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嚣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节选自《贞观政要·仁恻》)

材料二:

诚爱天下者得贤。奚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见秦医也,不争礼貌;在囹囵,其走大吏也,不资财。视天下若子,是故其见医者,不争礼貌;其奉养也,不爱资财。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于天下也。

(节选自《尸子·卷三十六》 )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幸御之所”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幸”的意思不同。
B.“次定州”中的“次”与成语“鳞次栉比”“语无伦次”“屡次三番”中的“次”意思不同。
C.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羊、豕为“少牢”。
D.爱,吝惜,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两句中“爱”均为此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援引隋炀帝的例子旨在说明修建离宫别苑,把妇女禁闭在深宫中不但耗费了财力,也让宫女们失去了自由,不可取。
B.唐太宗将贞观二年关中大旱导致的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饥荒归咎于己。他认为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
C.有关部门依据阴阳书上的说辞,认为辰日这一天是不可以哭泣的,连民间都对此有所避讳,意图阻止唐太宗前往吊唁张公谨。
D.材料二认为如果一个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寻找治理天下的良医时,就不会计较尊严礼节,这样的人才会得到贤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
(2) 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
5.材料二中认为“诚爱天下者得贤”,请简述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唐太宗“爱天下”的。
2024-01-1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诗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是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有的是影响,有的则只是暗合;有的是交叉,有的只是平行;有的具有事实联系,有的只具有精神心智上的共通。因此其间未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即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插;或几种写作手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花草木石,远到海外仙国,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赵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追求淡雅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材料二: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再到现代,中国诗歌的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
B.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原因。
C.俗词俚语,只要写进了诗歌中,就不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俚语了,而具有雅语色彩了。
D.与哲学、风俗等其他文化相比,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产生了大量边塞诗,这与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国势有关,与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有关。
B.没有红军长征就难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豪迈的诗句,它是红军精神的表现。
C.如要创作歌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人事迹的诗歌,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
D.诗歌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汉语中的紧缩句,是一种句法创新,紧缩句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大量出现。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紧缩句的一项是(     
A.天一晴就走B.幸福就在身边
C.抽刀断水水更流D.感时花溅泪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中国诗歌“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的意思。
2024-01-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听雨[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咸淳十年中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听雨歌楼上”,情怀与“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相似的地方。
B.“断雁”一句,用离群的大雁喻指那些与亲人们断了音信的游子。
C.“歌楼”“客舟”“僧庐”的转换,暗示出词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借看淡悲欢离合来表达一种乐观旷达。
2.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并简要概括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024-01-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

②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③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人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是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

④为了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可见,庄子的救世,就是要让世人从各种机巧、算计之中解脱出来,回归纯真质朴的本性。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心灵回归本性,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

⑤在庄子看来,人的物质上的贫困、身体的病态甚至死亡,都不值得悲哀。真正值得悲哀的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这就是《庄子·田子方》所说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

⑥可见,儒家是试图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践层面救世,即通过实行仁政、德治而救世;庄子则希图从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层面救世,即通过救心、复性而救世。二者都有救世之心,但主张不同。庄子通过救心而救世的主张,难免被世人视为十分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惠施曾经将庄子关于大道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言谈比喻为樗树,说它立之途,匠者不顾(樗树长在路旁边,木匠却不屑于看它一眼),原因就在于它大而无用。庄子则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大道具有为世人所不知晓的大功用。这种大用,乃成就事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救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

(摘编自余秉顾《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庄子的情怀》)

材料二:

①与儒家不同,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处世方式。《人间世》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要求人们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被王夫之称赞为: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在庄子眼中,事君之难,是涉世的第一难题。君臣相处之时会面临国与身的两难境地: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庄子提出了顺物无己的思想。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对方,达之,入于无疵。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②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思想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并不逆违。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这种补充关系,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

(摘编自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儒家仁德救世的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实属一厢情愿,是根本行不通的。
B.庄子认为只要人们破除了“机心”,就能达到“救心”“复性”的理想效果。
C.庄子认为事君之难,难在国与身难以两全,理想的方式是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而“达之”。
D.庄子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此“大用”成就事物和人的本性。可见,庄子推崇“无用之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儒道思想,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比较了儒道思想,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
C.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D.由儒道思想共同构建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曾评价说:“……政治社会,此则惟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
B.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C.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
D.在治国理念上,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张的是“王道教化”。
4.材料一中的“热肠挂住”和“冷眼看穿”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024-01-1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万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人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黄大仙。《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夜不成寐,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照应了题目“枕上作”。
B.颔联写穴鼠出行和犬踏枯叶的声音,从听觉的角度直接刻画了诗人静夜不寐的情景。
C.颈联将“壮日”和“残年”相对,几十年的光阴跨度暗含了诗人经历与心理的变化。
D.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又由此生发出深沉激烈的情感。
2.陆游在另一首《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诗》中有“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的诗句,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1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万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 空 ”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 ”,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 ”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 因此,中国 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 ”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

