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聘娶婚是我国传统的婚姻制度,萌芽于商代,创立于西周初年,成熟则在春秋末战国以后。自汉平帝元始三年诏令天下婚嫁须行纳聘之礼后,婚姻六礼便成为传统社会法定的婚姻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近现代以来,移风易俗,繁文缛礼简化不少,但聘娶婚标志性的心式——纳征和亲迎却久盛不衰,并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婚俗礼仪。

②聘娶婚由六礼组成,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是男方派人向女方家求亲;问名是女家同意后,把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告诉男方媒人;纳吉是男方将两人生辰八字占卜得了吉兆,双方互通婚书;纳征是男方向女方赠送一定的聘礼;请期是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亲迎是新郎在傧相陪同下到女方家迎新娘回家成亲。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经过这六道程序才能结成夫妻,否则就是礼不备。

③婚姻六礼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纳征之礼。虽然纳征之礼只是六礼中的一道程序,但却是决定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唐律疏议》即曰:“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只要行了纳征之礼,婚姻就算敲定,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能悔婚。若男方悔婚,则不能索回彩礼;若女方悔婚,则必须退回彩礼。

④先秦的纳征礼体现的不是金钱的意义,而是男方对联姻的态度,即郑重诚信与承诺。《礼记·郊特牲》就讲道:“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正因为如此,议婚过程根本不谈钱,纳采、问名、纳吉和请期均以雁为贽。在先秦,人与人相见要带礼物,称“执贽”。议婚执雁体现了古人“不以贽,不敢见”和“自卑而尊人”的原则。

⑤秦汉以后,古礼渐行渐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的生活日渐奢侈,婚礼也开始铺张起来。汉惠帝刘盈纳后,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外,又以黄金两万斤、马十二匹作聘礼。上行下效,民间聘礼也以钱财为重,无钱财则不能娶妻,汉相陈平未发达时便是借钱娶妻的。唐代财婚盛行,南北朝时代旧士族之家很受市场欢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李唐王室试图用礼法规范婚姻,天子聘后用玄纁、六马、谷珪,官员纳征用币,并按品级递减,却收效甚微。两汉以后的论财为婚不但使纳征之礼偏离了本意,也使聘娶婚沾上了买卖婚色彩。

⑥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项,也是最热闹的一项。迎亲那日,新郎将新娘接回家举行婚礼。先秦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共牢与合卺,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从此荣辱共享。故《礼记·昏义》曰:“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因为“婚礼不贺”,既不设酒宴,也无闹洞房之说。第二天一早,新娘妇拜见公婆之后便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秦汉时结婚,众人前往夫家祝贺,后者则设宴招待,宾客“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之闹新房之所为者”。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经过民族大融合,婚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六礼程序未变,但迎亲和拜堂仪式却繁复多样。《封氏闻见记》记载:“近代婚家,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庶民,莫不皆然。”

⑦障车之俗出现于南北朝,流行在隋唐。古礼新郎亲迎,新妇登车后,新郎需驾车原地转三匝,谓之“御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新郎则骑马绕婚车三匝。婚车即将出发,女方家人拦车以示不舍之情;为赶吉时,男方就得掏银子,这就是障车。至唐代,障车成为迎亲礼仪中的一个小高峰,场面非常热闹。但在某些地区,城市恶少、乡里无赖借障车之俗勒索钱财,为了不耽误吉时,婚家往往任其敲诈。

⑧下婿与催妆都出现于北朝。游牧民族有“拦门”习俗,新郎迎亲被拦在门外,女方家人调侃新郎,增添喜庆色彩。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妇女悍妒之风盛行,“拦门”习俗被发扬光大,迎亲的新郎大都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甚至杖打,连皇帝也不能免俗。唐代下婿还闹出了人命。据《酉阳杂俎》记载,一新郎官迎亲,被女方亲属关于箱柜中,众人笑闹,一时忘记,结果新郎被憋死了。拦门刁难之外,新娘还借口梳妆未完而迟迟不出,男方为赶吉时,则要大声催促,唐代改念催妆诗。

