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文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幸福观问题上的思想和观点,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儒家对幸福观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寿命、富贵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够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吃粗粮,喝生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不正当的财富和官职就像过眼烟云。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西方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康德有着与儒家德福一致相同的思想。道德和幸福是康德伦理学中的一组范畴,康德认为道德高于幸福,道德不可化约为幸福,幸福包括“使自己幸福”与 “使他人幸福”两个方面,后者比前者更具有道德意义,尽管德福一致实现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人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德福一致。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提供支持。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与儒家幸福观不同,道家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是否享有真正的幸福,不是看他是否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也不在是否具有他人所尊崇的德行,而在其是否合于道或自然,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道家告诫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必太在意一件事情在当下来说是祸或是福,从辩证的思维看,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对立的另一因素,祸与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认为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依靠人的努力去转化和维护,从而在祸福面前形成更为平和的心态,达到一种坦然而和谐的幸福状态。在老子的思想中,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对于人的行为而言,“无为”并不是不行动,而是顺应自然而动,“不争”亦不是不行动,而是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是一种如水一般的运动。人通过各种行动而使内心得到满足,在这种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在动态的行动中满足自我,从而产生幸福感。道家把幸福理解为一种运动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幸福,才能使幸福在生命的运动中持续存在。

道家并不否认人的需要或欲望,认为人的需要或欲望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人产生正常的需要和欲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贪欲却是祸害的源泉。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罪过没有比填不满的欲望更大,祸害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所以,一个人懂得满足而感到心满意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和幸福的状态。

而墨家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需要“强”“力”之外,还必须以“义”为其做合理性辩护。“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与“明天志”一脉相承。“天志”表现在人间就是“义”,求利而思义,人的“强”“力”必须限制在“义”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追求幸福生活实际,即幸福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义力行事,人们只要贵义而重力行,即努力劳动并持之以恒地践行道德行为就可以得到幸福。因而,它对老百姓的幸福观影响更为直接。

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有主导的重要地位,所以,尽管出现了如道家、墨家这样的与儒家不同的幸福观流派,但是儒家所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

(摘自蒋颖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材料二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马克思还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马克思在此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通过细致的社会分工和密切合作形成既定的社会关系,彼此依存、共同发展。一个人离开其他社会成员是不可能孤立生存的,那种只顾个人幸福而不管别人死活的态度是极度自私的。

马克思既充分肯定物质生活对幸福的重要性,还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对幸福感的作用。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同时他还指出:“人的需要绝不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感性层次,而是立足感性达到理性,对自我本质的真正占有。只有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真正融合,人的真正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实现。”他还指出,人不同于动物,而是“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马克思在此阐明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当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绝不是人唯一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除了物质需要以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幸福应该是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充实精神世界,不断提升享受的层次,使物质和精神、当前和长远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幸福感。

(摘编自赵军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幸福与物质没有关系,只追求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
B.传统儒家幸福观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C.“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家主张合于道或自然的幸福,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
D.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当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时就不必再追求精神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康德讨论了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使他人幸福”比“使自己幸福”更具有道德意义。
B.在阐述儒家幸福观时,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出了实行仁爱的方法。
C.马克思指出青年应该在工作和创造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整体提升。
D.“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所以人们只要努力去转化和维护,就能达到一种坦然和谐的幸福状态。
3.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
B.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煮茶。
C.通往幸福的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名利,宴乐和奢乐生活。
D.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幸福观,请简要分析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5.习主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幸福观。
22-23高一上·山西晋中·期中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归隐与入世的两难抉择,曾困扰了无数英雄和才子,其中享誉盛名的,当属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其率性任情、不苟同于流俗的情怀备受后世名人雅士推崇,影响极大。

然而,这位“隐逸诗人之宗”是否果真自始至终甘于远离政治经济舞台,种豆南山下,乐此而不疲呢?

其最为后人称道的、代表其“淡泊气节”“隐逸志向”的作品,当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和《饮酒》等。

可事实上,我们需要多维解读陶渊明。他曾几番入仕,一腔热血,满怀抱负:效仿东汉田畴,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感慨机遇已失,徒怀雄心。细读这些篇章,又哪里有什么“恬淡静穆”和“傲视功名”?

归隐田园几年之后的诗作,却是愁苦渐深,看不出所谓“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忍受种田的劳苦,是为了糊口和免祸。田园生活已不再“浪漫”,而是透出几分无奈。

僻居乡村多年后,《怨诗楚调示虎主薄邓治中》中,字里行间,处境困苦更甚,心情忧怨更深:“炎火屡焚如,螟域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旱灾、虫灾、风灾、水灾轮番来袭,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如“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时心境,不知是怨还是悔?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已经荡然无存。

显然,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与其说是出于“崇尚自然”的本心,毋宁说是无可奈何的逃避。只是,田园生活远远不是“恬淡浪漫”这一种底色,南山除了野菊花,还有螟蜮蝗虫、饥馁贫乏和寂寥孤衷;而人,永远不可能饿着肚子体验田园风光。

可叹后人,只见其“归去来”的铮铮傲骨、东篱采菊的悠闲自在,却对他后期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只字不提,更鲜有人正视高适笔下的感慨:“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而对陶氏“挂印辞官”极尽推崇与美化,号召世人起而效仿之,岂非断章取义,误尽天下书生?

