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调四门博士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注]①讦牾(jié   wǔ):攻击或指责别人的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涧讽百姓A遮索军顿B役直C后D刺史恶之E按其狱F贬涧房州司马。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也指这六部经书。
B.博士,古为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迁,有迁移、搬换、转变等意思,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文中“迁监察御史”指韩愈官职提升。
D.天宝,唐玄宗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历朝历代每位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晋做宣武节度使时,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护送灵柩。
B.韩愈被贬为阳山令时,因爱护百姓而受拥戴,当地百姓生了孩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
C.韩愈因上疏直陈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而激怒宪宗被贬潮州。
D.镇州动乱时,韩愈主动请命前往招抚,与王廷凑及其士兵唇枪舌剑,最终顺利完成使命。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2)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5.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韩愈如何说服王廷凑归顺朝廷。
2024-02-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②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灵石县。相传公主嫁回纥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崇徽公主远嫁时鸟儿欢快鸣叫的场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公主远嫁时的伤感。
B.“青冢”一句写公主出嫁后埋骨他乡,“翠崖”一句问而不答,以问为答,诗意凄婉动人。
C.颈联中“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将尖锐利的诘问寄寓于这矛盾的现象中。
D.诗歌借古抒怀,体现诗人对和亲政策的追问与思考,也表达了对统治者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
2.本诗尾联中的“空”与《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用词精妙,请比较分析二者寄寓情感的异同。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即位,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征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魏公:指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
B.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
C.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
D.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奏折,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
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唐朝定都于长安(今西安),武则天建立武周时曾迁都洛阳。
C.古代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D.贞观,是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精通文献,因才被用。元宝藏让其掌管文书,李密收到元宝藏的来信,知道是魏征所书,急切召来魏征任职。
B.魏征眼光过人,循循善诱。他给李勣写信,用“天命归唐和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的理由成功劝其归附于唐。
C.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却无正寝。
D.魏征直言敢谏,身享哀荣。太宗称赞进献忠诚劝告,纠正皇帝过错,只有魏征;死后亲自临哭,而且让太子举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5.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选文及《谏太宗十思疏》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023-05-1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二十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高司谏书(节选)

