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标点符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23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当前,中国艺术正处于波澜壮阔之大时代,需要抓住机遇,将时代创造的无限可能转化为艺术创新的不竭动力。就油画创作者而言,要扎根生活沃土,同时广泛涉猎、______,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和新颖之处,创作出真正的创新作品。

艺术创新应(   1   )。恰当的艺术形式会使内容因充实生动而______,而内容的时代性会令形式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如果艺术作品一味地追逐外在形式的创新,追求所谓“纯粹的艺术”,(   2   ),这种“创新”的前途是短暂的。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才能生生不息,反之即是______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们要思考,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与当代世界文化有机融合,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仲舒处于西汉的稳定时期、惟有他可以声称“天不变,道亦不变”。
C.包身工的身体属于带工老板,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褶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近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了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3.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        于农耕文明。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伟大品格。①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        的农业景观;从热闹非凡的节庆活动,到        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相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名片,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精神追求,而劳动教育正是        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②如何让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中弘扬传承,源头活水就在于文化的精神指引。③这样的精神指引在新时代,学生在劳动中切身感知和找寻到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④正是由于对劳动的崇尚与尊重,因此我们才拥有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拥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根植   巧夺天工   丰富多彩   弘扬
B.来源   鬼斧神工   活色生香   传扬
C.来源   巧夺天工   活色生香   弘扬
D.根植   鬼斧神工   丰富多彩   传扬
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词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无情地将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一段字正腔圆的念白,解了大伙的燃眉之急。
D.上海市公安局发布消息,长三角地区户籍类证明统一调整名称为“户籍事项证明”。
3.文章画线的四个句子中,有三个是病句,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1)序号       ,修改为:         
(2)序号       ,修改为:         
(3)序号        ,修改为:        
2022-05-08更新 | 7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1.将下列谚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B.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C.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D.豆子一条根,只要犁得深
2.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划线处作者为什么没有写成“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请说说你的理解。
3.选段以口语为主,夹杂了“绚丽多彩”“美不胜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等四字成语,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丝万缕的瓜秧四下蔓延,层层密叶,顺藤摸瓜,一个个斗大的西瓜像满地乱滚的青石磁子;没有两膀子九牛二虎的力气,别想偷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他的香瓜匀溜个儿,滴溜儿圆,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蹲在绿柳浓荫下,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他的面瓜,皮薄、肉厚、大肚囊儿,掰开来白籽红瓤,一篓蜜;有花面鬼脸的,有傻头傻脑的,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

远怕水,近怕鬼,生人吃柳梢青的面瓜,先得打听路数:贪吃嘴急,张口就咬,噎得眼直,憋得脸青,鱼鹰子伸脖儿;吃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忍忍,歇歇,走两小趟再吃也不晚。吃过柳梢青的香瓜面瓜的人,没个够;人行千里,心也拴在他的瓜秧上。谷雨前后,栽瓜点豆;柳梢青的瓜园花开,就香气四溢。等到瓜熟时节,满天下香雾;南风一吹,弥漫方圆几里。于是,东奔西走的行人留步,南来北往的行船靠岸,吃瓜的人一窝蜂赶来。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的香瓜匀称,浑圆,白的,黄的,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文字含义随语境而变化,请谈谈文中加点的“一”字表意上的不同。
3.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破折号,用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1)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

(2)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水加上二氧化碳就能合成淀粉,这个看似的想法,被中国科学家实现了。2021年9月,我国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令国际科学界大为惊叹。新年伊始,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了解到,该工程的吨级中试装置已经顺利建成,目前工程化测试正在地展开,为下一步规模化生产做准备。

淀粉是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造纸、纺织、食品加工、胶黏剂生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生产”淀粉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这不仅能极大节约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还将推动生物经济的到来,为应对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危机等问题得以解决,提供方案。

然而,由于人类至今没能窥破光合作用的全部奥秘,几十年来,“制造”淀粉的努力一直难有突破。

直到中国科学家,找到了一条“无中生有”的技术路线。几年时间里,研究团队从头设计了一条只需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淀粉合成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这项成果让中国在农业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换道超车”。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狂飙》被誉为扫黑剧“天花板”,收视率为同类电视剧之首。
B.这项成果让中国在农业生物研究领域,实现了“换道超车”。
C.教育局落实“最多跑一次”工作要求,全面简化新生入学手续。
D.年轻人要警惕网络上所谓的“新赛道”,如刷单返利、招商加盟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事求是,今年的春晚还有进步的空间,语言类节目_____①______,歌曲类节目缺少“冬天里的一把火”,但整体舞美色彩呈现令人_____②______,浮想联翩。