⑨纵观古代的婚姻,纳征本是诚信的象征,代表着男方对婚姻的承诺与责任,婚礼仪式也象征着夫妻一体、荣辱与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率先打破礼仪制度,以厚给聘礼的方式彰显财富和权威,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攀比,结婚开始论财,聘礼水涨船高且愈演愈烈,遂使聘礼带有了买卖婚的色彩。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又使传统结婚仪式变得热闹喜庆,花费也随之增加,但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盼与祝福。

(焦杰《古代婚俗礼仪漫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礼节齐备,经过六礼才能结成夫妻,其中纳征是关键的环节。
B.先秦时夫妻共食一份肉食,共饮交杯酒就算完成婚礼仪式,但第二天女方定会去男方家祝贺。
C.唐时,女儿嫁人上车出发,家人拦车表示不舍时,恶少与无赖会趁机敲诈男方,勒索钱财。
D.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拦门”习俗尤为盛行,新郎常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和杖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纳征之礼和亲迎之礼,二者论述的顺序可以互换。
B.文章选取聘娶婚的六礼作为论述对象,详细阐述六礼的流变及对当代婚俗的深远影响。
C.文章末段与首段呼应,强调无论纳征礼如何攀比成风,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
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秦汉前后两个时期,更偏向秦汉前郑重诚信与承诺的纳征礼。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女曰鸡鸣》)
B.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通鉴外纪》)
C.唐天祐中,南平王钟传女适江夏杜洪子,时及昏暝,令人走乞障车文於汤贫,贫命小吏四人,各执纸笔,倚马而成。(明·张萱《疑耀》卷三)
D.婚礼者,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
4.下列诗文不是描述聘娶婚六礼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汉·司马迁《鸿门宴》)
C.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唐·王建《失钗怨》)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5.文章是如何论述婚姻六礼中的纳征之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北望感怀

陆游

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

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时遒。

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

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五年(1199)冬诗人居于山阴之时。②季子裘:指战国时苏秦(字季子)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身在山阴,心在故国,喝酒解闷,北望感怀,写下此诗。
B.颈联对句化用季子无裘受霜露侵袭之典,形容诗人处境困顿。
C.诗歌尾联以激切的议论作结,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D.全诗语言沉郁顿挫,以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诗人的政治见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4-05-13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秦攻韩)冯亭守三十日,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对曰A秦蚕B食韩氏之地C中绝D不令E相通F故自以为G坐受H上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伐”意思不同。
B.陋,知识浅薄,与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陋”意思相同。
C.阴,暗中,与班固《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D.被,遭受,与蒲松龄《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遣范昭出使齐国侦查情况。齐国设宴款待他,但晏子和国师对他的故意刁难坚决予以拒绝。
B.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所以韩国希望把上党等十七座城邑送给赵国。
C.赵豹认为,弱小的赵国无缘无故从强大的秦国手中得到如此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赵王不能接受韩国所赠城池。
D.赵王在自我认识不清又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派赵胜前去上党接受城邑,韩国将之告知秦三,秦王发怒,秦赵两国在长平兵刃相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2)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5.面对强敌意欲入侵,齐国和韩国都用计谋战胜敌人。请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2024-05-1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嘎养牛

申平

三嘎和媳妇儿去外地打工十几年,有了点积蓄。那一年,他们决定回家过安稳日子。

但是,三嘎闲不住,他想养牛。

正好三嘎的本家老叔是村里的养牛大户,三嘎便登门求教。

老叔听说三嘎也要养牛,脸上的肌肉抖了一下,说:“你要是听我的,就再考虑考虑,不要轻易养牛!我养牛五年了,虽然挣了一点钱,但是太难了。”

三嘎感到很惊讶,说:“老叔,此话怎讲?”

