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镠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及壮,无赖,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盗。县录事钟起有子数人,与镠饮博,起尝禁其诸子,诸子多窃从之游。豫章人有善术者,望牛斗间有王气。牛斗,钱塘分也,因游钱塘。占之在临安,乃之临安,以相法隐市中,阴求其人。起与术者善,术者私谓起曰:“占君县有贵人,求之市中不可得,视君之相贵矣,然不足当之。”起乃为置酒,悉召贤豪为会,阴令术者遍视之,皆不足当。术者过起家,镠适从外来,见起,反走,术者望见之,大惊曰:“此真贵人也!”起笑曰:“此吾旁舍钱生尔。”术者召镠至,熟视之,顾起曰:“君之贵者,因此人也。”乃慰镠曰:“子骨法非常,愿自爱。”因与起诀曰:“吾求其人者,非有所欲也,直欲吾术尔。”明日乃去。起始纵其子等与镠游,时时其穷乏。天复二年,封镠越王。

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凡一簿所负,唱其多少,量为笞数,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犹积数十,多者至笞百余,人尤不胜其苦。又多掠得岭海商贾宝货。当五代时,常贡奉中国不绝。及世宗平淮南,宋兴,荆、楚诸国相次归命,俶势益孤,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俶喜,益以器服珍奇为献,不可胜数。太祖曰:“此吾中物尔,何用献为!”太平兴国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其后事具国史。

呜呼!天人之际,为难言也。非徒自古术者好奇而幸中,至于英豪草窃亦多自托于妖祥,岂其欺惑愚众,有以用之欤?盖其兴也,非有功德渐积之勤,而黥髡盗贩,倔起于王侯,而人亦乐为之传欤?考钱氏之始终,非有德泽施其一方,百年之际,虐用其人甚矣,其动于气象者,岂非其孽欤?是时四海分裂,不胜其暴,又岂皆然欤?是皆无所得而推欤?术者之言,不中者多,而中者少,而人特喜道其中者欤?

(《新五代史·世家·越世家第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B.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C.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D.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欲质吾术尔”中的“质”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援疑质理”的“质”都是“问”的意思。
B.“时时贷其穷乏”的“贷”,即施舍、周济。与“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意思不相同。
C.中国,中原地区。“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意为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两者意思不同。
D.帑,《通俗文》解释为“库藏曰帑”,指收藏钱财的府库,这与“帑实”“帑储”“帑藏”的“帑”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起起初认为钱镠饮酒赌博,不事生产,是个无所事事的混子,所以禁止他的儿子们与钱镠厮混,但儿子们常常因为害怕而被迫跟随钱镠游荡。
B.术士因占卜到临安有贵人,遂拜访钟起家,此时钱镠恰好从外面进来,见了钟起,转身就走。但术士望见他却大吃一惊,认定他就是自己要找的贵人。
C.钱氏几代人凶横暴虐,掠夺脂膏。百姓若是无法按时上交赋税,就将按官府账簿的记录,折合为次数被鞭打,少的也被鞭打几十下,多的达到一百多,是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D.宋太祖皇帝时,钱俶为求自保,曾来朝拜,宋用厚礼送他回国,钱俶心喜,遂增加进贡珍奇器物,不可胜数。但在宋太祖眼中不过是已有的财物,没什么可贵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者召镠至,熟视之,顾起曰:“君之贵者,因此人也。”
(2)非徒自古术者好奇而幸中,至于英豪草窃亦多自托于妖祥,岂其欺惑愚众,有以用之欤?
5.《史记》首创论赞体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沿用此体,在一些纪传体前后阐发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总结经验,引以为鉴。本文阐发了哪些看法可为当代借鉴?请简要分析。
2024-04-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材料二:

子问居辰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 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诸不及他也。 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 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 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节选自归有光《花史馆记》)

