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   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五旬而                                      举:攻取
D.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
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020-02-13更新 | 295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提升训练-《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及提升训练(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中新教材知识讲学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节选自《公孙丑·章句上》)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汤至于A武丁B贤圣之君六七作C天下归D殷久矣E久则F难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确实、实在,与成语“诚惶诚恐”的“诚”意思相同。
B.以,辅佐,与《过秦论》“以为桂林象郡”的“以”意思不同。
C.通,精通,通晓,与《报任安书》“通古今之变”的“通”意思相同。
D.从,同“纵”,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不喜欢被拿来和管仲相比,他认为管仲受到齐桓公的信任,行使国家政权那样久,然而功绩少。
B.公孙丑疑惑周文王那样的仁德却没有能够统一天下,认为他不值得学习。孟子却认为没有人比得上周文王。
C.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常常防范功利这个罪恶的根源,他认为事情都依据功利去处理,一定会招致怨恨。
D.孟轲周游列国,到了大梁,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认为他的思想主张迁阔,不能处理实际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2)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5.孟子的王道思想在当时没有被齐宣王、梁惠王采用,原因是什么?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

(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三)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四)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孟子·万章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C.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指古代君主祭祀的社、稷二神,依字形判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B.“贼义者谓之残”与“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两句中的“贼”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C.“民之归仁也”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两句中的“归”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D.“天与之”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两句中的“之”的词性和含义均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孟子指出,一个人居于天子或国君之位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只有百姓拥戴,才能居于这个位置;若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天子或国君之位,也失去了成为天子或国君的合理性。
B.夏桀和商纣是孟子常用的反面论据,他们背弃仁义,让百姓对其离心离德,百姓如同被獭驱赶的鱼、被鹯驱赶的爵(雀),而施行仁义的商汤、周武王则赢得民心,百姓纷纷归附。
C.孟子以尧舜禅让为例,认为一个人能否得天下,一要看上天是否接受,二要看百姓是否接受。此说似乎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从孟子的根本立场看,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向背。
D.孟子的论说常常层次井然,明畅通达又曲折有致。例如第三段中,他先从“失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转而又从“得天下”一方面由具体说到笼统,层层演进,错落有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有删改)

文本二: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杨朱、墨翟:战国时人,杨朱主张“我”为中心;墨翟主张“兼爱”“非攻”。③闲:捍卫。④诐:偏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粟”,谷子,去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这与成语“沧海一粟”中的“粟”的含义相同。
B.“加”,在文中是“更”的意思,与《游褒禅山记》“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加”的含义相同。
C.“相”在文中是“辅佐”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嬉戏莫相忘”中的“相”的含义不同。
D.“诸侯”,是中国古代对帝王的称呼,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世代掌握着统辖区域内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孟子开门见山直接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强调自己并不是天性喜欢辩论,论辩实在是为情势所逼。
B.文本二孟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看得十分透彻,他对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杨朱和墨翟两家学说进行了批评。
C.文本二孟子在文章的末尾举大禹、周公、孔子三圣的事例,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好辩”也是出于不得已。
D.文本一和文本二都阐述了君王要施行“仁政”,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道理,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0-02-17更新 | 289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2《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及提升训练(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中新教材知识讲学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

材料二:

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材料三: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未朝走马,率西水浒,至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其犹                    病:为难
B.此何自起?                    察:考察,审查
C.鳏寡                           孤:老而无子
D.哀此                           茕:孤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尧舜犹病诸                    皆出于此乎
B.昔者文王治岐也             凌万顷茫然
C.则何不行                    兄弟并
D.至岐下                           非抗九国之师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B.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C.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D.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的“仁”与“圣”,认为仁人可以使他人立身、通达,而圣人则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
B.材料二中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
C.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好色”,但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
D.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的共同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墨者夷之,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姑暇之。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材料二: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逆孰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也必求焉,伪亦大矣!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节选自《墨子·非儒》,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子曰A夫夷子信B以为人之亲C其兄之子D为若亲E其邻之赤子乎F彼有G取尔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文中意思是通过、经由,与成语“因材施教”中“因”的意思不同。
B.亡,文中意思是死亡、不在人世,与《墨子·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相同,
C.赤子,文中指婴儿,因身体发红,故称赤子。也指纯洁善良的人,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D.期,文中指期服,意思是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的丧。古时服丧的期限会因为亲疏的不同而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两家思想迥异,观点存在不同之处。
B.材料一中孟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夷之曾厚葬自己的父母,与夷之自己的主张并不一致,
C.材料一中夷之是墨家的门徒,听了徐辟转告的孟子话语后,他依然坚持己见,内心不为所动。
D.材料二中墨子认为儒家的《礼》维护“亲疏”和“尊卑”的标准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2)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5.请简要说明儒家和墨家关于“爱”的主张有何异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焉?曰: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非相》)

材料三:

法不可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无序之患;此太多事之过也。二者,法之所禁也,而且犯之,又何暇责其能行法哉?去二者之过,而一求诸实,法斯行矣!

执事发策,考荀、孟之异论,稽国家之旧章,审沿革之所宜,求综覈之实效。愚尝伏而思之:夫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荀卿曰:“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是俗儒也。”两者互异,而荀为近焉,何也?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戾于时,拂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后王之法,其民之耳而目之也久矣;久则有司之籍详,而众人之智熟,道之而易从,令之而易。故曰:法后王便也。

(节选自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

[注]①节族:音乐的节奏。族,通“奏”。②综覈:亦作“综核”,综合考核事物名称和实际是否符合。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略法先王A而足B乱C世术D不知E法后王而一F制度G是俗H儒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为“五经”之一,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B.胜,指尽,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词义相同。
C.法,指效法,与《苏武传》“羝乳乃得归”中的“乳”用法不同。
D.喻,指知晓、明白,与成语“不言而喻”中的“喻”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统治者想要让百姓受到恩泽、政治成为后世的模范,那么施行先王的治国之道要比拥有仁爱之心更为重要。
B.荀子认为由隐微可知显明,想知道上古情况就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想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就要审察他们尊重的君子。
C.孟子和荀子主张侧重不同。孟子认为管理政事要遵循先王之道;荀子认为后王的事迹是圣王中最显著的,要效法后王。
D.张居正认为法制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是没事找事,如果一个人连这种禁忌都敢犯,那么要求他执行好法令是很难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2)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
5.张居正支持荀子“法后王”主张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3.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B.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指出他与邻国诸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能使人口增多。
C.针对梁惠王的心理,经过一番谦恭礼让的蓄势以后,孟子趁势提出了“王道”主张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在孟子看来,人口增多的根本措施是施仁政,也就是让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0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一项是(        
A.焉、 也B.乎、耳C.矣、 者D.也、 矣
2.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