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街沧桑

徐贵祥

小时候,我认为老街是一座城市,至少曾经是一座城市,再至少将来也会是一座城市。老街坐落在皖西中部丘陵的一个高台子上,基本上呈“F”形,三条大街构成了老街的全部。我姥姥家住在老街的中心,不偏不倚正好在下面那一短横和一竖的交界处。

姥姥家的后面不是街区,往北是一个土坎,再往北是河湾,那便是老街的“郊区”了。河湾里有茂密的树林、摇曳的竹影,老街人生活的重要源泉——龙井也镶嵌在河湾中间。老街的路心铺着整齐的青色石板,这些青色石板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步履,也勾勒着老街的历史,有些石板上还镌刻着文字。

街上住着卖油条的、刻私章的、轧棉花的、修收音机的、卖百货的,木匠、篾匠、铁匠、理发匠,染坊、油坊、米坊、豆腐坊,还有清末太监、下放干部,一应俱全。每到夏天,街上有叫卖鸡头米(芡实)的,有拉京胡的,有说大鼓书的,倒也有声有色。大人们用龙井水沏一壶六安瓜片,摇着芭蕉扇,边品边聊,舒坦得像神仙。

一年总有那么几次,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这样的好时光实在太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靠“打仗”充实文化生活。

跟多数人的童年相似,我小时候酷爱“打仗”,特崇拜陶声奎。陶声奎是公社食堂炊事员陶大伯的儿子,比我们大好几岁,因而是我们“公社小孩”的司令。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战”,今天跟南头小孩交手,明天跟北头小孩比画,英勇无畏,所向无敌,每每遇到恶战,陶声奎总是身先士卒,冒着砖头泥块,领头羊一般左遮右挡,保护我们。

许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东西,而唯独对于老街的一草一木乃至门板和青石路面记忆犹新。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其实,老街是不是城市,或者说是否曾经是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街提供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那叫卖声读书声、铁匠铺里的淬火声、篾匠铺里的裂竹声、胶底布鞋踏在青石街面上的橐橐声的混合,还有刚出炉的烧饼的香味、热豆腐的气息……这一切都似乎在显示,老街的日子是喧闹的,清贫而火热。老街的上空永远飘扬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飘扬着人的气息。

我们终于跻身于城市的峡谷,久居闹市,几乎被钢筋水泥封闭了,脚不沾地,把我们和土地长久隔离。而回忆起阔别数年的故乡,一种异样的清凉便从遥远的故土扑面而来。

今年5月,我回了一趟故乡,公干之余,排除了众多的干扰,坚决地去了一趟老街。尽管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老街的破败还是触目惊心。自从参军之后,离开老街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天变大了,路变短了,树林变小了,河床变高了,青石板几乎被挖光了,那口长久萦绕我心头的龙井,几乎被浑浊的溪水淹没了。改革开放之后,老街的多数居民都跟随镇政府迁往西边,一条通衢大道两边真的生长出一座新型的城镇,老街便被抛弃了。

在“F”街下面那条短横的顶端,一条老狗傲然昂首,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似乎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给我来一个下马威。老狗再老,也老不过我,它哪里知道,它现在盘踞的位置,乃是我当年“打游击”的根据地,那时候我比它威风多了。我为老狗而感动,它是留守老街的不多的动物之一。

终于找到了龙井,然而此时的龙井面目全非,全然没有我当年记忆里清冽幽深的感觉,水面与河沟平齐,分不清楚是河水还是井水。顺着井壁,水面上浮着厚厚的青苔,上面居然还有青蛙打坐。

我被这个意外打击得心灰意冷,正在失落,不远处茅屋里走出来一位估计已逾七旬的老人问我们:“你们是哪里来的?”大约是看这老汉年纪大,介绍徐贵祥他很难知道,而我父亲在这里当过公社书记,几乎家喻户晓,所以陪我同行的表弟任家杰先把我父亲的大名抬出来。岂料老汉眼一瞪说,徐彦选我怎么不认识?他不是徐贵祥的爸吗?知道徐贵祥吗?在北京,作家。任家杰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他是作家?老汉说,你门缝里看人啊?我天天看电视,只要有徐贵祥的消息,我一准能看见。《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老汉如数家珍,末了还得意地向我们冷笑一声:知道吗?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井。

