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他(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摘编自鲁迅《故乡》)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字,用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礼治文化非常注重人的自省和道德自觉。礼的这种特性,与其渊源有关,最初是指用于祭祀的器物,后来扩展至供神人享用的醴酒,最终泛指侍奉神人的行为,所谓礼肇于俗,而生于祭即指此意。从起源看,礼就存在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一代一代沿袭成俗,人们按照礼的要求行动,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并不会感到受到限制或束缚。乡村生活中,人们遵照礼的要求行事,已经内化于心,它有时基本不是依靠外在惩罚的威慑,甚至也不需要依赖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主要源自人们内心的自觉,如果失礼,心里会觉得不安、惶恐。故礼在乡村的维系,依靠的是习以为常的文化习俗,即便在没有人监督的地方仍会如此。

今天的乡村发展和繁荣,需要安宁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更需要村民道德素养,乃至乡风文明的整体提升。传统的乡规民约曾经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毕竟立基于传统的礼治文化和农耕社会的家族结构,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落后于现代文明的成分。我们探索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一方面需要很好地挖掘传统乡规民约的有益因素,使其实现合理的现代性转化;另一方面更要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文化融入其中,以其先进性和合理性有效引导和影响村民,重塑乡风,更好地发挥乡村治理中的进步文化力量。

(摘编自韩伟《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礼治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哪一个社会,都有传统的存在。相较于现代社会,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效力更大,其重要性更为突出。
B.礼作为行为规范,一代一代沿袭成俗,人们按照礼的要求做事,是源于内心的自觉,而非受到外在的权力的强制。
C.“礼”与“法”的区别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从外限制人,人是被动的;礼依靠的是传统,人主动服礼。
D.礼治并非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它是具有社会性的,要求人们能够克己遵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闰土的言行反映了传统的礼治文化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老爷”一词可以窥见。
B.中国古代的礼治文化注重人的自省和道德自觉,这种自省与自觉,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主动地服于成规的习惯。
C.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所以基于社会舆论的道德约束力比礼对人的约束力更为强大。
D.儒家所谓“慎独”,即在闲居独处时,更须谨慎行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这体现了“礼”的自我约束作用。
3.下列选项中的表述,与材料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乘坐地铁时,不顾众人鄙夷的目光,大音量播放音乐,这是违礼的行为。
B.乘坐地铁时,主动地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这是守礼的行为。
C.乘坐地铁时,要求别人给自己让座,且出言不逊,这是失德的行为。
D.乘坐地铁时,与老人争抢座位并打伤老人,这是违法的行为。
4.闰土先前与“我”以“哥弟称呼”,久别重逢后,他的言谈举止却表现出巨大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闰土言行变化的原因。
5.请结合材料,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角度简要分析“礼”的演变和内涵。

2 . 千里走壶口

易格滋

①这个秋天,我从很远的南方来看你。

②也许,我离开你太久,以至我的口音,我说话的腔调,我的歌声和哭声,我的饮食   习惯和起居方式,还有我的发型和服饰,我的皮肤和骨骼,都慢慢“南化”了。可是,我血管里躁动的血液在咆哮,它们在呐喊:壶口,壶口!仿佛在我来到人世的那一天,就诞生了这个心愿——壶口,我要来看你!

③汽车在山洞里,钻进钻出。

④陕北的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大山抱着小山,山山相拥,与别处的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不“黛”不“青”,却显出它浑厚的力道,远观像跑马,像奔鹿。放目那些山,一律披着酱黄色的外衣,高高低低,层层叠叠,一直到天边。车上的人说,这里就是黄土塬。多年来,飞机撒播树、草的种子,仔细看,已现星星点点的绿色。因为缺水,空气干燥,紫外线又强烈,山上的树、草,蔫头蔫脑,勉强活命。路边有的地方,草木枯萎,像是被小火烧过。透过车窗,正午的太阳光在前方闪腾着烈焰,空气就像要烧着。我不敢相信,在这年降雨量不到 400 毫米,且又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物理环境基本上不能储存水的陕北,生命要靠怎样的顽强才能活下来。恰恰是在这里,生长了“信天游”。来之前, 我找来它们,坐在樟叶拂摇的窗前,一遍又一遍听。歌声如纤纤素手,锵然拨动我的心弦,以至好长一段时间,我走不出它们赋予的情怀。