老叔叹了一口气,说:“大侄子,你是有所不知呀!这养牛的讲究可真是太多了,主要一条,就是投入太大!往里投的钱,经常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他见三嘎还不明白,就带他走进自己的牛圈。三嘎一看,吓了一跳,眼前的牛圈,竟是由钢、架和石棉瓦组建起来的大棚,大棚里面堆着小山般的草,还有成垛的饲料、铡草机、粉碎机、拌料机……各种设备一应俱全。

三嘎啥也没说就走了。他回去想了几天,决定还是要养牛。不过他没有建大棚,只是在空地上围起了栅栏,这就是牛圈了;粉碎机、拌料机等设备他也没买,他只买了一台铡草机,还有牛槽、钢叉等必用的东西;那五花八门的饲料他也没买,只用玉米面代替;接着他又走村串户,逢人就讲他养牛的事,最终把人家扔在田里和院里的玉米秸,一分钱不花地拉了回来,堆成一座小山,又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一些草捆,然后就去买牛了。

三嘎没在当地买牛。他跑到草原上,东问一家,西问一家,反复比较,不断砍价,最后买回了10头怀犊的母牛和20头不到一岁的母牛条子。牛场就这样开业了。

老叔听说了,跑过来“视察”,说:“你这牛倒是买得挺实惠,不过你这牛圈太简陋了,哪像个养牛的?”

三嘎说:“养个牛,整那么多讲究干啥!关键要看牛养得好不好,能不能挣到钱。”

老叔说:“你不听人劝,肯定要吃亏。”说完撇着嘴走了。

养牛的确有许多讲究,比如怎样喂牛就有诀窍。起初,三嘎也像老叔那样,把草和料拌在一起喂,但是慢慢就发现这样不行。原因是牛挑料吃,把不喜欢吃的草拱到一边去,搞得槽上槽下全是草,造成浪费。于是,他就试着先添草,后上料,这样草和料都吃得精光。他把这个办法告诉了老叔,老叔一试不错,说:“三嘎,你挺能研究啊!”

转年春天,老叔又到三嘎的牛圈来察看,大惊小怪地说:“哎呀三嘎,你看这牛一个个都瘦成啥了,闹不好会出毛病的呀!”

三嘎说:“我看过书了,牛只要有七八成膘,就不会出毛病。”

老叔说:“养牛难道能以不出毛病为标准吗?走,你去我那里看看,让你开开眼!”

三嘎跟着老叔来到他的牛棚,看见他的牛果然一个个膘肥体壮。老叔很神秘地说:“告诉你吧,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每天都要给牛喂鸡蛋,还要往草里拌猪油……”

三嘎一听吓了一跳,“哎呀老叔,你这是养牛呢还是养猪呢,牛是吃草的玩意,怎么能吃这些东西呢!”

老叔说:“怎么不能吃,上膘才是硬道理。我可不像你,让牛跟着遭罪。对了,我这里还有不少料,你拿去喂你的牛吧,等你有了钱再还我。”

三嘎说:“老叔,我知道你养牛为啥没赚到钱了。”说完,摇着头走了。

转眼到了夏天,牛该出场了。三嘎把牛群赶到了附近的草原上,把牛交给专门为人代牧的牛倌儿。三嘎那些牛见了青草,尬着蹶子往前冲,拼命吃草,一天就长两三斤肉;老叔的牛也来了,因为有膘,一个个慢慢腾腾的,一天还长不了一斤肉。到这工夫,老叔似乎才有点明白,他说:“三嘎,我怎么还不如你一个新手呢!”

这年秋天,三嘎去接牛群的时候,他的牛已经从30头变成了40头。又过了几个月,他把新生的小牛犊卖了。三嘎算了一下,除去投入,有一半是纯利。

老叔那边也卖了几十头牛,但是去年这本钱那本钱的投入不少,还是没赚到多少钱。

第二年,又到了牛群出场的时候。三嘎说:“今年咱们往远处送送吧。远处草好。”老叔说:“近处照顾方便。”于是就赶着牛走了。三嘎却雇了汽车,把牛运去很远的霍林河牧场。

在空闲的日子里,三嘎开始玩起了抖音,谈论养牛怎样赚到钱的事情。没想到粉丝噌噌往上涨,他每天不更新都不行。他不仅加紧学习,还借鉴别人养牛的成功经验,抖音号越做越专业,养牛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这时候老叔又来找他:“三嘎啊,你养牛就养牛呗,还上抖音抖擞个啥劲呀?”