说真的,那一瞬间,我真有点受宠若惊。荒草土坯屋内,黑白电视机前,一个孤独的看井人,一个年迈的村夫俗汉,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我是他自豪的资本,他是我精神的盟友。为了这个因为我而自豪的老汉,我也应该写出好的作品——我们负起责任的理由,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站在井边,我沉默了很久。直到我们快要离开,老汉才似乎想起了什么,揉揉眼睛,把目光定定地落在我的脸上,嘴巴蠕动着说,未尝,未尝你就是……我说我是徐贵祥,谢谢你老人家。

老汉神情一变,赶紧张罗烧水,要让我们喝一杯龙井茶。

离开老街之后,我突然想,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想寻找的并不是城市,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城市遍地都是,而且越来越多,大同小异,但是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尽管在三十年后面目全非。但是三十年前的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那绿荫婆娑、人气旺盛的古色古香的记忆,那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溪流,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单调。
B.“厚厚的青苔”“居然还有青蛙打坐”,作者整体描述了“井壁”的“面目全非”,形象地写出了“老街”的凄凉、落寞。
C.“我”离开老街,跻身城市的峡谷, “被钢筋水泥封闭了”,我和土地长久隔离,这使我排除了众多的干扰,坚决回到故乡,去了一次老街。
D.“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连用两个“居然”,表达 “我”意外惊喜之情。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小的时候,老街的大人们“用龙井水沏一壶六安瓜片,摇着芭蕉扇,边品边聊”,说明老街人满足于生活的自在安逸,为下文老街的衰败做了铺垫。
B.文章在描写老街提供给我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时,综合运用了听觉和嗅觉描写,写出了老街值得回忆的生活气息。
C.文章与《我与地坛》一样,都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事情、抒发情感,将读者引入情境,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我”情感的抒发。
D.文章叙写了老街的“过去”与“现在”,在“过去”与“现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突出文章主旨。
3.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两处句子
(1)天变大了,路变短了,树林变小了,河床变高了,青石板几乎被挖光了,那口长久萦绕我心头的龙井,几乎被浑浊的溪水淹没了。
(2)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
4.文章叙写回老街时,在“老人”身上花费不少笔墨,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024-03-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晚饭花

汪曾祺

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

——吴其潜:《植物名实图考》

(1)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2)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3)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4)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5)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6)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7)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8)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9)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10)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11)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身段儿很好看。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12)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炒菜。

(13)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14)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15)钱老五不跟他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16)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17)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18)晚饭花还在开着。

(19)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20)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文本二

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的“世间小儿女”。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人世间有许多事,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扑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我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

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中国的古代作家里,我最喜欢归有光,归有光以极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他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流疏淡,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

(选自《汪曾祺先生的话》)

1.下列对两则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长方形的天井”,王玉英家逼仄、封闭的环境,造成了她保守传统、安于现状的性格。
B.王玉英出嫁前,她和李小龙都曾扒在钱老五家的门缝上往里面看,他们的做法虽然相同,反映出的内心活动却不相同。
C.小说语言具有远远丰富于文字的审美蕴涵,比如第(8)段“晚饭花还在开着”,寥寥几字,写出了人去院空的寂然悲情。
D.汪曾祺认为小说是谈生活,而不是编故事;他追求疏朗清淡的风格而不喜欢浓重繁复。小说《晚饭花》即此类作品。
2.下列对本文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对晚饭花的说明交代了开花时间及常见、实用等诸多特点,为表现王玉英的平凡质朴做铺垫。
B.小说从第(9)段开始转换了叙述视角,由之前的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李小龙)限知视角来叙述。
C.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晚饭花盛放的姿态及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D.在李小龙看来,如果没有了王玉英的存在,生活也就不那么美好了,侧面烘托了王玉英的美好形象。
3.小说中,李小龙认为“王玉英不该出嫁”;《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女孩子出嫁也表达过如下看法:“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李小龙和贾宝玉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本文及《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晚饭花》这篇小说“淡”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01-3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桎梏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妻子还在甜美地酣睡着,呼吸均匀有力。窗口露出最初的晨曦,但是冬日的黎明晨光熹微,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上涌动。

