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耐可:愿得、怎么能够。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题目较长,这在古代诗歌中并不少见,这类题目客观上有提供信息的作用。
B.两首诗词境界澄澈如画,然李诗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而是即景发兴,启人逸思。
C.张词称“妙处难与君说”,综观上阕,主要就是“妙”在洞庭风光之美,独一无二。
D.张孝祥挹西江、斟北斗,以万象为宾客,奇思妙想中表现出包怀天地的大胸襟。
2.试分别简要分析两首诗歌中“月”的意象特点。
2022-07-19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称南方为南服。②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第二次登临岳阳楼,依然被岳阳楼的景象吸引,触景生情,赋诗抒怀。
B.颔联写诗人登上楼后倚栏远眺所见的景色,草木连绵不绝,江湖异态纷呈。
C.尾联中的“风壮浪涌”,既写出了水势湍急汹涌,也表现出诗人心潮起伏。
D.同是登高题材的作品,本诗和杜甫《登高》的写景角度均为远近、俯仰结合。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022-07-1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的全部行为,在正统派的眼里,就是两首《西江月》词写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然而,(     )这却须要认真解读。

曹雪芹一再提醒读者:“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这句话虽然是对贾瑞照风月鉴说的,但也是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不过并不是一股脑儿把全书都从反面来读就算符合作者之意了,其实作者并没有那么简单,作者只是说《红楼梦》在某些事情上、某些话语上或某些诗词上,不能光看其正面,而要仔细寻绎其更深的内涵,甚或竟要从反面去理解,才能悟其真意。可见,这两首《西江月》词,只要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才能得作者之意。

(节选自冯其庸解读《红楼梦》,有改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寻愁恨(mì)             辜负光(sháo)             无双(xiào)             纨绔膏粱(wán kù)
B.寻愁恨(nì)             辜负光(shào)             无双(xiào)             纨绔膏粱(wán kà)
C.寻愁恨(nì)             辜负光(sháo)             无双(xiāo)             纨绔膏粱(wán kù)
D.寻愁恨(mì)             辜负光(shào)             无双(xiāo)             纨绔膏粱(wán k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确实赋予了这个形象以这样的思想内涵。
B.作者究竟赋予这个形象以怎样的思想内涵呢?
C.作者是否赋予这个形象以这样的思想内涵呢?
D.作者确实是赋予这个形象以相反的思想内涵。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要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就能得作者之意。
B.对于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有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才能得作者之意。
C.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有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才能得作者之意。
D.对于这两首《西江月》词,读者只要从相反的意义来理解,就能得作者之意。
4.《西江月》两首词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请从中选择用得最好的一种加以简析。
2022-07-18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之于元曲,莎士比亚之于欧洲文艺复兴,都堪称是标志一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文艺界一直热衷于将两位大家在悲剧创作上进行比较。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性急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以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由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节选自秦伊楠、贾宁的《闪耀在东西方的戏剧之星——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比较》,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窦娥,还是作为一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体现了关汉卿和莎士比亚较为保守的区别于后来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
B.关汉卿受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的影响,笔下人物性格单一,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则显得较为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剧中人悲剧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但都体现出强烈的宿命论色彩。
D.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都重视中心人物设置,都注重将其置于矛盾漩涡的中心来推动剧情发展,表现悲剧主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比较”为中心话题,论述了两位作家悲剧创作的异同。
B.文章从人物设置、性格安排、主角身份及悲剧根源几方面对两位剧作家进行比较。
C.文章比较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时采用并列结构,各部分笔力集中,彼此又层次分明。
D.文章采用了举例、对比、因果、比喻、引用等多种论证手法,论述语言通俗平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B.关汉卿笔下窦娥这一人物的悲剧,既源于主人公信任王法,寄望于清官,更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
C.无论是戏剧人物的设置和塑造,还是主人公悲剧命运原因的揭示,莎士比亚和关汉卿都各不相同,自成风格。
D.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悲剧在创作手法、思想认知等方面都有些相同或相异之处,都留给后人丰富的美学享受。
2022-07-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地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驶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道:导,引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
C.窃,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意思,表谦逊态度,用于自称。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鞫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5.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2-07-1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时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众立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鸿门宴后,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B.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C.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D.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刘邦的庙号。一般来说,“太祖”“太宗”“神宗”之类的也是庙号。
B.诸侯,本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文中指刘邦手下的其他将领。
C.洛阳,在今河南省,系古代名,也就是“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洛城”。
D.陛下,对帝王的尊称。如《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的例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季仁厚好施,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概,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向往秦始皇出行时的大丈夫之举。
B.刘季约法三章,受民拥护。入关后他宣布法令,百姓们欢喜争送酒食劳军,他表示军中虽然缺粮但不拿百姓的东西,于是更受拥护。
C.刘季善于纳谏,集思广益。他听取张良、樊哙等人的建议,封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中,他也听取属下建议,最后死里逃生。
D.刘季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他在洛阳南宫设酒,宴请列侯将领时坦言,因为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自己才取得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
(2)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5.综合本文及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从项羽一方概括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2022-07-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乡村的“信息闭环”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几乎仅来自于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一山之隔就可能使山两边的村落互不相闻,谈话内容毫不相干,这也使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相对静止,礼教与宗族文化从古代传承至今;而在同一村落内,文化背景相同的人的相互交流又在不停地强化人们的文化模式,使其更加固定,就像天坛里的回音壁。如果没有外部的新文化输入,则这片村落中大概只有单向度的社会化存在,就像《桃花源记》里的世外之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些相似。在此不妨将乡村中的文化传播环境与互联网上的作一些对比。由于大数据、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们愈发受限于“信息茧房”。通过算法分析,应用程序向每个用户精准推送与其偏好一致的内容,推荐与其意见一致的其他用户。在这个“信息茧房”中,尽管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天下事,但手中握着的选择权却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言论和内容。不仅如此,由于碎片化信息能够被快速理解与传播,更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网上的表达也趋于简单化。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不在于他的论据及论述过程,而是他的立场。这样,就形成了文化闭环,相似的声音回荡在其中,使闭环内部人员的文化观念愈发固化,使各种有门槛的、相互之间不甚了解的亚文化社群林立于互联网土壤之上。

