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观(1049-110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亦景亦情,虚实兼顾,表现了词人对蓬莱仙境的向往。
B.“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白描写景,用语平实,意境极美,让人神驰情往,如入画中。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上片的“帐饮”相呼应,借“酒醒”设问,倍增惆怅。
D.秦观、柳永两位词人都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多写儿女之情,工于遣词酌句,词作深婉绵密。
2.这两首词都是送别之作,并且在抒发离愁别绪的方法上也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03-16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看在荀子《劝学》)

(二)《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而望矣             踮起脚后跟
B.而神明自得               非凡的智慧
C.喜从滑稽饮酒者     交往
D.辄复不                  反省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己”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
C.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殊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选文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6.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4-03-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十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宋]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注】①本首词作于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是秦观的晚年作品。因党派斗争,仕途坎坷,屡次遭贬。②两衰翁:指的是秦观和苏轼,两人自秦观1075年访苏轼以来结下了深厚的师友情谊。③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运用了比兴手法,“飞燕和归鸿”并非在写眼前之物,而是词人与苏轼。
B.“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将曼妙少女与白发老人对比,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C.“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出语自然,形象逼真,更兼词人殷勤劝酒,倍觉感人。
D.“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三句,以景结情,蕴含深远,虽未言情,自寓景中。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12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市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小孤山

宋·秦观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注】①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②崒嵂:zú lǜ,高峻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运用拟人修辞,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衬托出其高峻挺拔之姿。
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表现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C.“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句既是写小孤山的超然独立,也是暗示词人的处境。
D.“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小孤山昂然屹立,连过往的行人也为之驻足,并为之喝彩。
2.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师从苏轼,试分析此词所受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桃源[注]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这首词作于秦观被贬湖南郴州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两句有似《桃花源记》的开篇,将读者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该地似乎是桃源的入口。
B.“尘缘”是相对仙源灵境而言的,尘世的羁绊使词人只能“心向往之”,现实却“无计花间住”。
C.下片一连四句写景,“茫茫”“千里”“乱红”等字眼给人以天涯之感,真切地反映出词人被贬后的心境。
D.“不记来时路”看似写词人不记得来时的路,实际上词人明白桃源终是一场虚幻,仍以乐观的心态前行。
2.本词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主题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4-02-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醉漾轻舟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①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②尘缘:佛教名词。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六尘”。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到花深处”一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被“尘缘”牵累,不能解脱,只好在这如花的仙境中住下去。
C.下片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烟水迷蒙、日暮途远的画面,体现出词人被贬后的凄冷之情。
D.“不记”二字虽轻描淡写,却耐人寻味,暗含词人备受压抑而无法自解的深深悲愁。
2.本词下片的景物描写具有暗示性,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①滫:臭泔水。②醯: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生于高山A之上B而临C百仞D之渊E木茎非能长F也G所立者H然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渐之滫”的“渐”与《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中的“渐”意思不同。
B.“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的“始”与《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中的“始”意思相同。
C.“故虽有强记之力”的“强”与《<老子>四章》“强行者有志”中的“强”意思相同。
D.《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鸠鸟的巢穴之所以摔破,并非巢不牢固,而是蒙鸠鸟将巢筑在了苇苕上,可见事物所处的环境对其影响是很大的。
B.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一个人的荣辱与德行相应,君子一定要谨言慎行,否则就有可能招祸和耻辱。
C.秦观在年少时不努力学习让他慌怠了学业,后来他阅读了《齐史》,对孙搴的话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写文章用到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D.秦观年少时聪慧机敏,记忆力强,但因懒惰而荒废学业,数年后因受到惩罚而发愤读书,但聪明已不及少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5.两则材料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2024-02-2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材料二: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每阅A一事B必寻C绎数D终E掩卷F茫然G辄H复不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黄泉,文中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C.羸卒:瘦弱的士兵。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D.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4-02-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23-24高一上·四川·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释:①此词写于宋绍圣三年,秦观被冠以私撰佛书的罪名,削秩贬官郴州。②丽谯:华丽的高楼。③小单于:唐代曲名,其音呜咽悲凉。
1.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作内容的一项是(     
A.“湘天风雨破寒初”一句,描写满天风雨冲破了南方的严寒,似乎呼唤着春天的到来,词人枯寂的心也因此燃起了希望。
B.词人用词极为精审准确,“迢迢”突出夜之长;“清”突出夜之静,心之凉。写出了词人辗转难眠,思绪万千的情态。
C.“峥嵘岁又除”交代了词人年复一年流徙在外的处境,在阖家团圆的除夕,痛楚之情溢于言表。
D.尾句“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两句运用对比和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哀苦之情。
2.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为人生失意之作,试比较二者在营造意境和抒发情感上有何不同。
2024-02-21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检测题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稿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与“中通外直”(《爱莲说》)中的“中”字含义不同。
B.“声非加疾也”与“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C.“勒为若干卷”与“燕然未勒”<《渔家傲·秋思》)中的“勒”学含义相同。
D.“少而不勤”与“黑发不知勤”(《劝学诗》)中的“勤”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B.荀子拿“蚯蚓”与“螃蟹”,引出“用心专一”是达成目的的关键,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结果的作用。
C.秦观编写《精骑集》,是受《齐史》中“我精骑三干,足敌君羸卒数万”的启发,弥补自己“少而不勤”和“长而善忘”的遗憾。
D.荀子通过《劝学》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秦观虽然也强调后天不能间断学习,但认为先天条件也不能忽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4-02-12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