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塵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塵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1.文段第三段在刻画人物时整体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写在横线处。
2.请指出文段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
3.文段善用动词表现人物,请从湘云、黛玉、宝玉中任选两个动词简要分析。
2023-10-24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塵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塵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请指出文段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文段第三段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其好处是什么?
3.文段善用动词表现人物,请从中选择两个动词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旬高龄的吴冠中,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1.根据语境,解释文中“人气”一词的含义。
2.第二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小”和“大”的对比很有意味,请简要分析。
3.请比较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改句:他平和而亲昵、寸步不离地伴着她,肩并肩搀扶着。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①……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③不要取笑!”“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②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①处的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说说②处“跌断,跌,跌”和“跌断,跌断,跌断”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
3.说说③处的两个“取笑”在表意上的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病还没好透,我也病了,高烧昏睡。弟弟做了汤,父亲切了最细的面条,邻居送来了老母鸡汤。母亲强撑着叫人扶起来,做了我最喜欢的鸡蛋汤,端到我的面前。当母亲那冰冷的手触到我火一样烫的前额时,我在昏沉中哭了!我的病很快好了,与其说是药物的功效,倒不如说是母爱的滋补更确切些。但母亲却因受凉、劳累,再度病危,又躺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地。这次大病,母亲元气大伤,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后来我参军、转业,到县城、省城、京城工作,每每稍有时间,总不由自主地跑回家陪陪母亲。九十年代初深圳热时,我得到一个极其难得的工作机会,风烛残年的母亲一听说我要去的深圳在几千公里之外,便寝食难安。我虽真心不舍,却也坚决地放弃了这次调动,相当于放弃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朋友每每为我惋惜,我却至今不悔——母亲的安心足以弥补一切。

1.下列选项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像翠翠这样善良、朴实的女孩子,我们都愿意和她相处。
B.年近八旬的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C.荷花淀的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D.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2.文中多处出现“母亲”二字,但没有一处用“她”来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第二段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把“孝”描绘得情真意切,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7-1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它是闽北深林中的一条山溪。它的眼睛像向日葵那么明亮,它会唱歌。

它的歌声里,有夏季降落在森林中的骤雨的音韵,有马尾松在风中吹动的音韵,有山苍子的种子和杉果被风吹着,落在坡上的声音,在整座森林呼唤太阳的哗响。

呵,它是闽北深林中的一条山溪。沿着它的溪岸,一条傍着山腰,向闽北森林深处伸展而去的森林铁路兴建起来了。工程测量人员,掮着水平仪和标杆来了,四乡的民工来了,铁道兵来了,接着钢轨运来了。湍急的山溪,我们闽北深林中的山溪,我知道,这时候,你的心多么激动。你倾听着。又倾听着。你的眼睛像太阳那么明亮。你歌唱。

呵!它是闽北深林中的一条山溪。那森林铁路的小火车,第一次运载着一节一节堆迭得高高的木材,运载着林中的丰收,轰轰然地开来了。这时候,你唱着一支怎样激越的歌呢?你的眼睛比开花时的枇杷园还明亮。呵,我闽北深林中的一条山溪,当你歌唱的时候。

1.文中对山溪交替使用“它”和“你”两种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掮着水平仪和标杆的工程测量人员、四乡的民工、铁道兵来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觉得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除了比喻之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5-24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致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又由年轻且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追求的优秀艺术家为其注入了现代意义。

新编的“团圆”的尾声堪为代表。原著设定的是一个极悲伤的结局所有的欢声笑语,一朝覆灭所有的前尘往事,花飞花谢。那些命如花美的女子,死的死、散的散,令人唏嘘。而舞剧的最后一幕却借宝玉的想象,让十二正钗同归舞台。帷幕拉起,舞台上铺满了飘零的白色花瓣,伫立着椅背极长的十二张高椅,如十二座法相庄严的墓碑。舞者钗环尽褪,肃立,舞动,不息……交响乐突进,民族舞突变为现代舞,舞姿大胆而凌厉,她们在用挣扎、呼喊的身体语言表达出对埋葬自己的现实与命运的抗争。这就是最后一幕——《花葬》。十二正钗死而复生,只为告别自己的一生,正应了“万艳同悲”。你可以把这当作是梦中复活,是魂魄犹燃,是命数运数都尽了但美永存……

