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注];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颡(sǎng):额头。
1.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结合这段文字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020-08-14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2 . 阅读下面的《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2016-11-17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2020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北海                    超:超过
B.,然后知轻重                    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B.①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0-04-0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2《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及提升训练(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中新教材知识讲学
19-20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北海               超:跳过
B.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
C.欲辟土地,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
D.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商贾皆欲于王之市
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全都表示动作的一项是(     
长者折枝    ②不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是不也,非不能也   ④物皆然,心
肥甘不足于口与   ⑥以若所,求若所欲
⑦吾不是也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②③⑥D.④⑤⑦
4.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
B.明君制民之产,必使足以事父母
C.五十者可以帛矣
D.五亩之宅,之以桑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
D.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0-08-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教材精创】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孟子·离娄上》)

1.下面两句中加点词在文章中具体意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弟子服其劳__________                  先生__________
2.对孔子和孟子的孝道进行简要评析。
2020-07-3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
6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收成不好
B.无乃尔是                         过:过错
C.陈力就,不能者止             列:职务
D.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细密的渔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填然鼓                                 王道始也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弃甲曳兵
C.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虎兕出
D.五亩之宅,树之               申之孝悌之义
3.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古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所选的语段,孟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得说理深刻生动。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 ,曰:“ 独 不 闻 子 产 之 相 郑 乎 推 贤 举 能 抑 恶 扬 善 有 大 略 者不 问 其 短 有 厚 德 者 不 非 小 疵 家 给 人 足 囹 圄 空 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2019-04-1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丽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7 . (三)阅读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材料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材料四: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


【注】 ①几:轻微,婉转。 ②劳:操劳。③矶:激怒。
1.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 “孝”的本质。
2.结合第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服,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1.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
2020-08-14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9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


注①放:丢失。
1.第一段材料,让人想起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两段材料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019-04-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丽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丹治水也,愈于禹B.禹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水者,洪水也,仁人所恶也D.先王有不忍之心
2.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3.简要分析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2020-08-1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