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赠王介甫

欧阳修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盍留连?

奉酬永叔见赠

王安石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注】欧阳修反对当时浮艳的文风,大力提倡诗文革新。他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希望王安石能够接过古文运动的大旗,于是写下了《赠王介甫》一诗。罇,通抠衣,提起衣服前襟,这是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kuàng,赠、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借指李白;吏部,借指韩愈(一说谢朓)。欧诗中将王安石比作二人,足见对其才华的推重。
B.王安石的奉酬之作,既是对欧阳修赠诗的答复,也抒写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感情深挚,口吻谦谨。
C.欧诗后四句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败,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D.王诗后四句写出了对欧阳修的尊敬及受到隆遇的感戴之意,也写出得到赠诗而过蒙宠信的惶恐。
2.两首诗中,欧阳修的“心尚在”,王安石的“心犹在”。请结合诗歌,谈谈对两人之“心”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23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吉顼,洛州河南人。长七尺,性阴克,敢言事。举进士及第。调明堂尉。

父哲为易州刺史,坐赇当死,顼往见武承嗣,自陈有二女弟,请侍王巾盥者。承嗣喜,以犊车迎之。三日未言,问其故,答曰:“父犯法且死,故忧之。”承嗣为表贷哲死,迁顼龙马监。

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顼曰:“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于是后斩俊臣。

突厥陷赵、定,授检校相州刺史,且募兵制虏南向。顼辞不知武,后曰:“贼方走,藉卿坐镇耳。”顼至,募士无应者,俄诏以皇太子为元帅,应募日数千。顼还言状,后曰:“人心若是邪?卿可为群臣道之。”顼诵语于朝,诸武恶之。

张易之兄弟以宠盛,思自全,问顼计安出。顼曰:“天下思唐久矣!庐陵斥外,相王幽闭。上春秋高,武诸王非海内属意。公盍从容请相王、庐陵,以副人望?易吊为贺之资也。”易之、昌宗乘间如顼教,后意乃定。既而知顼与谋,召见问状,顼对:“庐陵、相王皆陛下子,先帝顾托于陛下,当速有所付。”乃还中宗。

明年,顼坐弟冒伪官贬琰川尉,及辞,召见,泣曰:“臣去国,无复再谒,愿有所言。然病棘,请须臾间。”后命坐,顼曰:“水土皆一盎,有争乎?”曰:“无。”曰:“以为涂,有争乎?”曰:“无。”曰:“以涂为佛与道,有争乎?”曰:“有之。”顼首曰:“虽臣亦以为有。夫皇子、外戚,有分则两安。今太子再立,而外家诸王并封,陛下何以和之?贵贱亲疏之不明,是驱使必争,臣知两不安矣。”后曰:“朕知之,业已然,且奈何?”

顼寻徙始丰尉,客江都,卒。

(节选自《新唐书·吉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
B.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
C.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
D.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B.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属游牧民族。
C.春秋,春天是播种季节,秋天是收获季节,古代学者因此称历史为“春秋”。
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属正拜。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结尾敬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顼善用时机,直言敢谏。吉顼随武则天游园,趁机进谏,使认为来俊臣有功于国而犹豫不决的武后终下决心,下令处斩来俊臣。
B.吉顼临时受命,不贪军功。吉顼受命任相州刺史抵御突厥,将招募士兵的功劳归于太子,回朝如实汇报,盛赞太子,被武氏诸王憎恨。
C.吉顼深谋远虑,力劝二张。在吉顼的劝谏下,易之认为他的话很正确,便趁机会奏请立储,使武则天下定决心立下太子人选。
D.吉顼抑武拥唐,忠心可鉴。吉顼因弟弟冒犯欺骗官员被贬出朝廷,临行却依然以佛道相争为喻进谏皇帝,试图削弱武氏诸王的势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顼还言状,后曰:“人心若是邪?卿可为群臣道之。”顼诵语于朝,诸武恶之。
(2)泣曰:“臣去国,无复再谒,愿有所言。然病棘,请须臾间。”
5.结合文章,谈谈吉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023-04-0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合川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材雄称。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俄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师次鄯州,议所向。君集曰:“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世封功臣,授陈州刺史,更封陈;群臣不愿封,进吏部尚书。君集本以行伍奋,不知学;后贵,益自喜,好书。及典选,分明课最,有誉于时。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高昌王麴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碛卤二千里无水草,冬风裂肌,夏风如焚,行贾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君集次碛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袭位。进营柳谷,候骑言国方葬死君,诸将请袭之。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龚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间,非问罪也。”于是鼓而前。贼婴城自守,遣谕之,不下。乃刊木塞堑,引撞车毁其堞,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初,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约,有急相援。及是,欲谷设益惧,西走,智盛失援,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纪功还。

