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由吾不学,无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阿越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吾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汝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吾耳。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吾在世虽乏德业,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帷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己切身,岂复关吾邪?鬼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矣。

选自王僧虔的《诫子书》

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的《诫子书》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 人居世,忽去便过。

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

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

选自王修的《诫子书》

【注】①重华:虞舜的名。②放勋:帝尧的名。③阿越:百越子弟。④马、郑:指马融和郑玄,才高博洽,为世名儒。⑤王郎:王羲之,是王僧虔的曾祖父。传说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的草隶为古今之冠。琅琊王氏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王家除了王羲之外,王僧虔和《诫子书》中提到的王志都是著名书法家。⑥王修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贤士。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忽自课            谪:谴责
B.失之后               荫:庇佑
C.人之性因物则     迁:迁居
D.所汝等也            恃:依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吾不学,无为训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区区不能废远
B.况吾不能汝荫 / 国以礼,其言不让
C.晦,所以蓄用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人居世,忽去便过 /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B.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C.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D.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4.下列文中出现文化常识和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的“重华”、“放勋”和文三的“禹”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贤明的部落首领。
B.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五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立境,即三十岁。
C.“精藏于晦则明”中“晦”是“昏暗不明”,意同成语“韬光养晦”中的“晦”。
D.“玉不琢不成器”出自《礼记·学记》,比喻人不经过培养教育,就不能成材。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验,在作者生活的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具有积极意义。
B.文二将诫子内容提升到“修身治人之术”高度,这是欧阳修的自身经历和人生体悟。
C.在王修的《诫子书》中,作者首先是以理服人,说到自己“恨恨不乐”“我实老矣”。
D.三位父亲对儿子要求不同,但三篇《诫子书》都提到“学习”或“读书”的重要性。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
(2)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3)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
7.同样是饱含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三篇《诫子书》的劝诫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请分别概括。
2024-04-05更新 | 31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暗含诗人山居落寞的情怀。
B.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生动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觉察到的早春描绘出来。
C.诗人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新年的热闹更让他感伤成疾。
D.诗歌冠以“戏”字,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似游戏文字,意脉却含蓄绵密。
2.诗人借“未见花”等日常小事生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材料二: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任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已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等每退A自西阁B即私相C告言D以E陛下F圣明G必喜H贽议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指轻视、看轻,与《报任安书》中“或轻于鸿毛”的“轻”意思不同。
B.恤,指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C.格,指纠正,与成语“别具一格”“格格不入”“格杀勿论”中的“格”意思不同。
D.区区,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在唐德宗避乱于奉天时,得到皇帝倚重,他认为面对叛贼遍布天下的现状,德宗应责备自己,反省悔过,进而感化人心。
B.唐德宗想封赏“试官”之位给一个进献瓜果的人,并说这只是一个虚名,但陆贽坚持认为应使爵位贵重,不要轻易授予爵位。
C.苏轼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胜过张良,论辩、谋术胜过贾谊,如果他的进言能被皇帝完全采纳,则贞观之治的盛世将会再现。
D.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意义非凡,希望皇帝能把整理校对后的陆贽奏议放在座位边,反复熟读,这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2)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5.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陆贽“但其不幸,仕不遇时”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胥闻A越王勾B践服诚C行仁D听E谏F进G贤士H是人不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再拜,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用法相同。
C.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不同。
D.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全部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5.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释]①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沿水路前往贬所,夜泊岳阳城外,作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卧闻”二字显得悠然自得,而日暮钟声则激起漂泊城下,闲卧舟中的诗人心中的涟漪。
B.“夜深江月弄清辉”使用拟人手法写出江月皎洁,“水上人歌月下归”写伴着渔歌,舟子趁着明月归去。
C.诗人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以江面的歌声听不尽和轻舟疾行如飞的动态意象,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D.此诗句句写景,画面有声有色,虚实结合,语句平易流畅;景中有缕缕情思,情感直白而富于变化。
(2)此诗“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怀慎,滑州人。怀慎在童卯已不凡,父友监察御史韩思彦叹曰:此儿器不可量!及长,第进士,神龙中,迁侍御史。中宗谒武后上阳宫,后诏帝十日一朝。怀慎谏曰:愚人万有一犯属车之尘,虽罪之何及。臣愚谓宜遵内朝以奉温清,无烦出入不省。迁右御史台中丞。上疏陈时政曰:臣请都督、刺史、上佐、畿令任未四考,不得迁。若治有尤异,玺书慰勉,须公卿阙,则擢之以励能者。其不职或贪暴,免归田里,以明赏罚之信。臣请才堪牧宰,并以迁授,使宣力四方,责以治状,有老病若不任职者,一废之,使贤不肖确然殊贯,臣请肯以赃论废者,削迹不数十年,不赐收齿。疏奏,不报。迁黄门侍郎。与魏知古分领东都选。开元三年,改黄门监。薛王舅王仙童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怀慎与姚崇执奏:仙童罪状明甚,若御史可疑,则它人何可信?由是狱决。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又兼吏部尚书,以疾乞骸骨,许之。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成。遗言荐宋璟、李朝隐、卢从愿,帝悼叹之。怀慎清俭不营产,服器无金玉文绮之饰,虽贵而妻子犹寒饥,所得禄赐,于故人亲戚无所惜,随散辄尽。赴东都掌远,奉身之具,止一布囊。既属疾,宋璟、卢从愿候之,会风雨至,举席自障。临别,执二人手曰:上求治切,然享国久,稍倦于勤,将有憸人乘间而进矣。公第志之!及治丧,家无留储。帝时将东都,四门博士张晏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门博士张晏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
B.四门博士张晏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
C.四门博士张晏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
D.四门博士张晏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
2.对下列各词词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论》中“暴霜露,斩荆棘”的“暴”与文中“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的“暴”含义相同。
B.《过秦论》中“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的“享国”与文中“然享国久,稍倦于勤”的“享国”含义相同。
C.《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与文中“帝时将幸东都”的“幸”含义相同。
D.《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与文中“臣愚谓宜遵内朝以奉温清,无烦出入”的“出入”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怀慎犯颜直谏,不被听从。武后下招让中宗十日朝见一次,卢怀慎认为中宗应该把武后接到内朝以尽孝养之情,既尽孝道,又保安全,但中宗不听从。
B.庐怀慎明察于人,优虑君主。他认为皇有治好天下的心思,但因在位久而渐趋懈怠。他担心有险恶小人趁机上位,所以提醒宋璟和卢从愿予以注意。
C.卢怀慎清正廉洁,自奉俭薄。他到东都担任高官时,只有一布囊随身。他没有什么家产,衣服、器物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妻子儿女常寒冷饥饿。
D.卢怀慎不畏权贵,坚持真理。薛王的舅舅王仙童侵害百姓,被御史弹劾,皇帝要求复核,卢怀慎联合姚崇坚决反对,这才定了王仙童的罪,予以制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既属疾,宋璟、卢从愿候之,会风雨至,举席自障。
5.“伴食宰相”是什么意思?卢怀慎为什么会被冠以这种称呼?
8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攀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入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开头两句的“俗”指世俗(官场)生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生活,“本”强调本性与世俗间的矛盾与冲突。
B.陶诗“户庭”两句的“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结句照应诗题,直接抒发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C.欧诗开篇交代春天农夫们忙碌的生活情状。“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天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
D.欧诗“田家”两句自问自答,点出了归田之乐。结尾遥想自己远离官场种田垂钓的悠闲自得,照应了读中的“归田”一字。
2.有评论认为欧诗“鸣鸠”四句写景精妙,与陶诗“暧暧”四句的技法暗合而各得其妙。请简析两诗上述的四句诗在技法与意境上的不同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______________越女采莲秋水畔

