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暗含诗人山居落寞的情怀。
B.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生动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觉察到的早春描绘出来。
C.诗人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新年的热闹更让他感伤成疾。
D.诗歌冠以“戏”字,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似游戏文字,意脉却含蓄绵密。
2.诗人借“未见花”等日常小事生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15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材料二: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任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已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等每退A自西阁B即私相C告言D以E陛下F圣明G必喜H贽议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指轻视、看轻,与《报任安书》中“或轻于鸿毛”的“轻”意思不同。
B.恤,指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C.格,指纠正,与成语“别具一格”“格格不入”“格杀勿论”中的“格”意思不同。
D.区区,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在唐德宗避乱于奉天时,得到皇帝倚重,他认为面对叛贼遍布天下的现状,德宗应责备自己,反省悔过,进而感化人心。
B.唐德宗想封赏“试官”之位给一个进献瓜果的人,并说这只是一个虚名,但陆贽坚持认为应使爵位贵重,不要轻易授予爵位。
C.苏轼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胜过张良,论辩、谋术胜过贾谊,如果他的进言能被皇帝完全采纳,则贞观之治的盛世将会再现。
D.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意义非凡,希望皇帝能把整理校对后的陆贽奏议放在座位边,反复熟读,这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2)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5.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陆贽“但其不幸,仕不遇时”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字母写在答题卡横线上。
释A囚B辟为C参谋D未几E辞职F李阳冰为当G涂令H白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颋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经常喝醉酒,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文中评价李白“骜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
2023-11-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中子葉字叔弼,广览强记,能文辞,年十三时,见修著《鸣蝉赋》,侍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日能为吾此赋否?书以遗之。修卒,代草遗表,神宗读而爱之,意修自作也。服除,知襄州。曾布执政,其妇兄魏泰倚声势来居襄,规占公私田园,强市民货,郡县莫敢谁何。至是,指州门东偏官邸废址为天荒,请之。吏具成至,葉曰:孰谓州门之东偏而有天荒乎?却之。众共白曰:泰横于汉南久,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邪葉竟持不与。泰怒,谮于布,徙知潞州。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B.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C.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D.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指的是有学问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因,于是,就,与《琵琶行(并序)》序文中“因为长句”的“因”含义相同。
C.服除,即脱去了丧服,意为守丧结束,文中指的是欧阳柒为其父欧阳修守丧期满。
D.牍,写字用木片,文中指公文,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贬至夷陵初,反复阅读自己往日处理的案卷,发现许多是非颠倒、错误判决的案例。
B.欧阳修为政力求宽简,不炫耀治理政绩,不追求名声荣誉,所任职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适。
C.欧阳修深受其父生前断治狱讼事迹的影响,一生重视以仁厚之心处理与民休戚的狱讼案件。
D.《醉翁亭记》的山水之乐、《伶官传序》的盛衰之叹,体现了欧阳修文章滋养身心的观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2)今求地而缓与之,且不可,而又可却邪?
5.欧阳修的一生不仅福泽民众,也“惠”及子孙。请结合选文概述欧阳葉哪些方面受到其父欧阳修的影响?
2023-07-1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他驱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O者P舒Q然R以S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2)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2-23高三下·湖北武汉·期中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于乡有,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而B学C琴D于E友F人G受H宫I声J数K引L久M而N乐O之P不Q知R其S疾T之U在V体W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意思不同。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与“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意思相同。
D.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2)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5.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023-03-25更新 | 51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注】①归:一说“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时序,仲春时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游园、踏青。
B.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帷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
D.全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读后余音袅袅,代表了欧阳修词作中清新、深婉的一面。
2.前人论此词,认为结尾句“画堂双燕归”将主人公踏青时的心情“略予点泄”,对此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 ②秦王: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2)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魏征有远见?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9 .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彦谦惊曰:无妄言!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王尝曰: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仍总朝政。玄龄固辞,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

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B.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C.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D.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籍,即坟典,“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指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与“八索九丘”一词意思相似。
B.光武,是东汉君主刘秀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地位很高的人的生平事迹等进行评定,给予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C.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D.谏,在文中有“直言以劝正”之意,“谏官”是古时既规劝天子过失,又对百官及各地事务进行弹劾或劝诫的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才能卓著、机智灵敏。他通晓古代文化典籍,善于写文章,曾被人称赞“当为国器”,后从军参政多年,人们都非常佩服他的能力。
B.房玄龄尽心竭力、劳苦功高。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疏进言。
C.房玄龄宽容持重、不恋名利。他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处事公平公正,为人所敬重,多年身居要职,多次请求解除职务。
D.房玄龄注重家教、治家有度。他担心家里的儿子们骄奢跋扈,把收集的古今家诫写在屏风上警示他们,要求他们学习汉代袁氏一族的优良家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2)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
5.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每一处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
20-21高二上·湖北·期末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悦,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蚤孤,母更嫁平卢戍卒,悦随母转侧淄、青间。承嗣得魏,访获之,年十三,拜伏有礼,承嗣异之,委以号令,裁处皆与承嗣意合。及长,剽悍善斗冠军中,贼忍狙诈,外饬行义,轻财重施,以钩美誉,人皆附之。承嗣爱其才,将死,顾诸子弱,乃命悦知节度事,令诸子佐之。帝因诏悦自中军兵马使、府左司马擢留后,俄检校工部尚书,为节度使。