(《新唐书》列传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B.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C.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D.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因将帅出征时住营帐,故名。后也借指将帅,亦可泛指衙署。
B.诏,即诏令,指皇帝发布的公文,民间称为“圣旨”。其义与“敕”“谕”“诰命”等相近。
C.行伍,代指军队。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的“行伍”所指相同。
D.刻石纪功,古时将领出征获胜后,会在山中石头上刻字以记功绩。窦宪就曾刻石燕然,记功而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君集跟随秦王李世民立下军功,又参与铲除太子的事情,帮助李世民顺利登基,因此受到封赏。
B.征讨吐谷浑之后,朝廷意欲封赏君集为陈国公,因群臣拒封而作罢,后太宗升任他作了吏部尚书。
C.侯君集不赞同属下趁高昌国君新亡之时进攻高昌建议,否则有趁人之危之嫌,不合兴师问罪的原则。
D.侯君集不仅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心理战术,还成功联合西突厥形成夹击之势,最终迫使高昌王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2)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
5.侯君集在攻讨吐谷浑和高昌时的策略主张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3-2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泌,字长源,七岁知为文。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有员俶者,九岁升坐,词辨注射,坐人皆屈。帝异之,因问:“童子岂有类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驰召之。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动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

及长,博学,善治《》,常游嵩、华、终南间。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秦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家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

泌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

(选自《新唐书·李泌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
B.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
C.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
D.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指宫中,又称禁内。宫禁,指帝王、后妃所居的宫苑,因严禁随便出入得名。
B.注射,倾泻,文中比喻文词流畅。现在指用注射器把液体药剂输送到机体内。
C.《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五经”之一。
D.山人,山居者,多指隐士,也指掌管山林的官员,文中指不愿为官的高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泌年少聪慧多智。言辞流畅,通过员俶推荐被皇帝召见,皇帝出题考验他的才华,给予他赏赐。
B.李泌正直不阿。直言劝告张九龄要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因赋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被放逐。
C.李泌博学多才。他擅长研究《易经》,常游历名山。肃宗在灵武即位,想要授予他官职,李泌坚决推辞。
D.李泌善于进谏。肃宗想报复李林甫,李泌认为天子应该心胸宽广,劝告天子要考虑太上皇和天下民心。
4.文言句子翻译。
(1)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李泌虽喜谈黄老之说,但他几度入朝,请简要概述李泌的从政经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2.下列对文本中画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弹劾时用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与“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 “所以”语义不同。
D.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B.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D.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注】①归:一说“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时序,仲春时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游园、踏青。
B.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帷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
D.全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读后余音袅袅,代表了欧阳修词作中清新、深婉的一面。
2.前人论此词,认为结尾句“画堂双燕归”将主人公踏青时的心情“略予点泄”,对此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节选自《新唐书》)

材料二:

上校猎城南,太子、秦、齐王皆从,上命三子驰射角胜。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顾谓宇文士及曰:“彼欲以此见杀,死生有命,庸何伤乎!”建成闻之,因令妃嫔谱之于上曰:“秦王自言,我有天命,岂有浪死!”上大怒,召世民入,责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会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劳勉世民,命之冠带,与谋突厥。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元吉密请杀秦王曰:“但应速杀,何患无辞!”

