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贺(790-81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晚凉

李贺【唐代】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以月、风点明“晚凉”题意。想象奇特,所谓“白狐号风”,不过写月下风声,想象风声如狐号,表明山风之厉。
B.轻烟本呈淡青色,在溪水和夜露的潮润中,显得“青湿”;月色朗朗,晚烟在月光中洁净、明亮如玉,故曰“玉烟”。
C.诗人通过描写星光之下竹影幢幢、随风摇曳的动人景象,进而写风动苦篁泠泠有声,仿佛箫管奏鸣,与过客的吟诵相应和。
D.诗的前半篇描绘秋空的澄碧、瑰丽,诗的后半篇写地面景象,极显秋夜之静谧。全篇描写重在“静”境的表现。
2.结合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2023-03-15更新 | 4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一)

李贺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趑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芽今尚小,

会待春日宴,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菜。

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


[注]①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古代盛产珍珠。东汉时合浦太守贪得无厌,命人大肆开采,使珠贝迁徙,百姓无珠可采。②龙洲:在今湖南汉寿县,盛产古代被称为“千头木奴”的柑橘。③掷掉:抛掷织布梭。④踏食:饱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一反李贺大部分诗作幻怪诡谲的风格,而以极其平直、质朴的语言进行写人叙事。
B.前四句先引用典故,再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这类贪官无休止的搜刮。
C.“怀中……行书”两句表明县令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规定,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官府机构。
D.最后两句以人物行为的对比作结,诗歌戛然而止,这种留白式结尾韵味悠长,耐人寻味,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2.诗中的县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是怎样从正面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节选)

李贺

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露光泣残蕙,虫响连夜发。

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

百日不相知,花光变凉节。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

青袍度白马,草简奏东阙。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


【注】①正字,秘书省官名。②古芸,古人用芸香施放于藏书之中,以防书被虫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营造阔大、旷远的空间感。素,写秋空之清朗:肃杀,写草木枯落之萧条。
B.第三四句视听结合,以“露光”“残蕙”暗示天气转凉。秋虫接连发出凄切的鸣叫。
C.“青袍”二句,写出十二兄着青袍、骑白马的英姿和他挥笔草拟上奏的文书的情景。
D.“梦中”二句是想象之景,一热闹一清冷。对比之中引发离愁别绪,言有尽而意无穷。
2.“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
2.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小季之庐山

李贺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注】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
B.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
C.五、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D.诗歌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后六句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

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第三、四句写诗人在竹林小径所见。长满竹笋的小径上挂着露珠,竹根快要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诗人的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怀抱与希望。
2.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③长竿:新竹。④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看母笋是龙材”描述竹子在春天初长时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清丽自然。
B.“茂陵归卧叹清贫”说自己已经年老,只能像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甘守清贫。
C.“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千亩之竹风吹过后声浪仿佛雨啸,有排山倒海之气势。
D.两诗赋普通意象奇特之处,与传统借竹抒怀诗不同,集中体现李贺创作风格。
2.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情志。试分别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子的形象。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讽•其五》

李贺①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晴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释】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二句写石。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的啜泣的景象。
E.诗人笔下的景物浑然一体,和谐统一,将这些景物放在一起彼此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2.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 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是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B.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诗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D.本诗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人生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2.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2020-08-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晨到晚上的美好景致。
B.颈联从近处着笔,视听结合,自然亲切。“度”写出了钟声的传递感,“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
C.“沙头敲石火”描写捕鱼人在河滩击石取火“烧竹照渔船”紧承上句,交代击石取火是为了替渔船照明。
D.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暗含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无奈之情。
2.诗中哪一句的写法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鸡鸣桑树颠”的写法相同?请结合全诗简析其表达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