斐迪南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往往作画作了一半,会突然快步走出屋子,到田野里去,越走越快,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晚上脱衣服时他会把脱下的鞋拿在手里发愣……

他此刻刚从有些闷热的卧室走到阳台上。眼前山坡下的景色还完全笼罩在浓雾之中。他感到阵阵凉意,可是却站着不走,两手深深插在口袋里,等着雾气消散。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他总是走到窗前,眼底的景色使他赏心悦目,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湖对岸的房屋错落有致,一艘汽艇轻巧地划开湛蓝的湖水,海鸥快乐的群集在湖岸上,缕缕炊烟呈银色螺旋状从红色烟囱里袅袅升起,飘入回响着正午钟声的天空——显然,这一切都在告诉他:多么和平的世界!

他把目光射向远方,他觉得在坡下灰蒙蒙的一片之中,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地挪动。很小的形体为薄雾所遮盖,慢慢走了过来,他先是感到一阵喜悦,除他以外居然还有人醒着,可同时也感到好奇。那灰色的形体现在向前移动的地方,有个十字路口,通向邻村,或者通到山上。那陌生人似乎在那儿稍稍犹豫了一下,吁了口气,然后慢悠悠地沿着羊肠小道登上山来。

斐迪南感到一阵不安。这陌生人是谁?他问自己,他是要到我这儿来?他想找我干什么?

现在,近处的雾已稍散,他认出来了:这是邮差。每天早晨,钟敲八下,邮差就爬到这山上来。他总是把那黑色的大包威严地往右边一甩,然后庄重地把信件交给人家。看到邮差一步一步地迈步登山,把邮袋挎在左边,努力迈动短腿,神色相当凝重地走着,斐迪南不由得想笑。

可是,突然间他感到自己的双膝直哆嗦。举到眼睛上的手像瘫痪了似的掉了下来。今天,昨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正向他走来,一步一步地,是冲他一个人来的。

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打开房门,急急忙忙地走下楼梯,沿着两旁都是篱笆的小道迎着来人走下坡去。在花园门旁,他碰上了邮差,“您有……您有……您有……”他连说了三次才把话说出口来,“您有什么东西给我吗?”

邮差透过沾满雾气的眼镜看看他。

“是的,是的。”邮差伸出手在信件中掏摸,斐迪南哆嗦着。邮差终于把信掏了出来,一个褐色的大信封,上面印着“官方文件”四个大字。“请签字。”邮差说道。斐迪南很快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辨认。然后他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间滑落,掉到地上,掉进湿土和潮湿的落叶之中。

这就是那件事情,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就是这封信,这封他不愿要,又在等待着的信,它是从丧失了理智和礼仪的远方寄来的,那用死板的打字机打出的字句扑向他那热气腾腾的生命,扑向他的自由。他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翠绿的密林中巡逻的骑兵,感到一根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

那是八个月之前的事,在边界那边,他赤身裸体站在军医面前,因为寒冷和恶心而浑身发抖。那军医就像一个马贩子,捏捏他手臂上的肌肉。他从这种屈辱中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人的尊严已丧失殆尽,欧洲已堕落到奴役之中。他还看到天没亮,冻得发抖的妇女们,就拿着装土豆的空口袋坐在市场的台阶上,他的心都碎了。由于自己的愤怒、软弱无力,他对自己也产生反感。多亏有人帮忙,他终于得以和他的妻子一起移居瑞士。他越过国境线时,血液突然涌上面颊。他脚步踉跄,不得不紧紧抓住柱子。他第一次又感到自己是人,感到生活、自由、意志、绘画事业又属于他。

但是这种欢快、轻松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如今这封信,冷冷地在他的手指当中沙沙作响。他感到有一只彻夜不眠的、冷冰冰的眼睛,从看不见的什么地方正窥视着他。

