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贺(790-81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第三、四句写诗人在竹林小径所见。长满竹笋的小径上挂着露珠,竹根快要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诗人的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怀抱与希望。
2.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头郎①

李贺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沙上靡芜花,秋风已先发。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注】①黄头郎:押运管理船运的下级官吏。②捞拢:摇船荡桨。③南浦:南面的水边。古人送别之地的 习称。④湘娥:湘妃。即舜帝二妃娥皇与女英。佩:系在腰间的玉饰。⑤青门:曲调名。一说是长安城 东南的城门。⑥罗荐:用丝罗做的垫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中,“捞拢”一词暗含了造成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去不归”表面上是叙述,其中却包含着妻子的幽怨之情。
B.“南浦”两句,写送别丈夫的水边,一支荷花,影影绰绰,那红色显得那样的哀愁,独自低垂着头。这里是写荷花,但更是写人。
C.暮云升起,沾湿葛藤,秋风中,沙上靡芜花开,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 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
D.全诗由“思念”和“盼归”两部分组成,前后呼应,语言悲壮慷慨,境界哀怨婉转,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2.诗中“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18-06-09更新 | 9213次组卷 | 84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秋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释】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索、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索”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2.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