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3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释】①北梁:《楚辞·九怀》中有“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西候”“北梁”两个典故,点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两句都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尾联写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2024-01-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为郡吏,后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万分。”使者要说,至以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每五日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B.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C.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D.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节”与“屈节辱命”(《苏武传》)两句中的“节”字含义不同。
B.“胜称病笃”与“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相同。
C.“无益万分”与“穷且益坚”(《滕王阁序》)两句中的“益”字含义不同。
D.“晖等白使者语”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白”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郡吏、重泉令、谏大夫、丞相司直、光禄大夫、右扶风等职务。
B.龚胜直言敢谏,多次论政。他多次上书直言世态炎凉,用度宽奢,刑法严苛,赋敛苛重,建议哀帝应该节俭约束自己,给部下做好表率。
C.龚胜坚守节操,面对王莽派来的使者不留情面。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卧在床上。
D.龚胜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一再拒绝王莽的授官,在知道自己的话无人听从后绝食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2)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
2024-01-1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国潮数据浅析——下一个十年国潮还能引领趋势吗?》,搜狐网)

材料二:

东方浮雕工艺融入彩妆产品,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大白兔奶糖开发出了潮流香水……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新潮流。

“引领这股新消费潮流的就是国潮力量。”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看来,国潮就是以国有品牌为载体、以优良品质为内涵,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强劲营销下,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张扬以及对时尚的追求,又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潮流。

“国潮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综合呈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总结说。他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其中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层面的符号,比如民族图腾式标记的民族符号;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的符号;以及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符号,比如中国、中华字样等激发中华民族群体性认同的符号。“冰墩墩和雪容融就是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如此高,正是看重它们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王昕说。

(摘编自邹晓菁《年轻人为何热衷国潮》,《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动漫、美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受众市场,而中国的流行文化却很难突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也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比如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已经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国潮在操作层面也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探索了可行的路径。

国潮激发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青年人是国潮的核心用户群,更是未来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青年群体共享数字信息技术,因此更加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

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让海外青年人真正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建构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国潮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国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虽然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却不依赖于特定的商品。因而,即使国潮的产品种类相对有限和小众,品牌的更新换代也难以预期,但它们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削弱。反而在产业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促进更多的海外青年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感召力。

(摘编自刘黎明《国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2016年中国品牌与境外品牌的关注度相差不多,而2021年人们更关注中国品牌,手机、服饰等六大品类的关注度都有大幅提升。
B.王昕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其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高涨。
C.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说明国潮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符号中介,满足全世界青年人的个性化诉求。
D.国潮产品具有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因而在向海外青年人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Z世代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
B.从中西方之间存在文化壁垒、中国流行文化无法打入西方受众市场的角度来说,国潮基于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能够开辟文化再生产的潜在空间。
C.在国潮力量引领下,当下各类消费场景中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融合成为新潮流,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劲营销,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
D.国潮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国潮产品能传递出民族文化价值并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因而产品种类需要多种多样、更新换代要快。
3.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国潮流行有何现实意义。
2024-01-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二子也。文王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有删改)


注:①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弑:指臣杀君,下杀上。④兵:用作动词,杀害,杀伤。⑤宗周:这里指归附周朝。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父               或王急宜B.扶而                    委而
C.居天下之广     面山而D.孤竹君二子也          跳往助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公孙行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这句话透露出景春对他们的羡慕甚至崇拜。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百姓按他的要求去做: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信守承诺,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C.太公曰:“此义人也。”
翻译: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
理解:这是太公对伯夷、叔齐由衷的赞叹,从侧面表现出伯夷、叔齐对道义的坚守。
3.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4-01-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3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瓜·茄子·小鸡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漆漆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牛屎粑粑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映照着一个寒瘦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不懂的。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扑蜻蜓……要么,呆呆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逮,一捋一大把,回来撒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唧唧唧的微弱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

(选文有改动)

1.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2.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南瓜苗旁边对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点儿淡肥。
3.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024-01-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3

6 . 下面是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请阅读并完成相关题目。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丙】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释】①本文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时所作,此时苏轼年五十九岁,风烛残年,政治上失意,兄弟同窜,家属离散,病骨支离。②山烧:火烧云。③汰:水波。④珠璧:指水中月影。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重点词方法解释
俛仰数谷查阅字典法:①dù越过,度过;②dù限度;③duó估计,推测;④duó衡量
影颓然参考成语:瞻前
其源殆可关注活用:其心志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3.苏轼写景,寥寥数笔,描写生动。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苏轼的很多诗文成为后世的“旅游指南”。晓文想去惠州旅游,请你结合【乙】【丙】中的景物特点,向她推荐白水山和罗浮山。
5.苏轼第一次被贬黄州,写下【甲】文,第二次被贬惠州期间写下【乙】【丙】。面对再次的打击,他的心境是否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2024-01-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甲】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1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乙】

我的创作生涯

艾青

我少年时酷爱绘画。

我念初级中学时,受民主思想的冲击,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喊口号。

一九二八年中学毕业那一年,北伐军路过金华县城,我们到郊外去迎接,在操场上举行军民联欢会。

一九二八年夏天,我考入杭州的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念了不满一个学期,院长看了我的画,说了两句关键的话:“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到外国去吧。”

一九二九年春天,我就随同几个同学怀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像从家里逃跑似的,到法国巴黎去了。

最初家里还可以接济,不久就断了支援。我在一家中国漆作坊找到了工作。有时工作半天,就到蒙巴纳斯一家画室画素描,而我早已爱上后期印象派的画家们了,看不起“学院派”的绘画。