这张纸没有力量,但是把它寄来的人有力量。是谁把它寄来的?是那部机器,是那部巨型的杀人机器。它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抓了千百万人,现在又来抓他!“不……不……决不能成为它的帮凶!可是,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找到我……”

斐迪南努力使自己保持平静。“这张纸在这儿对我来说算得了什么?!”他手指一使劲,想把那硬硬的信封撕成碎片。但是奇怪,肌肉不听他的使唤。他整个灵魂都希望他的手指把信封撕碎,它们却小心翼翼地把信封打开,哆哆嗦嗦地把一张白纸展开。上面写着他已经知道的事情:

F34729号。根据M市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至迟于三月二十二日前往M市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军方证件由苏黎世领事馆转交,为此,您务必亲自前往领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力描写一封来信给斐迪南带来的无形压力,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的影响,直接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B.斐迪南自己处在痛苦屈辱中,却对坐在台阶上拿着空口袋的妇女们充满同情,可见他是一个心怀人道主义的人。
C.斐迪南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尖滑落”,这一细节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恐慌无助。
D.小说以“桎梏”为题,虽通篇未提“桎梏”二字,但通过斐迪南的艰难处境与真实心境诠释了标题之意,引人深思。
2.文中第三段写到了斐迪南站在阳台上欣赏风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斐迪南不顾凉意,期待雾散后美景的出现,可见他已经完全沉醉在这和平的世界之中。
B.“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说明斐迪南虽移居瑞士,但是内心仍摆脱不掉现实的痛苦。
C.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这画面曾带给斐迪南心灵的平静。
D.斐迪南“两手深深插在口袋里,等着雾气消散”,一方面是为欣赏美景,另一方面也为他的绘画创作寻找灵感。
3.简析小说最后一段这么写有何妙处?
4.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以独具特色的心理描写而著称。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有哪些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地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并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比借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一个。”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吗?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口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来,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

“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

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B.第四段中“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开始干活”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感到惴惴不安的“我”。
C.画线部分“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吗?”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D.小说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2.下列是关于名著《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善良诚挚,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最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B.爱格妮丝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她最后与大卫结合,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
C.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仁慈乐观,尤其是债多不愁、得过且过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后人将这种特点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D.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凶狠贪婪,常常责打大卫。大卫母亲去世后,即把十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只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
3.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节选部分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
4.“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11-17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别墅

李广田

因为养病,住在乡下的别墅里,同来作伴的,只有母亲。

叫做别墅,也只是说着好听罢了,其实也不过是旷野的几间农舍,四围又绕上了一带短垣。这农舍,距我们的市镇尚有十里,举目四望是绿树,是田禾,农舍附近,就是自家的农田之一部。在农田之一角,有自家的一片榆林。

娘,我将做些什么来自己消遣呢?时常向母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这时,母亲便照例地回答我,说:医生再三嘱咐,不准你做什么事,你只要晒晒日头,睡睡觉,就已经够了。

说实在的,同母亲住在一块,我还能有什么可做呢。书,是不让读的,信,也不许写。一切文具,都不在手下,就是偶尔想写下点什么记号之类也不可得。原先住在镇上,那里有许多可以谈天的人,无论是那些吸着长烟管的农夫或踢毽子打球的孩子们,都会给我以欣慰。然而,怕我受不起那些烦扰,才终于搬到了野外来,虽然自己最怕寂寞,为了养病,也不能不安于寂寞了。而母亲呢,终日只打算着我饮食起居的事,便已操劳不少,老年人只为了儿子的病而担忧的心情,我已深深地体谅到了,我不愿意在任何事情上违背母亲的意思。

有一天,当吃着晚饭的时候,母亲忽然想起来似的,说:明天是镇上的市集了,我想去买些菜来,如能买到一只鸡便好了,因为昨天镇上的王家伯母来,说你是应当吃鸡的,可作药物,又可以当饭吃的呢。说着,显出很得意的样子,征求我的同意。次日清晨,用过早点之后,母亲便独自到市集去了。回来时日已向午,母亲很得意地说:不但买了鸡来,还学了吃鸡的方法来呢。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黑羽毛,金颈项。顶上的冠子大而且红,昂了首,抖擞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