⑤山峁上传来缥缈的歌声,歌声在沟谷回荡,司机放下车窗,车速也慢下来:“一对对绵羊∕并呀么并排走∕哥哥,你能什么时候∕拉呀么拉着妹妹的手∕三月里呀桃花花开∕妹妹你呀走过来∕蓝袄袄那个红鞋鞋∕走到哥哥跟前来……”

⑥是不是愈是贫瘠,愈是苦得望不到边,就愈是需要爱的滋养。陕北高原的人,唱着信天游活下来,山上的树木听着信天游艰难地扎下根,生发绿色。高粱和红薯,南瓜还有荞麦,在信天游的旋律里,拔节生长,开花结果。羊和牛,在干涸的沟边,在山的半坡上,听着信天游,啃着稀疏的草和树叶。信天游不是歌,是水,流遍了黄土高坡、山路沟壑,树木花草渐密,枝叶渐渐地绿得有了底气。

⑦车子继续拐弯儿,司机架起手臂,握住方向盘急急地往左旋转,车上的人,都向右晃动着上身,方向盘又向右打,汽车已稳稳地驶上一条两车道的水泥公路。右边车轮下,一条低于路面七八米的河,约百余米宽的水,湍急地向着我们相反的方向流淌。这哪里是水,稠稠的深黄,如一匹舞动的黄缎,起伏着,蠕动着,向东奔腾。

⑧黄河!

⑨我不由喊出声来。是的,这就是黄河。河床多石,石深褐色。风刮走了沙土,留下石块和石板,水把波纹刻在石板上,深深浅浅,曲曲弯弯。每一道纹理,都有一个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⑩黄河走过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来到陕北高原的宜川和山西吉县交界处的壶口,裹挟着高原的沙石汹汹而来。400 米宽的泱泱大水,在这儿骤然收窄成 50 米,然后从40 米的高度,吼着,叫着,飞流直下。仿佛是母亲,积蓄了全部的力量,生下她的孩子,那被巨石夹击的窄窄而幽深的河谷,是生命走出母体最初的产道啊!母亲大汗淋漓,忍受着剧烈的疼痛。风把她的头发吹乱,把她的衣衫吹乱。

⑪河谷苍凉。风,又冷又硬,呼啸着把水吹成雾,吹成帘。黄昏的太阳,由浑黄变成金红,在水帘里幻化成彩虹。落下的水,挤在只有一丈来宽的河谷里,推着搡着拥挤着,向前奔涌。

夜宿宜川县云岩镇。十月刚到,这里气温只有 2℃。凌晨 4 点多醒来,我走出旅店大门,隐约可见地上一层银白,打霜了。

⑬壶口,我来时,多少带有点儿旅游者的轻佻,甚至连脚步都有些轻飘。我为自己的轻薄羞愧。此刻,当我站在你的身边,所有的感觉只剩下一个词:疼痛

⑭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

⑮高原的风在耳边呼啸。陕北的黄土塬,塬上稀疏零落的树木,坡上的牧羊人,路边窑洞口,眼睛忽闪着张望的娃娃,还有那回荡在山谷的信天游,以及壶口瀑布的轰鸣,在我的视野里,渐行渐远。