这种物以类聚的行为模式也催生着社群语言体系的适应性变化。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们使用的语言已不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是社会的语言。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无法翻译的字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村中出现了属于各村、各个家族的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上也出现了迭代速度极快的网络流行语。网上的各个亚文化圈中也流行着属于自己圈子的“行话”。

综观互联网“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我们会发现两者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除限制的方法上也不谋而合,即主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跳出信息限制的怪圈。在互联网世界中,网民个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点击新话题,降低“奶头乐”内容点击率等行为自发跳出文化闭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要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过度依赖,就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对于乡村的文化用环,由于其是因血缘,地缘等因素限制而产生的隔膜,在信息传播全凭口口相传的时代。村民们对于这种局面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改变,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常居乡村的人们已经可以挣脱“文化回音壁”的束缚天南海北发生的事情尽在某个小村人们的谈笑间登场,身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几乎都对想查找的信息唾手可得。由此,乡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也被动摇,甚至被打破,人们对于中国乡村所抱有的一些刻板印象已不适用于今日。

在现代化发展帮助人们逐步冲破文化闭环的同时,这片地域上的淳朴亲情与中国乡村的特性并未随之被稀释。村民们会热情接待回乡的游子,乡邻之间会相互邀请对方来自家分享刚出炉的美味。乡村中并未变得人情冷漠。同时,人们的“乡愁”也不再局限于中国乡村而是随着人口的流动扩展到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存在着扎根于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和城市并没有完全割裂。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削弱与消失的是封闭、愚昧和落后,存留的是亲情、乡情和家国情。乡土性并不围于“村落”这个物理地域内,乡土性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虽然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不可阻挡,但它的乡土性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磨灭——这个国家的根还留存在这片土地上。

(摘编自钰鉴咖《信息时代:乡土中国的存与失》,有删节)

