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徒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荻笼蒲鱼蛤之利,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近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踢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逼城堞,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祜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师”的用法相同。
B.故事,指旧事、先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C.利,指利益、好处,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的含义不同。
D.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𫐓以为轮”(《劝学》)的句式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知道何承矩好学喜吟咏,便派中贵人将御制并书送给他,还当面交付手札以示褒奖。
B.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出兵泉州并平定草寇有功,于是迁任闲厩使、又提升为暂代河阳知府。
C.何承矩担任河北制置屯田使时,提出的以稻田收入资助边饷、扩大江河源头等主张,都得以实施。
D.何承矩深得民心。沿边及涿州、易州的军民听说何承矩去世没有不流泪痛哭的、一起到雄州举行哀悼仪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
(2)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
5.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与学士杨溥论人才,溥对曰:严荐举,精考课,不患不得。上曰:此恐非探本之论若不素教预养则人才已坏犹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也。溥顿首称善。冬十月,车驾巡近郊,驻跸雷家站,召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问曰:唐太宗过此,非征辽时乎?众对曰:然。上曰:太宗恃其英武而勤远略,此行所丧不少,帝王之鉴戒也。广平、大名水灾,命蠲其租。六年二月,逮江西巡按御史陈祚下锦衣卫狱。祚上疏劝上务帝王实学,退朝之暇,命儒臣讲说真德秀《大学衍义》一书。上览疏怒曰:朕不读书,《大学》且不识,岂堪作天下主乎!缇骑逮至京,并其家下锦衣狱,禁锢者五年。时上方以博综经史自负,祚之措词,若上未尝学问者,故怒不可解。敕赐少师蹇之、少傅杨士奇、杨荣等御制《招隐歌》及《喜雨诗》。令北直隶地方,如洪武间山东、河南事例,民间新开荒田,不问多寡,永不起。秋七月,帝幸杨士奇宅,时上颇微行,夜半,从四骑至士奇家,比出迎,上已入门,立庭中。士奇悚惧,俯伏地下言: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笑曰:思见卿一言,故来耳。明早,遣太监范弘问:车驾幸临,曷不谢?对曰:至尊夜出,愚臣迨今中心惴栗未已,岂敢言谢!又数日,遣弘问:尧不微行乎?对曰:陛下恩泽岂能遍洽幽隐,万一有怨夫冤卒窥伺窃发,诚不可无虑。后旬余,锦卫获二盗,尝杀人,捕急,遂私约候驾之玉泉寺,挟弓矢伏道旁林丛中作乱。捕盗校尉变服如盗,入盗群,盗不疑,以谋告,遂为所获。上叹曰:士奇爱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恐非探本之论若不素教预养人才已坏犹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B.缇骑,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也指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文中指后者。
C.“永不起科”中的“科”指田税,与《出师表》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中的“科”相同。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才的问题上,杨溥认为重心在选拔和考核上,而皇帝用源头与水流的关系作比,强调了更应该重视平时教育和提前培养。
B.皇帝由巡察的地方,联想到唐太宗征辽,指出凭借唐太宗的英勇神武又勤于经营远方,尚损失不小,帝王应该以此为鉴。
C.皇帝以博通经史自负,陈祚上疏劝说让儒臣给他讲《大学衍义》,使皇帝大怒,派人到陈祚家里抓捕并将他关押到锦衣卫监狱。
D.皇帝曾经微服造访杨士奇家,等到杨士奇闻讯出来迎接时,皇帝已经进门,站在庭院中,这让杨士奇非常惊慌恐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上方以博综经史自负,祚之措词,若上未尝学问者,故怒不可解。
(2)捕盗校尉变服如盗,入盗群,盗不疑,以谋告,遂为所获。
5.文中皇帝为什么感叹说“士奇爱我”?请简要说明。
2024-04-1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獨,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愿大王之少留计。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天下强国无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黾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注]①阳晋,卫地。②亢父,齐邑。③獨(hè):通“吓”。④博关,关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选项(     
夫以大王之贤A与齐之强B天下C不能当D今乃西面事秦FG为大王H羞之!
A.CDFB.ABFC.BDFD.ACF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战略,与“连横”战略是相对的。
B.“以亡随其后”与“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其”字用法不同。
C.“是群臣之计过也”与“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材料二)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赵入朝黾池”与“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为赵国合纵而游说齐宣王,苏秦认为,齐国是四方都有要塞的国家并且国力强大,齐国方圆两千里,精兵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
B.苏秦认为韩、魏两国不敢轻易和秦国开战,却容易向秦国表示屈服。而齐国的情况不同,秦军虽想深入齐国但迟疑不敢前进,秦国不能危害齐国。
C.张仪为秦国策划连横而游说齐王,张仪说齐王只欣赏主张合纵政策的人的话,而不去考察实际情况,张仪还指出这些人相互勾结,结党营私。
D.张仪认为,秦国和楚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献出河间,他们与秦国交好;秦国马上就会驱使韩、魏两国进攻齐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愿大王之少留计。
(2)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
5.苏秦游说齐宣王不“事秦”,张仪游说齐王“事秦”,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4-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翰林学士,俾修《唐书》。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曰A第言B之C毋以中外D为间E于是F邪党G益忌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贬夷陵令”的“坐”意思是因此,与“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意思相同。