(摘编自林永芳《南山岂止野菊花》)

材料二:

宋人对陶渊明有“知道”“闻道”“见道”的评价,是把陶渊明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一种理想境界,认为他代表着一种很高的价值取向,把他定位成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可以把注重事功,以“志于道”作为人格理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利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载道文化”;而把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注重个体的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闲情文化”。载道文化关乎国家社稷、人伦纲常、政教风化、经济仕途,有着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而闲情文化则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风神、气度等,往往表现为一种悠闲散淡的情怀、一种玄澹雅致的意境、一种高远脱俗的韵致。

闲情文化在滥觞时期是生活优裕、精神空虚的魏晋名士们的“专利品”,它是作为儒家传统的对应物出现的,往往带有狂放、怪诞的色彩。而陶渊明的意义正在于:他以自己独特的人生实践将在魏晋名士那里既有几分放诞又有几分做作的“闲情”化为一种高雅而平实的、能够为人们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

陶渊明心中有一个庄子式的价值判断:权势、功名、贪欲等都是违反自然的异己力量,个体精神应当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受制于外物的功利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个体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对名利地位声誉的功利追求,远远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况且那些功利的追求和满足又往往是以身心屈辱为代价的。

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的心并不是一眼干涸的深井。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他因“有志不获骋”而悲愤难眠;为了寄托对残暴政治的不满,他写下了热情豪放的《咏荆轲》;在《读<山海经>》组诗中,他更是“借荒唐之言,吐岔涌之情”。这些诗篇展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悲烈情怀,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性格中执着激烈的一面。而对于固穷之节的坚持和对于道义的追求,也同样表现着陶渊明的执着,这在《咏贫士》《拟古》等诗中都可以看到。对于生命的流逝、物质生活的匮乏,他也“每每多忧虑”,不能无动于衷。可见作为高士的陶渊明对于世事、人生、生命都有相当的执着。执着与通达在他身上体现了完美的统一。这貌似矛盾的两面却和谐地构成了一个入世极深而出世甚远的境界:他心里有许多牵挂羁绊,想得极深,盼得极切——这是他入世极深的一面;他能够从那些牵挂羁绊中解脱出来,从从容容地从荆棘遍生、浊流纵横的人间世走过,神情散淡,气韵飘逸——这是他出世甚远的一面。在人生这出悲喜剧中,陶渊明能“进”能“出”,从容自然。

(摘编自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林永芳看来,归隐还是入世是困扰无数英雄和才子的话题,在对这两者进行思考与取舍的人之中,陶渊明无疑是最为著名的。
B.虽然陶渊明是隐逸之宗,但林永芳否定了他的隐逸行为,认为他并不甘心远离政治经济舞台,隐逸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逃避。
C.相较于载道文化,闲情文化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等,重视个体的精神需求,具有超越社会功利的一面,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
D.在韦凤娟看来,《咏贫士》《拟古》《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虽然体现了陶渊明不同的思想情感,但都展示出其性格中执着的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曾经雄心满怀,志向高远,如效仿田畴参与政事,也写下诗作以自勉,但作为闲情文化的代表,我们须弱化他积极入世的一面。
B.依据林永芳的观点,虽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静怡人的田园风光,但是陶渊明此时的处境并不一定是恬淡浪漫的。
C.因为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所以后世之人很少提及他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
D.闲情文化经过陶渊明的升华后少了一份狂放和怪诞,多了一份高雅和平实,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是一种人人都要实践的人生艺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
B.孙子荆雅敬王武子。武子丧,子荆临尸恸哭,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世说新语·伤逝》
C.采采芣莒,薄言采之。采采芣莒,薄言有之。——《诗经》
D.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小窗幽记》
4.韦凤娟认为宋人把陶渊明定位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这种“价值符号”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有人认为林永芳与韦凤娟都能立体地解读陶渊明。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2022-11-18更新 | 27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从办公桌底下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撰写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

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傻了眼。

用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隔离病人,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建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

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

闻达的八条,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有却一直没有配备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这是霍乱病人肖志平所在的村子。

几经辗转,当我们终于将肖志平带回防疫站时,已是旭日东升。

理想中的紫外线室已经有了,大厅里整齐地挂着崭新的隔离服,地上是一排排油亮的齐膝盖长筒橡胶靴。仅半天时间,整个防疫站旧貌换新颜。

闻达一夜没睡,但他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精光发亮。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那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划出了半径为十公里的警戒圈,大隔离圈内再划小隔离圈,层层进行检疫和预防接种。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