三嘎说:“老叔,我这是把自己学习到的科学养牛知识,还有养牛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养牛也都赚钱。”老叔听了这话儿,心里热乎乎的,没想到三嘎这小子,自己赚了钱,还想让大家也都赚钱。

没过多久,又发生一件事。这一带突然大旱,附近的草原草少牛多,一时间好多养牛户都慌了手脚,纷纷低价卖牛。三嘎却稳坐钓鱼台,每天依然做抖音。因为霍林河那边雨水好,草场当然就好。这时,他的牛群已经发展到60多头了。

老叔感慨地说:“三嘎呀,老叔算是服了你了。”

三嘎又做了一期抖音,话题是“怎样做个现代养牛人”。

村里的养牛业火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基地。养牛户们都说:“多亏咱们这儿出了个现代养牛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嘎夫妇在外务工挣的钱,是三嘎养牛的主要资本,老叔向他感叹养牛太难,就是怕他抢了自己的生意。
B.“老叔听说了,跑过来‘视察’”中,“视察”处的引号表示否定,意思是老叔不是来查看情况的,只是来看笑话的。
C.“尥着蹶子往前冲”一句中,“尥”“冲”二字写出了三嘎养的牛生机勃勃,反衬出三嘎专业养牛人的形象。
D.三嘎养牛知识不再局限于平日积累,而是与时俱进,利用抖音平台不断分享、学习、借鉴养牛经验,越来越专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三嘎养牛的经历,语言自然朴实,符合人物农村养牛人的身份,富有现代乡土气息。
B.小说标题交代了主要情节,结尾处养牛户一语中的,升华小说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旨。
C.小说运用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展开并推动情节发展,叙述节奏张弛有度,情节集中完整,引人入胜。
D.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便于呈现事件全貌,同时用老叔这个次要人物,来衬托主人公三嘎的形象。
3.从三嘎养牛场开业开始,老叔对三嘎的心理逐步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老叔养了五年牛都没怎么赚到钱,而三嘎头年养牛就获利颇多,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024-05-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希腊以来的许多唯物主义者,他们思考的问题不是物本身,而是对物的阐释。从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他们都在言说物的存在本质在于其物质上的构成。这是一种最为朴素的对物的理解与阐释,仿佛在我们弄清楚了物的构成物质之后,便可以很清晰地理解物以及物的本质。一把铁锤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一个电脑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电脑的硬件物质构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中的怪物,我们无法说这个数字怪物是由某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但仍然可以将这个怪物看成是一个电子脉冲或比特。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下还原。

海德格尔则以一个古希腊陶壶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壶之所以为壶,不在于壶壁和壶底,而在于居于其中的虚空。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道德经》中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不过,海德格尔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壶中虚无的物质形态,而且是我们如何在观念中架构了壶这个物体。也就是说,人将壶之物纳入人类本身的生存机制之中,当我们使用壶来装水、酒等物时,壶才向我们呈现为一个壶。壶的物性,并不在于它如何呈现出自己物质材料的构成,而在于它是一种可以在人的生存机制中找到使用位置的物品。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上还原。

无论是向下还原还是向上还原,都是把人当作主体,而把物当作外在于人的客体。在数字空间中,情况却完全不同。在进入数字空间时,我们以为自己是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其实只有通过一个用户名和网络账号才能进入其中。换言之,我们只有借助于一个数字物(一个数字角色、数字身份、数字用户)才能进入到数字空间之中。在那里,我们以为和现实世界一样,我们与其他人、物进行交往和辨识,其实只能看到那些经过转译的界面;这些界面从来不是数字空间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些内容背后,是不断涌动着、流变着、交换着的数据流量,它们并没有向人类主体敞开,绝大多数时候,这些背后的数据以自身的逻辑算法,在我们察觉不到的地方支配着数据流量和智能算法的总体性。

(摘编自蓝江《物体间性的形而上学——数字空间中的新唯物主义的反思》)

材料二:

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这表明奴隶、资本不能被还原为黑人。纺纱机,它们都是在一定关系下形成的物。依此推论,一切都可以被视为物。一场战争是物,一个文学形象是物,一个团队也是物。物作为一个概念,可以替代许多词汇,如事件、身份、组织等;而事件、身份、组织这样的表述,只是我们对于物的一种认识,是物的回响。

