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少而不羁,为镇功曹史。魏末北方大乱,乃事边将尔朱荣,甚见器重。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后军功为定州刺史。始魏相高欢时,与景甚相友好,及欢诛尔朱氏,景以众降,仍为欢用。稍至吏部尚书,非其好也。每独曰:“何当离此反故纸邪。”寻封濮阳郡公。
败于沙苑,景谓欢曰:“宇文泰恃于战胜,今必致,请以数千劲骑至关中取之。”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后为河南道大行台,位司徒。又言于欢曰:“恨不得泰。请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①老公,以作太平寺主。”欢壮其言,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景右足短,弓马非其长,所在唯以智谋。及将镇河南,请于欢曰:“今握兵在远,奸人易生诈伪,大王若赐以书,请异于他者。”许之。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
及欢疾笃,其世子澄书召之。景知伪,惧祸,因用王伟计,乃遣其行台郎中丁和上表求降。帝召群臣议之,尚书仆射谢举等皆议纳景非便,武帝不从。初,帝以是岁正月乙卯于善言殿读佛经,因谓左右黄慧弼曰:“我昨梦天下太平,尔识之。”及和至,校景实以正月乙卯日定计,帝由是纳之。于是封景河南王、大将军。
高澄嗣事为勃海王,遣其将慕容绍宗围景于长社。景急,乃求割鲁阳、长社、东荆、北兖请救于西魏,魏遣五城王元庆等率兵救之,绍宗乃退。(后)高澄又遣慕容绍宗追景,景退保涡阳,使谓绍宗曰:“欲送客邪?将定雄雌邪?”绍宗曰:“将决战。”遂顺风以阵。景闭垒,顷之出。绍宗曰:“景多,好乘人背。”使备之,果如其言。景命战士皆被短甲短刀,但低视斫人胫马足,遂败绍宗军。相持连月,景食尽,诳其众以为家口并见杀。众皆信之。绍宗遥谓曰:“尔等家并完。”乃被发向北斗以誓之。景士卒并北人,不乐南度,其将暴显等各率所部降绍宗,景军溃散。
(选自《南史》,有删改)
【注】①萧衍:即南朝梁武帝,深通佛学,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魏相高欢时微:微贱,卑微
B.恃于战胜,今必致怠:怠慢,不敬
C.其世子澄书召之矫:假托,诈称
D.景多,好乘人背诡:欺诈,奸猾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后军功为定州刺史谨拜表
B.欢败于沙苑先妣抚甚厚
C.尔识之当欣于所遇
D.景闭垒,顷之出而后今培风
3.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
B.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
C.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
D.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
4.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魏丞相高欢曾与侯景十分要好,后来高欢诛灭尔朱氏,侯景率领部下投降,仍然被其重用,不久还升为吏部尚书,但这一职位并不符合侯景的愿望。
B.侯景先后效力于尔朱荣、东魏大丞相高欢和梁武帝萧衍,且屡受重用,历任定州刺史、吏部尚书、濮阳郡公、河南道大行台、河南王、大将军诸职。
C.尽管群臣都不同意接受侯景的投降,但梁武帝因为自己让近侍黄慧弼记下天下太平之梦和侯景定计投降均是在正月乙卯日,所以同意接纳侯景。
D.涡阳之战中,侯景屡出计谋,先是从背后袭击,再命士兵披短甲持短刀低头砍人腿和马脚;但将士们因为听说家属都被高澄杀害了,于是投降慕容绍宗。
5.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
(2)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2016-11-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东东营胜利一中高三高考模拟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平王有太子名建,平王以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娶于秦,秦女美容,无忌报平王,曰:“秦女天下无双,王可自取。”王遂纳秦女为夫人而幸爱之,而更为太子娶齐女。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顷之,无忌日夜言太子之短,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自备。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将入为乱。”平王乃召伍奢而考问之。奢知无忌之谗,因谏之,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乎?”无忌承宴复言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擒。”平王大怒,因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奋扬使人前告太子急去,不然将诛。三月,太子奔宋。
无忌复言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为质而召之。”王使使谓奢曰:“能致二子则生,不然,则死。”伍奢曰:“臣有二子,长曰尚,少曰胥。尚为人慈温仁信,若闻臣召辄来。胥为人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执纲守戾,蒙垢受耻,虽冤不争,能成大事。此前知之士,安可致耶?”