(选自《散文选刊》2020 年 9 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中,作者以“你”指代壶口瀑布,将其拟人化,又采用呼告的方式,增加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B.第④段紧承上文“山洞”描写陕北的山,从形态、色彩及植被等角度,展示黄土塬恶劣的生存条件。
C.与在南方听信天游的感受不同,到陕北后听信天游,作者感受到贫瘠土地的人们更加需要爱的滋养。
D.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览壶口的所见所闻,剖析了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抒发了对陕北黄土地的热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句子,均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了草木、信天游以及黄河水的特点或作用。
B.第⑧段独词成段,用语简洁,凸显了作者见到黄河的激动之情,同时承上启下,引出对黄河的描写。
C.第⑩段连用一组动词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数字的运用使瀑布的形象更具体,更直观。
D.善用修辞传达情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怎样理解第段“疼痛”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千里走壶口”能不能改为“壶口瀑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桥边

[德国]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阴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眬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的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无一字正面提到战争,但开篇“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战后背景,又表明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一直未曾消失。
B.小说开头部分笔调欢快,“陶醉”“捷报”“心满意足”“郑重其事”等词更是写出了“他们”对于善于伪装的“我”的工作成果的完全信任。
C.小说的主题,表面看是表现爱情对一个小人物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重物质而缺精神关怀这一问题的思考。
D.这篇小说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典型的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个模式符合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基本规律。
2.小说中情节的几次摇摆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
3.“我”为何不愿意把“我”心爱的姑娘计算进要上报的数据中?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8-07-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降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壤,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功力,为展示万物复苏的季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B.作者描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
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2.文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永不要说

毕淑敏

十年前,我在西部边陲的某部队留守处当军置,主要给随军家属看病。婆姨们的男人都在昆仑山上边。家里母子平安,前方的将士就英勇,我的工作很重要。

家属都是从天南地北汇聚来的。原来在农村,地广人稀,空气新鲜,不易患病。现在像羊群似的赶在一起,加之西北干燥寒冷,病人不断,忙得我“不亦乐乎”。

我的助手是卫生员小鲁,一个四川籍的小个子兵,长得没什么特色,只是一对眼睛又黑又亮,叽里咕噜地转,像蜜炼的中药丸。正是“文革”期间,他没接受过正规培训,连劳动带扔手榴弹加在一起,算是上了几个月的卫生员训练班。不过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每天围着我问这问那,总说学好了本领,回家给他奶奶瞧病去。他奶奶有很严重的气管炎,喘得像堵了一半的烟筒。

一天他对我说,毕医生,我想买点青霉素给我奶奶治病。我给他开了处方,他买了药寄回去,过了些日子,他说奶奶的病比以前好多了,我们都为他高兴。可是青霉素用完了,想再买些。我又给他开了处方,这次他没拿到药。领导说药不多了,工作人员不能老自己买,得留给病人用。

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病了。我开了青霉意打针,那剂量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足够大的。我向来崇尚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计策,用地毯式轰炸连续打了四天针,孩子的病势丝毫不见轻。我很纳问,这种怪症最近不断出现,用药像波凉水一样,好是一种极耐药的病菌侵袭了孩子。

有人说这医生的医术不高。这么年轻,自己没生过孩子,哪里会给孩子瞧病?

我说,我还没上过战场呢,可我治好过枪伤。

人们不再说什么,但孩子的病日渐沉重,我只有查书,把厚厚的书页翻得如同柳絮飞花,怕自己贻误了小小的生命。

终于有一天,小旗的妈妈怯生生地问我,您给我儿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

她有些迟疑地说,那小鲁给我家小旗每次打的都是半瓶。

我的心嗖的紧缩成一团,像腊月天里一个冻硬了的馒头。这个小鲁!一定是他克扣了病人的药品,把青霉素私存起来,预备寄回家。

小鲁呀小鲁,这不是儿戏,人命关天!

我该怎么办?

