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兵势。渊从之,自手启,卑辞厚礼,始毕可汗。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唐公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慨。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已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慰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几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B.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C.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D.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其士马以兵势          增加
B.自手启                       成为
C.始毕可汗                    赠送
D.亦不窃者                    责备
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
B.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C.甲申,是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从文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和可汗交往时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他依然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谨慎地应对着复杂局势。
B.李渊之子李建成、李世民兄弟行兵作战仁义为怀,他们从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其余不杀一人。
C.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吸引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在壮大军事力量之后,他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通称军士们为义士。
D.李渊看到了胡人贪婪,预计胡人会不断送马前来交易,他担心义士们将来买不起马匹,于是就同意他们用私钱买下胡马。
5.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
2024-01-28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议事不合          每:每次。
B.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书信)往来。
C.贷息钱,事也       鄙:卑鄙。
D.乃与不及之患       均:平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B.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C.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D.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信中“区区”“某”“窃”,都是表自称的谦辞,运用它们能体现写信者的教养。
B.“终必不蒙见察”“百姓之不见保”的“见”字表被动,与“冀君实或见恕”的“见”不同。
C.“与王介甫书”意为“写给王安石的信”,古人还常用“鸿雁”“尺素”“锦书”代指书信。
D.“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的“用心”有费心、专心之意,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明知会遭受众人怨恨非议,依然力行改革,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魄力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
B.面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汹汹言论,王安石借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怕非议坚持改革的决心。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智慧和德行超出了一般人,使得世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最终必然导致变法失败。
D.王安石与司马光所持政见不同,以书信往来展开辩驳,但言辞恳切,只谈公事,不泄私愤,展现两人坦荡的胸襟。
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贞观七年,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①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 ①魏公:李密。 ②隐太子;指李建成。 ③秦王:指李世民。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来营缮                                微:渐渐
B.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            属:嘱托
C.今秋大                                   稔:庄稼成熟
D.不早自,则大事去矣                      图:谋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未安邪                                忽魂悸魄动
B.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早自图, 大事去矣                      他植者不然
D.隐太子引洗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下面不能体现唐太宗做到这一点的一项是(     
A.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B.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C.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D.王器其直,无恨意。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魏征给李勣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勣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李勣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②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7.魏征不但敢于直言进谏,而且富有远见,请根据第二段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他有远见的事情。
2023-01-28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表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齐、楚之亲/从:同“纵”,合纵
B.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慰问
C.不若阴合而绝于齐/阳:表面上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来:招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B.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C.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D.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利令智昏,与齐国绝交;楚与秦在丹阳交战,大败,韩、魏趁机攻楚,楚国失去汉中。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尽管张仪能屈能伸,能顺利分化齐、楚,但《孟子》认为正道直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
2022-03-1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贶(kuà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
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2)赏析诗歌的第二联。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2022-03-07更新 | 383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①,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②’,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资治通鉴》138卷)

(注解)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②虎变: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太常卿王谌       筮:占卜
B.卒一万             弊:疲惫
C.夫亦何             伤:伤害
D.谓之曰             逆:迎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主平城地寒             申之孝悌之义
B.顺乎天应乎人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C.朕欲此迁宅中原             不如而善遇之
D.今当更与卿论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B.①群臣莫敢言             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
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
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7.孝文帝为什么迁都?采用的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述。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一)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光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春暖,伏维机政余裕,台侯万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才,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交往)也。虽愧多闻,至于直、凉,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则固不敢为也。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出、处、语、嘿,安可同也?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

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问矣,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夫从谏纳善,不独人君为美也,于人臣亦然。昔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或谓子产毁乡校,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介辅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已,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

《诗》云:周爰咨谋。介甫得光书,倘未赐弃掷,幸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不可以示谄谀之人,必不肯以光言为然也。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或龃龉可憎,及失势之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诫有顺适之快,一旦夫势,必有卖介前以自售者矣。有介前将何择焉?……不宣。光惶恐再拜。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有删节)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仅仅
B.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度:考虑
C.名之施四远             令:让,使
D.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       幸:希望
2.下列各项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议事每不合       昔王子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
B.至于怨诽       自古人臣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
C.膏泽斯民       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
D.上欲变此       自以为我之所见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B.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C.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D.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安石变法周年之际,司马光写了《与王介甫书》这封长信给王安石,对变法多所指责。其言论偏于保守,但亦有切中时弊之论。
B.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相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猜疑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D.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行文刚而柔,直而婉,重波迭浪,层层推进,宛转中自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则多用短句,句式整齐,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增强了辩驳气势。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向俗自媚于众为善
(2)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
2021-07-02更新 | 34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各题。

(甲)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子逆,兄友两弟傲,夫义而妇陵,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与其不逊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有删改)

(乙)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训经示康》,有删改)

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奢则不逊,俭则                            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
B.俯仰命益,如此者                           后秦击赵者
C.以十五钱为                                     六国互丧,赂秦耶
D.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       而夕设版焉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远罪丰家”的“丰”相同的一项是(       
A.成以其小,B.人君当神器之
C.李牧连D.铛玉石,金块珠砾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父慈子逆                           度义后动
B.夫义而妇陵,天之凶民       曰;不吾知也
C.人莫                              虽董以言行
D.聊举数人训汝                    日削月割,趋于亡
4.甲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B.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C.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D.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齐/可矣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应提倡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乙文引用孔子的话,则既揭示了论点“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
B.甲文用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让人分别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贪婪与吝啬。
C.乙文用正考父、季文子、管仲、石崇等人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论证“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
D.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家训,材料率富,都采用了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内蕴深厚,但两文叙议侧重点有别,文字风格迥异。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2021-07-01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 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 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 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赵襄子) :“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节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子桓子之跗             履:踩
B.君子才以为善             挟:怀有
C.夫德者人之所             严:严厉
D.苟能于才德之分          审: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唇亡齿寒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二子潜与张孟谈约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             而君幸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D.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B.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C.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D.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是智伯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②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
⑤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⑥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2)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7.请阐述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几类?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与其不逊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有删改)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锺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练,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鳟知其及祸;及成,果以富得罪出亡。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臭,不可遍,聊举数人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训俭示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奢则不逊,俭则                       固:鄙陋,寒酸
B.俯仰命益,如此者                    再:再次
C.远罪                                     丰:使……足
D.不可遍                                     数:列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父慈子逆                                 风飘飘吹衣
B.君子寡欲则不役                  不拘时,学于余
C.人莫                                     外无期功强近
D.聊举数人训汝                           秦亦不城予赵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B.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C.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D.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4.下列句子全都是司马光崇尚俭约原因的一组是(     )
①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②俭,德之共也
③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④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⑤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⑥以约失之者,鲜矣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应提倡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第二则材料引用孔子的话,则既揭示了论点“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
B.第一则材料用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让人分别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贪婪与吝啬。
C.第二则材料用正考父、季文子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以俭立名的道理,用管仲、公叔文子、石崇、寇莱公之例来论证“以侈自败”的道理。
D.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家训,材料丰富,都采用了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内蕴深厚,但两文叙议侧重点有别,文字风格迥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2)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两则家训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2021-01-19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七所重点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