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3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②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③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④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⑤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⑥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选自《人民文摘:中国文化的性情化》)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D.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印度、西方、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是超凡脱俗、纯精神层面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B.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C.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D.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2024-02-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梅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测试卷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仅仅是指普通人,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要品行完备的圣人就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2024-01-1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梅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测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泸江                           次:驻扎
B.除武昌                           竟:竟然
C.吾独其责                       当:承担
D.昆弟贫来                    归:投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庙宇,这里作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B.浮屠,亦作浮图,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又称佛塔为浮屠。文中指的是佛教徒。
C.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唐代始设此职,此后演变为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志。奥鲁赤把政事全交给他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拜他为师。
B.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世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妖术惑众之人。
D.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
4.分别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2)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
2024-01-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梅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9月测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

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莅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

(选自《明史·张春传》,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文中“万历二十八年”是用帝王年号纪年。
B.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
B.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
C.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诸军溃败,张春率领剩余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2024-01-1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梅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0月测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②西方古典宇宙观认为,事物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受此影响,中国某些城市建筑仅仅是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简单形式的运用,没有考虑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同地域有不同风气、不同民俗,进而当有不同建筑。气可感而不可实体化,不能把气仅仅作为一种原理或一种物质去把握,需要全身心去体悟。西方建筑学以标准化方式呈现形式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学强调放眼天地的同时细察地域,服从地域特点,因地制宜。

③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而对中国人来说,阴阳五行不但与空间(东南中西北)、时间(春夏秋冬)相关,还与色(青赤黄白黑)、声(宫商角徵羽)、味(酸苦甘辛咸)等方面相联系。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的特点。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直接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

④西方建筑设计更侧重和依赖建筑师的案头工作,容易把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周遭天地完全分离开来设计,往往忽略一栋或一组建筑与更远的环境乃至天地之间气化运行的关联。这些建筑更注重单体自身的完美,忽视建筑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先要看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对建筑做出自然整体和人文整体的把握,体现与社会和谐相连的文化规制,最后才考虑具体的形式美。就形式美而言,西方注重建筑实的方面,立面、柱式、墙体等;而中国注重虚的一面,在建筑中,门和窗因为虚,比墙面柱式更为重要,通过门窗,室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流。“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对于建筑来说,天地直接体现为地域之气和人文之气,天地中的建筑就体现为地域中的建筑。

⑤中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营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法《深研城市美学 助建美丽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城市美丽起来,相关建设者需提升美学境界,加强城市美学理论研究,走出城市美学认识误区。
B.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考虑地域文化因素,重视建筑整体效果,忽略局部细节。
C.西方建筑在外观上体现其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并不突出建筑的地域特点。
D.西方建筑更注重建筑单体的美,而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美学的误区,分析指出融汇中西重构城市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B.文章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论,态度鲜明。
C.文章在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建筑美学的不同,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
D.第四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侧重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周遭环境间普遍联系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让我国城市建设更能体现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就应该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B.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方法论而成,因此它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
C.为了让人们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
D.我国城市美学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回归中华民族美学精神。
2024-01-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梅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0月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庆节的精神内涵

①国庆节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特定节日,其时间性内涵就是指1949101日那个特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现在以阅兵、游行、歌舞等方式加以庆祝,记住并分享1949101日那一天,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欢欣鼓舞地告别了他们苦难的过去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②而想要全方位地分享和体验他们的快乐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充分地体验他们曾经的苦难。勤劳、勇敢、智慧的他们长期追求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后,他们终于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合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政权形式,才是他们获得彻底的自由与解放的唯一出路;从意志考验上来说,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无数的血的代价,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复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情感体验上看,各民族各阶层的先辈们在长期的血雨腥风的反抗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谊。这些认知、意志和情感的精神结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最高实体的诞生,它是我们先辈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一百多年血泪与智慧换来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和精神绵延的产物。

③节日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那个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回忆和纪念,更重要的是其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意义。体验到了先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那么多的艰辛与代价,现在的我们就会由衷地记住并感谢那些牺牲的无数先烈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祖国”的神圣和伟大,就会在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效仿先烈和前辈们为祖国献身的冲动和力量,就会在情感上产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感。这种认知、冲动和情感就汇成了一种当代的个人精神,这种精神促使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心怀祖国、心忧祖国,这就是一种“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精神”,透过这种“精神”,伟大的祖国就成了我自身的体现,祖国的伟大就是我自身的伟大,祖国的富强就是我自身的富强,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就会产生为祖国的自由、民主、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这就是国庆节的精神意义之所在。在我们回忆与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的庆祝中,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快乐,体验了他们的痛苦,同时也继承了他们那种追求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创造智慧,这种精神是我们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不竭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的凝聚力的现实体现,值得我们后人传承并继续发扬光大。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一种‘精神结晶’”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让我们的先辈们欢欣鼓舞地告别了苦难的过去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先辈们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知和选择的结果。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先辈们付出了无数血的代价,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所取得的最后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各民族各阶层的先辈们在长期反抗斗争中建立的深厚友谊的结晶。
2.下列有关国庆节意义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以往那个艰苦斗争过程的回忆和对革命先辈们的纪念,更在于深刻体验先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的艰辛与代价。
B.国庆节让我们在回忆和感激中认识到“祖国”的神圣,产生为国献身的冲动以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感。
C.国庆节给予我们的认知、冲动和情感汇成的当代个人精神,促使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心怀祖国、心忧祖国。
D.只有国庆节才能让我们每一个人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产生为祖国的民主、自由、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阅兵、游行、歌舞等庆祝国庆节的方式全面地展现了国庆节深刻的精神内涵。
B.只要充分地体验到了先辈们曾经的苦难,就能真正领会国庆节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意义。
C.现在的我们由衷地记住并感谢那些牺牲的无数先烈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祖国”伟大,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效仿先烈和前辈们去为祖国献身。
D.在回忆与缅怀先辈们丰功伟绩的庆祝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认识国庆节的精神意义。
2024-01-1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梅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1月测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晓发公安