当下顶要紧的是赶快给小旗补上一针。

之后我想了许久。报告领导吗,小鲁从此就毁了。贪污病人的药品,就是贪污病人的生命。置之不理,更不行。要是让病人家属知道了,要是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非得有人找他拼命。

我把小鲁叫出来,对他说,小旗的病若是治不好,会转成肾炎、关节炎、心脏病……

他惊愕地瞪圆眼睛,说真有这么严重?没有人给我们讲过这些。训练班里就讲过打针的时候要慢慢推药,病人不疼。

我说,我知道你惦记你的奶奶,可你知道每一个病人都有他的亲人。你的心里除了装着你的奶奶,也要给别人留个地方。

我说你不要以为打针不过是把一些水推到内里,就像盐进了大海,谁也看不见。不是的,科学是谁也蒙骗不了的,用了什么药出现什么疗效,那是一定的。假如出了意外,那可就是出了医院进法院……

他的脸变得像包中药丸的白蜡壳。

毕医生,我……我……他说。

我赶快堵住他的嘴,就像黄继光堵枪眼一样果断。哦,别说,什么也别说。世界上有些事情,记住,永不要说。

你不说,就没有任何人知道。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们永远都不需要知道。不要把错误想得那么分明。不要去讨论那个过程,把它像标本一样在记忆中固定,有些事情不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绝不回头。也许那事情很严重,但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

小鲁的眼泪流下来。我不怕眼泪,我怕他说话。还好,他很聪明,听懂了我的话,什么也没有说。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后来,小旗的病很快好了,留守处再也没有出现过用药不灵的怪症。

再后来,小鲁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春风般温暖,被送到军医大学学习,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只是不知他奶奶的病好了没有?有这么孝顺的孙子,该是好了的。

(选自毕淑敏《欣喜是自酿的》)

1.下列对文中小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鲁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护培训,但是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而且经常向“我”请教。
B.小鲁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他跟“我”学医,并且让“我”给开处方,购买青霉素,一心想着治好奶奶严重的气管炎。
C.小鲁不知道把药量减半就等于药效减半的医学知识,为了给奶奶寄药,而私自将“我”给病人开的药克扣一半。
D.小鲁在得知自己的错误有可能导致那么严重的后果时,流下了忏梅的眼泪,他听懂了我的话,保证决不再犯。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给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看病,开了处方,打青霉素针,但因为连续打了四天针却不见效,而被质疑医术不高。
B.“我”给病人开药总是加大剂量以图尽快见效,但是这个方法在治疗小旗的病时,却失灵了,我为此狂翻医书寻求补救之法。
C.小旗的妈妈在孩子久治不愈的情况下,终于产生了怀疑,她询问“我”给孩子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让“我”得知了小鲁的过失。
D.“我”知道小鲁是为了救治奶奶心切才犯下这无心之失,所以并没有责备小鲁,更没有举报小鲁,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小鲁。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是一名年轻的边防医生,负责为某部队留守处的家属看病,“我”认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为了让戍守边防的战士安心,力保母子平安。
B.戍边战士的家眷来自天南地北,人多聚居,又不适应西北恶劣的生活环境,所以多有染病,而“我”整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
C.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所用喻体信手拈来,比如对小鲁的外貌神态描写就用了“蜜炼的中药丸”“包中药丸的白蜡壳”的喻体,生动形象,十分贴切。
D.“我”不让小鲁说出事实真相,是担心领导知道,小鲁前途尽毁;担心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病人家属知道了要找他拼命。
E.文章讲述了“我”以大局为重,在矛盾中选择包容小鲁,从而使他主动认错,深刻反省,努力工作,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4.《你永远不要说》一文作者认为,犯了再严重的错误,“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你认同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2018-02-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恩人

韦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歉。

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

那天上午,事情太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撞上她的刹那间,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

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

“没事了!”中年男人扶起女儿。

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

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

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

这样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

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别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

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定。

多年寻找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像眉心间有黑闪闪的痣。

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

画到后来,建涛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

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

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

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寻找恩人。

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

“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

“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

“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家公眉心间就长着那颗我永远忘不了的黑痣!”

