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遗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

【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答案栏中。
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B.复,意为再、又,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所过”的“复”意思不同。
C.说,意为劝说、说服,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意思不同。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兼爱》中“兄之不慈弟”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
B.郦食其认为天下之事归于汉王是可以预见的,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乐意为他效力,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
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自认作汉东面的属国。
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
(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5.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驱使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2-0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有的放矢,就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集中全部力量与各种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也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筛选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实践证明,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问题是杂多的,问题的性质、地位和影响各不相同,其紧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样,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的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从而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从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从涉及最大多数人核心利益的问题出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问题导向,要立足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问题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问题又不是简单直观地摆在事物表面的,而是需要潜心思考和认真探讨,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需要准确研判形势、善于把握大势,才能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谋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唯有扎扎实实深入调查研究,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缜密而务实地推进。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023年5月《经济日报》《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B.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
C.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D.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能最终达到寻找解决问题的重点这一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
B.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思想、理论就不能检验其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C.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的实践品格,所以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
D.我党能不断回答中国、世界、人民、时代之问,其根本原因是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B.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C.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4.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如何体现的。
2024-02-0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                      吾为其无用而掊
B.知止后有定                  不仁,如礼何
C.欲齐家者                    恕乎
D.小人闲居不善                 之于未有
2024-02-0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这首诗是陈与义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除夕所闻,城中通宵放爆竹已到残更,而城外北风吹动江水,涛声澎湃,似有抑愤不平之意。“更”是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残更”为五更。
B.“鬓毛随节换”“灯火向人明”本是平常诗句,加上“多事”和“尽情”,把人的感受注入无知的“鬓毛”和“灯火”,就显得意思深而句法活了。
C.颈联说自己和上一年相比可喜的地方寥寥无几,只是四处流转令人心惊,喜忧交错,欲抑先扬,加强下句做客“殊方”的“可惊”程度。
D.本诗语言平淡自然,不用华丽辞藻,也无典故,清空如话,但含而不露,恰到好处,读起来仍觉韵味醇厚,美在“咸酸之外”。
2.全诗的情调是低沉的,但纪昀称赞这首诗尾联“有神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嘱咐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这正是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他坐下来打火抽烟,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的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火,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回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他走进屋里,水生嫂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说:“来!我抱抱。”

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东西。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水生在屋里转着,在那扑满灰尘的迎门橱上的大镜子里照看自己。

女人要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望着水生说:“从哪里回来?”

“远了,你不知道的地方。”

“今天走了多少里?”

“九十。”

“不累吗?还在地下溜达?”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着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别告诉他,他不记得吗?”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

水生没答话,只看着她。离别了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她今年二十九岁了,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那声音转动着,向四面八方有力地传送。在这样降落霜雪严寒的夜里,一只粗大的喇叭在热情地呼喊。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到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他们知道我们来了。”

“你们来了?你要上哪里去?”

“我们是调来保卫冀中平原,打退进攻的敌人的!”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的。”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

“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她的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连撑几竿,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蹄过去了。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

“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冰床在霜雾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你给孩子再盖一盖,你看她的手露着。”她轻轻地喘了两口气。又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

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而芳香长存,其底蕴在于他有独特的情怀,在行文落墨时,把这一人类的美好共性,张扬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臻美地步,因而在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在时间面前褪色变形之际,孙犁之作仍亮丽如初。

(丛维熙《荷花深处祭孙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水生归家前的情绪与心理进行细致描摹,并且交代水生长期从军经历,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隐晦折射出水生对于故乡的疏离感与陌生。
B.离别多年,女儿言语并未太多对父亲的抱怨,反而带着孩童的俏皮可爱,营造出亲人相聚其乐融融的氛围,符合诗体小说擅长描摹人情“真善美”的审美特征。
C.小说画波浪线段落中几处比喻修辞的运用,生动形象,既体现出严寒霜雪天气出行困难,又侧面反映出水生嫂撑冰床子的技艺娴熟。
D.水生嫂在故事末尾与水生离别时多次“嘱咐”,情节设置上节奏松缓,卒章显志表现出军民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多次提及的“霜雪雨雾”天气,下列解读中有误的一项是(       
A.“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接着高声广播集合命令,预示着温馨美好的重聚时光并不长久,也可映射主人公水生嫂即将发生的心理状态变化。
B.霜雪大雾天气引出水生嫂驾冰床送丈夫的精彩情节,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此外严寒天气整体呈黯淡冰冷的艺术风格,也代表故事逐渐走向尾声。
C.“霜雪雨雾”的天气也喻指战火动荡、百姓无法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将战争书写与日常生活场面联系起来,同时凸显出浓郁的冀中“地方风情色彩”。
D.日出冲破晨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象征着光明的前途与未来,也赞颂了水生、水生嫂以及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舍小家、不惧牺牲的人民子弟兵形象。
3.水生与妻子相聚时作者写道:“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请简要分析水生嫂身上有哪些志气支撑。
4.文本二中写道:“孙犁之作仍亮丽如初。”请综合文本分析这一评价。
2024-01-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人们(节选)