是今天就杀呢,还是等到明天?母亲问。

不,我摇头回答,且养它几天再说罢。

母亲又接着说,养它几天也可以,或者还可以养得更肥些呢。我听了这话,觉得颇不舒服,但也不好说出什么,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

次日清晨,不等母亲呼唤,我便起床了,出乎意料的喜欢,因为我听到了被买来的那只公鸡的早啼。对这只即使将要被杀,也还尽着这司晨的义务的禽,觉得很可感激,但同时又觉得很可哀怜,让它活下去罢,就有这样的心思。当散步归来时,看见母亲撒些谷粒给那鸡吃,那鸡也就泰然地啄食,对于那饲养它的人,表示出亲昵的样子。

听了鸡叫,所以才早起的呢。

真的吗?那么就留它叫五更好了。母亲这样回答,仿佛很体谅我的用心。

午饭后,我把这鸡带到榆林间去,因为那里有东西可以啄食,如草叶、草实、野葡萄粒之类,在荒草里也可以找得青色的小虫,这更是很好的鸡的食饵了。当这鸡在那草地上任意啄食时,我也在帮它寻取,每当捉得一只青虫或蚂蚱之类时,便咕咕咕咕地把鸡唤来,并给它吃。它每是绕在我身旁不去。并时常抬起它那带着红冠的头来向我注视,也在喉间发出很轻微的咕咕鸣声。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五天,母亲不曾提起过杀鸡的事,只有时候说,这鸡更肥了,并不再说别的。我呢,也乐得来这样下去,病虽依然如初,说是吃掉一只鸡便可痊愈的事,谁能相信呢。我每天带着这只被留下来的公鸡到榆林间去,在那里游戏,在那里休息,不但忘却了寂寞,且也过了些有趣的日子。仿佛一只鸡也就懂得人的心思似的,对自己表示出那样的友情:几乎是不能相离的,它永是跟在我脚后,坐下来,它伏在我的身旁,有时,竟要飞到我的身上来了,捉到青虫时,便可在我的手心里被它啄食,很是可喜。有时,它失迷在那些榆林的荒草里去了,只要听到咕咕的呼唤,便摇摆着肥重的身体向我奔来。夜里就宿在屋前的埘中,清晨便把我从梦中唤醒。

是某日的晚间,天空阴得颇浓,好像就要下雨了。用过晚饭之后,母亲说:天很冷,早些上床去睡罢。还不等入睡,便听到窗外洒洒的雨声了。明晨醒来,已是早饭时候,外面的雨声还是不停。对于自己的这样懒起,觉得很不高兴,好像在后悔着什么,又好像在怨恨着那雨。仔细想时,原来是我既未听到母亲把我唤醒,又不曾听到鸡声,为什么今天会没有了鸡声呢?觉得很是可疑。当我随便地洗过手脸之后,看见母亲很慌忙地冒着雨从厨房里走来,两手上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放在我的面前,并说:快点吃罢,鸡已煮好了。

我很久地沉默着,望着那碗上的热气向上蒸腾,眼前只是一片模糊。在雨声中,听到母亲在一旁用颤抖的声音说:怎么还不快吃呢?等会就要凉了。好容易,费了一夜的工夫才给你煮好,而且还是神煮!说着,也坐在一旁沉默着。我们都沉默着,而且沉默了很久。

所谓神煮者,这便是母亲所说的,学来的那煮法了。把鸡杀死洗净之后,并不切碎,也不加油盐之类,只放在清水里煮熟,而所用柴薪,又只限于用谷秸七束,在锅里煮过一夜之后方取食,据说,这样煮法就可以医病。

听了母亲的再三督促,觉得很是难忍。最后,母亲竟哭着说:原是希望给你治病的,既这样,我还有什么希望呢。说着,就不能自已地呜咽起来。我也只有忍着泪,服从了母亲的命令。

又过了几日,母亲说:再去买只来吃罢。我说:吃过一次病也不见好,也就不必再买了。此后,便不再提起关于吃鸡的事。至于自己的病呢,确也不曾见好,医生说还须继续静养,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也不可能,只是依然过着那幽静的日子,在野道上缓步,在榆林间徘徊或沉思。

