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棱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逆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诩为飨A会B悉C贳其罪D使入贼E中F诱G令劫掠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管辖的地区。
B.太尉,秦汉设置的官职名称,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
C.庙堂,太庙的明堂,也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指朝廷。
D.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此处指官府。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建言献策,但因为他的建议推翻了大将军的意见,反而得罪了邓骘,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B.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请求赴任朝歌长,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气魄。
C.面对河内太守马棱的担忧,虞诩认为叛匪不懂得利用朝歌县有利的条件,不值得忧虑,并希望太守能给自己一定的权限。
D.虞诩设定等级招募勇士,设宴款待又赦免他们,并且巧用谋略抓获叛匪,朝歌县境内得以平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
(2)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5.对于是否放弃凉州一事,虞诩说“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句话表达了虞诩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2023-10-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赞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全,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刻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扬子《法言》:或问:楚败核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江东虽小A地B方C千里D众数十万E人F亦足G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指方向,与《过秦论》“非及乡时之士”的“乡”词义不同。
B.东,向东,“顺流而东也”的“东”也表示向东,两者用法相同。
C.亭长,官职名,职责是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监管停留旅客。
D.矜,指自骄、自傲,与成语“不矜名节”中的“矜”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为了突围,他命令骑兵向四方奔驰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面分三个地点会合。于是项羽就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都被杀得散乱后退。
B.楚军在不同地方会和,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之处,于是兵分三路,重新包围楚军,于是项王奔驰在汉军中,杀了数十上百个汉军士卒,仅放走两个骑兵。
C.项羽认为是上天要灭亡他,且无颜以对江东弟子,故不愿渡江,把爱马赠给亭长后,下马与汉军交战,杀死了几百个汉军士卒,自己也身受十余处伤。
D.司马迁既高度赞扬项羽,认为项羽的功业近古以来不曾有过;同时也批评项羽一味逞个人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身死东城时,还不知反省,却归咎于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5.在扬雄(扬子)看来,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3-10-24更新 | 33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3 . 阅读文本,完成小题。

①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②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 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③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停顿处的字母选出来。

初游【A】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符融一见【G】嗟异【H】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这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最初是汉代察举制度中的特举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
C.教化,出自《诗·周南·关雎序》中的“美教化,移风俗”,意为儒家所提倡的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俦”?请简要说明。
2023-10-2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自即位感疾,至是犹未全安。吕公著讲《论语》,帝为之动容。司马光因言帝可为民祈雨。丙午,祈雨于相国寺,士庶欢呼相庆。戊中,皇太后出手书付中书,还政。先是帝疾愈,自去年秋,即间日御前后殿视朝听政,两府每退朝,入内东门小殿覆奏太后如初。韩琦欲还政天子,而御宝在太后所;乃帝祈雨还,令御宝更不入太后阁。尝一日取十余事禀帝裁决,悉皆允当。琦退,与同列相贺,因谓曾公亮等曰:“昭陵建成,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上听断不倦如此,诚天下大庆。琦当于帘前先白太后。”于是琦诣东殿,奏曰:“前代如马、邓之贤,不免贪恋权势;今太后所为,诚马、邓所不及。”因再拜称贺,且言:“台谏亦有章疏乞太后还政,未审决取何日撤帘?”庚戌,帝始日御前后殿。御史中丞王畴上疏曰:“今陛下南向负扆以临群臣,原其本始,由皇太后拥翊顾复而然;而推避威福,能以国柄专归陛下,虽古之贤后,不能加也,请诏二府大臣讲求所以尊崇母后之礼。若朝廷严奉之体,与岁时朔望之仪,车服承卫之等威,百司供拟之制度,他时尊称之美号,外家延赏之恩典,凡称奉亲之意者,皆宜大章,则孝昭于天下矣。”帝从之。即日,诏中书、枢密院参议尊崇皇太后仪范以闻。辛亥,帝问执政:“积弊甚众,何以裁救?”富弼对曰:“须以渐厘改。”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又问前代宗室,弼对曰:“唐时名臣,多出宗室。”奎曰:“祖宗时宗室皆近亲,然初授止于殿直、侍禁、供奉官,不如今之过也。朝廷必为无穷计,当有所裁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B.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C.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D.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帝疾稍愈”的“稍”指渐渐,与《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意思相同。
B.御宝,即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权力的象征物;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C.因,“因帝祈雨”的“因”意为趁机,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不同。
D.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文中的“朔望”指重要的时间节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通过具体事务考查皇帝理政能力,看时机成熟后,就觐见太后请她撤帘还政。
B.皇太后不贪恋权势,爽快地将执政大权交还给皇帝,她的贤德是前代人物所不及的。
C.御史中丞王畴认为皇上应感恩太后的归政,建议给太后尊崇的礼仪,皇上答应了。
D.皇帝问及朝政上累积的弊病该如何补救时,富弼给的答复是循序渐进,慢慢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陵建成,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
(2)凡称奉亲之意者,皆宜大章,则孝昭于天下矣。
5.关于皇帝所问前代宗室的问题,两位臣子的见解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并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得乎?”