【注】①:搁置,收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A以其身B为己有C营营D而不知E止F又安能G观世如史H观史如花I也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文中指苏子美所建的沧浪亭,与成语“向壁虚构”中的“构”字用法不同。
B.经营,即规划营治,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不同。
C.相与,文中是与之相比的意思,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D.视,文中指相对、相比,与《核舟记》中“视端容寂”的“视”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苏子美在当年孙承祐修建的园子中建造了沧浪亭,后来,沧浪亭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寺庙,二百年后,和尚文瑛又在此地重建沧浪亭。
B.归有光登临姑苏台时,遥望五湖群山,遥想历史上的几多功业,感叹它们最终皆成无有,以其与沧浪亭复建对照,得出“士欲垂名千载”之论。
C.归有光与他的妹夫子问,都喜欢《史记》,都认为自班超之后就没有完全能理解《史记》的人了。他们见面之后,首要的话题就是《史记》。
D.归有光超然于事外,冷静地看世间的万事万物,感悟到万事万物就像庭前在我们面前开开败败的四季之花一样,进而提出了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2)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5.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的用意何在?
2024-04-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材料二: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历数百年B宗主C天下D虽以晋楚E齐秦之强F不敢G加者H何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厌”词义相同。
B.爱,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词义相同。
C.改玉改行,古代贵族佩玉而行,玉声与步拍相应,更换佩玉意味着改变身份。
D.徒,仅仅、只,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的“徒”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位以后,提出想在自己去世后使用天子丧礼“隧”,正反映了材料二中“周道日衰,纲纪散坏”这一历史事实。
B.周襄王面对晋文公的“请隧”,没有因为对方功劳大而不顾国家礼法,而是有礼有节地加以拒绝,尽管言辞十分坚决,但是不许之意却非常婉转。
C.材料二举晋文公请隧于襄王的事例,证明周朝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仍能延续统治,是因为周王作为天子的名分还在,各诸侯不敢违背礼制。
D.材料二文末司马光评价三家分晋事件,认为周天子不但不能诛讨,反而升大夫为诸侯,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都不能坚守而全都废弃了,是自乱纲纪之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
(2)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5.晋文公对周襄王有匡扶危难之功,但请隧却是僭越之举。在此情形下,周襄王是如何一步一步拒绝晋文公,直到他不敢再请求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公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 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也。公曰:所病也?卜右,庆郑吉。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

穆公揖大夫就车,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 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穆公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枝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

【注】①惠公:即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任君主。②射:即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③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君谋之A群臣B虢射C曰D因其饥E伐之F可G有大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文中指击鼓,古代在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气。
B.克,在文中的意思是能、能够,与成语“攻坚克难”“战无不克”中“克”字意思不同。
C.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相同。
D.背,文中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背”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于是向庆郑询问应对之策,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
B.被晋惠公派去侦察秦军的韩简发现秦国军队的人数虽少于晋国,但他们斗志昂扬,而晋国军队却非常懈怠。
C.对于如何处置被俘的晋惠公,公子絷认为,杀死无道的晋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另立有道的公子重耳。
D.晋惠公曾许诺一旦自己成功回国继位,就将割让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给秦国,但事成之后晋惠公却背信弃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
(2)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
5.请简要分析公孙枝不同意杀死晋惠公而立公子重耳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节选自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

材料二:

何生告余曰:此战场地!吾揽自明以来,未尝被兵。往岁十月,贼舰数十,忽登岸。是时贼方得志于内河,河东西七郡皆扰,广州尤甚,乘锐陵吾乡地无营师一巡推治之至是不知所为。贼进至山下一里矣,仓卒集乡人强者数百人,为三队拒之:前持刀楯,后张弓矢,最后斩木削竹以继。旦日,水师至,贼乃退。是役也,贼死伤甚众,吾乡亡七人,伤十六人耳。以民素健,习武者众也。后益修补,贼再至,不攻而去。方战时,吾与众登此山望,势甚汹汹。帕首之众,数倍我师,观者失色。事之解,幸也!七人者既死,乡人义之,群葬于此山之阳,以报。余往观七人冢,信然。

嗟乎!天下承平久矣!武事渐弛,人不知兵,一旦有急,被难无足异。粤中海盗已旧,顾大猖獗至此,何欤?

(节选自姚莹《游榄山记》)

注:①帕首:额巾,此处指盗匪。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乘锐陵A吾乡B地C无营师D一巡推E治之F至G是H不知所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堆积、重复的意思,与《老子》中“起于累土”的“累”意思相同。
B.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与“兢兢业业”中的“兢兢”意思相同。
C.仓卒,指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也作“仓促”。
D.祠,这里活用作“建祠”,我国古代常通过建祠的方式来表达对先贤的纪念。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姚鼐古文写作之师承,高度赞扬了方望溪、刘大櫆、姚范三位大儒的学问,并评价姚鼐对学问的研究更加精深。
B.虽然“桐城派”的作家都是桐城人,但是它的影响力遍布全国,人们都认为姚鼐是散文家的正宗,要去他那里学习写作之道。
C.榄乡这个地方从明朝以来,就没有遭受什么战事,去年十月份,敌人数十艘战舰忽然登岸,侵扰各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D.榄乡当地百姓学习武艺的人很多,一向以来身体都非常强健,后来对军事装备进行修缮补充,迫使人数众多的敌人不敢进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
(2)武事渐弛,人不知兵,一旦有急,被难无足异。
5.桐城派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请指出材料二中这“三者”的具体内容。
2024-04-05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选自《商君书·农战》,有删节)

材料二: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威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选自《商君书·徕民》,有删节)

