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指伤害,与《兼爱》“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义相同。
B.恶,指何,怎么,与《兼爱》“恶施不孝”的“恶”意义相同。
C.义,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孔子相比,孟子关于“义”的论述更为细致。
D.病,指重病。与《窦娥冤》中“一星星尽诉相思病”的“病”意义相似。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
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只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 . 材料一《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庖丁解牛》节选: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材料三《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君之薄也。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材料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节选: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牛羊何        择:区别             申之以孝之义          悌:善事父母
B.刀而藏之            善:揩拭             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C.沛公则车骑        置:置办             闻大王有意督过       督过:责备,责罚
D.吾点也               与:赞成             子路率尔对曰             率尔:真诚直率的样子
2.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A.良庖更刀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B.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吾老,以及人之老
C.烛之武退秦师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D.庠序之教                                                  邻之,君之薄也
3.下列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蚓无爪牙之利D.臣之所好者道也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大型国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又称《道德经》。
C.《左传》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论述外交辞令,叙事条理清楚。
D.《史记》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郭沫若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下列对材料一、二、三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足
B.则反其本矣               盍:何,为什么
C.庖月更刀                  族:众,一般的
D.越国以                  鄙:把……当作边邑
6.下列每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恒产有恒心者                 刀刃者无厚
B.必使仰足事父母                              若舍郑为东道主
C.始臣解牛之时                    何厌
D.视                                     且君尝晋君赐矣
7.下列对前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从“王欲行之”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为全段的一个层次,正面阐述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B.材料二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艺的高超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总结的结果。
C.材料三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富有谋略。他一方面向秦许诺,愿为秦国提供紧缺物资的好处,一方面利用秦晋矛盾实施离间之计。
D.这四则材料分别出自于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论事说理、叙事写人都很讲究技巧,值得玩味体会。
8.下列对文段四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B.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C.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D.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2)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23-04-06更新 | 30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

(2)孔子称古有博弈,今博独行世,而弈独绝;博义既弘,弈义不述,其声可闻乎?或曰:北方之人,谓棋弈。局必方正,象地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有侥幸。至于弈则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级。或虚设预置,以自护卫,盖象庖羲网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决,有似夏后治水之势。一孔有阙,颓坏不振,有似瓠子汛滥之败。作伏设诈,突国横行,田单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赏,苏张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诛,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亡,缪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

(取材于班固《弈旨》【2】)


注释:【1】濯濯:光秃秃,没有草木的样子。【2】《弈旨》: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围棋理论的专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反复                                 梏:束缚、压制
B.则其禽兽不远矣                    违:离
C.今夫弈之为                           数:技艺
D.古今略                                 备:准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郊大国也                           今博独行
B.其所以放其良心                    有侥幸
C.操                                        象地
D.其智弗若与                           谓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对他刚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样呢
B.夫博悬于投
博戏的不确定在于投掷骰子
C.盖象庖羲网罟之制
就如同伏羲结网捕鱼一样
D.要危相劫
只要有危险,就相互劫持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一写曾经草木茂盛的牛山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类比善心被耗损。
B.短文一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仁心易失,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养”。
C.短文一中孟子认为自己见王的次数太少,所以对“王之不智”感到自责。
D.短文二中孔子认为“博”“弈” 不同,“博” 有高下等级,故流行于世。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6.以上两则短文都写到“弈”,但用意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阐述。

4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删减)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五石之瓠》,有删减)

1.有关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于利                              喻:明白、知晓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者无功                              伐:批评
D.今一朝而技百金                    鬻:卖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
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三字一句、押韵易读的方式编撰而成。《弟子规》源于《论语》等经典,内容上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相对应。下列《弟子规》的句子中,与《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相应的是(       
A.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B.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C.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D.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2023-09-07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文本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邪?”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文本三: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为大王计,莫若安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四:

赵武王曰:“今吾欲继襄王之业,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服A者B所C以D便E用F也G礼H者I所J以J便L事M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政治主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B.陈忠的意思是陈述内心忠诚,“陈”与《后汉书·张衡传》“衡因上疏陈事”的“陈”字含义相同。
C.倚秦的意思是依靠秦国,“倚”与《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的“倚”字含义不同。
D.左衽,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与之相对,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服多为右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孟子认为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B.文本二中赵威后对齐使的不悦而问予以了强有力的反驳,认为对方是“舍本而问末”。
C.文本三中苏秦认为要保全赵国,赵王必须选对外交对象,因此应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D.文本四中赵武灵王之所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应时而变,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如何做到孟子所说的“得民心”?请结合后三个文本简要概括。
2023-05-09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言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人之与人之相,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母羊)之装,韦(熟牛皮)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是故,子墨子言曰: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             贼:偷窃
C.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视人之国若视        颜渊曰:请问
B.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敏于事而慎
D.人与人相爱不相贼        慎终如始,无败事
3.给文(一)中最末段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B.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C.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D.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4.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一)开篇,墨子先说明,“仁人”的事业就是“兴利”与“除害”,然后围绕什么是“害”,什么是“利”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B.文(二)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文(二)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D.文(一)“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的故事,就是“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好处,分辨不清事情得失的最有力的例证。
6.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7.儒家和墨家都主张“爱”但又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作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也。匠人斲而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5.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即于心,则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同“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
B.谈笑而                      麾:指挥
C.皆于文行                      笃:专一
D.今日                         病: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学道爱人                  于其身也,耻师焉
B.潮人事公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其外之也                         加之师旅
D.其子趋往视之                  度义后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结合(一)(二)两段内容,全都能够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
B.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情况,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
C.有人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意义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出自《谏逐客书》)
7.结合语段(一),概括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2-09-30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者也                  贼:伤害
C.以羊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   爱:吝惜
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非其声而然也             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始然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6.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2021-01-29更新 | 62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10-31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