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文本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爱其身,不爱人,故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以治A天下为事者也B不可不察C乱之D所自起E当察F乱何自起G起不H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兵车,“万乘”指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国”是大国。
B.“皆起不相爱”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相”字意思相同。
C.“贼爱其身”与“故贼人以利其身”两句中的“贼”字意思不同。
D.家,指大夫的家族或封地,与“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中的“家”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这与《论语》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是相通的。
B.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过多追求利益会导致身死国亡,因为君主不讲究仁义单纯追求最大利益会直接刺激士庶人起来消灭君主。
C.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具体体现在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D.墨子的论证看似繁琐,实际上他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有不慈者乎?
5.孟子与墨子分别是儒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观点有什么相通之处?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定公。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作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衡;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展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指身边的人。与《水浒传》第十六回“你左右将到村里去”的“左右”意思不同。
B.察,观察、仔细看。与文本一“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用法相同。
C.僻,邪僻、不正。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中的“僻”意思不同。
D.习,在文中指习惯法度约束。与《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习”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统治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苦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草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等候)我,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与“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意思相同。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与“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中的“罪”意思相同。
C.“汤是也”与“是罔民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D.“徯我后,后来其苏”与“曾皙后”中的“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他认为发展生产并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草”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劝国君仁爱百姓方能使百姓归附。
C.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于是向孟子询问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认为各国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5.孟子的论辩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节选自《公孙丑·章句上》)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汤至于A武丁B贤圣之君六七作C天下归D殷久矣E久则F难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确实、实在,与成语“诚惶诚恐”的“诚”意思相同。
B.以,辅佐,与《过秦论》“以为桂林象郡”的“以”意思不同。
C.通,精通,通晓,与《报任安书》“通古今之变”的“通”意思相同。
D.从,同“纵”,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不喜欢被拿来和管仲相比,他认为管仲受到齐桓公的信任,行使国家政权那样久,然而功绩少。
B.公孙丑疑惑周文王那样的仁德却没有能够统一天下,认为他不值得学习。孟子却认为没有人比得上周文王。
C.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常常防范功利这个罪恶的根源,他认为事情都依据功利去处理,一定会招致怨恨。
D.孟轲周游列国,到了大梁,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认为他的思想主张迁阔,不能处理实际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2)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5.孟子的王道思想在当时没有被齐宣王、梁惠王采用,原因是什么?
2024-03-14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

材料二:

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材料三: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未朝走马,率西水浒,至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其犹                    病:为难
B.此何自起?                    察:考察,审查
C.鳏寡                           孤:老而无子
D.哀此                           茕:孤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尧舜犹病诸                    皆出于此乎
B.昔者文王治岐也             凌万顷茫然
C.则何不行                    兄弟并
D.至岐下                           非抗九国之师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B.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C.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D.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的“仁”与“圣”,认为仁人可以使他人立身、通达,而圣人则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
B.材料二中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
C.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好色”,但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
D.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的共同点。
2024-02-0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多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也泛指显贵之家。
B.丈夫,古代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称丈夫。通常指成年男子。
C.“又恶知散木”的“恶”是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含义不同。
D.“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中“莫”译为“没有,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的“莫”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C.匠石弟子观栎社树,慨叹“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这是对其自然性的一种大美的赞赏;“匠石不肯视,行不辍”,这是梦前对其无功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厌观之,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思想或主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墨者夷之,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姑暇之。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材料二: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逆孰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也必求焉,伪亦大矣!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节选自《墨子·非儒》,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子曰A夫夷子信B以为人之亲C其兄之子D为若亲E其邻之赤子乎F彼有G取尔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文中意思是通过、经由,与成语“因材施教”中“因”的意思不同。
B.亡,文中意思是死亡、不在人世,与《墨子·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相同,
C.赤子,文中指婴儿,因身体发红,故称赤子。也指纯洁善良的人,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D.期,文中指期服,意思是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的丧。古时服丧的期限会因为亲疏的不同而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两家思想迥异,观点存在不同之处。
B.材料一中孟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夷之曾厚葬自己的父母,与夷之自己的主张并不一致,
C.材料一中夷之是墨家的门徒,听了徐辟转告的孟子话语后,他依然坚持己见,内心不为所动。
D.材料二中墨子认为儒家的《礼》维护“亲疏”和“尊卑”的标准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2)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5.请简要说明儒家和墨家关于“爱”的主张有何异同?
2024-03-11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焉?曰: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非相》)

材料三:

法不可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无序之患;此太多事之过也。二者,法之所禁也,而且犯之,又何暇责其能行法哉?去二者之过,而一求诸实,法斯行矣!

执事发策,考荀、孟之异论,稽国家之旧章,审沿革之所宜,求综覈之实效。愚尝伏而思之:夫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荀卿曰:“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是俗儒也。”两者互异,而荀为近焉,何也?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戾于时,拂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后王之法,其民之耳而目之也久矣;久则有司之籍详,而众人之智熟,道之而易从,令之而易。故曰:法后王便也。

(节选自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

[注]①节族:音乐的节奏。族,通“奏”。②综覈:亦作“综核”,综合考核事物名称和实际是否符合。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略法先王A而足B乱C世术D不知E法后王而一F制度G是俗H儒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为“五经”之一,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B.胜,指尽,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词义相同。
C.法,指效法,与《苏武传》“羝乳乃得归”中的“乳”用法不同。
D.喻,指知晓、明白,与成语“不言而喻”中的“喻”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统治者想要让百姓受到恩泽、政治成为后世的模范,那么施行先王的治国之道要比拥有仁爱之心更为重要。
B.荀子认为由隐微可知显明,想知道上古情况就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想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就要审察他们尊重的君子。
C.孟子和荀子主张侧重不同。孟子认为管理政事要遵循先王之道;荀子认为后王的事迹是圣王中最显著的,要效法后王。
D.张居正认为法制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是没事找事,如果一个人连这种禁忌都敢犯,那么要求他执行好法令是很难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2)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
5.张居正支持荀子“法后王”主张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3-03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选自《孟子·尽心下》,有删改)

材料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材料三:

赵简子上羊肠之阪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阪,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会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谓死而又死,君既已闻为人臣而侮其主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罢群臣不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

(选自《新序·杂事一》,有删改)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简子A上羊肠之阪B群臣C皆D偏袒E推车F而虎会独担戟G行歌H不推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即年成、收成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岁”意思不同。
B.“使者不说”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用法相同。
C.哀,意思为同情、怜悯,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哀”意思相同。
D.“则社稷危”与“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危”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最重要,国君最轻,所以成为君主需要取得百姓的支持;得到天子赏识便做诸侯,得到诸侯赏识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改立。
B.赵威后未开启使书,就先向使者询问齐国的收成、百姓以及君主的情况。齐使不满赵威后不先问王,而问岁与民。赵威后告诉他无岁与民就无国君。
C.对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三位能够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贤能大臣,赵威后故意以“无恙乎”发问齐使,弦外之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
D.赵简子提出“为人臣侮其主”,虎会以“为人君而侮其臣”针锋相对,让赵简子感悟到“君侮其臣”对国家的危害,故而改变了态度、做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2)乃罢群臣不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
5.赵威后的首问和虎会之说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思想?请简要说明。
2024-02-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