数字时代让物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因为一种新的物出现了。我们通过购物网站浏览商品信息,是通过一个账户、一个数字身份进行的。从传统的视角看,这样的数字物只是对现实的模拟,仿佛数字账户只是我们的一个分身或身份一般。但实际上我们绝不能把数字账户还原为肉身的人,也无需为一个数字存在寻找一个肉身的根基。

如此,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数字物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比如,在春运期间用手机抢购火车票,我们不是以肉身在场的方式去购票的,而是通过一个数字化身即数字账号的方式去购票的。我们以为自己只是穿着这层数字外衣去购票,真正的购票主体仍是我们自身,从而把账号想象成一个化身或者工具。但实际上,这个化身与我们的肉身一样,是一个独立的物。线上信票系统其实是向这些数字物开放的,而不是向作为肉身的我们开放的。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账号购票的效率和成功率是不同的,这并非一个平等购买的场域。比如,从某个电商平台购买加速服务的账号,就更容易抢到票;账号登记的年龄越大,买到下铺的概率也就越高。这种购票经验与十余年前一群人在火车站排队等待放票的场景是全然不同的。正如哈曼所说:通过隐喻,我们才能尽可能地接近物。我们必须把这些数字物隐喻成我们的化身,才能将自己想象成购票主体,才能与这个数字物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由此,陌异现象学应运而生。所谓陌异现象,即不以人熟悉的方式让物显现,它排除了一切人为的参与,让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局外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结的关系网,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关系之下表现出不同样态的。即使离开我们,万物也仍以自身的方式互相联系着,我们并不是建立万物关联的超越者,而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摘编自苏丹《如何思考数字时代之物:当代新唯物主义的兴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来看,铁原子是铁锤的物质构成,也是它的存在本质。
B.壶的本质在于居于其中的虚空,这一观点来源于《道德经》而又与之不同。
C.将物的概念延展到事件、身份、组织等,须以“在一定的关系下”为前提。
D.数字物包括数字角色、数字身份、数字用户等,它不能被还原为肉身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同古希腊以来的许多唯物主义者那样,海德格尔也把物当作外在于人的客体,但是他拉近了物与人之间的距离。
B.作为主体的人在数字空间中只能看到转译的界面,却无法察觉数据流量的涌动,也无法改变数据流量和智能算法。
C.线上售票系统取代传统排队购票的方式,面向数字物而不是肉身的人开放,直接导致平等购买的原则受到了破坏。
D.如果从物的物质构成、观念架构与陌异现象学这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就能够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物的本质属性。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海德格尔观点的一项是(     
A.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所构成的,但是水的灭火特质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不具有的,甚至和氧的助燃性质正好完全相反。
B.科幻小说里的人类主人公知道,眼前的牛排其实并不是一块真正的牛排,它的形状和颜色都只是链接到自己大脑中的数据而已。
C.一块有着四根支柱的木板,当上面放置了花瓶、餐盘、水果等时,它就是一张桌几;但是当我们坐在上面时,它就成为了一个凳子。
D.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材料二是如何论证“数字物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2024-04-29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合肥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寝疾,。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①,大夫之篑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篑②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

①华而睆:华美,光滑。②篑():席子。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①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①滑稽:此处指能言善辩,言语流利。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A我也不如B彼C君子之爱D人也以德E细人之爱F人也以姑G息H吾何求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
B.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
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
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春制止童子说“华而皖,大夫之篑与”,是担心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又要换席子,这对病危的曾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齐景公赞赏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秩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使自己可以安心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
C.晏婴反对重用孔子,理由之一是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孔子的主张不合时宜。
D.曾子为了维护礼制,临死也要换掉超出自己身份的席子;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2)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5.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窥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东游记》其十三)。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写下这首著名诗歌后,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其次,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

总而言之,文学景观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古典文学形塑了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本身既承载了传统文脉,也进一步催生了新的文学作品。

(节选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材料二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在谪居贵州期间,他以大量的诗文记录谪居生活与贵州风光,汇成了《居夷集》一书,贵州风光因而被赋予文学色彩,部分要素成为了文学景观。谪居生活成就了王阳明,贵州独特的风光促进了阳明心学体系的成熟。本调查主要内容:一是整理出王阳明居黔作品中的贵州文学景观;二是摸清人们对文学景观和阳明文化的了解程度;三是探查人们对以文促旅模式和构建该文学景观旅游链的态度;四是对王阳明居黔作品中贵州文学景观旅游链的构建提出优质建议并厘清构建这一旅游链的意义。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图(参与调查人数为400):

问题1如果一个景点曾有著名文人题诗、或作文(如岳阳楼、庐山),是否会增加您的兴趣?问题2您了解王阳明及其作品吗?