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君以无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荐可,章善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又不能入,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君安得之?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文公犹有忧色,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荆杀子玉,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卷八·尊贤》)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荆战A于邲B晋师败C绩D荀林父E将归F请死G景公H将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氏虽欲无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B.而,表示并列的连词,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中“而”的用法不同。
C.匡相,匡正辅助的意思,其中的“匡”与成语“一匡天下”中的“匡”意思相同。
D.南面,古代南面为尊位,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唐太宗的责问,封德彝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寻找贤人,没有找到贤人是由于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
B.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侧重于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赵简子与史黡的对话则侧重于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良臣。
C.齐桓公对待管仲的态度与范、中行氏对待贤才的态度不同,君王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或称霸,或灭亡。
D.士贞伯讲述晋文公胜仗后仍面露忧色,待楚国杀死子玉后才大喜的故事,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
5.根据材料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唐太宗、齐桓公和范、中行氏用人理念的不同之处。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②,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其”用法相同。
B.略,在文中是“征伐”的意思,与《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中“略”的意思相同。
C.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意思相同。
D.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他人的讥讽和指责。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坚定了改革决心。
B.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诸大臣的不赞成。
C.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D.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嘱咐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石文A行B甚高C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D宰相E自有其度F安石狷狭G少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只”的意思,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义不同。
B.经,是“处理”的意思,与《登泰山记》中的“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的“经”意义不同。
C.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D.垂意,敬辞,用于让别人留意,“垂”的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保留,像“垂询”“垂念”都是这种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皇帝对王安石是十分了解与信任的,最终没有受唐介等人的影响,任命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2)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5.“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帝入东竹殿,命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乃使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于谨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有顷,黄门郎裴政犯门而出。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魏军士度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梁王萧弩使铁骑拥帝入营,囚于乌幔之下,甚为所诘辱。乙卯,于谨令长孙俭入据金城。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

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接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十二月,丙辰,徐世谱、任约退成巴陵。于谨逼帝使为书召王僧辩,帝不可。使者曰:王今岂得自由?帝曰:我既不自由,僧辩亦不由我。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作文章,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元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耽酒渔色,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梁元帝》)


【注】①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死后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②于谨:时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常山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城[A]中[B]兵[C]众[D]犹[E]强[F]乘[G]暗[H]突[I]围[J]而[K]出[L]贼[M]必[N]惊[O]因[P]而[Q]薄[R]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堑,文中指“护城河,壕沟”。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
C.丙辰,文中指丙辰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D.披,文中指“翻阅”。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军围城时,元帝焚烧藏书,将赴火自杀,遭到侍从阻止;当他准备投降时,受到大臣们的劝阻。
B.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的儿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
C.元帝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
D.王夫之认为沉溺读书不理家国事,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溺于饮酒美色是一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
(2)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
5.针对元帝读书误国一事,王夫之认为应该怎样读书?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10-1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史记·孟尝君列传》节选)

材料二:

靖郭君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已。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曰: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蠢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

节选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问其故A曰B孟尝君招致天下C任侠D奸人E入薛中G盖六万余家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指慰问,抚恤,与曹操《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中“存”词义相同。
B.烛,指照、照亮,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烛”词性词义都相同。
C.择,选择,与《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中“择”词义相同。
D.南面,面向南,古时国君听政和接见臣下时,坐北朝南,所以“南面”在文中代指称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是孟尝君统治薛城时有大量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导致直到司马迁所在的汉朝,薛地仍民风彪悍。
B.孟尝君出身卑贱,但风流通达、富有智谋,为父亲出谋划策,才能在四十多个兄弟中脱颖而出,继承了父亲的薛地。
C.司马光认为,士人中贤良的人,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所以贤德的君子才奉养和尊崇他们。
D.司马光引用《尚书》中的话说“商纣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窝主、藏污纳垢的匪巢”,是和孟尝君的做法进行对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5.三则材料对孟尝君养士的态度分别有什么不同?
2023-10-1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山东学情“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卲作考课法。

卲作《都官考课法》,诏下百官议。司隶校尉崔林曰:夫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注]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黄门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

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注]百辟:指百官。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你将你的选项写在横线上。
为A治B之C要D莫E先F于G用H人I而J知K人L之M道N圣O贤P所Q难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课,指按一定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分等,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B.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栋梁之材,文中指后者。
C.不行,此处指没有实行,与《陈情表》中“九岁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
D.竞,争相,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竞”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痛恨华而不实之士,认为名声犹如地上的画饼,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
B.明帝认为不应按名声选拔人才,卢毓则认为先按名声任命官员,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加以检验。
C.司马光和卢毓都反对只用赞誉或毁谤的舆论来决定官员晋升和罢免,二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D.司马光认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识别人才的根本,与依法考课相比,司马光显然更重视“人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2)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2023-10-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六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