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B.(b)C.(c)D.(d)
2.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引用B.比喻C.设问D.比拟
3.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请从语意、逻辑、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2021-02-04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必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     ),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

除了这个基点以外,(   )还另有什么资禀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想,那就只有两种敏感。一种是 。事事物物的忧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忧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位置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诗人济慈说: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恋爱中,除了眼中的爱人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创作中, ,也一切都无足轻重。在那一刻中,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真实,其余都是()。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世间也有许多人能够感受到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偶尔发现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   )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水到渠成因为虚假不只B.水到渠成如果虚幻不只
C.迎刃而解如果虚假不是D.迎刃而解因为虚幻不是
2.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21-02-04更新 | 29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3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将属于嗅觉的清香,巧妙比喻为属于听觉的歌声。下列句子中,没有采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从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B.风睡林眠,泉边传来的鸟声清晰可闻,就像是被清泉洗濯过的嫩叶。
C.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D.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2021-01-29更新 | 40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空碧澄澄、蓝晶晶,月亮像一面新磨过的天镜,亮铮铮的清辉银粉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洒下来,无声地落在场院里,新鲜纯净,散发一股淡淡的香气。场院以南,收割了苘麻的空地上,仿佛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那雪是松暄柔软的,踩上去能没了脚脖子。湾边的树,迎着月亮的一面,树峰镶了白银的花边;腰间一些地方似是挂着雾凇,重重的,压垂了叶子。树影却愈显黑了,一团一团,好像画家遗落的墨块。(                      ),这里涌动着一波波的浪花,那边摇曳着柔滑的丝织品的条纹。而这同时,哗哗的水声盈满两耳,间或还好像听到几声蛙鸣。平原尽头是逶迤的青龙山,它的轮廓清晰、圆润,山上的岩石宛若片片水淋淋的锦鳞,只是它停止了飞舞,它卧伏在那里,静静地守护着平原,让这明媚柔和的夜深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平原。

村庄已经睡熟,没有孩子的哭闹,没有牛哞,没有狗吠,月亮怕扰了人们的好梦,把穿过蚕丝似的云彩的脚步放轻,呼吸也屏住了,只以母性的眼睛和蔼地看着村庄,整个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温情的月光里,每一座房屋都__________________上了轻纱薄绡,麦草屋顶或弥漫淡淡的青烟,或浮动乳白色的雾气,红瓦屋顶上则叮当着月光金属质的脆响。这使村庄更为安详,梦更为甜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纷纷扬扬               浸润     沐浴     
B.纷纷扬扬               沐浴     浸润     
C.飘飘荡荡               浸润     沐浴     
D.飘飘荡荡               沐浴     浸润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对偶B.比喻、比拟、通感、排比
C.比喻、借代、比拟、互文D.比拟、比喻、互文、通感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融化了的月光,在远处田野里流淌,像一条明亮的大江,又像汪洋大海
B.融化了的月光,在远处田野里流淌,像汪洋大海,又像一条明亮的大江
C.远处田野里,融化了的月光在流淌,像一条明亮的大江,又像汪洋大海
D.远处田野里,融化了的月光在流淌,像汪洋大海,又像一条明亮的大江
2021-01-27更新 | 3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模拟调研卷(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格桑花属菊科植物,多为8片花瓣,中间是淡黄色花蕊。这块格桑花,一株株密密麻麻连成片。格桑花枝杆高一米左右,枝杆上下开满鲜花,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花,我被格桑花的美丽惊呆了。美丽的格桑花,①如天边的彩虹映 红了山岗,②似下凡的仙女靓丽了江岸。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格桑花为刚毅的雪山描绘出五彩柔美,增添了勃勃生机。

我喜欢格桑花,也喜欢格桑花的故事。西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格桑花演绎出许多美丽的传说。

关于格桑花的来源,有许多种传说。一说,元代时蒙古人把北方的格桑花种子带入西藏,在寺庙和家庭种植。人们把这种美丽的花叫格桑花,意为盛世之花。

另有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西藏地区暴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幸好一位远方的高僧云游至此,以高起的医术,夜以继日,战胜了瘟神,人们称他“格桑活佛”他圆寂后,人们把美丽的 花称为格桑花,表达缅怀之情。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2.请简要分析划横线①处比喻的相似性和②处比喻的新奇性。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枝杆上下开满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鲜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01-25更新 | 7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西江苗寨的脚下向上望,那些木制的建筑,环山而建,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层,远远望去,像是一个巨大的螺旋体。它像时光的涡流,留住了生活的印迹。西江苗寨的建筑以吊脚楼为主,这种结构的建筑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上古时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节省土地。吸引我目光的是建在堂屋外侧的美人靠,在苗语里被称为阶息,主要用于乘凉、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设计者匠心独具,用心良苦:人在颠沛流离、为生存担忧、为生计奔波之后,是需要停下脚步歇息的——在极速狂奔之后停下脚步,让自己安静下来,以便确立下一步的方向。那身体的歇息处即是心灵的休憩处。