问题3将王阳明作品中的文学景观与旅游业结合是否能引起您的兴趣?问题4您觉得现阶段的旅游业是否需要增加文化内涵或文学底蕴?

(摘编自陈为兵,杨秋萍《以文促旅:王阳明居黔作品中贵州文学景观旅游链构建调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文学景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关注是文学景观发展的有利条件。
B.一个文学景观的形成不外乎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一处景观如果与名篇、名人关联就会变得知名。
C.有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成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这会有助于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D.文学景观能激发作家创作优秀作品,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当下应该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调查者多数认为景点如果有名人题诗或作文,会增加自己对景点的兴趣。
B.受调查者多数都了解王阳明的作品,说明他们多数都读过王阳明的代表作。
C.近九成的受调查者认为王阳明作品中的文学景观应变成旅游景点。
D.超过九成受调查者对现在的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或文学底蕴很不满。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第二段所论述的名篇效应或名人效应的一项是(     
A.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
B.绍兴的沈园,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代代相传。
C.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
D.史铁生创作《我与地坛》,让地坛为更多人所知。
4.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引用其他专家学者对文学景观的定义,明确了本文的主要论证对象。
B.文章在论述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相互关系时,侧重论述的是文学景观的价值。
C.文章先提出论题,再分层次展开论证,最后进行总结,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文中直接引用的诗文与相关文化举例增强了说服力,与文学景观之美相得益彰。
5.旅游部门准备开发贵州王阳明主题旅游线路,请你结合材料和下面表格的内容,概括分析开发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王阳明贵州文学景观统计表

地区作品景观具体地址
修文县《何陋轩记》何陋轩龙场龙岗
《西园》何陋轩西边院子龙场龙岗
《君子亭记》君子亭龙场龙岗山顶
《远俗亭记》远俗亭今位置已不可考
《宾阳堂记》宾阳堂龙场龙岗
《玩易窝记》玩易窝龙场镇新春村
《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草庵龙场小孤山附近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阳明洞修文县城东栖霞山
《龙岗新构》龙岗书院龙场龙岗
《水滨洞》水滨洞今位置已不可考
《游来仙洞早发道中》《来仙洞》游仙洞(今仙人洞)南明区仙人洞路与水口寺路之间
《过天生桥》天生桥谷堡镇天生桥村
《陆广晓发》陆广河东岸乌江流域修文境内六广段的河道
《木阁道中雪》《春行》木阁山龙场与贵阳之间的大山
玉屏县《钟鼓洞》钟鼓洞平溪卫之东,今位置不明
《平溪馆次王文济韵》平溪卫公馆平溪镇中山路北面
凯里市《清平卫即事》清平卫凯里市西北炉山镇
黄平县《兴隆卫书壁》兴隆卫黄平县城区
福泉市《七盘》七盘岭福泉市南门桥以北的西门河北岸附近
黔西县《象祠记》象祠素朴镇灵博社区九龙山
贵阳市《南霁云祠》南霁云祠贵阳市中华南路202号内
《白云堂》白云堂今位置已不可考
《夜宿汪氏园》汪氏园今位置已不可考
《书庭蕉》贵阳文明书院贵阳文明书院内
《南庵次韵二首》《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南庵寺(今观音寺)南明河甲秀楼翠微阁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题四梅图(其四)