杜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注】①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②明星:启明星。③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④物色:指物。生态:指人。⑤转眄[miǎn]:转眼。⑥扶:陪着;维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B.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便见得前此已饱闻。
C.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
2.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2024-01-1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平时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具收据,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C.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职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都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2)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2024-0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头

嘉男

黄昏时,她潜进了一个村子。

她在村边一户人家的柴草垛与院墙之间的空隙中蹲伏下来。其实她已筋疲力尽,肚子咕咕响着,胳臂上的伤口灼灼地痛着。但她深吸了一口气,用以支撑自己,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

这户人家的院门吱呀一响,一个大闺女迈出门槛,向柴草垛走来。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脸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她屏住呼吸,看着这根长辫子。她也曾有这样一根长辫子,绸缎一样亮光光油滑滑的,村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自己也暗自得意。两年前,两支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她的家乡,她一下子羡慕起那些女兵来了,她们个个都梳着齐耳短发,又新潮又神气,村里人把那叫革命头。女兵们把村里的女子组织起来唱歌:“人人来宣传,妇女听一番,宣传的话儿好好听,放足闹革命,打败鬼子兵,保家保和平!”于是,会唱民歌的她瞒着娘,跳下火炕,冲出家门,去了区政府,也成了一名“女宣传”,辫子咔嚓一声落了地,她也有一个革命头了。没想到,只一年,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又开始打国民党。最近的一仗打得不顺,她和战友们被打散了。

怕吓着这闺女,她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闺女抱了一抱柴,扭身离去,辫子晃悠着。她刚想叫住闺女,一个缩着发髻的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从柴垛边的小路经过,她只得又缩了回去。看着妇女的发髻,她想起了母亲,两年没见,不知母亲怎么样了。她发现这个村子和她的家乡一样,女人们的发型就两种,没出嫁的就是一根大辫子,出嫁的,上了年纪的,就是一个发髻。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敲这户人家的大门,那闺女又出来了,又朝柴垛走过来。她四周瞅了一圈儿,没有人,便轻咳一声,站了起来。闺女吃了一惊,一看她的发型和衣服,认得是共产党的女兵,脸上的表情松下来,眼睛倏地放出光芒。闺女也四周看了看,朝她招招手,扭身往家走,她跟了进去。

闺女的娘正在做饭,平静地看了她一眼,和蔼地说:“你不用怕,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国民党呢。”闺女把她领进自己的屋,让她洗了脸,替她包好胳臂上的伤口,又找出自己的一套衣服让她换上。这时饭也差不多好了,闺女把一碗菜汤和两个红薯摆在她面前,让她趁热快吃,自己又出去了。

一会儿工夫,闺女带回一个也是缩着发髻的女人,对她说,这是村里妇救会的会长。妇救会会长上来拉着她的手,问明一些情况,说,让你受苦了,你放心,俺一定要保护好你。她像见到组织和亲人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虽然吃了点儿东西,有了点儿力气,但是沉重的困倦又黏上来了。她摇晃了一下,会长和闺女连忙扶她躺下,让她放心好好休息。

她躺在闺女的炕上,迷迷糊糊听到会长和闺女去了外屋,加上大娘,几个人在商量事呢。会长说,怕是国民党的人又要来搜查了。大娘说,家里是没地方藏,要不到山洞里躲躲?会长说,天冷了,洞里更冷,谁受得了?再说你知道山上有洞藏,那些人就不知道到洞里去找?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就说她是俺姐,回娘家来了。会长说,哄不住那些人,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闺女说,兴许来的不是那伙人呢?会长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听到的话越来越遥远,慢慢就睡过去了。

天亮后,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闺女对她笑笑,她了一下,也笑笑。

果然,那些人来了,挨家挨户搜,把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女人赶到破庙里集合。她也随着闺女去了。她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那些人更是了,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

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只用“她”“闺女”“妇救会会长”“闺女的娘”等称谓,表明了人物的普通平凡,使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B.小说外貌描写采用了简笔勾勒,手法独特,如用不同的发型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大辫子的是姑娘,缩着发髻的是出嫁的、上年纪的。
C.妇救会会长和闺女、大娘等商量如何周全保护女兵的情节,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战士真挚的情感,也体现了救助事件的普遍性。
D.第三自然段中的插叙,交代了“她”从农村女孩成长为革命女兵的过程及到此村的原因,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
2.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分别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01-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结合,因的艺术。所谓,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但写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写,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B.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C.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C.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D.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B.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D.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2024-01-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