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他日,适之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适之既失恩,韦坚失权,益相亲密,林甫愈恶之。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恐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而坚,又太子之妃兄也。皇甫惟明尝为忠王友,时破吐蕃,入献捷,见林甫专权,意颇不平。时因见上,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会正月夜,太子出游,与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林甫因奏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坚、惟明下狱,林甫使慎矜与御史中丞珙、京兆府法曹吉温共鞠之。上亦疑坚与惟明有谋,而不显其罪。葵酉,下制责坚以干进不已,贬缙云太守,惟明以离间君臣,贬播川太守,仍别下制戒百官。夏四月,韦坚等既贬,左相李适之,自求散地。庚寅,以适之为太子少保,罢政事。其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客畏李林甫,竟日无一人敢往者。以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同平章事。希烈,宋州人,以讲《老》、《庄》得进,专用神仙符瑞取媚于上。李林甫以希烈为上所爱,且柔佞易制,故引以为相。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希烈但给唯诺。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巳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主书抱成案诣希烈书名而已。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B.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C.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D.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B.“因奏事”的“因”指乘机,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因”意思相同。
C.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与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意思相同。
D.癸酉,是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用来纪年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适之性格粗疏,思考问题不周全,在华山金矿的事上抢李林甫的功劳,惹皇帝生气。
B.李林甫当初不同意太子的册立,担心太子以后对自己不利,常有动摇太子地位的想法。
C.皇甫惟明在打败了吐蕃后,入朝廷进献捷报,看见李林甫独掌大权,心里感到很不平。
D.李林甫上奏说韦坚与皇甫惟明策划阴谋想共同拥立太子即位,皇帝也怀疑二人结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
(2)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
5.李适之的儿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为什么宾客们都不敢去?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B.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C.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D.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民/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周武王姬发,他联合众多部族讨伐暴君纣王,殷商大败,周朝建立。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项籍,即项羽,名籍,字羽,勇猛好武,自称西楚霸王,最终为刘邦所败。
D.阳,原与日光向背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水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在楚国军队多次侵扰使自己军队粮食缺乏的情况下,召来郦食其商量对策,想要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引用古事来进行回答。
B.汉王准备刻制玺印让郦食其带去六国,在郦食其出发之前,汉王让人召来张良商议此事,把郦食其的话告诉了张良,张良明确反对。
C.张良列出历史与事实,从七个方面阐释了反对刻制玺印让郦食其带去六国的原因,其言正,其议论与说理透彻,关心国事一展无遗。
D.汉王在听了张良的意见后,吐出口中的餐饭,张口大骂郦食其是个浑书呆子,差点坏了大事,并且随即下令销毁了制作的那些王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
(2)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注】常愤广明以来中国日蹙,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会秦州民夷有诣大梁献策请恢复旧疆者,帝善之,纳其言。帝以大梁城中迫隘,夏,四月,乙卯,诏展外城,先立标帜,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以渐成之。

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令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荫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上欣然纳之。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

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太祖闻之怒,恐伤帝意,但徙美为濮州马步都虞候。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帝征伐四方,用度不乏,美之力也,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注】帝,后周世宗柴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B.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C.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D.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B.东作,古代指秋收生产,泛指农事。有时也用以指秋季作物。
C.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文中指盐铁、户部、度支。
D.朔,农历每月初一。古人以表示月亮盈亏的“晦朔弦望”等对应日期制定农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周世宗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所以在有人献上恢复旧有疆域的建议时,他欣然采纳。
B.王朴分析国家分裂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治理方法,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收揽人才。
C.世宗对张美量才为用,但因张美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对待。
D.为推进官府铸钱改革,后周世宗下令收缴民间的铜器、佛像,并制定了严厉的刑罚制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
(2)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
5.司马光由后周世宗的哪些事例对他做出了“仁”“明”的评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徵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B.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C.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D.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光禄勋平通侯杨恽与太仆戴长乐相失人有上书告长乐罪长乐疑恽教人告之亦上书告恽罪曰恽上书讼韩延寿,郎中丘常谓恽曰:‘闻君侯讼韩冯翊,当得活乎?’恽曰:‘事何容易,胫胫者未必全也!’又语长乐曰:‘正月以来,天阴不雨,此《春狱》所记,夏侯君所言。’事下廷尉。廷尉定国奏恽怨望,为妖恶言,大逆不道。上不恐加诛,有诏皆免恽、长乐为庶人。杨恽既失爵位,家居治产业,以财自娱。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与恽书,谏戒之,为言大臣废退,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恽,宰相子,有材能,少显朝廷,一朝以飚昧语言见废,内怀不服,报会宗书曰:“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 臣之得罪,已三免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酒后耳热,仰天拊而呼乌乌,其诗曰:‘田披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又恽兄子安平侯谭谓恽曰:侯罪薄,又有功,且复用!恽曰:有功何益!县官不足为尽力。谭曰:县官实然。盖司隶、韩冯翊[注]皆尽力吏也,俱坐事诛。会有日食之变, 驺马猥佐成上书告恽骄奢,不悔过。 日食之咎,此人所致。章下廷尉,按验,得所予会宗书,帝见而恶之。廷尉当恽大逆无道,要斩。