B.朋党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与“小人之伪朋”所指相同。
C.“迁”,本文中指晋升官职,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陟”相同。
D.“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他逝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上的肯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正直。在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上疏皇帝来谴责高若讷,被贬为夷陵令。范仲淹出任陕西,请他作掌书记,他辞而不受。
B.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进行人事变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是首选之人。保州有战事,皇帝告知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欧阳修见解独到。他在《朋党论》中认为,君子因同道结为朋党,小人因利益结为朋党。国君明辨是非,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D.欧阳修很有才能。为官论事切直;作文观点直截了当,论述精辟;后调任翰林学士,参与《唐书》编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5.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这些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联测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幼聪敏,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年十五,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任成王湝为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馆。朝夕同游,殆均师友,不为君民礼数。尝语德林云:“窃闻蔽贤蒙显戮。久令君沈滞、善独得润身,朝廷纵不尤,亦惧明灵所谴。”于是举秀才入邺,王因尚书令杨遵彦书云:“燕赵固多奇士,此言诚不为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者,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其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至如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今虽唐、虞君世,俊义盈朝,然修大厦者,岂厌夫良材之积也?”遵彦即命德林制《让尚书全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时遵彦铨衡,深慎选举,秀才擢第,罕有甲科。德林射策五条,考皆为上,授殿中将军。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寻丁母艰去职,勺饮不入口五日。因发越病,遍体生疮,而哀泣不绝。诸士友为合汤药,德林不肯进,遍体洪肿,一时顿瘥,身力平复。诸人皆云孝感所致。开皇五年,敕令撰录作相时文翰,勒成五卷,谓之《霸朝杂集》。高祖谓德林曰:“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必令公贵与国始终。”于是追赠其父恒州刺史。未几,复赠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曰孝,德林袭焉。德林既少有才名重以贵显凡制文章动行于世或有不知者,谓为古人焉。初,德林称父为太尉谘议,以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阴奏之曰。“德林之父终于校书,妄称谘议。”上甚衔之。出为湖州刺史,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上不许,转怀州刺史。在州逢尤早,课民掘非溉田,空致劳扰,竟无补益,为考司所贬,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隋书·李德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德林既少A有才B名C重D以贵显E凡制F文章G动H行于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朝廷纵不见尤”的“见”与《劝学》中“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见”意思相同。
B.文中“王因遗尚书令杨遵座书云”的“遗”与《赤壁赋》中“托遗响于悲风”的“遗”意思不同。
C.文中“以德林袭焉”的“以”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用法相同,意思不同。
D.文中“因出为湖州刺史”的“因”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用法不同,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城王高湝与李德林亦师亦友,他认为不应该因为一己之私而埋没人才,所以支持李德林到朝廷做官。
B.任城王高湝给尚书令杨遵彦写信,信中称李德林治国才能堪比贾谊、晁错,写作才能堪比司马相如、扬雄。
C.李德林为官期间母亲去世,他因此离职,五天颗米不进、滴水不沾,浑身发热生疮,仍哀哭不绝。
D.李德林假称自己父亲是太尉谘议,被贬为怀州刺史,任上劳而无功,考核成绩差,后因病卒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夕同游,殆均师友,不为君民礼数。
(2)今虽唐、虞君世,俊义盈朝,然修大厦者,岂厌夫良材之积也?
5.李德林为什么会受到杨遵彦的赏识?请分条陈述。
2024-04-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孔文子不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而下A有学B而无C问D朋友E之交F至于G劝善H规过I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的“道”是学问、道德之意,与“师道之不复”的“道”意思相同。
B.“是己而非人”的“是”是“认为……正确”之意,与“是日观道中石刻”的“是”意思不同。
C.“孔文子不耻下问”的“耻”是意动用法,与“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D.“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必好问,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一些细节问题。
B.孟子和子思对于问与学的先后关系认识不同,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
C.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然而三代以后,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
D.韩愈慨叹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太久,并对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深感悲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的原因。
2024-04-1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先君宫人有娠,生而胞不坼,以为不详,弃水滨。独孤母有犬鹄仓衔而归,母暖之成儿。先君命取而来,有文在手曰,是君徐国,号曰偃王,为政而行仁义。

