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满、人心的褒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

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

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

《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曹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

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

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曾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

(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
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
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
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颇粟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
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
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
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
C.材料二最后一段用对比和比喻论证,论述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术胆识。
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
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地的“木头腿儿”

张佃永

有了那辆车,爹娘犹如长了新腿脚。

车是一个有点木工手艺的亲戚帮着做的,走起来“嘎吱嘎吱”直响,但这并不影响爹娘对它的珍爱。牛车对爹娘的意义,不只是重体力活儿的帮手,更是一种卑微的体面。


牛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到的,确有些老了,村子里所有的人家都不愿分到它,七弯八拐的,它便到我家落了户。老牛性情温和,走路是慢了些,却不会动不动就尥蹶子发疯,这正适合爹娘的性情。

爹套好牛车后,招呼一声娘,娘慌慌地出门,小心地把盛水的瓷茶壶放在一块已经褪色的布巾上搁稳,再把锄头、镰刀、麻绳、箩箧一股脑丢在车上,爹坐一头,娘坐另一头,在朝阳下沿着一条林荫路慢悠悠地出发,他们去劳作,从事注定了的生活。

春天,大地解冻以后,他们把种子、肥料拉到地头喂给大地。秋天,他们再郑重地把从大地肚子里生出来的莜麦、胡麻和土豆拉回家。然后,该碾场的碾场,该脱粒的脱粒,该储存的储存,粮食人吃,莜麦的秸秆、萝卜的缨子就是老牛整个冬天的饲料。

我劝爹娘不必再为生活拼命,家里的那点薄田,投入再多的辛苦也难以收获更多的惊喜。但爹娘觉得,他们还拉得动家里的生活,而且,在地里,他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劳累于他们,已然算不得消耗与折磨,而被当作一种天经地义。

但他们都已先于那头老牛承担不了重活儿了,万物有灵,老牛拉着车,拉着爹娘在家与地里往返,已经成了习惯,慢慢悠悠,却气定神闲,爹知道老牛的好,每天晚上,他总是先把老牛妥妥地安顿好,才躺在炕上,让僵硬的腿脚舒缓过来。

衰老之间的惺惺相惜,让爹娘与老牛在朝朝暮暮的温暖与平淡中相互依赖,一起慢慢行走,爹也有一条皮鞭,就放在车上,有时候也扬起来,但那鞭子只形同于犁地碾场、爬坡上梁需要奋力的指挥棒,从没有落到过老牛身上。而老牛与爹的默契是,只要看到爹扬起鞭子,便倾尽全力。甚至,从爹坐在车辕上的声音和动作里也能感受他的松弛与紧张,慢悠悠或者急匆匆地把他们拉到地头,甚至更远的地方。

那天,爹把多余的一点粮食装好,到10公里外镇上的粮库去。卖粮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渠道。夜里吃了好多的青草,早晨又喝足了水,老牛也养好了劲头,一路在朗日清风中不慌不忙,悠悠闲闲。

一辆狂飙的摩托车呼啸而过,老牛突然受惊,挣脱缰绳狂奔。爹的腿被车辕别了一下,痛得不轻,老牛奔出几十米,像是突然明白过来,不知所措却定定站立。当不顾疼痛的爹一瘸一拐追过来时,它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等待惩罚。爹扬起了手中的鞭子,却终没有落下,他看到了老牛眼里的惊惧,老牛乖乖地跟着爹返回,在惊魂未定中重新拉起了车子,与同样惊魂未定的爹一同回家。

吉人天佑,爹的腿没伤到筋骨,没过多久便无大碍,但老牛却在不断老去。它反刍的节奏越来越慢,卧下后挣扎着起来时,显得有些艰难,它用越来越凸显的脊骨和更加慢悠悠的步子告诉爹娘,它支撑的力量在衰竭。

爹的烦躁写在脸上,吃饭的当儿,就推开碗筷,趿拉着鞋出去看看老牛;半夜里睡着睡着,便爬起来披衣出去,粗糙的手在老牛头顶摸来摸去。铡草的时候,把莜麦秸铡得碎碎的,又怕带了土,喂给老牛的时候都要用筛子过一下。牛吃不下,他也吃不下。老牛走不到地里去了,家里的生活渐渐没了着落。

最终,老牛还是被爹卖了,毕竟,那是家里最值钱的资产。那天,爹早早起来,给它吃饱喝足,又给它全身擦了一遍,让它的皮毛看上去更柔顺些,然后,在娘的悲切中拉走了它。以后的命运,想必只有一个归宿。

