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标点符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幕落下,华灯初上,结束白天的工作后来到学校,舞动水袖唱昆曲、踮起脚尖跳芭蕾……如今,“夜校热”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场景,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

夜校并非新鲜事物。它一直承担着改善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质的社会职责,也构筑起几代人的共同回忆。随着社会发展,夜校不断与时俱进。非遗制作,短视频剪辑,手冲咖啡……①新颖多样的课程,②体现出夜校在走近年轻群体、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努力与尝试。③据某平台数据显示,④今年以来,“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⑤火热数据,更折射出夜校近年来主动求索、积极作为。⑥夜校“出圈”是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

对年轻人来说,选择夜校,不仅因其价格实惠、内容丰富、时间灵活,更在于它能精准对接文化需求、激发生活憧憬。而“非学历化”的教学特质,也促成了“去功利化”的学习导向。在这里,曾经淡忘的爱好被重新唤起,过去放弃的兴趣被再次拾起。这座成年人的“少年宫”,既承载了年轻人舒缓压力、丰富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人对知识更新、自我完善的价值追求,为忙碌的心灵留下一片可贵的栖息地

(202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夜校热”背后的文化味》,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有两处加点的词语,同样是比喻,一处用引号,一处不用引号,请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3.“去……化”的短语形式日趋常见,如“去成人化”“去自我中心化”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去功利化”这一短语的表达效果。
2024-04-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等5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宝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燕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
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
3.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屑屑索索”“巴不得”的含义及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圆明园的千亩荷池只剩最后一朵残荷时,冬天便如约而至了。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像幸福常常,如同好戏也每每最后出场。如果说,春天是一幅素描,夏天是一张工笔,秋天是一轴山水,那么,冬天就是一帧油画。它的丰富与质感不同于照片定格的瞬间,要用心去慢慢领悟。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

A不是吗? 且看冬天的潇洒亮相,清晨推开门,飞雪一下子覆盖了世间万物,大地就披上了一身银装。此时,雪或许停了,白雪堆满枝头、房檐和屋顶,在晨曦中显得晶莹圆润,世界变得纯洁、静谧;或许,雪还在下,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在天空飞舞,,如烟如柳,飘飘洒洒,如诗如画。雪落无声,大道至简,站立窗前的你,一下子心静如水,从容而释然。

梅花,是冬天珍贵的馈赠。“冰骨清寒瘦一枝”,风骨何等坚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气节多么高贵。而且,无论百花的艳羡也好,漫天的风雪也罢,都不妨碍它将大爱撒遍人间,“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B这又是多么纯洁的情怀! 难怪梅花历来为人们所钟爱,它已经成了一种品格的象征,一种精神的隐喻。

1.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对文学作品来说,句末的点号,除表示停顿外,还表示句子的语气。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两句句末的点号表示的语气及作用。
3.请简要说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024-04-0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轮船靠在御码头。客人陆续上船,来了许多卖吃食的。卖牛肉高粱酒的,卖五香茶叶蛋的,卖凉粉的,卖界首茶干的,卖炒花生的。他们从统舱到烟篷来回窜,高声叫卖。

轮船拉了一声汽笛,催送客的上岸,卖小吃的离船。不过都知道开船还有一会。做小生意的还是抓紧时间照做,不过把价钱都减下来了一些。两位喝酒的老江湖照样从从容容喝酒,把酒喝干了,才把豆绿酒碗还给卖牛肉高粱酒的。

轮船拉了第二声汽笛,这是真要开了。于是送客的上岸,做小生意的匆匆忙忙,三步两步跨过跳板。正在快抽起跳板的时候,有两个人逆着人流,抢到船上。这是两个卖唱的,一男一女。一个穿一件褪色蓝布长衫,高鼻、长脸,细高条,浑身带点江湖气,但不讨厌的男的;女的面黑微麻,穿青布衣裤。

男的是唱扬州小曲的。他从一个蓝布小包里取出一个细磁蓝边的七寸盘,一双刮得很光滑的竹筷。他用右手持磁盘,食指中指捏着竹筷,摇动竹筷,发出清脆的、连续不断的响声;左手持另一只筷子,时时击盘边为节。他的一只磁盘,两只竹筷,奏出或紧或慢、或强或弱的繁复的碎响,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1.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
B.包扎所就包扎所吧!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C.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D.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使上下文联系更紧密。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学作品中引号的用法丰富,极具表现力。请分析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意。
(1)让身体先“开机”。
(2)奏出或紧或慢、或强或弱的繁复的碎响,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2024-04-02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悬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a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b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1.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部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
2.文段中有a、b两处加点的“像”,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为“炒炒米的人有一面大筛子和长柄的铁铲,在大街小巷走。”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4-04-01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眠过后,种子渐渐“苏醒”。此刻,农人用无比温柔的眼神,一遍又一遍抚摸种子,心中充满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浸泡,发酵,出芽,翻土,下田……那时候最多的种子莫过于稻谷。父亲先撸起一把谷种,放在手心掂了又掂,用鼻子嗅了又嗅,瞪大眼睛看了又看,观察谷粒大小和成色,试图找出当中那些外表虚浮的“另类”,再一粒粒分开,从未感到半点麻烦,也不觉得累。播撒之后,种子就要历经春夏秋冬的涅槃重生,印证着自然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古老谚语。其实,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颗种子,在生命的赓续中心怀梦想,向阳而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①种子的历史就是人类的进化。②放在乡下,种子的多少和优劣,往往决定了农户或家族的兴盛。③留下最好的种子,才能收获最好的果实。④如今,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⑤但种出来的东西大多不能留作种子。⑥都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⑦看来,打好种业翻身仗,⑧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⑨而这使命也如同一颗种子,看似微小,⑩却能在长大以后结出美味的果,开出绚丽的花。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原文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B.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C.“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
D.包身工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么熟悉的情景,动人心弦。我只是轻轻一瞥,那图片就在心中化作了永恒。雪白的、强烈无比的阳光灼伤了我的双目,让我再也不要触动这一幕吧,尽快把它忘却。

