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观(1049-110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幸自:本自,本来是。为谁: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词的上片描绘寒夜独居孤馆的凄迷萧瑟、冷落孤寂的情景,景中见情。
B.“桃源望断无寻处”实写作者因找不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心情痛苦。
C.过片二句用典故,说作者在郴州旅舍,不断收到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
D.词以景开始,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简练,风格婉转含蓄,凄楚感人。
2.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把自己的情感移到景物上去,创造出“有我之境”,请举出诗歌中的两处做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千秋岁①(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D.“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访隋氏陈迹。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③纹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制船帆。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官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
1.对比柳、秦两首《望海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所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
B.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晴”“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C.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
D.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2.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4 . (甲)

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劝学——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2-01-09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锦山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秦观

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一樽谈旧,骊驹【1】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献策彤庭【2】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玉洞【3】花光,金城柳眼【4】,何用生凄怆。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注释:【1】骊驹:这里指告别歌。【2】彤庭:指皇宫。【3】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4】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先写秦观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满天风雪”也喻仕途艰难。
B.上阕后写秦观喜逢好友,劝酒叙旧,以休唱“骊驹”故作洒脱。
C.下阕表现秦观忠心朝廷,壮心不已,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
D.秦观是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本词的语言却体现出了豪放的特点。
2.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桓公叹柳”典故,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     
A.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
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宋·李静独《柳》)
3.词中秦观的“自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
2021-03-26更新 | 29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三3月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
B.“银汉迢迢暗度”中的“迢迢”二字,既是从空间上写出了牛郎和织女相距的遥远,又是从时间上说明牛郎和织女因久久不能相见而相思之情的绵长与渴见之心的迫切。
C.“金风玉露”一方面点明了牛郎和织女相会的节令、环境,另一方面又写出了景物的优美和相逢的可贵,烘托出了他们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
D.作者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了坚贞诚挚的爱情,表达了“欢娱苦短”之痛以及对朝夕相伴的向往。
2.这首词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020-10-21更新 | 429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②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③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④茄: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⑤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英”即梅花,“冰凘”意为解冻时随水漂流的冰块,“东风”则指春风,点明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2.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1-02-24更新 | 354次组卷 | 5卷引用:《天天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
8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节选

(乙)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句中没有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庶几以此补之
2.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元史”“明史”“清史”都在其中。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6.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呜呼,王朴之材,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之遗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改)

材料二:

秦观:臣读五代史,见王朴为周世宗决平边之策,然后知朴者,天下之真材也。……朴尝为世宗画平边之策,……故朴以大而脆者为易,小坚者为难,易者宜先,难者宜后,则所以先吴而后并也。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谓天下之真材,其孰能与于此。

(选自《历代名贤确论》,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A见B其C议D论E伟F然G益H以I为J奇K引L与M计N议O天P下Q事R无S不T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顾大臣问治道”与“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苏武传》)两句中的“顾”意思相同。
B.“其陈用兵之略”与“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陈”意思不同。
C.“诚可谓能矣”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诚”意思相同。
D.“小而坚者为难”与“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而”用法与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文士都认为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等人讲求用兵之策,世宗对此很满意,后决心重用王朴。
B.王朴预测了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最先平定,并州可以在最后灭亡。后来果真像王朴说的一样,并州是最后臣服的。
C.王朴拜访前任宰相李谷,恰逢疾病发作,来不及回去就死在了李谷的府第。世宗听闻噩耗,悲恸地把玉钺摔到地上。
D.世宗和王朴君臣相知,世宗锐意征伐,王朴为其积极谋划,世宗知人善用,让王朴发挥能臣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2)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
2023-06-2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高考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各题。

千秋岁

宋·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

宋·黄庭坚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贯珠沈海


[注]①西池:作者与诸同僚聚会之地。②鹓鹭同飞盖:指作者和同僚一同乘坐着车辆飞驰于大道。③这是黄庭坚被贬宜州,经过衡阳时,追和秦观遗作《千秋岁》的作品。④鸣珂: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⑤兔园:汉梁孝王园,指代朝廷。⑥虎观英游:虎观,泛指宫廷中讲学处。英游,英俊之辈,才智杰出的人物。
1.根据两首词字数的多少,可以判断这两首词都是(     
A.长调B.中调C.小令D.双调
2.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词都适合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B.沉痛悲苦C.慷慨激昂D.质朴苍劲
3.结合秦词末句“飞红万点愁如海”和黄词末句“波涛万贯珠沈海”,比较两首词的情感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