绿如碧玉的白水河从桥下穿行而过,奔向远方。天色渐渐暗下来,夜风吹皱了一弯河水,淙淙的流水声中央杂着一两声虫鸣。河岸边的木椅上坐着三三两两的游人,闲谈声在朦胧的夜色中时高时低。隔岸的灯火逐渐熄灭,如同夜闭上了一只又一只眼睛。心底突然涌起一种感动,任世界如何变幻,有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追寻着美好,也应接受不完美,珍视寻常或不寻常的每一天。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书店老板说:“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B.我这么一直坚持奋发读书,也想借此唤起弟妹们热爱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C.“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D.“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些环山而建的木制的建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01-22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那些眼熟的、常跑这条线的人们,似乎也忘记了台儿沟的姑娘。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她不知走了多远,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在鸣叫着提醒她。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2.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或情感,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的出现,使她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双手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这样表达似乎更简洁,作者为何不采用这种表达呢?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了的,有的却会清晰的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溢润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
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C.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2.比喻具有相似性,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些美好的东西还原在这月光之中,因为这些作品的诞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品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01-11更新 | 3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些美丽的蝴蝶,我用锦囊收留它们,枕我如歌的年华。我的小小悲欢,只在这枕上——在这些落花上。

虽然花朵已不再有昔日的鲜艳和芬芳,我却如此真切地感觉着它们露水中的一如初生婴儿的嘴唇。这些凋零了的花朵,在多少个晨昏,我一一捡起,轻抚那些粉红的、淡黄的、紫艳的、洁白的生命,它们如灵盈的蝶:在我掌上颤动。

世界上有些东西仿佛专为我们而来。枕中的落花,就是一章一节的音乐:欲断还续的歌谣。在清凉的秋夜,我就着一枕落花,静静体味生命的愉悦与满足。在某一时刻,甚至会泛起一种异样的温情,幻起往事的光辉。我枕着它们,想着这些被岁月遗弃的精灵,竟为我所钟,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它们是我从洞庭芦苇收集起来的。在浩淼的水边,洁白的花瓣强烈地诱惑着我,美丽的生命,曾经与洪水野火以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糅合一起。另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热烈地开在烟雨和鹧鸪声里,也曾是带雨的诗和动情的谣曲,在梦中为我托起美丽的江南。

我珍爱落花枕。对于我不会有另一种东西能够取代它,正如不能取代我生命中永远鲜活的记忆和深情。

(刘鸿伏《一枕落花香》)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B.“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C.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D.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动不已。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一一拾起,轻抚那些在我掌上颤动着的粉红的、淡黄的、紫艳的、洁白的落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01-06更新 | 369次组卷 | 3卷引用:八省联盟湖北省新高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题
2020高一·全国·专题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如同一位笼着轻纱、眉尖轻蹙的中国古典美女,(     )。作者用纯美的文字,给这位美人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碧叶、粉花层层叠叠,微风过处幽香阵阵,露出荷叶之下泠泠流水,此为作者眼前美景;视线上移,明月当空朗照,偶有云朵经过,为月亮平添了几分哀愁与含蓄。天上地下相互辉映,别具_____________的荷叶上,露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更显分明。一幅荷塘月色图已呼之欲出。再加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偶尔相应和,静中有动,动处却又显出幽静之美,更给眼前的这片美景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意境之妙。此外____________的小径,__________的树影,以及____________的采莲少女的自赏,也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B.《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
C.《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D.《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字里行间显出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B.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C.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
D.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风韵        幽僻        斑驳        迁延顾望
B.风致        幽僻        斑驳        顾盼生辉
C.风韵        偏僻        斑斓        迁延顾望
D.风致        偏僻        斑斓        顾盼生辉
2020-12-31更新 | 465次组卷 | 5卷引用:巩固练02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记叙散文 2020-2021学年【补习教材·寒假作业】高一语文(人教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