“……”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

“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15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

“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

“爸,错不了,就是他。”女儿又激动起来,“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

“谢谢你!”尽管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儿也不像,但一见面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

“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

建涛提醒亲家公:15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

亲家公却一脸平静。

“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

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着平静如水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

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

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

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
B.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
C.“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D.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
3.小说结尾说“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东过渭河,田堰层迭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确切地说,早在几天之前朋友相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已经在踊跃着期待着了。

③我是少年时期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初读被称为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关雎》的,一诵成记,也就终生难忘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它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丰饶秀美的河洲。这是令人一瞅便感到心灵震颤的一方绿洲,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左望不见边际,右眺也不见边际,那一派青葱所蕴聚的气象,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这一片黄河道里的滩地洽川,就是千百年来让初恋男女梦幻情迷的在河之洲。我站在坡坎上,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那方自少年时代就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壮美。

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我便暗自好笑少年时期自己的无知与轻狂,好逑的君子可是西周的文王啊,那里还有比他更能称得起君子的君子呢!一个君王向一个锄地割麦采桑养蚕的民间女子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年轻人居多,也有头发稀落皮肉松弛上了年岁的人。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冬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起,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赏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有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我便庆幸,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选自《陈忠实散文选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在河之洲”的踊跃期待,并想去看看它,这是早在少年时期就已潜藏在“我”内心深处的秘密。
B.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比拟、想象等手法,表达了“我”对眼前芦苇的纯净、窈窕壮健的喜爱与赞美。
C.文章最后三段写芦苇荡里的温泉,不论从叙事角度,还是从表现主题角度来看,都可谓匠心独运,绝非赘余之笔。
D.本文在叙事中表现思想感情,运用虚实相生的笔法,表现丰厚的内涵,语言朴实、形象,感情充沛,富有韵味。
2.文章第③段叙述作者少年时期在初中语文课本上读到《关雎》时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请探究文章以“在河之洲”为题的深刻意蕴。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扬州旧梦寄语堂(节选)

郁达夫

①我去扬州,这时候还是第一次;梦想着扬州的两字,在声调上,在历史的意义上,真是如何地艳丽,如何地够使人魂销而魄荡!

②竹西歌吹,应是玉树后庭花的遗音;萤苑迷楼,当更是临春结绮等沉檀香阁的进一步的建筑。此外的锦帆十里,殿脚三千,后土祠琼花万朵,玉钩斜青冢双行,计算起来,扬州的古迹、名区,以及山水佳丽的地方,总要有三年零六个月才逛得遍。唐宋文人的倾倒于扬州,想来一定是有一种特别见解的;小杜的“青山隐隐水迢迢”,与“十年一觉扬州梦”,还不过是略带感伤的诗句而已,至如“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那简直是说扬州可以使你的国亡,可以使你的身死,而也决无后悔的样子了,这还了得!

③在我梦想中的扬州,实在太有诗意,太富于六朝的金粉气了,所以那一次从无锡上车之后,就是到了我所最爱的北固山下,亦没有心思停留半刻,便匆匆的渡过了江去。长江北岸,是有一条公共汽车路筑在那里的;一落渡船,就可以向北直驶,直达到扬州南门的福运门边。再过一条城河,便进扬州城了。

④但我在到扬州的一路上,所见的风景,都平坦萧杀,没有一点令人可以留恋的地方。我去的一路呢,却只见了些道路树的洋槐,和秋收已过的沙田万顷,别的风趣,简直没有。连绿杨城郭是扬州的本地风光,就是自隋朝以来的堤柳,也看见得很少。到了福运门外,一见了那一座新修的城楼,以及写在那洋灰壁上的三个福运门的红字,更觉得兴趣索然了;在这一种城门之内的亭台园囿,或楚馆秦楼,哪里会有诗意呢?