[法]阿尔贝·加缪

虽说是隆冬,天气却极好,海堤的尽头,水天一色,明晃晃一片。伊瓦尔无心观看,骑着自行车,在俯瞰港口的林荫道上笨重地行驶着。他的一条瘸腿放在固定的脚镫上,一动不动,另一条腿费力地蹬着,他常常一拧车把,让过超越他的汽车,不时地用胳膊肘碰碰腰间的挎包,那里面放着妻子费南德为他准备的午饭。这时,他就想到了挎包里的东西,心头一阵酸楚。两大片面包中间只夹着奶酪,而不是他爱吃的西班牙式煎蛋或炸牛排。他的心情很是沉重。昨晚他开会回来,说他们复工了。那么,费南德快活地说,老板给你们提工资了?老板根本就没有给提工资,罢工失败了。

这两年制桶业受到船舶和罐槽车制造业的威胁,很不景气。老板们看到了他们的生意受到损害,但仍然想维持一定的利润;他们认为最简单的就是冻结工资,尽管物价上涨了。要是制桶业垮台了,制桶工人怎么办呢?千辛万苦学了一门手艺,是不能改行的;制桶手艺又难学,很长时间才能出师。优秀的制桶工人为数很少,他得会装配弯曲的桶板,在火上用铁箍箍紧,不用棕毛或麻就箍得差不多滴水不漏。伊瓦尔会,并且颇为自豪。改行并没有什么,可放弃自己精通的、内行的手艺,那就不容易了。每天早晨去上班,越来越累,到了周末,人家爱给多少就领多少,而那点儿钱是越来越不够用了。

于是,他们愤怒了,有两三个人还犹豫,可是同老板进行了第一轮谈判之后,他们也被激怒了。确实,老板冷冰冰地说,爱干不干。一个人是不能这么说话的。他是怎么想的!埃斯波西托说,他以为我们会低头吗?不过,老板人并不坏。他接了父亲的班,在厂里长大,几年来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工人。过年的时候,他总是送给每个工人五瓶好酒。工人中谁有了病,或有点什么事,结婚或受洗之类,他往往会送一件银器。他的女儿出生时,人人都分到糖果。无疑,他爱自己的工人,他常常记起他的父亲是学徒出身,而现在居然说出爱干不干的话来。他们迫使工会同意罢工,工厂关了门。

罢工二十天了,女人们在家里愁眉苦脸的,有两三个人泄气了,最后,工会建议让步,答应作仲裁,以加班来弥补罢工的损失。他们决定复工。伊瓦尔蹬着那唯一的脚镫,仿佛每蹬一圈他就老了一点似的。他一想到又要看到工厂、同志和老板,心情就越发沉重。费南德不安地问:你们要对他说什么?”“什么也不说。伊瓦尔骑上车,摇了摇头。他紧咬着牙,有着纤细线条的、满是皱纹的小脸也绷得紧紧的。大家干活了,这就够了。他骑着车,始终咬着牙,心里憋着一股阴郁的、冰冷的怒气,仿佛天也阴了下来。

工厂大门开了,工人们一个个走进去。他们不说话,对于像战败者一样进厂感到耻辱,对自己的沉默感到愤怒,而沉默的时间越长,就越是不能打破。工头巴莱斯泰一处处简短地提醒工人们,哪件活该开始,哪件活该结束。没有人吭声。很快,第一锤打了下去,敲在把铁箍嵌入木桶鼓起部分的包铁木楔上,发出了响声;刨子碰在木结上,发出吱吱声。伊瓦尔刨光和装配埃斯波西托破好的木板,他又闻到了熟悉的气味,心里稍稍敞亮了些。大家闷头干活,渐渐地,一种热乎劲,一种生命力,又在厂里复苏了。明亮的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亮了厂房。在金光闪烁的空气中,烟雾发出淡蓝的颜色,伊瓦尔甚至听见附近有只小虫在鸣叫。