作家毕飞宇表示:“《花葬》极棒,体现了团队的创造力和美学勇气,这个小说里没有,但是,恰恰是红楼的本质和精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标点,并说明其作用。
2.最后一幕命名为“花葬”有何用意?请联系材料和原著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3-05-21更新 | 3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乡时,故乡是青山绿水,让你魂索梦绕,恋兹念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诗经时代到信息时代,人世间经历了(①)的变化,从牛车土路到飞机高铁,从结绳记事到移动互联,从茹毛饮血到神舟飞天,人口也从过去的不流动、少流动到今天的大迁徙、常迁徙……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人们怎样迁移,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是(②)、亘古未变的。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即便社会变迁,浓厚的乡土情结不曾改变。曹雪芹的故乡在江南,《红楼梦》中,他(③)地提及江南风物,体现的是对故乡浓浓的思念:黛玉看到薛蟠从苏州带回的家乡之物,触物伤情;妙玉将苏州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在瓮里带到京城,饮的是精致的乡情;贾琏陪黛玉回苏州,带回了家乡的惠泉酒,王熙凤高兴地给贾琏乳母品尝……故乡的特产,对长期离乡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珍贵记忆。曹雪芹和他《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们既不基层,也非附着在土上的乡下人,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乡下人的血液,那就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深情。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结合语境,仿照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续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有人说,阅读《红楼梦》,是了解“乡土中国”的一座桥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
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宝玉、林黛玉、巧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节是一个让人伤怀的节日,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去陵墓祭扫先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比喻这个节日最形象的诗句。其实,        ,清明节和民间的寒食节也不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因此民间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说法。           ,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而“清明节”则是指在“清明”这天以扫墓祭祖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开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            ,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的习俗,民间的“寒食”是冷饭的意思,就是说,寒食节这天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由于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其内容又是祭奠,所以时间一长,许多人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混淆,当成一个节日了。其实,寒食节祭奠的是介子推,清明节祭奠的是自己的亲人。

但不论如何,清明节这一天,是中华民族一个具有不寻常意义的日子。四海之内,回家路上,奔跑的,是一个个沉重的身影。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怀揣着一颗虔诚的灵魂。

1.下列句子与文中画线语句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A.雷打谷雨前,洼地种瓜甜
B.春风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颜变白头
C.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D.大寒牛下塘,冻死早禾秧
2.请在文中标序号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渡人说,哈喇泊打鱼打到哪里,就喝汤喝到哪里,他的传奇故事也就流传到哪里。只要你到了黑龙江流域沿岸的地方,走进馆子,听到呼噜呼噜的喝汤声,说明你可能遇见哈喇泊了。听说他近两年迷上了饶河,饶河有家江鲜小馆,羹汤做得格外鲜美。哈喇泊就常来饶河打鱼,把鱼低价卖给这家小馆,在此喝汤。

我连连追问哈喇泊现在在哪儿。摆渡人说,这不突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了嘛,春节后乌苏里江沿岸所有的餐馆都关门了,哈喇泊没有喝汤的地方了。我嘀咕道:“哈喇泊喝不上汤,可别饿死啊。”摆渡人就在我的低声碎语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就在我准备买单离开时,忽听背后传来喝汤的声音。这声音初始像穿越曲谷的强风,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跟着又像乌苏黑江的水流,变得深沉而有节奏;忽然这喝汤声又起了变奏,一阵剧烈的喘息声闯入,就像鸣咽。而喘息声过后,是急板似的更加迅猛的喝汤声,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

1.上文故事叙述得曲折有致,扣人心弦,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怎样写哈喇泊这个人物的出场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夸张以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3-22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协作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