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刘向(约前77-前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①,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武安君,古代封号名,这里指苏秦,苏秦说服六国合纵之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亲”即为此义。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所以”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5.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根据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
2024-03-2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赠,以收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赠,政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祈宛路之缯,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葆申束细荆A五十B跪而加之C于背D如此者E再F谓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使进入,与《鸿门宴》中“欲止不内”中的“内”意义和用法相同。
B.粟秩,指俸禄,古时政府在固定时间内统一给地方官员发粟米充当俸禄。
C.承,接受;承受,与成语“奉天承运”“菽水承欢”的“承”用法不同。
D.致,施加,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致”意义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除了爱好音乐,还向百姓征收赋税,不修城池,但凡向他进谏之人,都会被处以死刑,国人因此很忧虑。
B.咎犯利用隐语指出晋国城池年久失修,百姓穿不上粗布衣裳,饱受饥渴,士民忍饥挨饿等问题,晋平公才醒悟。
C.葆申要鞭打楚文王却没有真正动手,他认为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而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
D.咎犯和葆申都善于劝谏,方式则截然不同。咎犯劝说晋平公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葆申选择以尽情之言进行劝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
(2)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
5.咎犯、葆申为何要冒死劝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捭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获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杖续,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内A恶B赵C之D守E外F恐G诸H侯I之J救K秦L必M受N之O秦P受Q地R而S却T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割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2024-03-2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一匡天下,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曰:“君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节选自《文韬·举贤》)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
若是A则群邪比B周C而蔽D贤E忠臣F死于无罪G奸臣以虚H誉取爵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在文中指统治,指挥。与《岳阳楼记》中“把酒临风”的“临”字义不同。
B.市租,或称“市税”“市调”“市门税”,指向商人入市贩购货物征收的赋税。
C.务,指从事,致力。与现代汉语的“务农”“不务正业”中的“务”字义一致。
D.令,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词义相同,均为“美好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阐述建立功业与任用贤才的关系;材料二借文王之惑探讨举贤的标准。
B.材料一认为朝堂没有贤才就好比鸿鹄没有翅膀一样,君王即使有高远的理想抱负,也不能够实现。
C.齐桓公既享有春秋五霸之首的荣耀,又落得死后不得安葬的下场,原因就在于他任用了不同的人。
D.太公认为举贤的关键在于识别人才,打破世俗标准按名督实,将宰相职能分散,按官职推选人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
(2)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
5.材料一中孔子所说的“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中的“三权”指的是尊贤的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怒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生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道A王B得众人之心C以图D不道E则不战F而知G胜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文中指攻击,击杀,与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的“兵”意思不同。
B.去,文中指使某人离开,与《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的“去”意思不同。
C.适,文中指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D.咸,文中指都,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因西伯侯善养老人而去投奔,不料西伯侯离世,武王姬发东伐纣王。二人认为伐纣不合道义,劝谏无果后饿死首阳山。
B.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积累仁德、修养品行的做法表示认可,但对二人饿死的结局感到很困惑,从而对所谓的“天道”产生了怀疑。
C.武王伐纣前分别征求太公和周公的意见,太公认为,以有道伐无道,以贤者伐不才,伐之有理。周公则不赞成伐纣,故惹怒武王。
D.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纣王后,将原属诸侯的美玉和羌女悉数返还,凭借这种不近财色、施行仁义的行为受到天下百姓的赞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既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于是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战车而不乘,弛甲兵而弗之用。
2024-03-2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赤峰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而弗能使也,禁人而弗能止也,其所由者非理也。昔者,卫君朝于吴,吴王囚之,欲流之于海。说者冠盖相望,而弗能止。鲁君闻之,撤钟鼓之悬,缟素而朝。仲尼入见,曰:君胡为有忧色?鲁君曰:诸侯无亲,以诸侯为亲;大夫无党,以大夫为党。今卫君朝于吴王,吴王囚之,而欲流之于海,孰意卫君之仁义而遭此难也!吾欲免之而不能,为奈何?仲尼曰;若欲免之,则请子贡行。鲁君召子贡,授之将军之印。子贡辞曰:贵无益于解患,在所由之道敛躬而行,至于吴,见太宰嚭。太宰嚭甚悦之,欲荐之于王。子贡曰:子不能行说于王,奈何吾因子也!太宰嚭曰:子焉知嚭之不能也?子贡曰:卫君之来也,卫国之半曰:‘不若朝于晋。’其半曰:‘不若朝于吴。’然卫君以为吴可以归骸骨也。故束身以受命。今子受卫君而囚之,又欲流之于海,是赏言朝于晋者,而罚言朝于吴也,且卫君之来也,诸侯皆以为蓍龟兆,今朝于是而不利,则皆移心于晋矣。子之欲成霸王之业,不亦难乎!"太宰嚭入,复之于王。王报出公干百官曰。比十日,而卫君之礼不具者,死!子贡可谓知所以说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改)