爹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晚上,他把一抱一抱的莜麦秸赌气似的塞进灶膛烧炕,莜麦秸喘不过气来,“呼”地喷出一股浓烟,并霎时燃烧,火光映着爹铁青的脸色。夜里,他和娘依然习惯性地醒来,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娘望着黑洞洞的房顶喃喃自语,也不知道它怎么样了,爹不吭声,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爹把所有与老牛有关的东西——缰绳、牛鞍、皮鞭等,全部堆在牛圈里,一把锁锁了,把关于老牛的记忆封存在那间屋子里,从此爹娘再没有走出村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都不想分到老牛,而老牛最终落户“我”家,体现了爹娘温和老实的性格。
B.文中两次写到爹的鞭子没有落在老牛身上,说明爹对老牛爱之真切,情感深厚。
C.卖掉老牛后,爹把莜麦秸丢进灶膛烧炕,想借此忘掉老牛,但实际上却做不到。
D.标题中的“木头腿儿”指老牛拉的车,体现老牛在爹娘生命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老牛”这一线索行文,展现了爹娘在艰辛生活中的吃苦耐劳、善良坚忍的精神品质。
B.文章中“慢慢悠悠”“气定神闲”等词生动表现农村生活的悠闲,暗含作者对乡土生活的向往。
C.文章开头“爹娘犹如长了新腿脚”明点标题,结尾“爹娘再没有走出村子”则是对标题的暗扣。
D.文章细致真实地展现了农村生活,叙事节奏沉稳,情感真挚动人,语言灵活多变而富于感染力。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都离不开“牛”,“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符号。请分析“老牛”在文中的重要意义。
2023-09-23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帝国末日

英国王储查尔斯有关他参加香港1997年移交仪式时所写日记的内容,最近被英国传媒公开。他在日记中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香港《太阳报》报道了查尔斯日记的内容:一架英航747包机将大批官方代表由希斯罗机场载往香港。我发现自己和助手们身处只属商务客舱的上层,我要定一定神才意识到这并非头等舱,虽然我早已疑惑为何坐得这样不舒服。后来我发现连首相希思、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以及麦理浩、卫奕信等前任港督,都舒适地安坐在我们下面的头等舱。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告别仪式于傍晚时分在皇家游艇旁的添马舰上展开。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与随员告别后,在下午茶时偕家人登上游艇。他们黯然神伤,若有所失。彭定康抱着港督府的英国国旗上船,那面国旗是送别他的礼物……

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我们出发到体育馆,在雨中参加豪华的仪式。毛毛细雨徐徐落下,所有东西都湿透了。我坐在讲台上,脚下的红地毯变成湿淋淋一团糟,吱吱作响。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聆听彭定康令人动容的演说。我喉咙哽咽,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仪式进行中,我预感到当自己站起身讲话时,滂沱大雨就会倾盆而下。正如所料,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大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文中的内容。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

经过一轮情绪起伏后,全身湿透的我第一时间返回游艇,在出发参加4000人的晚宴前先洗个澡。一如所料,当我浸在浴缸中时,烟花表演随即开始,在我整装待发时,表演亦已结束。盛大的晚宴上,我坐在中国外交部部长的身旁。在经过多轮祝酒后,我们离开宴会厅,等待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会面,盘算着如何令双方不失面子。

在移交仪式每个细节的安排上,中国人也要争执一番。他们坚持要我走到一个房间拜会国家主席,英方上下对之强烈反对。最后我们同意折中方案,由我们分从两边进入一个房间,在中间碰头。

国家主席和他的亲信与我们(即外交大臣、国防参谋长与我)面对面而坐,宣读预先拟定的声明。我知道无可避免一定要回应,懊恼地左思右想,思量着说什么好,而又不会引发外交事件。我说了几句有关莎士比亚的轻松趣语,一行人就走向会展中心新翼的主礼堂——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长路漫漫。

为了移交仪式,这个会场被改成类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模样。我们发表演说后,江主席走到演讲来前发表讲话。此后,我们还要观看中国士兵上台,把英国国旗降下,升上中国国旗。在典礼结束时,我们合影留念,互相握手,然后从不同门口离去。我们就此离开。