扬无咎

目断南枝。几回吟绕,长怨开迟。雨浥风欺,雪侵霜妒,却恨离披。

欲调商鼎如期。可奈向、骚人自悲。赖有毫端,幻成冰彩,长似芳时。

[注]①四梅图:指扬无咎创作的纸本墨笔画。②调商鼎:喻指宰相治理国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久凝梅枝,吟绕之余发出长叹,希望梅花开得迟些,表达对其命运的担忧。
B.“雨浥风欺”三句插绘梅花饱受风霜雨雪无情摧残,参差飘落,令人怅恨万端。
C.词人借典故寄寓建功立业的渴望,又用“可奈向”写出其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
D.“赖有毫端”三句写词人感慨于梅花的际遇,用画笔将梅花的美丽定格为永恒。
2.这首题画词将梅花、梅画,梅词三者交织,浑然一体。请简要分析。
2024-04-21更新 | 2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合肥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宋子曰: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室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之为?楚王曰:善!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H而尽天者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
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
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认为人们的争斗起因于没能够区分“侮”的行为和“辱”的感受,如果他们明白受到欺侮不是耻辱,就自然不会再争斗了。
B.应答者批驳了宋子的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想法达不到他的目的,并用两个具体事例作对比,指出争斗的原因在于是否感到憎恶。
C.季氏的从者有意羞辱仲尼,一开始就拉拽衣服并叱骂,看到仲尼扬起钓竿就用手按住,见仲尼背起钓竿歌唱就把钓竿扯裂了。
D.在孔子代理鲁国的国相后,鲁国人和季氏的从者产生争斗,孔子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季氏听闻后十分生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融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
(2)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
5.在两则材料中,人们受到侮辱之后的做法各有什么不同?
2024-04-21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合肥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走到五龙堂,秋分把芒种带回来的好消息,告诉了公公,还加上她的猜想。老人说:那一定是他。他还不能明说呀,这个地面还是归人家辖管着哩!

他披上褂子,拿起烟袋来:你在家里看门,我到村里去转转!

秋分嘱咐着说:不要见人就告学啊,等他真的回来了吧!

我知道!老人说,我不是那缺谋少算、眼薄嘴浅的人,我不过是去告诉几个真心实意和咱相好的人,人家也整天惦记着庆山哩!

直到天黑,老人还没有回来,秋分把门锁上,也到村里去了。

她到和庆山一块出走、现在北平坐狱的高翔家里去。高翔家里有爹有娘,还有一个和秋分年岁差不多的媳妇和一个小女孩。秋分在婆家住的时候,好到他家坐坐,和高翔媳妇说说话儿。这两个女人,并不是什么都能说到一块,高翔的媳妇是从小娇养大的,热爱丈夫,却不明白他为什么净做那些傻事。对于那年暴动,她也不赞成,因为婆家稍微富裕,还跟着吃了一惊。可是,她愿意和秋分说话,她说:庆山嫂子,咱两个是一个命儿。

公公和婆婆曾经到北平去看望过高翔一次,媳妇也想带着女儿去一趟,公公回来说,高翔不让她去。只是叫她做一身棉衣。因为丈夫带着刑具,这一身棉衣,裁剪得奇怪,做成了,就像是不会系腰带的孩子们穿的。她拿起又放下,好几夜的工夫才把这身棉衣做成。

一针一滴眼泪,把棉花全湿透了。打从高翔坐狱起,她没有畅快地欢笑过,没有穿过新衣裳,一家人过年不挂红灯,中秋不买月饼,一到天黑,就关门睡觉。

这天秋分来到她家里,正是掌灯的时候。②窗纸上闪着亮光,十年以来,她第一次听见了高翔媳妇的笑声。

走进屋里,这一家人正围着桌子看一封信哩,谁也没有看见她进来,秋分说:什么事,一家子这么高兴?

高翔的媳妇转脸看见是秋分,笑看说:喜事!

俺爹从狱里出来了!爬在桌子上的小女儿望着秋分夸耀。

你这个爹可是个稀罕!高翔的媳妇轻轻拍了女儿一下,对秋分说:高翔出来了,信上还打听你们的人哩,你来得正好,快坐在炕上听听吧!

秋分只好先把自己的喜讯收起来,坐到炕上去,听她家的喜讯。

其实,这信白天已经念过一次了,吃过晚饭,小孩子要求爷爷再念一次。高翔的父亲把信纸铺在桌子上,把花镜擦了又擦,拿起信纸,前挪挪后退退,像对光一样,弄了半天,才念起来。

高翔的母亲,靠在炕头被垛上,不耐烦地说:你看你,真比戏子扮脚还费工夫哩!