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 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

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 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

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

(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艺术依照“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在艺术创作中为了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非常重视虚的创造。
B.美学上的简约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给人以无穷想象。
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D.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而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论证的中心都指向“空灵”这一话题,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的。
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
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以看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
D.计成在其《园冶》里写道: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眠》)
B.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结合两则材料,给“空灵”下一个定义。
5.《红楼梦》中对于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 ”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 ,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道:“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座“怡红院”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

2024-01-1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还魂草①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 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 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 ”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 ”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 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 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 凤略带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 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敌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 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 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 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 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 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 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 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 ”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①《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自然、流畅的语言,以及细致生动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小人物的悲惨遭遇的描写,更容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
B.“还魂草”的故事从文中可以看出不是第一次讲了,最后黎伯伯还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既蕴含了美好道德情操的薪火相传,也暗示了作者对战争的一种悲观情绪。
C.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老百姓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D.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我”内心的巨大悲痛,写信只能到此为止。
2.下列对小说标题“还魂草”的寓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魂草”指“我”所讲的故事中的一种神奇的草,寄托着战区人们坚韧的精神状态。
B.“还魂草”象征了面对外敌入侵的反抗精神,寄寓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C.“还魂草”还寓意了积极乐观,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利莎欲寻“还魂草”的举动,隐喻着对友情和生命的珍视,对人性之美的呼唤。
3.小说画横线部分写到两个小女孩天真烂漫的形象,反复出现这一典型细节,有什么作用?
4.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2024-01-12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②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③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期所作。②贺老:指贺怀智,唐开元天宝年间琵琶高手。③沉香亭: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此亭观赏牡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尾龙香拨”极言琵琶精美名贵,杨贵妃的《霓裳》曲,更标志着琵琶的“黄金时代”。开篇借唐喻宋,正面描写出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盛世,有以小见大之意。
B.“辽阳”指边防之地,“锁窗”指雕花的窗户,这里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女子的卧室。作者由琵琶联想到闺中少妇演奏琵琶,思念远戍辽阳征人的情景。
C.同为女子典故,写昭君十分苍凉壮阔,写思妇则婉约细腻,体现了稼轩词豪放与婉约并举、慷慨与细腻融合的艺术风格。
D.本词咏物抒怀,委婉曲折、含蓄不尽。以贺老定场和沉香亭中玄宗与贵妃玩赏的故事做结,呼应篇首,寄慨遥深,令人动容。
2.陈廷焯《云韶集》评谓“此词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心中有泪,故笔下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024-01-12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 ①     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 ②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 ③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 容易看见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哪些作用。
2024-01-1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因控制着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但基因并不能直接对蛋白质发布指令,而是需要历经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是DNA上携带遗传信息的片段,这些遗传信息被传递给RNA,再由RNA转化为有实质性功能的蛋白质。这样一来,基因中的信息就得到了表达。

遗传信息实际上是杂乱无章的,而剪接体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影剪辑师,它会精确完成以下工作——筛选出包含遗传信息的、需要的片段(即外显子)和多余无用的片段(即内含子),把无用的片段剪掉后,再把有用的片段按特定的顺序连接起来。由此,正确的RNA就形成了,信息才能进入下一步的蛋白质转化。

剪接体是生物体内不可或缺的存在。从量级上来看,亦是如此,它确实是大家伙——它由几十到几百种蛋白质和5RNA动态组合而成,被教科书称为细胞里最复杂的超大分子复合物。可是,在这样无法忽视的存在中,偏偏就有一个被误读和忽视的身影——次要剪接体。剪接体分为主要剪接体和次要剪接体,事实上,主要剪接体和次要剪接体的功用相似,都是RNA剪接中缺一不可、相互配合的剪辑师搭档,它们的不同之处有两个方面。第一,二者所识别的多余无用片段内含子不同。主要剪接体识别的是人体内99%以上的内含子,占比较多;次要剪接体瞄准的是在体内含量不足1%的稀有内含子,占比较少。第二,它们的RNA和蛋白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次要剪接体隐秘而伟大。它所剪辑的内含子,分布在许多重要基因之中,因此这条次要剪接体通路,在许多基本的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次要剪接体的速度,决定了RNA能不能以及何时能往下转化为蛋白质,是中心法则中关键的限速步骤。

