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甲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⑤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畋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畋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王,这里指齐宣王。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④钟鼓之声,管籥(yuè)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古代两种管乐器。疾首蹙頞(cùè):疾首,头痛。蹙頞,皱眉头。頞,鼻梁。

[乙文]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传zhuàn】记载史实的古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C.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D.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语暴以好乐”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B.“则齐国其庶几乎”与“子曰:其‘恕’乎!”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C.“臣请为王言乐”与“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两句中的“请”字含义不同。
D.“若是其大乎?”与“若使天下兼相爱”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暴见孟子》中孟子开门见山就把自己的论点君王要“与民同乐”摆了出来,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证。
B.《文王之囿》中孟子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的不同态度来说明与民同甘共苦,再宽的猎场也不过分,独享再小也过分的道理。
C.这两篇选文都通过具体事例的引入,论证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都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D.这两篇选文虽都是议论文,却没有枯燥的说教,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以小喻大,都用了对比手法进行论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22-11-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选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C.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D.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尧舜时期已然出现,西周开始全面革新、完善和推行,春秋后期礼崩乐坏,二儒家作为三代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和接受者,“守礼”“复礼”,后世更是崇尚“礼”。
B.子夏,擅长文典,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和德行突出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口才比较突出的宰予,子贡;精通政事的子路,冉有;擅长文献典籍的子游并称“孔门十哲”。
C.寡人,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沿袭了诸侯寡人的谦称,晋人喜欢以之自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D.孝悌忠信,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是孔子德育的精髓,也是人生“八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悌忠义,礼义廉耻”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命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乙文中,孟子分析了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并论述了用棍棒和刀子杀人,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是无效的,借此来劝其施行“仁政”。
C.乙文的论证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排比的句式,全文逻辑谨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成为后世典范。
D.通过甲、乙两篇文章不难看出,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都是合乎“礼”的要求,这是“仁政”带来的好处。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
3 . 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一)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必闻。”

(节选《论语》)

(二)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

(《庄子   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 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 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B.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C.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D.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起源于西周采用的分封制,就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 ,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B.“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C.“宗庙”,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天子、诸侯庙左而右寝,大夫则设于门中左侧。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后成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D.“老聃”,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读书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才能通达,只有通达了,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B.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庄子借这个故事想表达,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D.三篇选文都看出作者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政治思想,内容充实,论证的条理清晰,充分展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真谛、精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2)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4 . 阅读下面语句并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


(1)将上面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2021-03-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在文中指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C.“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D.“庠序”指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          吾尝终日思矣
B.未有也             夫晋,何厌
C.则移其民河东   不拘时,学于余
D.尽心耳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          曲罢悯
B.谷不可          杯杓
C.以战喻             今太子迟之,辞决矣
D.百步而后止       所守匪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020-07-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多是王侯自称的谦称。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孝悌:就是指在做人方面孝敬父母和兄弟姊妹。
D.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开,孟子在对话中多用比喻,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B.文章的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后文答问做铺垫。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的道理。
C.本文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D.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4.翻译句子。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0-09-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