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贺新郎【1】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2】,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3】。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4】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释:【1】作者创作此词时已被闲置多年。【2】停云:停云堂。词中的《停云》诗,指陶潜作《停云》诗,其诗序:“停云,思亲友也。”【3】本句借用《论语·述而》中“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原句表达孔子恢复周礼的愿望终究落空的失望之情。【4】浊醪:浊酒。

1.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有对园亭题咏的惯例,见到停云堂周围风景优美,故作此词。
B.“问何物”两句,作者自问自答,因青山多姿将它赋予审美意识。
C.作者认为陶渊明创作《停云》时所饮浊酒,与作者所饮风味相同。
D.结句“知我者”回扣强调开篇作者“交游零落,只今馀几”之感。
2.下列对作品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发空垂三千丈”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诗句,表达作者情绪。
B.“空垂”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都是“白白地”意思。
C.“云飞风起”化用刘邦《大风歌》,意在暗示南宋边塞危机四起。
D.“二三子”化用了《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凸显作者才情。
3.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归纳本词蕴含的作者情感。
2023-04-14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②参差:仿佛。③直饶:即使。④东山:指东晋名士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淝水之战。

1.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中一见”,作者借忆梦反映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
B.“欲歌还止”,唏嘘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情绪。
C.“须信”两句,是说如果陶渊明还在,也会被现实震怒。
D.“富贵”三句,与孔子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
B.“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
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
D.“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
3.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为知音。结合词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2023-03-30更新 | 4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1。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2,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3,来日且扶头4


注释:【1】物华幽,物华,美好的景物。幽,清幽。【2】蕞尔,微小的样子。【3】费分说,一时难以说
清。【4】扶头,扶头酒,一种易醉人的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子”句说朋友久未来登楼远眺,此刻楼外秋景仍值得观赏。
B.“西楼”句是对马叔度说尽可专心吟诗赏景,不用管时间早晚。
C.“唤起”句说明月之下我寒彻心扉,报国之念如百川付诸东流。
D.“英雄老矣”让人联想到作者《永遇乐》中“廉颇老矣”一句。
2.“剑气已横秋”句中,以“剑气”喻指建功立业的豪迈志向。下列诗句中“剑气”不含这种志向的一项是(     
A.囊锥脱颖久峥嵘,剑气干霄恨莫平。(杨冠卿《次韵王宣干秋怀》)
B.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C.拂牛剑气洗兵威,定乱归功更是谁。(释正觉《颂古一百则·其六十八》)
D.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王令《寄洪与权》)
3.“借景抒情”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022-04-16更新 | 3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二模(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1】

辛弃疾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春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2】。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注释:【1】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之际。【2】凤凰衔:古人以“凤凰衔书”谓帝王使者持送诏书。
1.“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帮助诗人丰富而含蓄地表情达意,根据本词与下面的典故资料,下列对相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剑化耕蚕:《汉书·龚遂传》记载,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到任后见“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含蓄提醒友人到任后鼓励农桑,教化百姓,改变民风。
B.奋髯抵几堂上:《汉书·朱博传》记载,朱博调任琅琊太守之初,当地官员都称病在家,“博愤髯抵几曰:‘观齐几欲以此为俗邪!’……皆罢斥诸病吏”。
——勉励郑厚卿到任后整顿吏治,赞美其刚强豪放的性格。
C.但使民歌五袴:《后汉书·廉范传》记载,廉范任蜀郡太守后,撤销禁止夜间劳作以防火灾的旧制,只严令储水防火,百姓作《五袴》歌颂扬他。
——期待友人效法古之良吏,兴利除弊,造福一方百姓。
D.明月影成三: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词人仰望皎洁的明月,触景生情。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离别场景,又以“记我旧停骖”怀想自己曾停驻衡阳,语带感慨。
B.“襟以”三句化用“襟三江而带五湖”句意,以动衬静,写出风景之幽美。
C.“看使君”三句承上启下,“定不凡”蕴含着对郑厚卿政事才干的称颂之情。
D.全词融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以文入词,不拘绳墨,体现豪放特色。
3.清人陈廷焯评说:“稼轩词极英雄之气。”请结合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从诗人形象、情感寄托、艺术风格等角度中选择两个,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022-03-31更新 | 62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

辛弃疾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3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 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3】芗:同“香”。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
B.“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
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
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
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
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
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
3.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题瓢泉【1】

辛弃疾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2】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3】风树,一鸣渠【4】碎,问何如【5】哑。