我曾经说:“我在巴黎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但是我亦没有饿过肚子。我阅读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也读了些哲学书籍,文学读得比较多的是诗。我就像水上漂浮的草随波逐流。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我国东北的土地,民族危机一天天地深重了。

在巴黎,我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的一次集会,我的第一首诗《会合》就是这次集会的记录。一天,我在巴黎近郊写生,一个喝醉了的法国人走过来,向我大声嚷嚷:“中国人!国家快亡了,你还在这儿画画!”一句话,好像在我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

一九三二年初,我因家里几乎断了接济,准备回国,而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激起我国军民的抵抗。我经过一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到上海,战争已经结束。国民党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当我看到闸北一带的断墙残壁时,我几乎要哭了。

(节选)

【丙】

艾青诗歌中的“文字绘画”之美

荆利霞

艾青说:“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绘画。”

艾青早年的绘画经历,使他的人生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这段经历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画家的眼光去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事物,以画家的敏感去感知生活、书写诗歌,这也为他之后的诗歌创作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A)之美

在艾青的诗歌中,一般带有印象画派的印记,即用表示线条、形状的词语,在诗歌中勾勒和布置画面,并由此形成独具构图美的诗歌。

比如他笔下的《公路》“绵长的公路/沿着山的形体/弯曲地,伏贴地向上伸引”,运用像“绵长”“山的形体”“弯曲”“向上”“伸引”等表示线条性的词语,将公路的走势与形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再比如《西伯利亚》“从山坡到山坡/电线架和电线/一直向天边伸引……”用“从……到……”“伸引”等词语,给我们视觉上以由近及远的审美体验;又如《会合》和《太阳》,用“烟圈”“圆体”等描述物体形状的词,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形象逼真的画面。再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在上述诗歌中,艾青以画家的敏感发掘画面潜在的线条结构和形状,进而用语言艺术创造出极具构图之美的诗歌意境。

B)之美

梵高说:“画里面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艾青也说:“一首诗里面……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力在那里呢?”可以说,在艾青的诗歌中,色彩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首先表现为以彩寓象。在艾青的诗歌中,某些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含意义。比如在《那边》《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中用黑色表示黑暗、灾难、不公;在《生命》《吹号者》《冬天的沼泽》中用灰白色表示忧伤、难过、低沉;在《他死在第二次》《红旗》中用红色表示光明、热情、活力、希望;在《手推车》《风陵渡》中用黄色表示荒凉、失落、哀怨;在《呼喊》《北方》《绿色》中用绿色来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在《向太阳》《小蓝花》《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用紫色表示悲痛、深沉、高贵等。

其次是原色的并列与堆叠。凭借着原色的并列以及不同颜色之间的堆叠往复,不仅勾勒出一幅极具审美享受的诗歌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而且在这些色彩词语的并置与堆砌中,作者赋予这些色彩词之上的象征意义与附加情感被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比如《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用绿色的并列与堆叠,强调了诗人内心对于勃勃生机的渴望之情;又如《那边》“黑的河流,黑的天/在黑与黑之间……”用黑色的往复循环,强调社会的黑暗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再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C)之美

艾青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一文中提到:“诗比起绘画,诗它的容量更大。画只能描画一个固定的东西;诗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艾青不仅借用印象派的线条运用和色彩并列之法,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使诗歌更具笔触的表现力之美。

比如在《湖心》中用“荡碎”“映着”“飘”等动态词语,将镜面似的湖面的寂静打破,恰似诗人“颤震的心灵”一般的不平静;再如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用“颤栗”一词,。艾青在诗中使用这种极具表现力的动词,一方面使诗歌呈现“颤动”的画面效果和动态之美;另一方面,又使得诗歌勾勒出的和谐画面出现激烈冲撞与矛盾冲突,以此表达诗人当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艾青说:“诗人必须是一个能把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合起来的艺术家。”艾青的诗歌,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正如他自己对诗歌的要求——“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节选,有删改)


【阅读甲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青的这首诗不拘泥于形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并不整齐划一,富有散文美。
B.“乳液似的”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烟的清新感、流动感与缥缈的美感。
C.结尾的“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叹,但全诗出现两个“看”字,难免有重复之嫌。

【阅读丙文】
2.请将丙文的小标题补充完整,并思考其有何好处。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
3.文章多处引用艾青的原话,有何作用?
【阅读甲诗与丙文】
4.甲诗可作为论据,放在丙文的①②③处。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为丙文补写三个论据。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阅读三则材料】
5.丙文指出,艾青的诗歌“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黎明”意象与作者生平,分析甲诗的思想情感。
6.请结合整个答题过程,小结诗歌阅读的方法。
2024-01-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语文试卷
8 . 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2024-01-0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2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镜子

①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②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③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④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⑤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⑥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⑦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赔不是。

⑧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⑨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⑩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⑪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2》,有删改,作者田洪波)

1.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保安忠于职责无动于衷。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放行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②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3.文章只字未提镜子,却以“镜子”为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很小,却像一面镜子。
B.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漠视规则,为一己之私随意变通的现象。
C.告诉我们做人要灵活,懂得变通。
D.传递一种观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均应尊重规则。
2023-12-3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2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拜受命而辞。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伯禽:周文王姬昌之孙,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②不讳之门。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③撙节安静:克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平静。④藉:安慰。⑤格:阻碍;限制。⑧畜:积聚。
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                  俱:全、都B.伯禽拜受命而辞        再:两次
C.高者挂长林梢        罥:挂结D.沙鸥翔                      集:集中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
3.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王给伯禽治国的建议有哪些?
2023-12-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