臣光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为丞相,于宋国为廷尉,而杨之死皆不厌众心,其为善政之累大矣!《周官》司寇之法,有议贤、议能。恽之刚直,可不谓贤乎! 然则虽有死罪,犹将宥之,况罪不足以死乎!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九》,有删改)

[注]盖司隶,指司隶校尉盖宽饶;韩冯翊,指左冯翊韩延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光禄勋平通侯杨恽与太仆戴长乐相A失B人C有上书D告长乐罪E长乐疑恽F教人告之G亦上书H告恽罪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西周以后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春秋时,其地位在士以下。
B.废退,同义复用,意为被罢免官职,和“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作息”的构词法不同。
C.既,指既然,与成语“既来之,则安之”中“既”字的含义相同。
D.缶,既可指一种大腹小口、两边有环用来盛酒或用来汲水的瓦器,也可指一种打击乐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于定国上奏参劾杨恽心怀怨望,恶言诽谤,大逆不道。汉宣帝不忍心杀人,下诏将杨恽等贬为平民。
B.孙会宗见杨恽治理产业过于张扬,写信劝告杨恽为人要低调,不要与宾客过多交往,是真心为杨恽着想。
C.杨恽在回复给孙会宗的信中,描写了自己被废为平民后的狂放恣意生活:煮羊、炖羔、喝酒,放声吟唱。
D.因为杨恽和杨谭对话时说了大逆不道的话语,加上名叫成的马夫头的上书控告,杨恽被判腰斩之罪
4.把文中磁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恽上书讼韩延寿,郎中丘常谓恽曰:“闻君侯讼韩冯翊,当得活乎?”
(2)县官实然。盖司隶、韩冯翊皆尽力吏也,俱坐事诛。
5.宣帝诛杨恽开历史上以文字罪人之先河,历来备受争议,请简要概括司马光对此案的看法及依据。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初,苏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制征税法颇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譬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之!”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简,隋主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颎参掌朝政。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帝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赐马二匹,钱十余万。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安定梁毗,以威兼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帝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威若逢乱世,南山四皓,岂易屈哉!”威尝言于帝曰:“臣先人每戒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帝深然之。

高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帝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帝曰:“苏威高蹈前朝,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命复位,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帝无不与之谋议,然后行之。故革命数年,天下称平。初,周、齐所铸钱凡四等,及民间私钱,名品甚众,轻重不等。隋主患之,更铸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每一千重四斤二两。悉禁古钱及私钱。置样于关;不如样者,没官销毁之。自是钱币始壹,民间便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初新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B.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C.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D.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卿,大理寺的最高长官;大理寺是官衙名,全国最高刑狱审理机关。
B.京兆尹,中国汉代官名,为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C.《孝经》,相传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
D.革命,指变革天命,古人认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更替朝代谓之革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在西魏时,制定的种收很重。他以张满的弓来比喻这个措施,期待能有后世君子将税收降下来。
B.苏威牢记父亲的教诲。奏请减免赋税徭役,尽量从轻从简,隋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C.隋文帝认为清河公杨素辩才无双,至于博古通今,辅助宣扬教化,苏威就远不能和他相比。
D.高颎想避开权势,上表请求辞职,让位给苏威。隋文帝想成全他的美名,允许解除他仆射的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
(2)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
5.隋初钱币有哪些乱象?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纠正?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材料二: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历数百年B宗主C天下D虽以晋楚E齐秦之强F不敢G加者H何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厌”词义相同。
B.爱,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词义相同。
C.改玉改行,古代贵族佩玉而行,玉声与步拍相应,更换佩玉意味着改变身份。
D.徒,仅仅、只,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的“徒”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位以后,提出想在自己去世后使用天子丧礼“隧”,正反映了材料二中“周道日衰,纲纪散坏”这一历史事实。
B.周襄王面对晋文公的“请隧”,没有因为对方功劳大而不顾国家礼法,而是有礼有节地加以拒绝,尽管言辞十分坚决,但是不许之意却非常婉转。
C.材料二举晋文公请隧于襄王的事例,证明周朝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仍能延续统治,是因为周王作为天子的名分还在,各诸侯不敢违背礼制。
D.材料二文末司马光评价三家分晋事件,认为周天子不但不能诛讨,反而升大夫为诸侯,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都不能坚守而全都废弃了,是自乱纲纪之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
(2)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5.晋文公对周襄王有匡扶危难之功,但请隧却是僭越之举。在此情形下,周襄王是如何一步一步拒绝晋文公,直到他不敢再请求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曰: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后魏之世,吏焚连理木,煮白雉而食之,岂足为至治乎!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