码头上聚集了专程来送别的民众、彭定康的友人及前同僚。我紧随彭定康登上游艇,与他的几个女儿碰面,她们均非常激动及疲惫。不列颠尼亚号游轮徐徐驶离港口。我站在甲板上,一边眺望着缓缓远去的香港地平线上的景观,一边告诉自己,在同一年告别这一切以及我心爱的游艇,是好事。可能吧。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尔斯王子在前往香港的包机上坐在非头等舱,这是他节俭、朴素的表现。
B.查尔斯王子此行前去参加把香港交还给中国的仪式表明英帝国管治的结束。
C.查尔斯王子当时的心境是疲惫的、沮丧的,同时带着对香港的留恋和对结束这一令其伤感场面的期盼,悄悄离去。
D.“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中的“定过神”“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说明查尔斯王子当时的心境是心神不定、沮丧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查尔斯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英国代表从英国启程前往香港参加交接仪式和离开香港的过程。
B.在查尔斯的眼中,隆重庄严的交接仪式是“豪华”“漫长”的,这从正面表现了他情绪的低落沮丧。
C.“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一句,充分说明查尔斯并不欣赏当时的演出,急于离开香港。
D.“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长路漫漫”,高度概括了香港交还给中国时这位王子的留恋。
3.本文一再浓墨重彩写雨势,请简要分析“雨”在文中的作用。
2023-09-1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清镇市贵阳传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山梅花

王安石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上林,指上林苑,皇家园林,暗指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和状态,以“何所似”发问,意在强调独山梅花的与众不同。
B.即使处在寒日野风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
C.尾联写梅花坚守自我,扎根独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D.这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2.本诗以梅喻人,请结合颔联的手法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023-09-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清镇市贵阳传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穗的故事

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

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

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

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

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

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

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

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

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子。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

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

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

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

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

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

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

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

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

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

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

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

(选自《人民陆军》长城文艺版2018年1月26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的过程,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形象,同时也热情讴歌了边疆战士。
B.小说中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乡村的麦浪,也有雪域高原的青稞和戈壁滩的风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C.小说中交代副连长军校毕业、重返汽车连的经历,并着力刻画他工作认真、关心士兵的形象,以个体展现群体,展现了边疆战士的戈壁滩精神。
D.复习时,麦穗为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生活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但始终坚持不放弃,最终顺利考上军校。
2.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探究促使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
2023-09-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清镇市贵阳传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出于《庄子》中佝偻丈人承鲷的故事。丈人一心捕鲷,意志专一,竟把身子当作枯树,手臂当作树枝。②《南史》记载,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这里的“目”指围棋的“眼”,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照应诗题,既交代弈棋之由,又暗含忙里偷闲的意趣。
B.颔联设喻用典,或直写心理,或以形显神,细致入微地刻画棋手形象。
C.颈联叙中有议,呼应“席上谈兵”,“诚”“尚”二字蕴藏棋局走势。
D.尾联运用反问,表现诗人的自省,弈棋虽乐,但从日到夜,耗时误事。
2.这首诗写的是弈棋,但也引发读者弈棋之外的联想。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说说此诗给读者哪些启示。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杨次公春兰

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注]①燕:轻慢,亵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题,以“美人”比喻春兰,生动地表现出春兰的妙丽姿态、倾城容色。
B.次句承前,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春兰内在品性:持自守,不愿主动迎合他人。
C.三四句借写春兰恶劣的生长环境来表现其馨香:被蓬草艾蒿遮蔽而难掩其香。
D.这首题画诗前半描绘画中之兰,后半侧重描写画中之人,首尾照应,结构圆融。
2.诗歌后四句是怎样表现杨次公画技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影的本质即在于文化。电影文化即电影媒介所承载的相关文化的总和。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文化。电影文化本身也属于一种大众文化,它符合大众欣赏观念与艺术取向,同时也表现着大众欲念,释放着大众心理压力。电影为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提供了具体的形式,而大众文化也赋予了电影文化具体的内容。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电影文化活动,是通过商品消费的方式来实现的,电影除了商业包装外,还存在着精神与文化格调,更为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与娱乐需求,并传输着新思想。电影在推出后,很容易在观众群体中发挥影响力,引来众多模仿与学习,电影中存在的一些内容或元素,可能会成为流行文化,引导时代潮流。这种特征即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大众文化可以表现通俗,但并非是庸俗,而电影文化中则可能存在着一些庸俗性内容。将大众文化与电影文化相结合,应切实摒弃电影文化中存在的不良内容,切实提高电影审美品质。借助大众文化,电影文化应有更多追求,将具备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推向大众。在电影文化中,表现出一些暴力、拜金、醉生梦死等文化观念,其“虚假真实”会对大众的思想带来严重腐蚀。这些电影文化不利于电影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不符合大众文化的本质要求。