剪接体出错,不外乎两种原因:其一,剪接体作为大分子机器,自己身上出了问题;其二,剪接体的行为出了问题,错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很棘手,因为遗传信息将无法正确传递,不能合成准确的蛋白质,更无从完成生命活动……这些情况都是引发疾病的隐患。

研究表明,尽管占比较少,但次要剪接体的异常与许多人类疾病息息相关,主要是癌症和罕见病。在癌症中,典型的情况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是白血病的前期表现。它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有30多万,通过基因测序发现,50%的案例是次要剪接体上的蛋白发生突变导致的,也就是剪接体本身出问题了。此外,有35%的人类遗传紊乱疾病被发现与剪接体相关,这些遗传病中有一大部分是罕见病。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症、早发型小脑共济失调、小头畸形骨发育不良原始侏儒症、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些罕见病都和次要剪接体异常相关。

剪接体是一个庞大且永远处在动态中的大分子机器,它的机理非常复杂。说是机器,剪接体远比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机器复杂得多。如果想要让一台机器发挥功能,只需要把它组装好,然后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它运转起来就行了。

但对剪接体来说,并不是这样。假设眼前有一个由8个部分组成的剪接体,在找到需要剪辑片段后,这些部分并不是一起组装完成的,可能有一两个先抵达工作地,开始忙碌,其他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陆续加入,各司其职,也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离开,也就是说,这样的结合是动态的。当剪辑完成后,8个部分都会被释放,等下一次有工作任务了,再进行新一轮的结合。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证实,剪接体这个大分子机器,每完成一次剪辑,其间存在10种不同的状态。即便应用倍数很高的电子显微镜,也难以清晰地详细观察剪接体这样精密又复杂的工作过程。可以想象,对主要剪接体的研究已经举步维艰了,对次要剪接体的探索,必然是难上加难。原因非常明了:次要剪接体的含量占比稀少,发出的信号弱,科学家们更难获得样本。

在研究次要剪接体之前,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研究组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都在致力于剪接体的三维结构解析与分子机理研究。这个研究组是世界上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成功捕获并解析了RNA剪接过程中所有完全组装的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团队。

如何把这1%的次要剪接体捕获出来,跟主要剪接体分开,是领域内公认的难题。这个空白领域中,没有任何文献和经验可供参考。经过长期研究与实验,我们设计了一个高效的诱饵pre-mRNA),也就是用一段需要剪辑师处理的素材,用它出了含量极少、被视为很难分离的次要剪接体。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为针对次要剪接体喜好而特别人工设计了它感兴趣的片段并投入细胞之中,当次要剪接体找到这个片段并开始工作时,科研人员就能把它连同片段一起提取出来。同时,科研人员改进了后续的纯化方式,使获得的次要剪接体更加稳定,更易被研究。

(摘编自万蕊雪、白蕊《次要剪接体:不次要的生命剪辑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剪接体对于生物体来说十分重要,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之后,能不能以及何时能转化为蛋白质,都与剪接体有关。
B.剪接体是“细胞里最复杂的超大分子复合物”,由几十到几百种蛋白质和5条RNA动态组合而成,分为主要剪接体和次要剪接体。
C.剪接体由8个部分组成,在找到需要“剪辑”的“片段”后各部分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剪辑完成后,这8个部分会被释放。
D.施一公院士研究组在研究剪接体上取得领先成果,成功捕获并解析了RNA剪接过程中所有完全组装的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剪接体的存在,遗传信息中有用的片段和多余无用的片段才得以区分,生命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
B.之所以“次要剪接体”被冠以“次要”的名称,是因为它识别和剪接的内含子占比很少,它在遗传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也不如主要剪接体。
C.“这样的结合是动态的”,剪接体工作可能不是同时进行的,有的组成部分先到达,有的后加入,下一次工作任务来了,再进行新的结合。
D.“次要剪接体的含量占比稀少”“发出的‘信号’弱”,是研究次要剪接体的难度所在,但在研究时可以用“诱饵”引诱出次要剪接体。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剪接体是生物体内不可或缺的存在”观点的一项是(     
A.次要剪接体被发现比主要剪接体晚。1979年主要剪接体被发现,20世纪90年代次要剪接体才被发现。
B.即便应用倍数很高的电子显微镜,也难以清晰、详细地观察剪接体这样精密而复杂的工作过程。
C.早发型小脑共济失调、小头畸形骨发育不良原始侏儒症……这些罕见病都和次要剪接体异常相关。
D.某大学教授在鼠类胚胎上进行基因编辑并植入母体,这可使小鼠出生后就能天然抵抗某些病毒。
4.次要剪接体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剪接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