(节选自《画廊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乡下的几间农舍称为“别墅”,并描述了其周围的景色,透露出随遇而安的心境。
B.“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这表明“我”对母亲的严厉管束有点抵触。
C.“我”心想“这只鸡,终于是要为我而死的了”,这既是一种无奈和不安,更是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
D.鸡蒸好后,“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我”沉默是因为一个生命因“我”逝去,母亲沉默是为“我”的病而担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我”在镇上的生活场景,虽然烦扰,却感到欣慰,与下文“很想早搬回镇里去住”形成呼应。
B.公鸡泰然地“任意”“在我的手心里”啄食,这些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图景。
C.文章的主题往往有多元性,本文对“神煮”做出了解释,揭示了文章反对封建迷信的主题。
D.作者在行文时,不刻意求工,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全文呈现出朴实、自然、平淡、真挚的语言风格。
3.“我”和母亲对待公鸡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
4.本文虽然只写了在乡下养病的简单经历,但其过程却蕴含了作者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谷风

赵万里

山间路上,杂树丛生,刘少奇和阎大勇边走边谈。

初夏的平山,山色青青,荫绿四野。

旺盛的草木,也见证着这方水土的宽厚和富庶。相传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滹沱河两岸便有了人烟。

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商汤之祖就是在此地发祥。经春秋,历汉唐,这里先后又被称为蒲吾县、房山县,唐肃宗至德元年,始称平山县。

阎大勇望望刘少奇:“听山里老人们说,平山,老年间叫蒲吾、房山,后来唐朝的时候,安禄山造反,这一反不要紧,朝廷下了令,凡是地名里带着‘安’、‘禄’、’ 山’三个字的就都得改,这房山就改成了平山,意思是说,平定安禄山哩。” 刘少奇颇有兴致:“哦,还有这么一番来历啊。”

阎大勇也笑了:“只是叫了个平山也不太平。闹八国联军的时候,洋鬼子就在这儿设了大本营,向井陉、娘子关发兵哩。民国十六年,泰军和晋军又在这儿打起来了。再后来,日本鬼子来了,把山里人杀惨了……”

平山,经年战乱,兵戈不断,使得滹沱河两岸血雨腥风,草木皆惊。尤其是1937 年秋,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就攻陷了平山,烧杀抢掠,制造了三十三起惨案;地主武装也乘兴作乱,使这一方水土满目疮痍,饿殍遍野。虽说太行山麓年年返青,却如忧乱伤怀的古人所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阎大勇指着不远处,叹口气说:“这后山上,还真有个白毛仙姑洞。起初,山里人不知道那里住的是个受苦的佃户女儿,只道这地方,又多了个云游的仙姑呢。”

刘少奇望望后山,很感慨:“没来平山之前,就知道平山出了个白毛女,看来平山也有不平事啊。”

阎大勇点着头:“那出戏,我在县上也看过。可不,没兴土改那会儿,挣着穷命种一年地,到年根儿下,还是交不起地租,就差和杨白劳一样喝卤水了。” 临近山顶,山路也越发崎岖,阎大勇紧走几步,回身伸出了手……

…… 伴着鸟语松风,刘少奇和阎大勇渐渐接近了山顶。

绕过青石岩,拨开灌木丛,抬头看,瓦蓝瓦蓝的天空,仿佛一伸手就能叩出声来。

绵绵群山,终于一望无边地铺展在眼前了。

阎大勇紧走几步,上前扶住了刘少奇:“吟子上风大,找块地儿坐吧。”

平山,层峦叠嶂,沟川交织,它东接获鹿,南连井经灵寿,西邻山西盂县和五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十一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沿着山脚,依稀可见黄沙铺就的河道,曲曲折折,蜿蜒而去。

刘少奇感叹着:“哦,那就是滹沱河吧?” 阎大勇也正眼望着河道,呆呆地出神。刘少奇看看阎大勇:“怎么?”