这时,对着旧厂的门朝里打开了,老板拉萨尔先生站在门口。他身材瘦长,褐发,刚过三十岁。不过,他进门时似乎有些窘迫。他的问好声没有平时响亮,反正是没有人答理。锤声迟疑了片刻,有些杂乱,随后又更加起劲地响了起来。

伊瓦尔现在感到弯向长刨的背酸痛起来。通常疲乏要来得晚些。显然,这是因为他几个星期不活动,缺乏锻炼。但是,他也想到了年龄,在那种年龄上,手工劳动比一般要求精确性的劳动更令人感到吃力。今天的酸痛也说明他老了。伊瓦尔直起腰,想喘口气,也想驱散这些阴郁的想法,这时铃突然响了。工人们都放下了活计。巴莱斯泰听着,感到惊讶,随后他拿定主意,慢慢地朝门口走去。他走后不久,铃声终于停止了。他们又干起活来。门突然开了,巴莱斯泰朝更衣室跑去,旋即出来,脚上穿着帆布鞋,在经过伊瓦尔身旁的时候,一面还在穿外衣,一面对他说:拉萨尔的小女儿犯病了,我去叫杰尔曼大夫。他朝大门跑去了。伊瓦尔重复了这个消息,未加评论。大伙儿围着他,面面相觑。陷入窘境。只听见电锯发动机空转的响声。也许没事吧。一个工人说。他们回到原处,车间里又充满了响声,但他们放慢了手里的活儿,好象在等待着什么。

下午剩下的时间过得又慢又长。伊瓦尔只是感到疲倦,他的心一直很难过。他真该说点什么,可是他无话可说,其他人也一样。在他们无言的脸上,只有悲哀和某种固执的表情。有时候,不幸这个词刚刚在他心中形成,转眼就消失了,像肥皂泡一样方生方死。他想回家,想见到费南德、孩子。

下班的时候,拉萨尔进来了。他的穿着和他第一次来看望他们的时候一样,但头发有些散乱。他站在门口,凝视着没有人的宽敞的车间,走了几步,又停住了,朝更衣室望着。拉萨尔声音有些嘶哑地说了声晚安,就朝小门走去。伊瓦尔心想应该叫住他,但门已经关上了。

(有删改)


[注]五十年代初,法国制桶业经历着一场变革,现代化大机器工业生产逐渐排挤小规模的制桶业,凭手工技术劳动的工人面临丢掉饭碗的威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劳资矛盾为切入点,物价飞涨而基本的工资已经不能满足工人的生活需求,老板甚至要求冻结工人的工资,因此引发工人罢工。
B.工人们为自身合法利益与老板谈判,老板“爱干不干”的话无疑是对工人辛勤劳作成果的蔑视和人格的侮辱,这进一步激怒了工人们。
C.迫于生计压力而回到工厂上班的工人们心中的愤怒难以消解,于是用沉默向老板表示不满,这份沉默十分尖锐,也充满了对抗性。
D.小说把笔墨集中于制桶厂工人伊瓦尔在罢工失败后复工上班第一天的内心感受和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工人的深切同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抓住“沉默”二字用笔,一开篇便以伊瓦尔上班路上的沉重心情和沉思默想呼应标题,然后围绕“沉默”展开情节。
B.小说将深广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容集中到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上加以绘写,这样就取得了“放大镜”的艺术效果。
C.小说善于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如“他们放慢了手里的活儿,好象在等待着什么”突出工人们想怠工出气的心理。
D.小说通过细腻描写,表现了工业化冲击下,旧行业普通工人的生活和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3.在工人与老板的对峙中,工人们“沉默”的情绪经历了怎样微妙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B.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做“国”。
C.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
D.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没有事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024-01-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为小家,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4-01-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一致的一项是(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五石之瓠》)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兼爱》)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大学之道》)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C.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十二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老子》四章)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五石之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