材料二:

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大密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大宰嚭曰子增土夫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其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 大宰嚭曰:然则子有所酌也。对曰:天下有大樽而子独不酌焉,不识谁之罪也。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选自《说苑·善说》,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赐譬A渴者之饮B江海C知足而已D孔子E犹江海也F赐则奚G足H以识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劝人而弗能使也”与“劝学”(《荀子·劝学》)两处中的“劝”意思相同。
B.“至于吴”与“至于怨诽之多”(《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至于”意思不同。
C.“惟不知”与“惟江上之清风”(《赤壁赋》)两句中的“惟”意思不同。
D.“终业而去之”与“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两句中的“去”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国国君到吴国朝见吴王,吴王将他扣留并打算流放,游说吴王的人很多,但是都没能劝阻住吴王,这是因为这些人讲的理由都不在理。
B.鲁国国君听到卫国国君被扣押很忧虑,他认为卫君是个仁义之君,不该遭此劫难,就主动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非子贡不能解除卫君之难。
C.子贡到吴国,没有直接游说吴王,而是先去见了太宰嚭,通过太宰嚭来劝谏吴王,以吴国扣押卫君不利于吴国成就霸业的道理劝阻了吴王。
D.太宰嚭问子贡对孔子有何增益,子贡把自己比作小堆泥土,认为用自己这一小堆泥土来增益大山,不仅不能增加大山的高度,而且是不明智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贡辞曰:“贵无益于解患,在所由之道。”
(2)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
5.太宰嚭和赵简子向子贡问孔子的为人,子贡说“臣不足以知之”“赐不能识也”。对于子贡的:这两句回答,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2024-03-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材料二: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焫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焫烛之明。焫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摘编自《说苑·建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学者A崇名B立身C之本也D仪状齐E等F而饰G貌者H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与“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B.“厉中益知”与“是故圣益圣”(《师说》)两句中的“益”字含义相同。
C.“人皆知以食愈饥”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D.“狂马不释其策”与“执策而临之”(《马说》)中的“策”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与蓝、冰与水等多个比喻暗含道理,最后层层推进引出结论,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B.即使书籍不是专为我们自身而作,也存在能增长人知识才干的有益内容,能磨砺意志。
C.人在年幼懵懂的时候,只有跟随老师不断学习,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学会保全自己。
D.晋平公问晚间如何求学的问题时,师旷建议晋平公不要在意时间早晚,开始去做就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焫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5.下面两个句子都使用比喻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侧重点不同,请分别加以说明。
(1)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见材料一)
(2)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见材料二)
2024-03-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从之时,秦人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据殽、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有删改)

材料二: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缪公以来A至于B秦王二十余C君D常为诸侯E雄F此G岂世贤哉H其势居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蚕食,喻逐步侵占,“蚕”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B.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骨肉”词义相同。
C.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
D.因,此处指沿袭,承袭,与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始皇能兼并天下,一方面是利用了秦国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和前代国君的功业、谋士的智慧有关。
B.刘向引用孔子的观点,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和礼教对于化民的重要性。
C.贾谊认为,子婴只要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凭借秦国险要的地势,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
D.贾谊认为,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就可以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2)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5.材料二中,导致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3-25更新 | 3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材料二: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令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盖非以为位也。夫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则夷狄之。郑伯恶一人而兼弃其师,故有“夷、狄不君”之辞。人主不以此自省,惟既以失实,心奚因知之。故曰:“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此之谓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晏子A辞赏以正君B故过失C不掩D今诸臣E谄谀以干利F故G出质而唱善如出H一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意为“使……好”,后文“未有一士以闻者也”中的“闻”意为“使……听到”,两者用法相同。
B.游,指交往、交际,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中的“游”词义不同。
C.遗行,意为“留下的操行”,称赞弦章沿袭了晏子的美德,奉行廉洁正直的为臣之道。
D.夷狄,意思是“当做夷狄”,与句中的“能君”对举,强调这种君王的名不副实。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都出自《说苑·君道》,可见,作者的目的在于阐释为君之道,但君臣既身份相对,又是治国的一体,所以,君道中也很见臣道。
B.在晏子看来,齐桓公能成就霸业,不是因为自己英明勤勉,而是因为善于识别人才和任用人才,因为他常常让臣子替代自己处理各种政务。
C.景公射箭脱靶,臣子还是齐声称好。面对景公的失望,弦章既批评了群臣的不智不勇,也警示景公,做君主的任何时候都不能爱听谄媚阿谀。
D.作者认为:上天设立君主之位,就是要为人民做事的,所以,做君主的要扼制私欲,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是名不副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
(2)故曰:“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此之谓也。
2024-03-2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卜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过秦论》中“吞二周”并非始皇时事,只是为行文方便。
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从事”意思一样。
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不同。
D.“与国”的“与”指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
C.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
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5.简要回答司马错主张秦国伐蜀的理由。
2024-03-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