你落俐,你来!父亲把信又放在桌子上,把眼镜摘下来拿在手里,你不知道我上了年纪,眼力不行,又加上你儿子写的这笔字,真不好认,我就怕看这个钢笔信!

算了!念吧,念吧!母亲闭上眼专心听着。小女孩子还要往上挤,用两只小手使劲扯着耳朵。

高翔的信是写给父亲和母亲的,可是不用说秋分,就是这个十来岁的孩子也能听得出来有好多言语,是对她的母亲说的。爷爷念着,她看见母亲不断地红脸。

信上写着:

我出狱后,就兼程赶到延安,现住瓦窑堡,在毛主席的亲自领导下进行学习,不久就北上抗日。十年以来,奔走患难,总算得到了报偿!

父亲念到这里停了下来,说:延安。这个地名很熟,《水浒传》上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可就是想不起在什么地方来。去,在他那书箱里,找本地图来。

高翔的媳妇登坡上高,打开多年没动过的、尘土封盖的丈夫的书箱。翻了半天,找出一本来,递给公公。老人打开一看说:这是一本字典。我来吧。

他找出儿子上中学时候用的一本地图来,找了半天,才在陕西肤施县下面的括弧里我到了延安。又用两个手指头量了量说:你们看,这里是深,咱们的家,这里是延安,高翔他们占的地方,距离也就是这么寸数光景,走起来,可得些工夫哩!

高翔的母亲叹气说:在外边十几年,叫人跟着担惊受怕,好容易出来了,还不先到家里看看老娘,怎么又跑到那天边子上去了哩!

父亲说:你老不明白,一准是那里,有你儿子更想念的人儿!

信上也提到庆山,说他可能从江西长征过来,北上抗日了。秋分把芒种带回来的消息说了,一家子替她高兴。老人把信装好,交给儿媳妇,媳妇像捧着金银玉宝一样,递给婆婆,婆婆把它塞到被垛底下去。

小孩子托着腮帮儿望着她母亲说:娘,我们去找爹吧!

你去吧,你离得家了?母亲问。

离的。小孩子说,你去不去?你不去,我自己去。

你自己去吧。母亲笑了。

能把孩子送到丈夫的身边也是好的。在她想来:比做衣裳,孩子就是一个小针,能把母亲心里这条长长的线带到那边去,并且连在一起;像一条小沟,使这个洼里的水流进那一个洼;像一只小鸟,从这个枝跳上那个枝,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

今天夜里,在五龙堂这个小村庄里,至少要有两个女人,难以入睡。

这一天晚上,闷热。秋分回到小屋里,公公还没有回来。小菜虫从窗口飞到屋里来,围着小油灯乱转。坐不到炕上,她抓了一把破蒲扇到堤坡上来。④黑夜里,望日莲滴着金黄的花粉,香得闷人。从村庄到这里来的路上,有一星星的火光,不断飞起,秋分知道是公公抽着烟回来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分把芒种带来的好消息告诉公公,并且叮嘱他先不要公开说,但公公却想要立即就让真心朋友们知道这个消息。
B.秋分和高翔媳妇年岁相仿,性情却并非完全相投,但她们在丈夫一起出走后,因同病相怜而愿意时常和对方说说话。
C.高翔父亲在地图上找到“延安”这个地名,用手指丈量了一下距离,为儿子从家乡深泽到延安的遥远行程感到忧心。
D.母亲为孩子自己去找父亲的想法感到好笑,却也想把自己心意传递给丈夫,于是情不自禁开始了诗意美好的憧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在平静的陈述里透出秋分压抑着的激动,“也”字写出其分享喜悦的急切。
B.句子②刻画了高翔媳妇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见其性格的爽朗。
C.句子③以幽默口吻回答高翔母亲的疑惑,也含蓄地称赞了高翔坚定的革命信念。
D.句子④描写了望日莲夏夜花开时的色泽和香气,烘托出秋分复杂而独特的心理。
3.小说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说明。
4.作者善于“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茅盾语)。请围绕这一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写一则文学短评。
2024-04-21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合肥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