(宋)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以必以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已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足下其间                      厕:参与,置身
B.其后十一年                      更:经历,经过
C.而不以必以能也                         责:要求,求取
D.故辄布区区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但时时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今者推其实迹较之                 吾尝终日思矣
C.今又言事触宰相得罪               险衅,夙遭闵凶
D.又畏有识者责己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B.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C.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D.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过作/不一不才谏官尔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年少之事写起,先回顾自己对高司谏由闻名到相识,多次怀疑他的为人,再联系他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
B.第二段为范仲淹辩护,在揭露高司谏趋炎附势前先荡开两笔,一说人性的刚果懦弱不可勉强,二说身惜官位乃庸人之常情。
C.文章实写高司谏的正直,虚写他的虚伪、不担当。作者褒贬分明,体现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畅达胸怀和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
D.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不如说在心底潜隐着“惺惺相惜”之意,更表现出他对范仲淹刚正与博学的推重与赏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2022-10-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薄,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B.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C.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D.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官名,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历朝多为各级主官属下的佐吏。
B.长老,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在古代也是对寺院里面住持僧等僧人的尊称。
C.太祖,庙号,指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多用于称开国君主。
D.伏,原意指人如狗一般匍伏着,常用作谦敬之辞,如“伏惟”“伏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之事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
B.石介是卑贱的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
C.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威权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此时最希望杜中丞做到的。
D.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
(2)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5.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2-05-2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召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B.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C.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D.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而在宫廷中授予官职的伶人又称为伶官。
B.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用为士大夫的代称。
C.藩镇: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五代沿袭。
D.教坊: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其功能与汉代的乐府机构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庄宗喜欢音乐,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庭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的艺名。
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
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
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权贵嫉恨,遭到诋毁,因此下狱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
(2)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
5.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事”还是“天命”?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补以军职。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然益以翔为可信任。太祖即位,改唐枢密院为崇政院,以翔为使。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故时河朔半在,以先帝之武,犹不得志于晋。今晋日益强,梁日益削,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B.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C.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D.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符,唐僖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庙号,从汉武帝起,每位皇帝均使用年号。
B.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C.兵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主管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河朔,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又以其紧靠帝都,地理位置险要,代指帝都周围的主要防御屏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翔年轻时就喜好学习,阅读《春秋》并对其中关于战争的论述有他独到的见解;长于撰写檄文,辞浅意明,深受太祖喜爱。
B.敬翔历仕后梁三位皇帝,梁太祖对他信任有加;多有提拔;后二位或惧其谋略,或受权臣蛊惑,均疏远敬翔,敬翔郁郁不得志。
C.敬翔为人沉着持重,很有谋略,为太祖出谋划策三十多年,深为梁太祖赏识;但因太祖性情暴烈,他对太祖的劝谏大都通过太子转达。
D.敬翔洞察时势,他告诫太祖刚打胜仗,须慎重行动以保持军威;一针见血向梁末帝指出面临危局的内因:用非其人,难以成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2)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卒,嫂郑   鞠:养育B.愿少宽,以来谏争。   假:宽容
C.既行,众皆   危:危险D.岂同贼反邪?             意:料想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的父亲为官有很好的政绩,受到百姓爱戴,在他离职时,县里的百姓在石头上刻下事迹来歌颂美德。
B.韩愈喜好读书,学识渊博。他每天所做读书笔记多达上千字,全面贯通了诸子百家的学问,考中了进士。
C.韩愈上表劝谏皇帝迎佛骨,皇帝大怒。后来即使皇亲贵戚和显贵们为他求情,还是被贬官到了潮州任刺史。
D.韩愈奉诏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为之感到可惜,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2021-10-1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颋曰:老儒常语耳!征不谢去。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征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帝尝叹曰: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征曰:大乱之易治,譬饥人之易食也。封德彝曰:征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不可听。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以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帝谓群臣曰:此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后征多病,辞职,帝曰:公独不见金在矿何足贵邪?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卿虽疾,未及衰,庸得便尔它日,帝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征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十七年,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诏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B.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C.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D.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男,爵名,晋、南北朝、唐朝为开国县男的简称,金朝置为从五品爵,食邑三百户,无实封。元朝只用于封赠。
B.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C.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纪年,有些朝代,一帝换多次年号,明清一般一帝一年号。
D.陪葬,又称殉葬,是古代一种丧葬习俗。魏征死后陪葬于唐太宗与皇后合葬的昭陵,体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恩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一生经历波折。他身逢乱世,胸怀大志,跟随过李密,侍奉过窦建德,担任过隐太子的洗马,最终得太宗重用。
B.魏征极具政治才华。在辅佐太宗治理天下时,魏征知无不言,经常上书,所提的建议往往切实可行,符合皇帝心意。
C.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天下大治,太宗志得意满时,魏征发现太宗在政治上有所松懈,借机劝谏,让他及时醒悟。
D.魏征深受太宗倚重。魏征因病多次请辞,太宗极力挽留,盛赞魏征与房玄龄的功劳时,对他的评价更高于房玄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2)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卿虽疾,未及衰,庸得便尔?
2021-07-1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

太宗以墩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贞观末年,以谴还第,黄门侍郎褚遂良言于帝曰:玄龄事君自无所负,不可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帝悟,遽召于家。后避位不出。久之,会帝幸芙蓉园观风俗,玄龄敕子弟汛扫廷堂,曰:乘舆且临幸。有顷,帝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诏皇太子就省。擢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朝散大夫,令及见之。薨,年七十一,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给班剑、羽葆、鼓吹、绢布二千段、粟二千斛,陪葬昭陵。高宗诏配享太宗庙廷。

(取材于《新唐书·房玄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B.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C.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D.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籍就是古代典籍、经典的意思,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经传”所指大致相同。
B.草隶,草书与隶书的简称。中国汉字的演变包含“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C.军门,一般指军营之门,代指军营。这里是指对李世民的尊称,当时李世民巡视渭北,任命房乔做行军记室参军。
D.乘舆,原指皇帝座驾,本文是代指李世民。为了避讳,不直接称皇帝,用皇帝身边的物品指代皇帝,如“陛下”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乔胸有大志,眼光高远。他年轻有为,早有为天下忧的大志;每征伐到一处,别人都争抢财物,房乔却不这样。
B.房乔才华突出,善于应对。房乔对于各种文书很熟悉,依马可待,不打草稿,文理畅然;应对自然,让高祖感叹不已。
C.房乔勤于政事,做人谨慎。他早起晚睡,为国尽忠,不让国家受到损失;犯了错误,就低头认罪,畏惧、警惕。
D.房乔居高自省,教子有方。房乔身居高位,却担心下一代骄傲奢侈;他搜集历代有名的家训书法真迹,做成屏风,警戒子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2)玄龄事君自无所负,不可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
5.文中不止一处提到房玄龄对待人才的事,房玄龄是如何对待人才的?
2021-05-13更新 | 31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