⑤进了城去,果然只见到些狭窄的街道,和低矮的市廛,在一家新开的绿杨大旅社里住定之后,我的扬州好梦,已经醒了一半了。入睡之前,我原也去逛了一下街市,但是灯烛辉煌,歌喉宛转的太平景象,竟一点儿也没有。

⑥第二天一早起来,先坐了黄包车去游平山堂。平山堂一带的建筑,点缀,园囿,都还留着有一个旧日的轮廓;像平远楼的三层高阁,依然还在,可是门窗却没有了;西园的池水以及第五泉的泉路,都还看得出来,但水却干涸了,从前的树木,花草,假山,叠石,并其他的精舍亭园,现在只剩下许多痕迹,有的简直连遗址都无寻处。我在平山堂上,瞻仰了一番欧阳公的石刻像后,只能屁也不放一个,悄悄的又回到了城里。午后想坐船了,去逛的是瘦西湖小金山五亭桥的一角。

⑦在这一角清淡的小天地里,我却看到了扬州的好处。因为地近城区,所以荒废也并不十分厉害。瘦西湖的好处,全在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秋柳影下,有红蓼青萍,散浮在水面,扁舟擦过,还听得见水草的鸣声,似在暗泣。而几个弯儿一绕,水面阔了,猛然间闯入眼来的,就是那一座有五个整齐金碧的亭子排立着的白石平桥,比金鳌玉东,虽则短些,可是东方建筑的古典趣味,却完全荟萃在这一座桥,这五个亭上。

⑧写到这里,本来是可以搁笔了,但我还想加上一个总结,以醒醒你的骑鹤上扬州的迷梦。自大业初开邗沟入江渠以来,这扬州一郡,就成了中国南北交通的要道;自唐历宋,直到清朝,商业集中于此,冠盖也云屯在这里。既有了有产及有势的阶级,则依附这阶级而生存的奴隶阶级,自然也不得不产生。贫民的儿女,就被他们迫作婢妾,于是乎就有了杜牧之的青楼薄幸之名。所谓“春风十里扬州路”者,盖指此。有了有钱的老爷,和美貌的名娼,则饮食起居,衣饰犬马,名歌艳曲,才士雅人,自然不得不随之而俱兴,所以要腰缠十万贯,才能逛扬州者,以此。但是铁路开后,扬州就一落千丈,萧条到了极点。从前的运使、河督之类,现在也已经驻上了别处;殷实商户,巨富乡绅,自然也分迁到了上海或天津等洋大人的保护之区,故而目下的扬州只剩了一个历史上的剥制的虚壳,内容便什么也没有了。

⑨枕上的卢生,若长不醒,岂非快事。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自己去往扬州路上的所见、所感,与之前的预想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一种失望的情绪。
B.文章的第②段对扬州的古迹、名区以及山水佳丽之处作了详细的描绘,展现出扬州的美好。
C.文章的第⑧段回顾了扬州曾经的繁华并解释了如今衰败的原因,与文题中的“旧”字呼应。
D.本文多处使用短句,整散结合,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浓厚,音韵和谐。
2.纵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18-01-2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注】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

(有删改)


【注】中央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比照:外国人和少数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
B.倒数第二段的“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与上文呼应,暗示虽然春已至,但并非人人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C.散文中的“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中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着力批评了“年轻人”的“不知愁滋味”。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把众多材料组织起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还配合运用反复、照应,使前后文勾连紧密。
2.你怎样理解画线句“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的深刻含意?
3.题目以“春意”起,文章结尾以“哀哭”终。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0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这条河小得乡亲们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外村人甚至忽略了她的存在。她流过生养我的土地,流进我的人生,镶嵌于我的记忆,伴随着我的灵魂。

这条河滋养了我们祖祖辈辈,也造福方圆万家。肥沃的河湾地,早涝保收,家家食足。河边大片芦苇,经济有源,户户殷实。

当年好多女子慕河而嫁。外村的妇女经常成群结队,身背一篓衣服,来河洗衣。来到河边,她们那高兴劲,真不像来劳动,而是像游玩娱乐来了,闹声笑声此起彼伏。

生长在旱塬上的孩子们,也常常嫉妒我们河边的小孩。俯视到我们在河边开心地玩,便喊:“水青蛙,水青蛙”,我们回喊,“早老蛙,旱老蛙”。有时他们不服气就说,“来个百年不遇的洪涝,我们塬边洗脚。”我们也回应:“来个百日大旱,你们饿肚子讨饭时,来我家吧。