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下午六点,我们全副武装地从防疫站出来,体态臃肿,像太空里的宇航员,笨拙缓慢地爬上汽车。

臭塘村位于工厂和农村的接壤地带,是工厂的废料废渣堆。村子里没什么树木,四周是荒滩和臭水塘。正值晚饭时间,屋顶冒着炊烟,臭水塘边有妇女在洗菜,光屁股的小孩和鸡鸭猪狗在外面玩耍。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 背着喷雾器,沿着包围圈散开,准备由外向内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们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抄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要你们来消什么毒?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沐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没有啊!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这十四天,我们的睡眠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半小时。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我们从此有人管了。其实我们哪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回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上车走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也许是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 鞋底总是嵫嵫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这两人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的清醒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此有望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我”的角色是主人公一流 行病医疗专家闻达的同事,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喜不自胜的心理。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抗击鼠疫的情况,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为后面抗击霍乱的情节做了铺垫。
3.小说三次描写闻达的鞋子,请简要分析每次描写的目的。
4.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通过阅读小说,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防疫,有可能消除这种“担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3-16更新 | 392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的紧。

1.文中划线部分的这些描写体现出林冲的__________________性格。
2.选段中对“风雪”的描写,只寥寥数笔,但作用很大,请你简析它的作用。
2020-11-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1-13更新 | 330次组卷 | 4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文段(一),完成下面小题。

(一)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 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 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 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您是见老。”我说。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侧面和细节描写,通过友人的介绍和我的心理活动,展现出孙犁老师严厉、不苟言笑的特点,使人物形象丰富而全面。
B.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C.“套袖”是行文的线索,本文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D.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感情,余味无穷。
2.有人说,篇末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的一段是本文的一处败笔,游离于文章之外,显得旁逸斜出。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020-11-0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9高三上·上海崇明·期中
7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古之人有德善功烈可名于世,殁则后人为之铸器以铭,而俾传于无穷。至汉,杜子夏始勒文埋墓侧,遂有墓志,后人因之。盖于葬时述其人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卒葬年月,与其子孙之大略,勒石加盖,埋于圹前三尺之地,以为异时陵谷变迁之防,而谓之志铭;其用意深远,而于古意无害也。迨夫末流,乃有假手文士,以谓可以信今传后,而润饰太过者,亦往往有之,则其文虽同,而意斯异矣。然使正人秉笔,必不肯徇人以情也。

为人作墓志铭,不填事迹,则求者不甘;多填事迹,则见者不信。其至无可称述,不得已转抄汇语及众家刻本以应之,譬如传神写照,向死人面上脱稿,已不克肖,况写路人形貌乎?吾愿世人生前行些好事,做个好人,勿令作者铭者执笔踌躇,代为遮盖也。

1.写出下列两个“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甲文“殁则后人为之铸器以铭”中的“之”,指代的是_________
(2)乙文“不得已转抄汇语及众家刻本以应之”中的“之”,指代的是_____
2.从甲文看,墓志铭“用意深远”在于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3.从乙文看,让“作铭者执笔踌躇”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甲、乙两文的写作意图不尽相同,甲文主要是用来_______________;乙文主要是用来__________
2020-08-2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1-12高二上·上海·期中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七月既望                        (2)举酒              
(3)纵一苇之所                     (4)江陵              
2.补出文中两处空格的句子:
3.选出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A.寄蜉蝣天地          天下之水,莫大
B.其声呜呜             于是焉河伯欣自喜
C.夫险远则游者众            余与四人拥火
D.不知何时止不盈            扣舷歌之
4.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中“友”相同的一项:(     
A.幽壑之潜蛟
B.顺流而
C.其下平旷,有泉
D.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5.翻译句子: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第2段划线句描写了洞箫的声音,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020-08-1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纯粹。
B.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
C.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
D.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2.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
2019-11-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罢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坐。”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座,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爬子,比俺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犟得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攮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了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

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过去了,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箸”是这场闹剧的道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镶金嵌银的象牙箸,也折射了贾府所处的社会阶层及奢侈的生活。
B.“众人先是一怔”的细节设置巧妙,这个无声的间歇时间,写出了刘姥姥的“笑话”出人意表,也使笑话的逗笑效果更能凸显。
C.众人大笑的描写极精彩,有主、有次,有细描、有泛写,可谓一人一种姿态,细细一品,而又切合人物身份,反映了人物性格。
D.刘姥姥的“笑话”引发贾府众人大笑,众人的笑里既有打破平时沉闷生活的惊喜,更有对这种不讲礼仪的粗陋鄙俗的蔑视与反感。
2.结合以上文本,简要分析刘姥姥形象。
3.刘姥姥逗乐众人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概述。
2018-11-3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