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修辞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盛宣怀莫名陌生的人,我的这位作家朋友远不是最后一个。我步履艰难地穿行在常州的大街小巷中,那景况便如同走进了一座原始部落去探寻火星人的遗迹。面对我        的打听,不同身份的人都表现了几乎同样的疑惑:“叫盛什么——没听说过。”一个从常州走出去的,中国近代史上三井三菱式的经济巨孽,常州人没听说过。

可能是因为常州出的名人太多了,光是清代以后,这里就走出了恽南田、赵翼、段玉裁、刘海粟、华罗庚等一批巨匠。历史上的常州学派、常州画派、常州词派和阳湖文派都曾经“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里的文章和书画档次相当高,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传”,龚自珍本身不是常州人,他对常州的这两句赞语应当是由衷的。但           ,这些人大都是文化圈子里的。常州自古文风 ,走出几个文化巨子并不奇怪,就连一个杂货铺里的跛脚学徒也曾进行过名震世界的数学运算。像瞿秋白、恽代英这样以政治活动           的常州人, 也都带着很重的文人气质,他们逐历史潮流,擎时代大浪,挥手风霄,落笔华章,即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们的名下也该有一段令人钦羡的书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依不饶     显而易见     峻峭     闻名遐迩
B.不屈不挠     显而易见     腾蔚     载入青史
C.不依不饶     有目共睹     腾蔚     闻名遐迩
D.不屈不挠     有目共睹     峻峭     载入青史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叫盛什么——没听说过。”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B.“三井三菱式的经济巨擘”运用借代来突出盛宣怀在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地位。
C.“各领风骚数百年”,引用常州名人的诗句,赞扬常州文化艺术流派的影响力。
D.“杂货铺里的跛脚学徒也曾进行过名震世界的数学运算”,对比强调成就不易。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2020-11-25更新 | 2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例: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
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A.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B.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C.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2.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①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的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鞠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   顶真   排比B.比拟   比喻   排比
C.顶真   比喻   引用D.对偶   比拟   引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0-11-17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②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所有的幸福都到来,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部唤醒了。

③有时幸福来自自由自在地在田园中徜徉了一个下午。

④有时幸福来自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做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⑤……

⑥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烦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1.下列各句中括号的作用,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一带在古代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B.正在紧张施工的京广铁路的武(汉)广(州)段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C.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D.巨著《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修纂,十年后完成。
2.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贫困者、富有者、位尊权贵者和身份卑微者都有他们各自的幸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
5 . 《红烛》一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请运用此法,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组句子,反复咏叹,意象任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2020-10-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她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她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文学家的父母——稍远些可以说祖先——要有些近于文学的嗜好。
B.勉强定了神,往四围一看——我依旧坐在阑边。楼外的景物,也一切如故。
C.“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
D.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不是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不是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0-10-24更新 | 49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一)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所构成的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正如同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海一样,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今天,当各类作品陈列在博物馆中,构成“古代中国”的时候,人们在赞叹其工艺成就之余却鲜有人去追问工匠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存在。

可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在中国丰富的工艺世界中,玉石、金银、青铜、陶瓷等不同材质的品种,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雕刻,从印染到织造,从剪到刻,从嵌到绣,从编到织,如此等等,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完美,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无工不精,无艺难美。所以,从材料的选择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工艺的制作,工巧的概念以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谨严,都在追求极致的品格中表现为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境界。

工匠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历久的(       )和谙熟于胸的心得。因此,技艺深含私有性,而技艺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传承,不仅是要将手艺传给后人,还要以其能够不断不绝为(       ),应该说这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尽管历史上的工匠们创造了无数经典工艺作品,可是,鄙视工匠却是历史的尴尬。低下的社会地位和(       )的生活条件,让工匠们具有了超于常人的意志。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这是农耕时代特有的现象,终其一生,代代相传,一种手艺连接了一个家族的过去与未来。工匠们在这里找到了自我信念。因此,自得其乐成为手艺持有人的职业态度。他们世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恪守自己,不为外界所迷惑而见异思迁。

可是,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正日渐消融在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工匠也渐行渐远,但工匠精神是否也应随之被历史风干,渐行渐远,这是当下我们必须(       )和思考的问题。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   排比   比拟B.比喻   反复   对偶
C.排比   夸张   比喻D.比拟   对偶   夸张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古代中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些年我真心实意地待你,处处为你着想,到头来你却这样对我,真是“恩将仇报”!
B.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C.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
D.长期以来,她靠作弊取得高分,竟一直没被发现,真是“人才”。
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磨难   依归   坚苦   重视B.磨炼   皈依   坚苦   正视
C.磨炼   依归   艰苦   正视D.磨难   皈依   艰苦   重视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时,依靠技艺来维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
B.同时,依靠技艺来维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形成了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
C.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形成了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
D.同时,依靠技艺来保持生活的境况又促使他们有了虽身处困境却能积极面对的生活态度。
2020-10-21更新 | 381次组卷 | 5卷引用:《天天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8 . 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为什么叫“无题”?因为他根本不是在叙事,题目就成了一种象征。他似乎有意要把自己与社会的世俗(     )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情感经历了一个(       )的转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可能世俗道德不能够了解,最后他决定用最孤独的方式实现自我完成,就像把心脏贴在玫瑰的刺上去唱歌的夜莺一样,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所以他的孤独苍凉与美丽,都是他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中国正统文学是以儒家为尊崇,所以李商隐这样的诗人不会受到很大的重视,因为他私情太多,甚至会因此而受到批评。

我相信很多人私下里那么爱李商隐,就因为其实借着李商隐,我们的私情可以得到部分的满足与(     )。我们读到他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么(   )的句子,就会觉得他说出了几千年来人类最难的事情:         。这么纠结的感受,李商隐用七个字就讲完了。

在正统文学的框架中,人们通常不太敢表达私情。这样来看,就会珍惜李商隐。因为他在讲究“文以载道”的时代,平衡了“文以载道”忽略的另外一个空间。

(选自《蒋勋说唐诗》,有删改)

1.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隔离   不可言喻   疏解   通俗B.隔阂   不可言喻   化解   平常
C.隔离   不可理喻   疏解   平常D.隔阂   不可理喻   化解   通俗
2.根据文意,在文中划线处补写一段话,描述一下“纠结”的内容。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
3.赏析文中画“       ”的句子。
2020-10-19更新 | 19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江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9 . 整首诗仿写:仿照下面一首诗(句式、修辞及押韵方式),另外确定话题写一首诗。

大海呵,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冰心《繁星》)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反语通常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下列各句不具备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C.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