文本二: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现在的乡村不同,以往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仅来自于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
B.人们越来越受“信息茧房”的限制,是因为大数据、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C.文化闭环只要形成,就会使闭环内的人文化观念固化,使亚文化社群之间互不相容。
D.只有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依赖,才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
2.根据文本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村,地理上的阻隔可能使两个村的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
B.原文第三段所引用的《乡土中国》的内容,可帮助我们理解农村出现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出现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C.互联网的“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除限制的方法上也有相通之处。
D.乡村的人们可以冲破文化闭环,人们出行天南海北十分容易,因而乡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甚至也会被打破。
3.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互联网应用在农村流行,这可能有助于一些村落突破单向度的社会化存在的局限。
B.人们使用的语言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这意味着研究语言的变迁可以联系人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
C.过年的时候许多打工人都要回到农村老家,既是因为眷恋乡土,也是因为想要暂时离开城市的“信息茧房”。
D.费孝通在写作《乡土中国》时也举出了一些乡土社会之外的概念,费先生的研究方法与本文不乏相似之处。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述思路。
5.试结合文本一的相关观点,对文本二的观点进行点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诏将军蔺謩发数十州兵讨之。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兵运难继,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竟不讨之。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太宗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教,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虽有镇守,终是空虚。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太宗《帝范》曰:“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抵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注】,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九·论征伐)


【注】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出兵伐吴,途中见怒蛙,为表示对勇敢精神的尊重,即凭轼为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B.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C.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D.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
B.中国,古代指汉族聚居的黄河流域一带,汉族认为此地居天下之中,故称为“中国”。
C.岭表,即岭南。古人认为五岭以南处中原之外,所以也称岭外,在今广东广西等地。
D.表疏,泛指古代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表”重在进言说事,“疏”重在分条说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听取魏征对叛将谋反形势的判断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岭南。
B.太宗认为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可轻易发动,苻坚、隋主都是因穷兵黩武而走向灭亡。
C.太宗没有应允康国归附的请求,他认为不应图虚名保护附属国而致使本国的百姓疲弊。
D.太宗虽然认为尉迟敬德反对他亲征高丽的意见是对的,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谏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
(2)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
5.简要概括唐太宗在《帝苑》中关于“征伐”的核心观点。
2022-07-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皮鞋

【苏丹】阿卜·白克尔·哈里德

天色暗下来了,水汽预示着将有一个不愉快的黑夜。我坐在市场的一家咖啡馆里,苦苦地思索着下月的日子该怎么过……我在责怪着自己由于一时冲动买了一双白皮鞋。按我这样地位的小职员来说,真不该如此,就是想买也该等下月再说。我埋怨我干的荒唐事儿。正在烦恼的时候,耳旁传来一声声叫擦皮鞋的声音……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约摸十一岁的孩子,披着一件不称体的长衬衣,两条瘦腿活像竖在地上的两根细棍,苍白的圆脸庞上长着一对炯炯发光的、满是孩子气的大眼。或许他早就以为我会坐下来的,所以竟没来得及等我张口告诉他这双皮鞋还是刚上脚的,他的两只小手就已经在身旁的小木箱里匆忙地翻寻着什么了,我也就顺势脱下了我的皮鞋。

他严肃而又小心翼翼地卷起衣袖,从木箱里取出一个铁匣,立刻埋首在这项“艰巨”的工作里。我百般无聊地看着电影院前熙来攘往的人群,现在不比公共假日那天,很少见到中学生的影子。站着的尽是些套“吉尔巴”【注】或穿着形形色色衣衫的童工,男女摊贩杂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兜售吃食。我本以为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擦完的,而他不时顾盼着影院前的观众,低声问身旁另一个孩子:

“听,开演了吧?”

“我早看过了,你要瞧,你自个儿去吧!”

这孩子一边说着,一边玩弄着手里的木棍,一面频频抬眼留心一个闲散地等着友人赴约的青年。擦鞋的责备而又痛苦地扫了他一眼,便拿起我那擦好鞋油的一只白皮鞋放在墙角下,稍晾一会儿再打光。熙熙攘攘的顾客不知是谁在鞋上踩了一下,这一脚几乎使他前功尽弃,他掸掸灰尘,狠狠地骂了一句:“你怎么不长眼哪!”说着又伸出两只小手聚精会神地开始他的擦鞋工作。

片刻间天空里越积越厚的乌云又一次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我听到他自言自语地在嘟哝:“这场雨下来,看不成电影还没什么,断了我的粮可怎么办!”