(宋)欧阳修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注】①钏: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②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
1.本词的词牌名是(       
A.蝶恋花B.沁园春C.虞美人D.鹊桥仙
2.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暗露双金钏”写越女采莲时悄悄露出玉腕上的金钏,勤劳使采莲生活富足。
B.“照影摘花花似面”刻画了景物映衬下人的采莲女的娇艳容貌。
C.“雾重烟轻”具体描绘了暮色苍茫、炊烟袅袅的美景。
D.“离愁引著江南岸”抒发采莲女思念家乡的离情别绪。
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最后部分引入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有人认为也可以用欧阳修这首词中的采莲景象替换,你同意吗?请阐释理由。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荷塘月色》)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泌,字长源,七岁知为文。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有员俶者,九岁升坐,词辨注射,坐人皆屈。帝异之,因问:“童子岂有类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驰召之。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动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

及长,博学,善治《》,常游嵩、华、终南间。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秦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家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

泌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

(选自《新唐书·李泌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
B.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
C.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
D.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指宫中,又称禁内。宫禁,指帝王、后妃所居的宫苑,因严禁随便出入得名。
B.注射,倾泻,文中比喻文词流畅。现在指用注射器把液体药剂输送到机体内。
C.《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五经”之一。
D.山人,山居者,多指隐士,也指掌管山林的官员,文中指不愿为官的高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泌年少聪慧多智。言辞流畅,通过员俶推荐被皇帝召见,皇帝出题考验他的才华,给予他赏赐。
B.李泌正直不阿。直言劝告张九龄要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因赋诗讥讽杨国忠、安禄山等,被放逐。
C.李泌博学多才。他擅长研究《易经》,常游历名山。肃宗在灵武即位,想要授予他官职,李泌坚决推辞。
D.李泌善于进谏。肃宗想报复李林甫,李泌认为天子应该心胸宽广,劝告天子要考虑太上皇和天下民心。
4.文言句子翻译。
(1)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李泌虽喜谈黄老之说,但他几度入朝,请简要概述李泌的从政经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