阎大勇缓过神来,冲刘少奇笑笑:“哦,没啥,胡乱想哩。这滹沱河,有脾气呢,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赶上发大水,能把村子淹了。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吓唬孩子,说声‘滹沱河来啦’,孩子当下就不敢啼哭了。” 刘少奇也笑起来:“到底是山里的河,有性格啊。”

滹沱河,古称禹贡九州陡骇河,又名恶池,别称亚沱。汉明帝永平十年,始称滹沱河。

它发源于山西繁峙县孤山,流经雁门关、代县、定襄、五台,由孟县阎庄入河北平山,随山就势百转千回,在平山县境内就有十二条肋肢河,属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暴发,河谷横溢,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当年曾与称雄邯郸的王郎,在这山中激战。眼看着寡不敌众,无路可退,滹沱河水突然结冰,让刘秀的人马横鞭穿过;之后,冰河迅即化开,浪卷黄沙滚滚而来,咆哮声十里可闻,追兵只得望河兴叹。阎大勇笑笑说:“早年间,平山县兴办了不少义学,教书先生把唱滹沱河的古诗,都编成了教材,一来二去,山里的后生们,识字不识字的,都能念出几首古诗了。 ”

刘少奇来了兴致:“哦,还记得吗?”

“我念的是咱抗日民主政府办的冬学,识字课本都是新编的。”阎大勇说着,低下头想了想,“当年义学里传下来的,有一首还记得,听说是《全唐诗》里的,胡曾的《咏史诗·滹沱河》,说的就是这滹沱河水结冰的事儿。” 阎大勇望了望蜿蜒的河道,轻声念起来: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正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刘少奇听着,轻轻点点头:“是啊,回过头看看,各朝各代,兴衰更迭,不能不让人感慨呀。咱们要做的事儿,很多呀。眼下的土改,就是要改改这块土地的命运,改改咱老百姓的命运……” 山下,田地纵横,覆盖着青绿的庄稼。

阎大勇顿了顿,又说:“可过去这地呀,都姓东家的姓。1938年,咱抗日民主政府兴‘二五减租’,大伙儿才觉得有了奔头,西柏坡也就在那年建了党支部,不少青壮年都报名参了军……”

(赵万里《西柏坡》,有删改)

文本二:

与“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单纯注重史诗性不同,与上世纪90年代新历史小说主观勾兑历史迥异,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虽然史诗类作品仍然是创作的基本类型,但是在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中呈现出某些新的色彩。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克服了以往小说英雄形象刻画的简单化、平面化倾向,而强调人物心理性格内在的复杂与丰富,突出了人性的生动与深刻,呈现出追求个性化的特点,作家们在拓展创作视野追求个人风格中,使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在继承叙事传统中拓展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化个性化。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安禄山造反,朝廷下令更改带有“安”“禄”“山”的地名,意在揭示唐朝廷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
B.文本一中后山上白毛仙姑洞和白毛女的相关故事情节,给文章增添了几丝神话色彩,使得表达神秘而浪漫。
C.文本一中阎大勇与刘少奇的对话体现革命领袖时刻惦记着百姓,彰显革命领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D.文本一写阎大勇回忆并念起小时候教书先生所教的诗歌,流露出他对先生深切的怀念,对儿时生活的眷恋。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也为下文写刘少奇与阎大勇谋划土地革命奠定感情基调。
B.文本一多处插叙滹沱河的传说,既补充了滹沱河的相关信息,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厚重感。
C.文本一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突出刘少奇和闫大勇同志高瞻远瞩、心怀苍生的革命先行者形象。
D.文本一以两位领导人物的对话为线索展开情节,采用多种叙述方式,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使得主题更加鲜明。
3.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的特点的?
2023-08-1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停筑九龙台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呀,您得救救大晋啊!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您得救救我大晋啊,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将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图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下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啊!”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咐,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啊,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呐,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操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飙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饮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啊!”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啊!”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倾覆可否?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师心自用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对比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2.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衬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衬托君王之残暴,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3.请简要赏析本文的叙述人称有何妙处。
4.荀息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其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坎井之乐(节选)

