所不可;而不知盛衰无定理,创业方兴之势与承平恬熙之世固不侔也。今嘉靖圣天子励精图治,而丑虏犹时肆凭陵胡马直抵近郊数十年后吾不知其所终,杞人之忧,日深耿耿。

(节选自陈建《建都论》)

材料二:

或问: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当李贼之围京城也,毅宗亦欲南下,而孤悬绝北,一时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或曰:有王者起,将复何都?曰:金陵。或曰:古之言形胜者,以关中为上,金陵不焉,何也?曰:时不同也。秦、汉之时,关中风气会聚,田野开辟,人物殷盛;吴、楚方脱蛮夷之号,故金陵不能与之争胜。今关中人物不及吴、会久矣,又经流寇之乱,烟火聚落,十无二三。而东南粟帛,灌输天下,天下之有吴、会,犹富室之有仓库匮箧也。今夫千金之子,其仓库匮箧必身亲守之,而门庭则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矣。曾谓治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与?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懿文太子: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朱标,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丑虏犹时A肆B凭陵C胡马D直抵E近郊F数十G年H后I吾不知J其所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可指具备,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备”意思不同。
B.转漕,文中指转运粮饷。古时将通过陆道运粮称“转”,以水道运粮为“漕”。
C.所以,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D.与,指亲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评价燕京地势好,贯通漕运,然而北近胡地,南远越地,不宜建都。材料二也认为燕京孤立绝北,不好援救。
B.胡人常于秋天劫掠京城,国运无疆,胡人争帝位不成;但此时燕京的地形优势和漕运已失去,这也是值得忧虑的事。
C.明朝初创,国势强盛,建都在南边还是北边都可以。然而太平之世与创业之时不同,如今都城的安危让人放心不下。
D.建都失算会引发严重后果。当李自成围攻京城时,明毅宗想南下,然而京城孤立于北方,最终他不得已而以身殉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距珠厓、六诏,殆万里而遥,非所谓居中而应四方矣。
(2)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
5.两则材料分别赞成以洛阳、金陵为都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21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