可是这能够吗?一个从无垠的原野上走来的人生,忘得掉炎炎夏日里那一片接一片的银亮麦茬、像电光一样闪烁的麦茬吗?土地焦干烫人,没有一丝水汽,如果有人划一支火柴,麦茬就会一直燃烧到天边。土地烘烤出人的汗水,给自己解渴。人的脸和土地一个颜色。汗水还是不停地流出来,肌肉干贴在骨骼上,生命之汁已经剩下不多了。夏天,多么漫长。在这个滚烫的季节里,老人无声无息地劳作,一天接一天坐在地里。②他们要熬过什么?或者,他们在期待什么?

1.文段中①处的两个问号和②处的两个问号用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2.文段中多处运用了夸张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从十三陵的樱桃下市到枣子稍微挂了红色,这是一段果子的历史。看到梨枣,人们便有①“一叶知秋”之感,而天气是热的,一早一晚却是相当的凉爽,还可以做事。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不会受到暑气的侵袭。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太庙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棋。②“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地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愿意洒脱一点的,可以拿上钓竿,到积水滩或高亮桥的西边,在河边的古柳下,作半日的垂钓。听戏是好时候,天越热,戏越好;名角儿们都唱双出。夜戏散台差不多已是深夜,凉风儿,从那槐花与荷塘吹过来的凉风儿,会使人精神振起,于是便哼着《四郎探母》什么的高高兴兴地走回家去。天气是热的,而人们可以躲开它!在家里,在公园里,在城外,都可以躲开它。假若愿远走几步,还可以到西山卧佛寺、碧云寺与静宜园去住几天。

1.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加点的“会”,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祝福》)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故都的秋》)
C.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雷雨》)
D.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引号在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语言符号,可以为作品增强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City Walk”在短时间之内走红,背后伴随着诸多的争议。有声音就认为,“City Walk”(1) ,说白了就是压马路和遛弯儿。也有观点认为,“City Walk”是一种同归朴素的出游方式,以舒缓从容的姿态欣赏每一处偶遇的风景。

抛开这些争议,我们更应该看到“City Walk”走红背后,是年轻人对品质生活的新追求,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网红景点的匆忙打卡,(2) 。街角的咖啡店、热气腾腾的小饭馆,树影斑驳的老街巷……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蕴含着城市的独特气质,都可以成为“City Walk”的沿途风景。人们用脚步建立起与城市的深度链接,可以发现近在咫尺的诗与远方

因此,City Walk”不仅是一种新兴的旅行方式,更是传承城市文化和记忆的新的打开方式,一座城市被人们所称道,不仅是因为三五个景点或者网红地标,更离不开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市井生活,这些场景组成了城市的肌理通过“City Walk”可以让游客和城市深度对话,沉浸式地感知城市跳动的脉搏。

换一个角度看,“City Walk”的走红,对城市管理者而言,(3) ?如何更好地展现出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底蕴,如何提供优质服务方便游客发现小城故事,如何营造更热情友好的旅行氛围……这些都亟待需要城市管理者不断创新理念,扩大治理能力,新理念的风潮让城市出圈,把城市的特色名片擦亮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下列句中引号用法与文中划横线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为了忘却的记念》)
B.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C.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D.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包身工》)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4-03-28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高二上】【期末】【杭高】【高中语文】【胡秋婷收集】【xx录入】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让哲理入境,让玄言具象,让概念模糊,因此大大地超越了魏晋名士。但是,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你看这四句,干净得再也嗅不出一丝外在香气。我年轻时初读此诗便惊叹果然真水无色,前不久听到九旬高龄的大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这几句诗,正是他毕生的座右铭。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摸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与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冒号用法相似的一项是(     
A.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B.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C.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D.想不通,九头牛也拉不动;想通了,不要人说就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2.文中加点词“干净”有何深意?
3.第三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请简析。
2024-03-26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