(摘编自刘海旭《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但凡一部“现象级”影片,必与文化相关。《黑暗骑士》之所以令一部超英雄电影拥有前所未有的深度与严肃,在于它触碰了新世纪恐怖主义的文化神经,由蝙蝠侠来回答神秘的哲学问题:人性与责任,社会义务与政治信托。热门电影比热门书,能够抵达更为广泛的受众。相较于书所带来的更为主动而独特的个人体验,我们与他人一起走进影院获得的是一种共享体验;在影院,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和认知、无法停顿或快进我们看到听到的,因此我们与作品的关系非常被动。这就是影像时代的哲学——所见即所信。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会对主流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想改变文化?试试电影吧。

唯有电影走进生活与人心,才会形成真正的电影文化。以全球热映的《星球大战7》为例,我的波士顿朋友如是描绘当地人的狂热:场场爆满,早早售罄。而我的巴黎朋友说:法国人也跟着凑热闹,但是热度明显不敌。为什么?因为《星球大战》影响的是整个美国文化。七部星战伴随一代人度过了少年、青年和壮年,他们与父辈、与同学、与恋人,时至今日又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星战”成了现象,超越电影本身,归于成长记忆。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然而基于有限的历史,观影主体与审美趣味都比较单一。一线与二三线城市、城市与乡村影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差距,艺术影院与商业影院的极端不均等,都制约了一个成熟电影文化的成型。从13亿人口的庞大整体而言,走进影院看电影并未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在文化中心北京,也只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等极少影院常年放映艺术电影与经典电影,其他全部为放映最新好莱坞大片与国产喜剧的商业院线。而纽约,林肯中心剧院采用最豪华的室内装饰,有固定类型排片表,汇集主流电影、独立电影和外语片;被称为最精致影院的“巴黎电影院”建于1948年,只有一块银幕,是美国历史上坚持放映艺术电影的艺术影院。一国的电影文化,关乎文化、关乎生活、关乎人心。唯有如此,一个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电影文化才会出现。

(摘编自王田《关于电影文化,我们该谈论些什么》)

材料三:

电影《哪吒》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再度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风”已成为近年国产动画的创意源头,“中国味”已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小说《西游记》故事为蓝本,《白蛇:缘起》在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它们并非照相似地再现传统文化,是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孙大圣,被重塑为一个经历重创后萎靡不振、又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形象,白娘子在爱与不爱之间优柔寡断。他们走出传统,成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能走进观众内心、赢得共鸣的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的困顿与奋起,真实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国产动画广泛吸纳外国优秀文化,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视听语言上,《大鱼海棠》嫁接了日本动画的视觉呈现形式。人物塑造方面,《哪吒》中哪吒的命运和日本动漫形象火影忍者有颇多暗合之处。叙事上,《大圣归来》借鉴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英雄之旅。

(摘编自赵贵胜《国产动画片更有“中国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文化属于大众文化,也是市民文化,表现大众欲念,释放大众心理压力,符合大众欣赏观念与艺术取向。
B.电影文化只要借助大众文化,就可以摒弃电影文化中存在的不良内容,从而将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推向大众。
C.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一个共同观点是电影与文化息息相关,电影文化能引来更多的模仿和学习而成为主流文化。
D.材料三认为当下国产动画不仅真实再现了传统文化,而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实现作品与观众的共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成功的影片,往往能反映社会、人性等严肃的主题以及对现实的思考,从而赢得广大普通人的共鸣。
B.通过看书我们可以主动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看电影却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所见所闻,无法控制感觉和认知。
C.《大圣归来》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生活,为电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做出了积极探索。
D.电影可以反映一国文化也可能改变一国文化。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就都彰显了自己优秀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电影文化与文化、生活、人心相关”观点的是(       
A.《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热播,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B.2017年,电影票房过亿的影片有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国产电视剧生产量连年居世界第一。
C.《流浪地球》共做了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件镜头画稿,体现了制作者的精雕细琢。
D.《哪吒》以《封神演义》为蓝本,刻画了品行顽劣最终成长为有担当的少年哪吒形象。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我国电影文化健康多元而充满活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她放下了那封她认为充满爱意的信,同情地端详睡梦中的堂弟:她暗暗发誓要始终疼爱堂弟。因为她也跟其他女子一样,想把高尚品格假借给自己看中的男人——她把所有的金币收进钱袋,毫不迟疑地提上了楼。她的良心、她的仗义精神和她的幸福感在为她壮胆。

欧也妮走上前去,把蜡烛放到桌上,声音激动地说:堂弟!她打开钱袋说道:这就是一个可怜姑娘的积蓄,她根本用不着这些钱。夏尔,你收下吧。今天上午,我还不知道钱有什么用。读了你的信,你教我懂得了,钱不过是一种工具。

说完,她向堂弟瞥了一眼,那是钟情女子的一眼,妩媚和深情兼而有之。

去睡吧!

