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课文下列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及陷于罪,然后从而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父母,俯足以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白者不负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两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2.下面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
B.本文属于对话体议论文,孟子的思想观点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透过本文,我们可以窥见先秦对话体散文之一斑。
C.本文引用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的材料,其用意在于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使齐宣王有章可循
D.本文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富有故事性,使文章更加生动,而且更具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接受。
2020-02-14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2 . 阅读课文下列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

王曰:“然,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知之?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4)王请度之!”

1.对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
B.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牛”是出于吝啬,因为牛比羊更值钱,所以要换上一只羊。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
C.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
D.孟子用这则事例是担心自己说话不慎会惹怒宣王,所以从日常生活的小故事谈起。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2020-02-14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3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019-06-07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3 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入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注】,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共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改动)


【注】采薪之忧:因生病不能去打柴的忧虑。用作生病的婉辞。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寒疾,不可以                       风:吹风,受风
B.吾何乎哉                                 慊:不满足,遗憾
C.乡党莫如齿                                 齿:痛恨
D.今天下地德齐                           丑:类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            ②父异,借旁近与之
B.①请必无归,造于朝               ②涂有饿莩不知发
C.①未见所以敬王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岂谓是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作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较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视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2)辅世长民莫如德。
(3)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2020-03-1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 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2016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
C.人皆有不忍人
D.治天下可运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017-11-22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同步君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4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13-14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6 .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2019-07-11更新 | 183次组卷 | 12卷引用:(新教材)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习题—2020年秋语文优化指导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20-03-12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新教材)7 兼爱 课后习题—2020年秋语文优化指导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镃基:农具,相当干今天的锄头之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B.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C.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D.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子:先,已故的。指已逝世的长辈。文中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B.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辅助成王平定叛乱,被封于鲁国。
C.四境:指四方国境。苏洵的《六国论》中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邮:指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及车马的驿站。文中“置邮”即设置驿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能在齐国重建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因为孟子认为管、晏二人不值得自己学习。
B.孟子说,曾西不敢和子路相比,不屑于与管仲、晏子相比,说明在孟子心目中,子路较之管、晏治国能力更强,水平更高。
C.孟子认为,周文王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方圆百里的基业兴起,是非常不易的。
D.孟子认为现在齐国拥有统一天下的优越条件:很久没出现周文王那样的贤君,百姓饱受暴政压榨,而齐国疆土广大,人口众多,推行起仁政必定事半功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2)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2020-08-12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 第5课第3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9 . 一词多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驴不胜怒,蹄之(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然而不王者(            )
填然鼓之(            )
不以为然(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朝发白帝,暮宿江陵(            )
野芳发而幽香(            )
2020-03-1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 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挟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0-02-1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 齐桓晋文之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