天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往年虽出宫人,窃闻太上皇宫及掖庭宫人,无用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致旱。上曰: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洒扫之馀,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简出之,前后所出三千馀人。

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壬申,以前司农卿窦静为夏州都督。静在司农,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九·贞观二年》)

材料二:

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上怒,命斩之于市,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馀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馀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B.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C.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D.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重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表,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子向皇帝陈述政务、提出请求和建议等。
B.己未,己为天干,未为地支,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此处“己未”是纪年。
C.古长城,秦始皇命令蒙恬所筑,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绵延万里,也称“万里长城”。
D.大理丞,即大理寺丞,唐时刑狱官,分管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不相信朝臣所说的“祥瑞”,他认为尧、舜时没有祥瑞但百姓生活富足,桀、纣时天降祥瑞但百姓愁苦怨怼,真正的祥瑞是得到人才。
B.李百药认为天干旱的原因是宫女过多,白白耗费衣物粮食,进而导致皇宫内阴气过重,并建议让宫女出宫另寻配偶。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C.对于一些朝臣提出的修复古长城的建议,唐太宗认为突厥的颉利可汗迟早要灭亡,他表示要扫清沙漠上的敌人,不用百姓去远方修筑城堡要塞。
D.在李好德案中,权万纪认为张蕴古按察结果与事实不符,因为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为相州刺史,蕴古为讨人情而纵容阿附李厚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简出之,前后所出三千馀人。
(2)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
5.唐太宗对刑狱的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梳理。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初,项王击齐,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军数千人行。汉之破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楚王由此怨布,楚使使者请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放未之击。汉王自下邑徙砀,遂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谒者随何进曰:“不审陛下所谓。”汉王曰:“孰能为我使九江,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随何曰:“臣请使之!”汉王使与二十人俱。五月,汉王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荥阳,汉军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博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必、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汉王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B.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C.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D.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老,古代掌教化之官。秦置乡三老,汉置县、郡三老,以帮助推行政令。
B.素服,指居丧或遭凶事时所穿戴的白色冠服,后也用来指日常所穿的便服。
C.谒者,官名。秦汉时期,谒者掌管接待宾客及赞礼,后世其职权有变化。
D.敖仓,秦时的重要粮仓。中原漕粮集中于此,再运往关中。也泛指各种仓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听从了三老董公关于以义帝被杀为由去讨伐大逆不道的项羽的劝告,率领将士为义帝发丧举哀,向各路诸侯发布讨伐项羽的公告。
B.项王攻打齐国和楚国的时候,黥布都以生病为借口不出兵相助,但项王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能依靠的只有黥布,打算亲近他并加以重用。
C.汉王从下邑转移到砀县驻扎,随后到了虞县,他对身边的随行官员感慨他们中没有可以共商天下大事的。随何主动请缨。担负出使重任。
D.汉王到达荥阳后。兵败溃散的队伍都会合到那里,萧何也征发关中不列人服役名册的老老少少,把他们全部送往荥阳,汉军于是又士气大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能为我使九江,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2)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必、甲为左右校时,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后既废,太子强意不自安。郅恽说太子曰: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不如辞位以奉养母氏。太子从之,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上不忍,迟回者数岁。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袁宏论曰: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今太子之德未亏于外,内宠既多,嫡子迁位,可谓失矣。然东海归藩,谦恭之心弥亮;明帝承统,友于之情愈笃;虽长幼易位,兴废不同,父子兄弟,至性无间。夫以三代之道处之,亦何以过乎!

帝以太子舅阴识守执金吾,阴兴为卫尉,皆辅导太子。识性忠厚,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厉左右焉。兴虽礼贤好施,而门无游侠,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俱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

上以沛国桓荣为议郎,使授太子经。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辨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歌击磬,尽日乃罢。帝使左中郎将汝南钟兴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赐兴爵关内侯。兴辞以无功,帝曰:生教训太子及诸王侯,非大功邪?兴曰:臣师少府丁恭。于是复封恭,而兴遂固辞不受。

秋季,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冀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东汉光武中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B.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C.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D.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国,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地方分封的王国。“藩”即篱笆、藩篱,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藩国的统治者被称为“藩王”。
B.沛国,地名。置于人名之前,表示人物的籍贯,是古代称呼人的一种方式。后文中“汝南钟兴”中“汝南”即钟兴的籍贯。
C.博士,古代的一种官职。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编撰的主要记录鲁国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写于宋代的《资治通鉴》的体例与之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光武帝犹豫数年还是改换了太子。袁宏既指出其过失,又称道其父子兄弟重情重义。
B.阴识虽为太子舅并守执金吾,但为人低调、忠厚,从不谈论国事,深得光武帝的敬重。
C.钟兴奉旨教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被赐关内侯,但他以己无功坚决推辞不受封。
D.马援征战四方,不觉辛劳,他认为男儿就应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不能病死在家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从之,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
(2)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
5.从文中看出,汉光武帝任用人才的首要标准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地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