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文中同“雀”,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
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
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
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
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
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
2024-03-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与孔子        适:到,往B.君子于义                            喻:知晓
C.自者无功            伐:夸耀D.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要求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B.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C.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志向远大D.强行者有志          强行:勉强而行
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B.仁以为己任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治之于未乱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当察乱何自起
C.不龟手之药物D.其未兆易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7.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君子不应追求个人利益,应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C.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023-12-06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4 文言文阅读(1)(考点剖析+对点训练)-【寒假自学课】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勿施尔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疑》)

材料三: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节选自曾巩《本朝政要策任将》)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趣作:加快建设,继续建设。③衄(nù):错误,失误。④拱揖指麾:从容安舒,指挥若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赏无功之人A罚不辜B之民非C谓明也D赏有功罚E有罪F而不失其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所恶勿施尔也”中的“恶”与“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中的“恶”的含义相同。
B.材料二中“其次禁其言”中的“其次”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其次”含义不同。
C.讼,意为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为人辩冤、自责等;材料三中“讼其不法”的“讼”有“状告”“揭发”之意。
D.关市,《国语》《周礼》等都有对关市的记载,原指关隘与集市的合称,后指设在边关的交易场所,也指在边关上的通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要想获得天下,就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要想得到老百姓支持,就要施行仁德,与民所欲,去民所恶,方能获得民心。
B.韩非《说疑》认为权术是君主用来掌握的,法令是官吏应该遵循的,派官员到朝堂外国境内传达法令给民众,民众才能信服。
C.宋太祖对有人反对郭进在西山超标用材建造府邸直接否定,对有人举报郭进有违法行为就下令让中人把告状者抓起来,交郭进处理。
D.宋太祖任命将领,采取厚以恩宠、待以真诚、崇以威势、略细而求大、位久而求功的方法,因此,养士少实力强、策略少效果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2)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雨水之患A阴阳B恒理C岂可谓天谴D而系E圣心哉F太宗G深纳其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之意,孟子以此体现其力主仁政思想。
B.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有此称。
C.扶疏,枝叶稀疏之意。此句意为古人用种树比喻治理国家,种之日浅,则枝叶稀疏。
D.社稷,国家的代称,本指土神和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即祭祀土神的活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的政治主张,唐太宗面对水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正体现了孟子这一主张。
B.孟子强于论辩,善于说理,通过生活常理说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又利用排比、对仗等句式增强语势。
C.材料二中岑文本阐述的开创容易与守成不易的观点与魏征提出的“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是一致的。
D.岑文本的封事极具文学美感,其中使用了对仗,句式较整齐;类比推理,层层递进,具有较强说服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5.孟子提出的“不忍人之心”,在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贾,“商”,指有固定铺面囤积营利者;“贾”,指没有固定铺面而运货贩卖者。
B.“疾其君者”与“疾恶如仇”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C.“所如者不合”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欲擒故纵,以“邹与楚战”说明齐宣王图霸的想法行不通及其危害。
B.甲文中孟子采用排比、类比手法层层说理,可以看出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C.乙文中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
D.乙文中孟子对武力征伐深恶痛绝,他自知其思想迂阔,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桥【注】拂。迫胁于乱时,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诗》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谓也。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纳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若驭朴马,若养赤子,若食馁人。故因其惧也,而改其过;因其忧也,而变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书》曰:“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青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樽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节选自《孟子·君臣之道》)

【注】桥:通“矫”,纠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也A为臣B谏则不C行D言E则不听F晋泽不下G于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处境艰难,与《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词义不同。
B.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与《劝学》中“以为轮”的“”用法相同。
C.是,形容词,正确,与《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是”词性不同。
D.视,指对待、看待,与《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中的“视”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君主分为“圣君”“中君”“暴君”三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君主分别陈述了相应类型的为臣之道。
B.想要改变暴君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学会利用不同情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规劝,这样就能直接把自己的意愿实现。
C.臣子离开的时候,君主把他捆绑起来,使他去的地方困顿不堪,立刻收回他的封地,这样就会使君臣相仇。
D.相较于材料一荀子的文章,材料二孟子的文章语言平易近人,简洁生动,更易于读者理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
(2)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
5.两则材料都在谈论“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材料二: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节选自《墨子·非儒下》)

【注】①非儒:批评儒家。非儒下部分是针对有关孔子的一些传闻进行批评的,其文多见于《晏子春秋》,与史实有不合之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来A吾语B女C曩与女D为苟生E今与F女G为H苟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自言冒昧之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相同。
B.远,在文中活用,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不远万里”中的“远”用法相同。
C.闲,通“娴”,熟习,在文中引申为“捍卫”,与“闲云野鹤”中的“闲”词义不同。
D.三圣、有时指“尧、舜、禹”,有时指“禹、周公、孔子”,本文指“禹、周公、孔子”。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尧舜死了之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残暴的君主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住宅来修筑深池,毁坏农田来作园林。
B.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出于不得已,就像夏禹治理洪水、周公驱逐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C.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认为“无君无父”的人导致了“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死的人”的后果。
D.墨子讥讽孔子,在困厄受饥时,子路给他蒸了一只小猪,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给他沽酒,结果他不问肉和酒的来源就吃了喝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2)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
5.墨子在材料二中主要批评孔子什么?请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对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选自《说苑·敬慎》)

