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于頔入朝,悉以歌舞人内禁中,或言普宁公主取以献,皆頔嬖爱。居易以为不如归之,无令頔得归曲天子。奏凡十余上,益知名。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知制诰。穆宗好畋游,献《续虞人箴》以讽。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别抉摩,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B.居易虽进忠,不见听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B.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C.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D.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此外还有“十二天干十地支”干支纪年法。
B.“阴阳”,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C.所谓“中国”,是星占学分野概念里的“中国”,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D.黄钟、大吕属于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后世多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2)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文中评价白居易“其贤哉”。请依据节选内容,概括分析哪些方面体现了白居易的“贤”。
2022-01-2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皇帝世民,高祖次子也。方四岁,有书生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其年几,必能济世安民。”高祖乃名之曰世民。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虏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突厥候骑果驰告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太宗有大志,知隋必亡,乃结纳豪杰。高祖起兵,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唐兵攻长安,遂克之。武德元年,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杲将宗罗喉击实太宗率兵出其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呆乃出降,献捷太庙,拜右武候大将军。五年正月,讨刘黑阔于洺州。黑阔死降,已而复反。高祖怒,命太子建成取山东男子十五以上悉坑之。太宗切谏,以为不可,遂已。及取天下,太宗功益高,而高祖屡许以为太子。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大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节选自《新唐书·太宗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杲将宗罗喉击实/太宗率兵出其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
B.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杲将宗罗喉击实太宗/率兵出其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
C.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杲将宗罗喉击实太宗/率兵出其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
D.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已而举死/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太宗乃遣行军总管梁实栅浅水原/仁杲将宗罗喉击实/太宗率兵出其后/罗喉败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唐太宗的名字,封建时代不可直接说出或写出尊长的名字,所以用“讳”代指他们的名字。
B.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所以“冠”可以表示男子成年或满二十岁。
C.秦王,是李世民的官职。隋唐时期的地方官职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等,李世民曾任秦王。
D.太庙,是我国封建时代帝王供奉祖先的宫庙。文中的“太庙”指的是供奉李唐宗室祖先的庙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李世民天赋异禀,幼时受到称赞。他四岁时,有位书生就说他禀赋不凡,将来必定能济世安民,唐高祖因此给他起名为“世民”。
B.李世民善于用兵,献计解救炀帝。他应隋炀帝招募,率众大张旗鼓向雁门关进军,迫使突厥军队撤退,解救了被围困的隋炀帝。
C.李世民胸有大志,善于审时度势。高祖起兵后,在将至霍邑时遇阻,欲退回太原,李世民极力说服高祖继续进军,最终夺取了天下。
D.李世民处事冷静,反对滥杀无辜。刘黑闼降而复反,唐高祖要坑杀山东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李世民认为不妥,最终没有实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
(2)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昼见旌旗,夜闻征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
2021-01-23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盘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终自驾,归去颖东①田。


【注】①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欧阳修曾约梅圣俞买田于颍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诗人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心情。
B.颈联承诗歌的第二句,回答了心绪黯然的原因:万钱虽多,但无法养活自己与家人。
C.尾联写诗人终当驾着鹿车到颍东去隐居,表达了诗人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
D.“实而有条理”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就像吐丝为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章法严谨,丝尽茧成。
2.颔联是写景佳句,请简要赏析。
4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任滁州太守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作者凭高怀古之思。
B.颔联中“山争出”着一“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
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
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
2.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20-01-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徙居京兆。七岁知为文。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

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上皇(玄宗)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