注释:【1】本词写于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瓢泉:泉名。【2】栖栖:忙碌状。【3】挂瓢:相传隐者许由饮水常以手捧,人赠以瓢。许由瓢饮毕,挂瓢于树。风吹瓢响,许由烦,遂抛。【4】渠:它。【5】何如:哪比得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轩”两句是说稼轩怎么会是贫穷的呢,瓢泉就是身边的财富,带反问语气。
B.“古来”两句是说自古以来就没有人理解并做到“行藏用舍”,仅作者做到了。
C.“且对”三句是说希望瓢泉之水在青山与浮云相伴,不要匆匆忙忙地流下山去。
D.“绕齿”三句是说先生饮了瓢泉水,既感觉口齿含霜般清凉,又感觉满怀清香。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揽镜自照,容颜已老,于是产生富贵荣华如梦之感。
B.作者因与瓢泉为伴,懂得乐天知命,所以决心远离官场。
C.本词多处化用《论语》章句,并以己意串联,意蕴丰富。
D.本词语言散文化,笔法多姿,议论通俗,抒情言志直白。
3.本词明写“乐”而暗寓“愤”,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1】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2】,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释:【1】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2】缘底,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比喻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2.下列诗句中的“石”,含有寄托之意的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B.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唐·李绅《别石泉)
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D.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清·郑板桥《题兰竹石》)
3.“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各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1.电视台的诗词鉴赏栏目打算将这首词上阕的意境实景拍摄出来,第一个镜头脚本已经写出,请补写第二个镜头的脚本。
【地点】江西上饶带湖
【时间】暮春时节
【人物】辛弃疾
镜头一:青年时期的辛弃疾风华正茂,头上插着春花,与朋友们饮酒作乐,趁着酒兴,策马 游春。
镜头二:
2.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从词作风格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与这首《定风波》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
B.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鹅鸠天》)
C.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鹅鸠天》)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振英雄泪?(《水龙吟》)
3.鉴赏栏目短片讲解本首词末两句时,引用了黄庭坚《清平乐》词中的名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唠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说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1-04-21更新 | 3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密云区高三一模语文检测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1】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2】。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3】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4】,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注释:【1】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军士所服的两种衣甲。【2】人间儿戏千弩:钱武肃王筑江堤,命强弩数百射潮头以阻潮水。【3】属镂:古代名剑。传说春秋时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杀越王勾践,夫差不听,反而赐其属镂剑自刎,并抛尸于钱塘江。【4】谩教得:空使得,意为“白白便宜了”。陶朱: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立下大功。传说灭吴后,他预料难为勾践所容,便携西施隐遁于太湖一带经商,成为巨富。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地鼙鼓”化用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诗句,写出潮来时的撼人气势。
B.“悄惯得”五句描写“吴儿”自由嬉戏于潮水中的动人情景,极为精彩壮观。
C.下片描写了落潮如白马驰素车奔向东方的景象,也抒写了对历史人物的联想。
D.词作结尾的吴越之事暗含作者对当下国家命运的关切,情绪明快,意境雄阔。
2.“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二句,将势不可挡的汹涌潮水比喻为激战中如貔虎一般勇猛奔驰的军队。下列诗句采用了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李白《清溪行》)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C.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D.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林逋《小隐自题》)
3.同样是以“钱塘观潮”为题材,《摸鱼儿》与下面潘阆的《酒泉子》相比,在内容与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长于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三句:“凭谁问,_______________?”借战国名将的典故传递出词人内心深广的忧愤。
本词描写了气势骇人的浪涛,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写到:“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笔下的浪涛有异曲同工之妙。
“万里长鲸吞吐”一句让人联想起庄子《逍遥游》中同样奇伟的想象:“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020-10-16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斛:容量单位,古人以十斗为一斛。②陇上,此处泛指田野。③喷霜竹:即吹笛。④泪落哀筝曲:东晋名臣谢安(字安石)晚年被疏,有一次陪晋孝武帝听筝,有感于自身际遇不禁落泪。⑤宝镜:传说中一块能照人肺腑的古铜镜。后于得之者惊而失手之间落入水中,遂不复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来”三句直抒胸臆,“闲愁千斛”是以夸张手法状写词人内心的愁苦之多。
B.“虎踞”二句自问自答,点明吊古的主题,其中“兴亡”的意思侧重于“亡”。
C.“柳外”五句寓情于景,“归鸟”一词寄寓了词人收复中原、重返故里的抱负。
D.“江头”二句以写景收束全词,由江风怒吼而想象出“波浪翻屋”的骇人画面。
2.“谁劝杯中绿”中的“绿”本是酒面漂浮的绿色泡沫,此处代指酒。下列诗句也运用了以事物的某一特征代指该事物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3.词人说自己有“闲愁千斛”。从词作中挑出你感触最深的两处“闲愁”,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2020-05-19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5月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