睡吧!

从那天起,欧也妮的美具有了一种新的品格。对于爱情的深思慢慢渗入她的心灵,再加上得到爱情的妇女所具备的那种尊严,她眉宇间透出一种画家们用光环来表现的光彩。

两个月过去了。过去那么单调的日常生活由于对秘密的巨大关切而活跃起来。

你都给他了?吓坏了的母亲问道,你父亲过年的时候要看你的金子的,到那时候你怎么跟他交代?

到时候咱们怎么过这一关啊?葛朗台太太把活计放到膝盖上,对女儿说。

……

他一进客厅,母女俩便祝他新年快乐;女儿扑到他的怀里,装痴撒娇,葛朗台太太一本正经,庄重得体。

啊!啊!孩子,他亲了亲女儿的两腮,我操劳都是为了你呀,你看到了吗?……我要你幸福。要幸福就得有钱。没有钱,全都落空。给你,又是一枚全新的拿破仑,是让人从巴黎捎来的。好家伙,家里一点儿金子都找不到了。只有你还藏着金子。拿出来给我瞧瞧,宝贝儿。

老葡萄园主越是说得起劲,母女俩就越加心里发紧。做女儿的倒还有一个依靠,她可以从爱情中汲取力量。

为了他,为了他,她心里默念道,我千刀万剐也甘心。想到这里,她望了几眼母亲,眼里闪烁着勇敢的火星。

把这些都撤走,葛朗台在十一点钟左右刚吃完饭就对娜农说道,桌子不要动。我们要痛痛快快地看看你的小金库。他望着欧也妮说道。

欧也妮站起来,朝门口走了几步,又突然转过身来,定睛望着父亲,说道:我的金子,没有了。

你的金子没有了!葛朗台叫起来,而且像听到十步之外炮声的马匹一样,两腿一挺,站住了。

是的,没有了。

你糊涂了吧,欧也妮。

没有了。

爷爷的刀!每当箍桶匠吼这句咒语,楼板总要发颤。

葛朗台,你发火,早晚把我吓死。可怜的女人说。

得,得,得,得,你们家的人哪,是死不了的!……欧也妮,你把金子弄到哪里去了?他扑上去吼道。

父亲,女儿伏在葛朗台太太膝前,说道,我妈很不舒服。您看,别把她逼死了。

葛朗台看到妻子平时蜡黄的脸完全发了白,也害怕了。仆人和欧也妮架住葛朗台太太,费尽力气,才把她扶上楼,因为她几乎每上一级楼梯都要倒下。

葛朗台独自留在客厅。可是,不多一会儿,他登上七八级梯阶,仰脖嚷道:欧也妮,母亲躺下之后,你就下来。

好的,父亲。

她劝了一会儿母亲,便下楼了。

孩子,葛朗台说,告诉我,你的金子哪里去了?

父亲,如果您送给我的东西,不能由我完全做主,那您拿回去吧。欧也妮冷冷地说,并找到那枚拿破仑,送到葛朗台的跟前。

葛朗台一把抓过拿破仑,塞进自己的荷包。

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给你东西了。连这个也不给!说着,他用大拇指的指甲盖,在门牙上弹了一下,金子在哪里?

父亲,我用我自己的钱,做了我喜欢做的事,您就放心吧,钱放在好地方……

什么地方?

这是秘密,不能逼供,她说,您不是也有自己的秘密吗?

我是一家之长,我不该有我的事要办吗?

我也有我的事要办。

准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才不能对父亲说,葛朗台小姐!

是地地道道的好事,就是不能告诉父亲。

起码得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把金子拿出去的吧?

欧也妮摇头。

葛朗台给女儿气得脸色发白。他跺脚,好不容易找到话说,大声嚷起来:你这该死的、歹毒的丫头!啊!这丫头要勒死亲爹了!爷爷的刀!我不能取消你的继承权,要命的桶!