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纵横大言,时时谠议,能寤移人主。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贞元五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傅。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六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
B.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
C.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
D.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还以黔首、白丁、氓隶、闾左、黎庶等称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西汉皇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也用“东宫”称皇太后。
D.侯,是一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古代按照等级位列依次有王、公、伯、侯、子、男六种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泌才华横溢,深得玄宗喜爱。他年少时用棋局的“方圆动静”来比喻行仁义、用智慧、施展才能和功成名就,被赞为奇童,玄宗说他拥有超过了身份的神采气质。
B.李泌正直清醒,博得张九龄青睐。他在张九龄派人去请萧诚时不假思索地劝张九龄,作为耿直的宰相不要喜欢献媚的人,张九龄听后马上改容,昵称他为“小友”。
C.李泌淡泊名利,以国事为重。他在肃宗即位时主动来拜见,陈述治理天下所以有成有败的道理。肃宗听后很喜欢,想给他官做,他坚决推辞,只愿以宾客身份相随。
D.李泌远见卓识,说服了肃宗。他在肃宗打算掘墓焚尸以泄对李林甫的怨恨时,劝肃宗要向天下显示自己的气量宽宏,不要让玄宗心生惭愧,此言令肃宗感激涕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
(2)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纵横大言,时时谠议,能寤移人主。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文中的“天宝”“元和”都是年号。
C.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如天子死曰崩(驾崩、山陵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为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有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口诏、手诏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1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在贺知章的推荐下,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得以步入仕途,在朝中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惜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人奔赴河南,路过寻阳,释放了李白,并聘任他担任行军参谋,李白不久辞职。代宗时,李白又担任左拾遗一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
2019-04-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鷟,字文成,早惠绝伦,调露初,登进士第。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见所对,称天下无双。荐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初,为颜真卿叹赏。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诏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以母老辞不就。丧除,礼部侍郎于邵以闻,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时颜真卿奉使淮西为李希烈①所拘,荐疏奏曰;“真卿受命之后,不宿于家,亲党不遑告别,介副不及陈请,孱僮单骑,即日载驰。真卿逮事四朝,为国元老,忠直孝友,羽仪王室。行年八十,拘囚环堵之间,顾眄钩戟之下,不知悲翁何以堪此!……”卢杞②持之,不报。朱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京师平,擢左拾遗。诏复用杞为刺史,荐与陈京、赵需等论杞奸恶倾覆不当用,入对挺确,德宗纳之。

贞元元年,帝亲郊。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旧章。刑部尚书关播持节送成安公主于回纥,以荐为判官。还,迁工部员外郎。久之,擢谏议大夫,复为史馆修撰。

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延龄必欲以罪斥废之。会遣使册回鹘毘伽怀信可汗,使荐至回鹘。还为监。吐蕃赞普死,擢荐工部待郎,为吊祭使。荐占对详辩。三使绝域。反次赤岭,被病卒,年六十一,吐蕃传其柩以归。顺宗立,讯至,赠礼部尚书,谥曰宪。荐自拾遗至待郎,凡二十年,常兼史馆修撰,所著书百余篇。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后公然反唐。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拒降,终被缢死。②卢杞,唐朝宰相、奸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
B.荐将硫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
C.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
D.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他的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B.“亲郊”指帝王亲自到郊外祀祭天地。“三岁一亲郊”的制度肇端于秦,宋代趋于稳定。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后经常用来指文人保持节操。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如诸葛亮谥“忠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荐的祖父张鷟,早惠绝伦,进士考试的对答,被称天下无双。张荐也聪敏有才,通晓《左传》等,李涵曾上表推荐说其才可任史官。
B.颜真卿出使被拘,张荐仗义上琉,陈说真卿是四朝元老,品德高尚,年近八十,遭囚受辱,企望皇帝施以援手,奏疏却被卢杞扣压。
C.朱泚反叛平定之后,张荐被提拔为左拾遗,他与陈京等人论说卢杞奸诈邪恶反复无常,入朝应对坚定确切,阻止了德宗对卢杞的任用。
D.一去送回纥公主返乡,再去传旨册封回鹘可汗,三去吊祭吐蕃赞普,张荐多次出使,与西北民族斗智斗勇,赢得了朝廷与异族的敬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党不遑告别,介副不及陈请,孱僮单骑,即日载驰。
(2)反次赤岭,被病卒,年六十一,吐蕃传其柩以归。
2019-03-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14-15高三·贵州安顺·期末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境。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2.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 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D.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2016-11-18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