材料二: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恕,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万章:孟子的弟子。②舜往于田:相传舜曾在历山耕田。③旻天:即天。④怨慕:怨,怨恨;慕,思慕、依恋;朱熹注:(舜)怨己不得其亲而思慕也。据《史记》记载,舜的父亲不喜欢舜,和舜的弟弟象多次加害于舜,舜却不计前嫌。⑤长息:公明高的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A百官牛羊仓廪B备C以事D舜于畎亩之中E天下之F士G多H就之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打开,《促织》中“唇吻翕辟”中的“辟”表示张开,两者词义相同。
B.不我爱,指不爱我,和苏轼的《赤壁赋》中“而又何羡乎”句子结构相同。
C.迁,基本义指变动,本文中“迁之焉”是指尧将整个天下都禅让给了舜。
D.妻子,和现在的“妻子”词义相同,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不同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弟子出行,听到悲伤的哭泣声,孔子前去探看,看到了抱着镰刀哭泣的丘吾子。孔子询问丘吾子,家中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伤悲。
B.丘吾子认为他的人生有三次过失,一是没有来得及向亲人行孝,二是没有极力劝谏自己的君主不要骄奢,三是与朋友交情深厚但最终又绝交。
C.舜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欢心,而像困穷不得志的人一般心无归所;即使尧帝将天下都交给舜来管理,但这也不能解除舜因为父母而生的忧愁。
D.树想要静下来而风却不停止,孩子想要孝顺父母而父母却已离世,丘吾子感念于此;舜到了五十还依恋父母,舜和丘吾子都是重孝的伟大之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2)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
5.请分析孔子的弟子为什么要归养亲人?
2024-04-0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令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一: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笠脱蓑,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着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头上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戴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满面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节选自《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材料二:

四 嗯,这两天老爷天天忙着跟矿上的董事长开会,到晚上才上楼看您。可是您又把门锁上了。

繁 (不经意的)哦,哦,——怎么,楼下也这样闷热。

四 对了,闷得很。一早晨黑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

繁 你换一把大点的蒲扇,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

【四凤拿一把蒲扇给她,她望着四凤,又故意地转过头去。】

繁 怎么这两天没有见着大少爷?

四 大概是很忙。

繁 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

四 我不知道。

繁 你没有听见说么?

四 倒是伺候大少爷的下人这两天尽忙着跟他检衣裳。

繁 你父亲干什么呢?

四 大概跟老爷买檀香去啦。——他说,他问太太的病。

繁 他倒是惦记着我。(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有起来么?

四 谁?

繁 (没有想到四凤这样问,忙收敛一下)嗯,——自然是大少爷。

四 我不知道。

繁 (看了她一眼)嗯?

四 这一早晨我没有见着他。

繁 他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的?

四 (红面)您想,我每天晚上总是回家睡觉,我怎么知道。

繁 (不自主地,尖酸)哦,你每天晚上回家睡!(觉得失言)老爷回家,家里没有人会伺候他,你怎么天天要回家呢?

四 太太,不是您吩咐过,叫我回家去睡么?

繁 那时是老爷不在家。

四 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

繁 哦,(看四凤,想着自己的经历)嗯,(低语)难说的很。(忽而抬起头来,眼睛张开)这么说,他在这几天就走,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呢?

四 (胆怯地)你说的是大少爷?

繁 (斜看着四凤)嗯!

四 我没听见。(嗫嚅地)他,他总是两三点钟回家,我早晨像是听见我父亲叨叨说下半夜跟他开的门来着。

繁 他又喝醉了么?

四 我不清楚。——(想找一个新题目)太太,您吃药吧。

繁 谁说我要吃药?

四 老爷吩咐的。

繁 我并没有请医生,那里来的药?

四 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今天早上想起从前您吃的老方子,就叫抓一付,说太太一醒,就跟您煎上。

繁 煎好了没有?

四 煎好,凉在这儿好半天啦。

【四凤端过药碗来。】

四 您喝吧。

繁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四 我。

繁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四 倒了它?

繁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节选自《雷雨》)

材料三: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

1.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黛玉无意说出“渔翁”“渔婆”的夫妻之言,看似闲谈,却暗含不吉之兆,预示二人姻缘终会如“画”和“戏”一样虚幻。
B.材料一中“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的动作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面前不顾世俗的“男女授受不亲”,很是随意,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
C.材料二中繁漪和四凤的对话正面表现了周朴园身上封建大家长专制跋扈的性格特征,从中也能看出他对家中大小事务近乎偏执的控制欲。
D.材料三中孟子指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他认为百姓应当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黛玉独对秋雨,满怀愁绪,诗句“泪烛摇摇爇短檠”用泪烛将尽暗示自己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体现了黛玉内心的无助和绝望。
B.材料二中繁漪喝药的情节在全剧中有着重要作用,后文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表现出了繁漪积极、主动且有力的反抗。
C.材料二中四凤和繁漪的对话看似平淡简短,其中却蕴含着各种戏剧矛盾和冲突,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交锋。
D.材料三体现了孟子行文畅达详尽、条理清楚的特点,运用了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论述气势雄健,逻辑缜密。
3.下列语句包含的思想与孟子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一项是(     
A.墨子的“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荀子的“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C.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礼运》的“男有分,女有归。”
4.自然环境是用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有力手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