房玄龄、长孙无忌与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庚申,世民伏兵于玄武门。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八月,诏传位于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
B.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
C.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
D.建成有胡马/肥壮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马甚骏/弟善骑/试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马蹶/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马起复/乘之如是者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帝王的庙号,这里指李渊。“太祖”则是对历代开国皇帝的尊称。
B.甲子,古代以干支搭配纪年、纪月、纪日或纪时,文中指八月甲子日这一天。
C.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又名龟蛇,指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
D.宿卫,古时指在皇宫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的人,现在一般指保卫、守护。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建成捏造事实,诬告兄弟。他歪曲李世民的言论,派人向李渊进谗言中伤李世民,成功离间了李渊和李世民。
B.李世民娴于军务,受到重用。每当外寇入侵或发生叛乱,他都被委以重任,率军征战,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
C.李元吉用心狠毒,事败身死。他参与了谋害李世民的行动,劝谏李建成杀死李世民,最终为尉迟敬德所杀。
D.李世民屡遭冤害,伏兵弑兄。他被太子李建成忌恨,甚至被下毒谋害,最终伏兵玄武门击杀兄长,夺取了权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2)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5.对于“玄武门之变”这一历史事件,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记录史实时,立场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愈丛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酒,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赋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亚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调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2.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4.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肃宗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崔旰等乱,前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甫若抵罪,言者路   ②余音袅袅,不如缕
B.①往依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C.①武世旧                    ②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①县令舟迎之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在古代“名”与“字”是不相同的,“名”一般是长辈取,而“字”则必须是成年后由自己取,如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都是如此。
B.飨庙:飨,通“享”,指请人受用;庙,供奉祖先的房屋。飨庙,是指帝王祭祖庙。
C.“肃宗”与文中的“玄宗”都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古代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大历”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的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积极入世,忠于朝廷。虽然考进士未中,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杜甫仕途坎坷,一生穷困。他入仕极为不顺,参加进士考试落榜;长期不能维持生活,漂泊异乡,常常寄食于人。
C.杜甫忠于君主,渴望得用。“安史之乱”时,他避难于三川;至德二年,他逃到凤翔,拜见唐玄宗,被授予官职。
D.杜甫才华横溢,深得后世推崇。杜甫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让后人颇为受益,韩愈认为其诗可以和李白并驾齐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从全文来看,杜甫的死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俭,字士廉。敏惠有度量,状貌若画,观书一见辄诵,敏于占对。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皆宿臣显重,与为忘年友,繇是有名。斛斯政奔高丽,坐与善,贬为朱鸢主簿,以母老不可居瘴疠地,乃留妻鲜于奉养而行。会世大乱,京师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司法书佐。时钦州俚帅宁长真以兵侵交趾,和惧,欲出迎,士廉曰:“长真兵虽多,县军远客,势不得久,城中胜兵尚可战,奈何受制于人?”和因命为行军司马,逆击破之。进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人畏鬼而恶疾,虽父母病皆委去,望舍投饵哺之,昆弟不相假财。士廉为设条教,辩告督励,风俗翕然为变。又引诸生讲授经艺,学校复兴。秦时李冰导汶江水灌田,濒水者顷千金,民相侵冒。士廉附故渠,厮引旁出,以广溉道,人以富饶。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州,人地无不当者。帝伐高丽,皇太子监国驻定州,又摄太傅,同掌机务。太子令曰:“寡人资公训道,而比听政,据桉对公,情所未安,所司宜别设桉奉太傅。”士廉固辞。还至并州,有疾,帝即所舍问之。贞观二十一年疾甚,帝幸其第,为流涕,卒年七十一。又欲临吊,房玄龄以帝饵金石,谏不宜近丧。帝曰:“朕有旧故姻戚之重,君臣之分,卿置勿言。”即从数百骑出。长孙无忌伏马前,陈士廉遗言,乞不临丧。帝犹不许,无忌至流涕,乃还入东苑,南向哭。诏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文献,陪葬昭陵。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及遗令,墓不得它藏,惟置衣一袭与平生所好书,示先王典训可用终始者。

(节选《新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
B.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
C.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
D.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官名。主,掌管;簿,文书、档案。主簿即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经艺,儒家经书的统称,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经传”意义相同。
D.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其间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俭少有才学,声名显赫。他年少时过目成诵,敏于对答;一些位高势重之臣与他结为忘年之交,他因此声名显扬。
B.高俭善断形势,临危不乱。宁长真入侵,他认为敌兵虽多,但孤军深入,势难持久,不足为惧,最终果然击败了敌军。
C.高俭理政有方,措施得力。他带领诸生讲授经艺,复兴教育,易风移俗;他沿着旧渠新开土地,扩宽渠道,当地百姓因此受益。
D.高俭为君解难,深得器重。太宗讨伐高丽时,他暂代太傅,与太子一同掌管机要事务;他病重期间,太宗亲临探望并为之流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廉为设条教,辩告督励,风俗翕然为变。
(2)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州,人地无不当者。
5.在文段中,作者是如何刻画高俭这一人物的?
2021-11-16更新 | 30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调研语文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