【注】①萌贾息民:客居和借贷的民众。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法曰A敌弱而兵强B此言不失C吾D所以攻E而敌失F其G所H守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文中指归向,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
B.西,文中指向西, 与《过秦论》“西举巴、蜀”的“西”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C.过,文中指错误,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
D.伐,文中指征伐,与《屈原列传》“平伐其功”的“伐”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会逃避农耕和作战,是因为他们见到空谈游说的人、商人、手工业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
B.作者认为秦国的领地和人口不相称,韩、魏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秦国是地广人稀,而韩、魏是人多地少。
C.自魏襄王以来,秦国从三晋得到若干土地,但三晋仍然没有屈服,这是因为秦国没有采取措施争得三晋的民心。
D.秦国在战争和务农上难以两全,让新招来的民众进行征伐,让秦国原有的民众从事农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
(2)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5.《过秦论》中有“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请结合材料概括商君提出了哪些使秦国强大的措施。
2024-04-04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用兵者,非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澹,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兵之所由未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故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

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故圣人用兵也,若栉发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杀无罪之民,而养无义之君,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而澹一人之欲,祸莫深焉。使夏桀、殷纣有害于民而立被其患,不至于为炮烙;晋厉、宋康行一不义而身死国亡,不至于侵夺为暴。此四君者,皆有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伦之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讨乱也,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

兵贵谋之不测也,形之隐匿也,出于不意,不可以设备也。谋见则穷,形见则制。故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隐之天者,无不制也。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何谓隐之地?山陵丘阜,林丛险阻,可以伏匿而不见形者也。何谓隐之人?蔽之于前,望之于后,出奇行陈之间,发如雷霆,疾如风雨,搴巨旗,止鸣鼓,而出入无形,莫知其端绪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贪昧A饕餮之B人C残贼D天下E万人F搔动G莫宁H其所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获利,与《劝学》“非利足也”中的“利”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B.存亡,指灭亡,是偏义复词,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用法相同。
C.“故圣人之用兵也”中的“之”与“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用法相同。
D.设备,指设防备,与现在所说的“满足某种需要或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整套器物或建筑”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战争的目的,不是想着扩大疆域,也不是想着要获取金玉财宝,而是为百姓铲除祸害。人群居杂处,总有争斗,所以战争不断。
B.圣人总是在贪财残暴之人残害百姓时挺身而出,铲除奸恶之徒,把混浊变得清平,让那些残暴之人不得不停止作恶。
C.圣人用兵,就和梳理头发,给地除草一样,是为了多数百姓的利益,清除少数害虫。例如黄帝擒炎帝,颛顼杀共工。
D.隐之于人,须用奇兵冲进敌军的阵营,攻击的速度像雷霆,推进的速度像风雨,要是目的达到了就高举大旗,停止鸣鼓。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淮南子》一书体系博大,思想深邃。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请结合本文,概括其与战争有关的观点。
2024-03-2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后车载之。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人固难全,而用其长者,当举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

材料二: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岂有能大而不能小乎?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性有宽急,故宜有大小。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以实理宽急论辩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节选自《人物志·材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卫之去A齐B不远C君D不若使人问E之F而固贤者G也H用之未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指完美、十全十美,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全”词义相同。
B.任车,文中指装载货物的车,与下文宁戚乘坐的“后车”意思不同。
C.权,衡量、比较,与《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权”词义相同。
D.治,指治理,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中的“治”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尺长的树木必定会有节结,一寸大的玉石必定会有瑕疵,即使古代圣贤——尧、舜、禹等,也有受人诋毁之处。
B.君子得到人民拥护,不贤的人失去亲情,其根本在于要求不同,君子用义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一般标准要求别人。
C.齐桓公没有接纳群臣的建议,不调查宁戚品行就准备对他加以重用,是因为担心会查出宁戚的小恶从而失去人才。
D.材料二将性情宽宏的人与急狭的人进行对比,认为前者意义价值更大,因为性情宽宏的人能统筹大事,治理郡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2)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
5.学校将举行模拟招聘会,请从招聘者或应聘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材料对你的启发。

9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二子也。文王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有删改)


注:①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弑:指臣杀君,下杀上。④兵:用作动词,杀害,杀伤。⑤宗周:这里指归附周朝。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父               或王急宜B.扶而                    委而
C.居天下之广     面山而D.孤竹君二子也          跳往助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公孙行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这句话透露出景春对他们的羡慕甚至崇拜。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百姓按他的要求去做: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信守承诺,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C.太公曰:“此义人也。”
翻译: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
理解:这是太公对伯夷、叔齐由衷的赞叹,从侧面表现出伯夷、叔齐对道义的坚守。
3.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4-01-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3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拜受命而辞。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伯禽:周文王姬昌之孙,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②不讳之门。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③撙节安静:克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平静。④藉:安慰。⑤格:阻碍;限制。⑧畜:积聚。
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                  俱:全、都B.伯禽拜受命而辞        再:两次
C.高者挂长林梢        罥:挂结D.沙鸥翔                      集:集中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
3.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王给伯禽治国的建议有哪些?
2023-12-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