早塬上的人们,看到我们的果园菜园、满囤的粮食、富裕的生活,好羡慕我们的河。果实成熟的季节,常有来河边的果园、庄稼地做一回“梁上君子”的外村人。每逢周末,蔡家坡、虢镇的工人就来河里捕鱼捉鳖,猎获野鹜。

俯瞰小河,林木繁茂,芦苇连片,一条绿带蔓河蜿蜒。

亲临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河道蜿蜒绵亘,河湾沼泽棋布,河滩涌泉不断。虫息鸟栖,物种繁荣。

春来,河柳飘絮,芦芽如锥。柳梢帽环头上戴,柳枝蜕骨吹喇叭。

夏至,蝌蚪摆尾,河滩径幽。林荫,青年男女谈理想谈人生;河畔,“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竽呱呱”啼晓蛙唱晩,“水蚂蚱”打溏河面滑。

暑期,孩子们捣鸟窝,打水仗。鱼翅划破了你的手,水蛭钻进了他的腿。“大转湾”,“抽水站”到处是欢闹的乐园。竹篓作网捞黯鱼,泥滩踏鳖捉王八。

秋末,田园黛青,秋高气爽。“燕喳呐”叽喳栖柿树,风拂素绢芦苇花。

小河伴我邀明月,三人把酒话桑麻。

小时候,河就是我们的伙伴,河畔的草木虫鸟就是我们的朋友。

最喜欢听的故事就是关于河的故事。

有位长者说:很久的时候,有个专管河流的神官,他很会治理河流。他修的桥,大水冲不垮,他治过的河,河水不横溢。彪角陈家石桥就是他所造,苟家往上游的河床,就是他所治。

传说,当年修陈家桥时,他早早告知彪角一大户人家说,今晚要雇用你家的牛帮我们运送石料,你提早把牲畜喂饱。主人早早喂饱牛等客人来用,到深夜还不见客官来牵牲口。他就到客店去问咋回事。客人说,你的牛刚使唤完,你回去看看就知道了。那人回来看,几头牛个个身上热气腾腾,汗珠子往下滚。主人明白了,他不是凡人。这位神官治理河道也有一套。水到平川,他固岸疏导,使河水直畅快行。若河水遇阻,则迂回弯曲,随势委婉向前。他常常夜里施工,某晚,当他治理河道至苟家时,雄鸡鸣叫,神官收兵回营,一去再未复回。

经年,多次暴发洪水,陈家的石桥,固若如初。苟家往上游的河床,洪水从未横溢出河床。

每听一次小河的故事,就对小河多一份眷恋。

河,千回百折弯弯曲曲,有大河有小溪,有狭窄有宽阔,有舒缓有湍急,有清澈有浑浊。

悠悠小河,潺潺远流。她吹老了岁月,吹远了浮华,吹醒我悟得“上善若水”的真道。她却吹不老我的记忆,吹不远我的思念,吹不断我“从善如流”的执着。

每次回老家,自必到小河看看。每当站在小河边,看着河畔的一切,我就像婴儿躺在母亲怀抱里那样从容安详。

小河处处都有,美丽的地方到处都是。可是,在我的心里,没有什么地方比我老家的小河更恬静更怡人。清澈小河,悠幽长流,多少朝圣者的灵魂被她带到了宁静的远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到当年好多女子慕河而嫁,来到我的家乡,是因为她们的家乡缺水干旱,生活无助,从而心生恐慌和不安。
B.作者描绘了小河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光,河畔的草木虫鸟是孩子们的朋友,优美如画的小河也是青年男女畅谈人生理想的场所。
C.本文的语言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水青蛙”“旱老蛙”“竽呱呱”“燕喳呐”等,幽默诙谐,生动风趣,乡土气息浓郁。
D.悠悠小河,她吹老了我的记忆,吹远了我的思念,吹醒了我悟得“上善若水”的真道,却吹不断我“从善如流”的执着。
2.文中插叙了一段长者讲述的小河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综合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举例并简要赏析。
2018-01-2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