这台节目有主导色彩中国红,但没有太多“炸裂”的色彩,许多节目的舞台背景选择了桃红、天青、蔚蓝、群青等。这样的色彩回归含蓄与韬光,热而不闹,深水静流,给人生机,令人遐想。舞蹈《碇步桥》,唯美多情。正是江南好风景,少女翩跹过前溪。整体色调就是天青色,悦目舒心,从容安静。仿佛眼前,又远在天边;可以触摸,最好是感受。正符合当下心境,三年苦守,______③_____,迎来一片天青色。这是心灵治愈的色调,清淡,希望,温良,这是新征程的春莺试啼,正迎来以色彩为象征的平和好日子。

世间万象,目遇之而成色。不必过分“往心里去”,不必计较色彩的象征意义,看了舒服就好,想起生活的颜色就好。今年的春晚做到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往心里去”所加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雷锋”这面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锋传人擦得更加闪亮。
B.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是作物种业创新的源头。
C.众所周知,机器学习技术如同一个非常难以预测的“盲盒”。
D.即使是在遭遇“卡脖子”的半导体领域,中国也拥有大量优秀人才。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既典雅又活泼,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上厚厚泥层。 后窗变成了墙的日子,家里暖了许多。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薄的豆秸叶;奶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

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里最适合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

1.下列句子中的“那么”和语段中加点的“那么”语意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下大雪不能出门,那么就“猫”在家里享受闲暇的时光吧。
B.一家人坐在一起,做上那么三五个菜吃上一顿团圆饭。
C.东北每年雪总是下得那么大,让他们不得不呆在家里。
D.雪仗不能那么打,不小心把人弄伤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2.文段中画线句子结尾的句号如改成分号,和下文两个分号并列,看起来更加整齐,但使用句号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猫冬”这个词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影视史上,科幻创作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尤其是在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电影形式,激发大众对星辰大海的想象,提示影视人拓展新的实践领域和发展思路。在2023年春节档,导演郭帆带着《流浪地球2》归来,观众奉上近三小时的震撼视听体验,引发舆论激烈的热议,获得了超过30亿元的票房。与此同时,动画版、电视剧版《三体》,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相继播映,也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想象把观众引入陌生的灿烂之地。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中国科幻影视经过了几年的关键发展期,无论是在叙事层面的探索、类型化的处理,还是在技术层面的革新、思想内核的挖掘,都跃迁至全新的高度。未来已至,如果说曾经的中国科幻影视创作是一种无法定义的X,那么如今则呈现出一种可被定义的且拥有更多可能性的中国式格局,为科幻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

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熊出没·伴我‘熊芯’”中“熊芯”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让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B.春节期间,一款名为“加特林”的烟花占据了全网注意力,它因射速快、火力猛而得名。
C.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D.支撑外贸稳中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我国全球贸易运行“稳定器”的作用更加凸显。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05更新 | 96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又称为灯彩)①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②扎灯笼,是老人们最擅长的手艺。一根酒盅粗细的竹子,一把锋利的竹篾刀,在他们手中_____________三两下,就能从篾黄背面分离出面条宽窄薄厚的篾青。泛着幽幽竹香的蔑青,在他们手中折弯,竖起,交错,支撑,③互托,一个玲珑的灯架很快完工。找来一块泡桐木板,角尺规整划线,木锯齐边成形,牵钻抽拉打孔,一个稍大于灯身下口的简单灯座即完成。再将一段篾青对折,插入木孔,环形的手柄_____________沿下口穿过,从口提起,让灯身坐稳在灯座上。不大会儿_____________,一个灯架在老人手中变戏法似的完工。

糊灯,浆糊打底,红纸贴面,好似为灯架穿上外衣。若没有红纸,最简单的办法是用雪白的油光纸糊面,再找来过年点馍花的颜料,用筷子当画笔,在灯身作画,通常是牡丹、五谷、燕子、蝴蝶等……④直到灯身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摆弄       笔直       功夫       五彩斑斓B.摆弄       径直       工夫       五彩斑斓
C.加工       径直       工夫       五花八门D.加工       笔直       功夫       五花八门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①②③④,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3.请用四字短语,按照顺序,概括制作灯笼的流程。(动词不得重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