她一动不动,眉头也不皱一皱! 她比我葛朗台还葛朗台。你起码不会把金子白扔吧。你倒是说呀!欧也妮瞧着她父亲,那带刺的目光惹恼了他。

欧也妮,你是在我家,在你父亲家里。你如想继续住下去,就得服从我的命令。

欧也妮垂下了头。

你在我最心疼的节骨眼上来伤我的心,除非你屈服,否则我再也不想见你。回你房里去吧。不让你出来你就不能出来。仆人会给你送去面包和水的。听见没有?走!

欧也妮抬头,高傲地望了父亲一眼,回到她自己的房里去了。

(摘编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文本二:

如果说司汤达拉开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序幕,那么巴尔扎克则把它推向了高潮。在巴尔扎克看来,要描写整个社会的风俗史,势必要描绘众多的人物和场面。他精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本原则:从现实出发,广泛地概括社会生活,突出典型性的大事件,刻画性格,通过千殊万类的典型塑造来综合反映整个时代各阶层的生活风尚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以他流传最广的《欧也妮•葛朗台》为例,小说的故事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就家庭范围而言,其惨烈的程度却不亚于古典悲剧。

(摘编自李群英《巴尔扎克与曹雪芹创作思想比较论》)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也妮把“一个可怜姑娘的积蓄”全部给了她的堂弟。心中有 “爱”,她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心灵更加美好,品格更加高尚。
B.小说描写葛朗台太太听说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她的堂弟,吓坏了,并且无计可施,是为了说明她是一个胆小怕事、毫无主见、没有家庭地位的可怜女人。
C.“他扑上去吼道”中的“扑”和“吼”等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葛朗台冷酷无情、爱财如命的形象,揭露出他眼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当葛朗台太太受到惊吓被送上楼,葛朗台虽然独自留在客厅,但并没有想着他太太的病,想着亲情,而是想着“金子哪里去了”。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司汤达拉开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序幕,但是巴尔扎克把它推向了高潮,无疑,后者比前者更有文学才华。
B.巴尔扎克认为,不描绘众多的人物和场面,就不能描写整个社会的风俗史。这促使他精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本原则。
C.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写作原则中,事件要典型,如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要典型,如刻画性格,通过千殊万类的典型塑造。
D.在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小说中,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在家庭悲剧的惨烈程度上不亚于古典悲剧。
3.文本一中,以葛朗台父女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文本二指出,“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结合文本一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夜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找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注】此文写于1924年9月,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正如他后来所说:“那时候的北京也实在黑暗得可以!”其实,岂止北京,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都“黑暗得可以”。

文本二:

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子的有秘法,开点心铺子的有秘传,为了保全自家的衣食,听说这还只授儿妇,不教女儿,以免流传到别人家里去。“秘”是中国非常普遍的东西,连关于国家大事的会议,也总是“内容非常秘密”,大家不知道。但是,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自然,作家的孩子们,从小看惯书籍纸笔,眼格也许比较的可以大一点罢,不过不见得就会做。目下的刊物上,虽然常见什么“父子作家”“夫妇作家”的名称,仿佛真能从遗嘱或情书中,密授一些什么秘诀一样,其实乃是肉麻当有趣,妄将做官的关系,用到作文上去了。

……

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这样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称为“学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杂志上投稿。

……

写到这里,成了所讲的不但只是做古文的秘诀,而且是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了。但我想,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加上蒙胧或难懂,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选自鲁迅《作文秘诀》,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象成分。
B.“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独特的艺术意境。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的抒情,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
D.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直接抒发内心的怅惘、幽愤、不屈等情绪。
2.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秘诀”,从医生秘方,厨子秘法,开点心铺子秘传谈到作文秘诀,进一步明确作文并无秘诀。
B.鲁迅对于“父子作家”“夫妇作家”这类现象,正面肯定了他们可以借由这层关系,更好地作文,自然也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C.讲到修辞上的秘诀,鲁迅举出具体例子,批评这种炫奇耀博、卖弄学问,把简单的问题弄得扑朔迷离、深奥难懂的恶劣文风。
D.“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十二字诀是鲁迅最后提出的措施,它能使作者们写出内容真切、语言朴实、明白畅晓的文章。
3.读书小组要为《秋夜》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饱经沧桑·清醒冷静·顽强不屈·坚韧不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提出了作文秘诀的具体要求,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秘诀的。
2023-08-1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