悦始招致贤才,开馆宇,礼天下士,外示恭顺,阴济其奸。帝晚年尤宽弛,悦所奏请无不从。德宗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会黜陟使洪经纶至河北,闻悦养士七万,辄下罢其四万归田亩。悦即奉命,因大集将士,以好言激之曰:“而等籍军中久,仰缣廪养父母妻子,今罢去,何恃而生?”众大哭。悦乃悉出家赀给之,各令还部,自此,魏人德悦。建中二年,镇州李惟岳、淄青李纳求袭节度,不许,悦为请,不答,遂合谋同叛。

悦自将兵数万进,又使杨朝光攻临洺将张伾。伾固守,食且尽,有诏河东马燧、河阳李芃与昭义军救伾。三节度次狗、明二山间,未进。伾急,以纸为风鸢,高百馀丈,过悦营上,悦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燧营噪迎之,得书言“三日不解,临洺士且为悦食。”燧乃自壶关鼓而东,破卢疃,战双冈,禽贼大将卢子昌而杀朝光,悦遁保洹水。

后朱滔作乱,悦重德滔,欲推为盟主而臣之。滔不敢当,乃更议如七国故事。悦国号魏,僭称魏王。会朱泚乱,滔自将兵欲南度河助泚,使王郅见悦计事。是时,悦闻天子已赦罪,复官爵,心不欲行,重遽绝滔,阳遣薛有伦报滔如约。滔大喜,复使舍人李琯申固所言,悦犹豫,不至。滔知其事,怒骂曰:“逆虏前日求救,许我贝州,我不取;尊我为天子,我与同为王;教我远来而不出。是贼不击,尚何诛?”遂围贝州,悦兵不敢出。

于是李抱真、武俊约出兵救魏。会有诏拜悦检校尚书右仆射,封济阳郡王,而给事中孔巢父持节宣劳。始悦阻兵凡四年,狂愎少谋,亟战数北,死者什八。士苦之,且厌兵。既巢父至,莫不欣然。悦与孔巢父张饮,门阶皆彻卫。至夜分,从弟绪与族人私语曰:仆射妄起兵几赤吾族以金帛厚天下而不至兄弟欲杀悦或谏止之绪怒杀谏者。悦方醉,寝酣。绪挺刃升堂,因手刺悦,并杀其母妻。悦死,年三十四。

(选自《新唐书•藩镇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妄起兵几赤/吾族以金帛/厚天下而不至兄弟/欲杀悦/或谏止之/绪怒杀谏者。
B.仆射妄起兵/几赤吾族/以金帛厚天下/而不至兄弟/欲杀悦/或谏止之/绪怒/杀谏者。
C.仆射妄起兵/几赤吾族/以金帛厚天下/而不至/兄弟欲杀悦/或谏止之/绪怒杀谏者。
D.仆射妄起兵几赤/吾族以金帛/厚天下而不至/兄弟欲杀悦/或谏止之/绪怒/杀谏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镇,即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后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
B.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其中虎符作为兵符,持符者拿有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
C.缣廩,缣指细密的绢,廩指粮仓;缣廪又作廪缣,意思是粮食和布帛,泛指给养。
D.舍人,本宫内人之意,后指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如蔺相如曾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悦早年不幸,少显其才。幼年丧父,随母亲改嫁到平卢军。十三岁时,对人彬彬有礼,处理事情很合叔父田承嗣的心意。
B.田悦勇猛善斗,连获提拔。他剽悍善斗,得到军中将土的拥护,接连担任中军兵马使、府左司马、留后、检校工部尚书等职。
C.田悦配合裁军,激励士卒。黜陟使洪经纶命其削减军队人数,田悦当即奉命,激励被裁士兵解甲归田,自力更生。魏博军因此感激朝廷。
D.田悦进军激进,得尝败绩。田悦派杨朝光攻打临铭守将张伾,张伾用纸鸢传递求救信,后围困被解,田悦逃到洹水坚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悦阻兵凡四年,狂愎少谋,亟战数北,死者什八。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田悦是“自取诛夷者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田悦“自取诛夷”的原因。
2021-05-0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