穆王六年春,君朝于京师。是时徐戎方逼,天子分东方诸侯,使君主之。君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朱矢。

徐处汉东,地方五百里。既受命天子,乃弛戈甲之备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以怀诸侯。诸侯贽玉帛死生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

于是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卵也,犹大鱼之吞小鱼也,犹虎之啖豚也,又何疑焉!楚子曰:善。

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君曰:吾闻之也,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吾去之。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

(节选自徐时栋《徐偃王志》)

材料二:

徐与秦俱出柏翳,为嬴姓,国于夏殷周世,咸有大功。秦处西偏,专用武胜;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诸国既皆入秦为臣属,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债其国而沈其宗。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四方诸侯之争辩者,咸宾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驹王章禹,祖孙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天于柏翳之绪,非偏有厚薄,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

(节选自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

【注】①柏翳,即伯益,相传他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弛戈甲之A备B坠城池C之D险E修行F仁义G以H怀诸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相当于“之于”,与《陈涉世家》中“诸郡县苦秦吏”的“诸”意思不同。
B.其,此处为语气词,与《登泰山记》中“当其南北分者”中的“其”意思不同。
C.所以,表示“用来……”与《孟子》中“所以动心忍性”的“所以”意思相同。
D.斗,此处是使动用法,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王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胎衣没裂开,先王认为不祥抛弃了他。鹄仓衔回他,独孤母将他暖在怀中,他才得以成活。
B.徐偃王进京朝拜,恰逢徐戎族逼近,天子分封东方诸侯,让他主持,因做得好赐予红弓红箭。后来三十六个诸侯拥戴他为王。
C.楚王孙厉认为,大国打小国、强国打弱国,就好比石头投鸡蛋、大鱼吃小鱼、老虎吃小猪一般轻而易举,因而没有必要迟疑。
D.材料二将徐国与秦国对比,认为二者都出自柏翳,但两国后人情况迥异,这并非上天有偏私,而是仁政与暴政的回报本就不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
(2)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
5.两则材料都叙及徐偃王被伐,内容上有何异同?
2024-04-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历元年,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府丞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䌈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久视元年,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府丞光嗣:指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是任司府丞官职。②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初举仇人解狐代己,解狐卒,再举自己的儿子祁午代己。时人称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③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B.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C.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D.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袝姑于庙者也”中的“姑”,指姑妈,和词语“姑嫂”中“姑”的意思相同。
B.“何以求”是宾语前置句式,《短歌行》中“枉用相存”也是宾语前置句式。
C.“骁勇绝伦”中的“绝”指“无,没有”,与“而绝江河”中“绝”意思不同。
D.“何得相违”中的“相”指“你”,和“不耻相师”中的“相”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敢于直言规谏,当有司奏请严惩契丹降将李楷固时,狄仁杰力排众议,说服武则天,楷固不仅获赦,还被授予官职。
B.武则天命宰相举荐尚书郎,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其子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说他像春秋时晋国的祁奚一样“内举不避亲”。
C.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储君,狄仁杰婉言劝谏,比较母子与姑侄的亲疏关系,劝其应把国事当家事,慎重抉择。武则天听从了他的规劝。
D.狄仁杰忠于朝廷,多次劝谏武则天,在其死后,武后泣叹朝廷空了。可见狄仁杰对朝廷的重要性。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武则天欲造大佛像,狄仁杰是从哪三个方面劝说她的?
2024-04-05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洗。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下何不自喜也?臣愿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问所以取天下者。郦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陈留。陈留者,天下之据冲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臣素其令,愿为足下说之。不听臣,臣请为足下杀之,而陈留。足下将陈留之众,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闻命矣。

于是郦生乃夜见陈留令,说之曰:夫秦为无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与天下从则可以成大功,今独为亡秦婴城而坚守,臣窃为足下危之。陈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吾不可以应。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愿勿复道。郦生留宿卧,夜半时斩陈留令首,逾城而下报沛公。沛公引兵攻城,县令首于长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头已断矣!今后下者必先斩之!于是陈留人见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上谒:递上名帖。②还走:转身就跑。还,同。③目皮相:看人只看外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兵A助楚B讨不义C敬劳D从者E愿得F望见G口画天下H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指正在,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的“方”意思不同。
B.善,指关系好,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同。
C.“而下陈留”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两句中的“下”意思相同。
D.县令首,“县”同“悬”,指悬挂,悬挂首级是古代用来惩戒或示众的一种酷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经过陈留的时候,身份卑微的郦食其到军门去拜见沛公,但刚开始他并没有引起沛公的重视。
B.沛公的使者不肯替郦食其通报信息,这惹得郦食其大怒,他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斥责使者。
C.郦食其告诉沛公说,他与陈留守令关系要好,可以替沛公前去游说陈留守令,劝陈留守令投降。
D.陈留守令害怕被秦灭族,拒绝了郦食其劝其投降的建议,最后他被郦食其半夜悄悄斩下首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2)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
5.沛公对郦食其前后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曹操)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是时太子(曹丕)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作奸犯科者)逃窜,郡界肃然。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用法峻A急B有犯C必戮D或E对之F流涕G然终无H所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文中指神态,与《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字意思不同。
B.海内,指国境之内,即全国。古人认为大地四周是东西南北海,故称国境为海内。
C.文中“未之奇也”的“之”字,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用法相同。
D.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都表明曹操能知人善任。
B.曹操和敌人对阵时,看起来像不愿意打仗一样,而一旦到了关键的时刻,就气势充沛,斗志昂扬。
C.曹操去世后,有人提议调换城池守将为谯、沛之人,徐宜出言制止,认为这样做不妥,撤换之事就没再提起。
D.曹操有权谋之心,善于治理,他担任济南国相时,上奏罢免了多个腐败长吏,打击了作奸犯科的人,郡内一片肃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2)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5.曹操去世,司马孚认为太子和大臣们不能只是哭泣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