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乙未元日用前韵书怀,今年五十矣

范成大

浮生四十九俱非,楼上行藏与愿违。

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

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

若使一丘并一壑,还乡曲调尽依稀。


注释:①“楼上行藏”,用三国志刘备责备许汜语:“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吾欲卧百尺楼上,卧君子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②饱外何须食肉飞,化用曹操评吕布语:“饥则为用,饱则扬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楼上行藏”用刘备责备许汜的典故,表达自己抱负远大,但深感事与愿违,所谓“四十九俱非”,是牢骚语,“违愿”才是实质。
B.颔联所谓“别无三策”,实际上是慨叹自己生性耿直,不懂得那些钻营谋私之术;所谓“但当归”,也就是迫于环境,不得不归了。
C.颈联说“久已安心竟”,说明诗人此时已经完全摆脱了生活的愁苦,内心平静如水,可以无欲无求的度过一生了。
D.这首诗的一大艺术特色是用典,全诗紧扣题目中的“书怀”抒发情感,诗人的情感变化是这首诗的主线。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0-11-01更新 | 111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模拟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窦七

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窦七》中“波上荧荧望一舟”,实写眼前看到江上经过的一只小船,引出下句催促朋友尽早出发。
B.《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
C.两首诗内容相似,均写送友人离开,而且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方式均有很多相似之处。
D.两首诗在情感上也有相似之处,《送窦七》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而《送柴侍御》中“不觉有离伤”则是字面宽慰友人,实则蕴含不舍之情。
2.《送柴侍御》的三四两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为人激赏,你认为妙在何处?
2020-05-01更新 | 2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存殁口号二首

杜甫

其一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其二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注]口号:古诗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和“口占”相似。席谦:吴人,善弹棋。毕曜:善为小诗。郑公:郑虔,唐代文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曹霸:唐代最有名的鞍马人物画家之一,开元间的名画家。四人皆为杜甫老友,时席、曹二人尚存,毕、郑二人已殁。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开头两句紧扣题目叙写事实,介绍人物,交代情况。
B.“白杨今日几人悲”承前第二句,描写了一片荒凉之境,没有几个人面对毕曜坟地上白杨悲伤,即无人悲伤,反问中带有诗人感叹情味,情感暗寓在景物中,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C.第二首诗首句“郑公粉绘随长夜”中“长夜”用借代指死亡,因人死后埋在地下永不见天日,很富形象性。
D.“天下何曾有山水”这句用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杜甫称赞郑虔,在其死后天下再也没有山水了。
2.有人评价说这两首诗“写情沉郁顿挫,字字滴泪,动人心弦”,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