平王谓伍奢之誉二子,即遣使者驾驷马,封函印绶往许召子尚、子胥。令曰:“贺二子父奢以忠信慈仁去难就免。平王内惭囚系忠臣,外愧诸侯之耻,反遇奢为国相,封二子为侯,尚赐鸿都侯,胥赐盖侯,相去不远三百余里。奢久囚系,忧思二子,故遣臣来奉进印绶。”
尚曰:“父系三年,食不甘味,忧父不活,惟父获免,何敢贪印绶哉?”
使者曰:“父囚三年,王今幸赦,无以赏赐,封二子为侯。”尚乃入报子胥,子胥曰:“尚且安坐,为兄卦之。君欺其臣,父欺其子。今往方死,何侯之有?”尚曰:“岂贪于侯,思见父耳。一面而别,虽死而生。”
子胥曰:“尚且无往。父当我活,楚畏我勇,势不敢杀;兄若误往,必死不脱。”
楚得子尚,执而囚之,复遣追捕子胥。胥乃贯弓执矢去楚。楚追之,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胥曰:“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使返报平王。王闻之,即发大军追子胥至江,失其所在,不获而返。
(节选自《吴越春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独奈何以谗小臣而疏骨肉乎贼:残害
B.能二子则生,不然,则死致:招来
C.纲守戾,蒙垢受耻执:执行
D.汝平王,欲国不灭报:告知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平王使无忌太子娶于秦其惑也,终不解矣
B.太子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C.平王大怒,囚伍奢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尚安坐,为兄卦之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B.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C.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D.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奢担任太子建的太傅时,知晓了少傅费无忌进谗言陷害太子的用心,劝谏楚平王不要因为谗言而疏远亲骨肉。
B.伍奢因直言劝谏惹怒楚平王而被囚禁;城父司马奋扬奉命去诛杀太子,奋扬偷偷派人给太子建报信,太子得以逃生。
C.楚平王惭愧自己囚禁了忠诚正直的大臣,羞愧自己作为诸侯遭受了耻辱,就任用伍奢为国相,封伍奢两个儿子为侯。
D.伍尚虽知去京城是陷阱,但认为能见父亲一面,就死而无憾。楚国得到伍尚,就把他囚禁起来,又派人追捕伍子胥。
5.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将入为乱。
⑵君欺其臣,父欺其子。今往方死,何侯之有?
⑶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条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条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 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条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6-11-18更新 | 2505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省垦利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
10-11高二上·吉林·期中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道理
C.惟稍夺其权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一举而下填然鼓之,丘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上因晚朝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则《论语》二十篇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3.《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5.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2016-11-18更新 | 423次组卷 | 11卷引用:2014届山东省广饶一中高三10月模块考试语文试卷
12-13高三上·山东泰安·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4) |
5 .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寻调山东。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力争得免。曲阜为贼破,阙里林庙在旷野,璜请移县就阙里,从之。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嘉靖元年进尚书。刘谨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令③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诏营后父陈万言第,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万言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璜言:“二臣无与,乞罪臣。”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侯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廉如故事。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镨,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十一年召复故官,未上卒。赠太子太保,谥庄靖。
(节选自《明史·赵璜传》)
[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照。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
③中旨令:皇帝白宫廷发出的亲笔命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庶人牧场久于官籍:登记
B.巡抚朱钦事坐:因…受牵连
C.诏营后父陈万言第:府第宅院
D.中官不敢挠,故得其职举:被举荐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逐吏代之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B.帝即位,斥予民作《师说》贻之
C.璜请特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不如善遇之
D.万言诉帝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3.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
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
⑤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⑥二臣无与,乞罪臣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4.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璜治理政务政绩卓出。任职济南时,不良权贵,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
B.璜烙尽职守,担任左侍郎时,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缩减皇室的工程造价。
C.尽管赵璜没有听从朝廷大臣的意见依然辞职、但朝廷对他的车马供应仍按旧例。
D.赵璜很有才干,在他人为纷乱错杂的事件观望惊讶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5.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
(2)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     
(3)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2016-11-18更新 | 7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