雨说下就下,稀疏的大滴雨点开始落了下来。人们蜂拥地躲进咖啡馆,渐渐把我和孩子的距离越挤越远了。滂沱大雨,倾盆如注,我端着座椅退进屋里,坐下后先忙着把两只光脚丫子塞进桌肚里,但心里止不住胡思乱想起来:这孩子哪儿去了呢?准拿走了我的皮鞋……唉,多讨人喜欢的一双新皮鞋,不用费多大劲就可以脱手的。本来嘛,眼看着浓云蔽日,预示着有一场大雨,大街小巷尽是泥水,我干嘛还一定要让他再擦呢?

折磨人的整整一小时过去了。在这一小时里,我的心简直是随着表上的分针在移动,而这个小东西看来却毫不在意地计算着这一寸寸蚕食我的耐心,让我神经都快爆裂的时光。希望孩子送回皮鞋的幻想已成泡影了,这个该杀的家伙竟这么拿着我的皮鞋就溜跑了。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回去的那条道,当然,最好能雇一辆车,可是车停在大马路上;还有,钱呢?看来唯一的办法只能光着脚在我们那条既窄又危险的巷子里冒上一次险了。又过了一小时,雨仍下个不停,咖啡馆里挤得水泄不通,等着孩子把鞋送回来似乎没什么希望了,抑制不住的气恼和郁闷阵阵袭上心头。播音机响了好长一阵终于静下来了,靠在躺椅上的或是捏着帽子站久了的人都活跃起来,坐在一旁长凳上的还在热心地讨论着雨……时间将近午夜,雨势渐弱,最后天空里只飘落着星星点点的雨丝儿,人们可以回家了。人们开始离开咖啡馆,不到半小时,屋里便走空了。侍者动手收拾桌椅,示意说:你也该走了。

我低着头走出大厅,刚穿过活动门,冷不丁地一下子怔在那儿了,两条腿似乎瘫陷在淤泥里,半步也提不起来,张大了的嘴不知说什么好,一个不到十一岁的孩子——好熟的脸哟——光着上身,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倒在墙角里睡着了。他的另一只手紧紧捏着一包东西,我过去轻轻地摇醒了他,他跳起身来,小手揉了一阵眼睛,迷糊中他忆起了我是谁。他连忙打开布包,一边忸怩地向我道歉。我这时才发现他是那么困倦,瞌睡沉重地压着他的眼皮。付了钱,帮他披上那件不称体的、包过我皮鞋的长衬衣,我默默地踏上了归途。

满街的泥水,人们早就进入香甜的梦乡……周围是一片漫长、寂静得怕人的黑夜,电线杆上的街灯散出一团团灰白的光芒,似乎连这个也给雨水浇了个透湿。这种时刻四周见不到一点活的东西,哪怕是一只丧家的狗还是一只迷途的猫。

一幅使我无法入眠的景象萦回在我的脑际,那个孩子——我们的孩子,仿佛就坐在我床边,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另一只手里紧握着一双白皮鞋。

(选自1998年《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有改动)


【注】吉尔巴:一种苏丹民族服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发生在小职员“我”和一个擦鞋男孩之间的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使故事中的人物、场景等更显真实。
B.小说描写了擦鞋男孩和玩弄木棍男孩之间一段对话场景,擦鞋男孩“责备而又痛苦”的表情折射出他对那个男孩的厌恶。
C.小说多处描写雨势的变化,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为下文“我”对擦鞋男孩的揣测、擦鞋男孩等候等情节做了铺垫。
D.小说读来有鲜明的镜头感,对人物的描写绘声绘色,对环境的描摹逼真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
2.小说中的“我”善良而悲悯,请从小说中找出两处情节描写分别加以说明。
3.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白皮鞋”的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释】①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与孙巨源等集会于多景楼。②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两句,连用四个“多”字,写出作者景况、点明聚会地点,平实凝练,无赘余之感。
B.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写心中之情,展昂扬之志,如神来之笔。
C.“停杯且听琵琶语”中的“琵琶语”由白居易的《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句而来,指琵琶女弹奏的乐曲。
D.“醉脸春融”四个字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
2.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写到听琵琶女弹奏,但听曲的态度、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