吴礼权

庄周又转而看了惠施弟子一眼,意有所指地说道:你们看,今日的名家诸公,他们整日热衷于名宾之辩,热衷于概念之争,虽然毫无用处,于世无益,却让世人着迷,连很多诸侯国之君都被其诡辩迷惑,欣赏他们的口才,甚至有的人还被封侯拜相了呢。

惠施弟子一听庄周不仅赤裸裸地攻击诋毁名家,而且还绕着弯攻击他的老师,因为惠施此时正在魏国为相,受魏惠王重用呢,所以,他再也不能容忍了,立即接住庄周的话头,反唇相讥道:墨家学说无用,名家学说也无益,那么您认为哪一家学说有用,于世有益呢?哎呀,对不起,在下还未请教您尊姓大名,不知您到底是哪家哪派的巨子名公?

老朽只是个信奉老聃之道的无名之辈,不是什么学派的巨子名公。庄周淡淡地回应道。

哦,原来是老聃之徒。既然是老聃之徒,在下倒想请教一下,你们老聃之道有什么值得人们推重的吗?‘道可道,非常道’的鬼话,难道可以救世吗?惠施弟子撇了撇嘴,显出一副不屑的样子。

年轻人,你知道老聃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吗?庄周虽然觉得惠施弟子很无知,但仍努力以温和的口气跟他说话。

在下不明白。不过,在下知道,老聃的话都是在故弄玄虚,他的所谓‘道’,是虚无缥缈的,是无人知晓的,更是不可能救世的,比任何学派的学说都无用。惠施弟子听庄周以长者的口吻跟他说话,有倚老卖老之嫌,心中很是不悦,话说得就更不中听了。

庄周并不在意,看了看惠施弟子,面带微笑地说道:老聃之道深不可测,年轻人不懂就说不懂,不要不懂还要妄议先贤。儒家先贤孔丘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朽虽不认同孔丘学说,但认为他这句话是对的。老朽刚才批评墨家与名家,并不是因为有门户之见,而只是就事论事,就理说理。

哼,还说没有门户之见。说到老聃之道,就是深不可测,说到俺们名家与墨家之说,都是无用无益,这还不是门户之见呀?依在下看,老聃之道就是无用之道。什么‘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无不为’,这对治世救世哪里有什么用处?‘无为’是懒人的逻辑,是无用人的借口。所以,‘无为’就是无用。惠施弟子越说越激动,用词也越来越尖刻。

蔺且与逸轩听了,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可是,庄周却从容坦然,哈哈大笑。

您笑什么?俺说得不对吗?惠施弟子反问道。

这样吧,年轻人,老朽给你讲个故事吧。

蔺且与逸轩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了,顿时心中窃喜。因为他们都知道庄周最会讲故事,他讲故事不是为了编造论据说服人,就是绕着弯骂人。现在,庄周要给惠施弟子讲故事,肯定是骂人。可是,惠施弟子并不知道这些。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眼前之人就是连他老师惠施都非常敬畏的庄周。于是,惠施弟子爽快地答应道:好呀!那您就讲吧,在下洗耳恭听。

庄周点点头,微微一笑,瞥了惠施弟子一眼,便意态悠闲地说起了故事:从前,东海边一座山崖上有一只坎井之蛙。一天,海水涨潮,一只巨大的东海之鳖随潮水冲到坎井之蛙生活的坎井边。坎井之蛙见到东海之鳖非常高兴,就跟它攀谈起来。谈着谈着,坎井之蛙突然非常感慨地对东海之鳖说道:‘我真是快乐极了!每天我都可以出来在井栏上跳跃,回去后就在井壁缝间休息。我跃入水中,水就托住我的两腋和两腮;我跳到泥里,泥就淹没我的脚丫子,没过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里的赤虫、螃蟹和蝌蚪,谁也无法比得上我。还有,能够独自占有一坑水,盘踞一口井,这也是我最大的快乐。您今天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那东海之鳖接受邀请了吗?蔺且故意配合庄周,问道。

庄周心知其意,故意停顿了一下,斜瞥了惠施弟子一眼,见他正凝神专注地听着,遂接着说道:东海之鳖欣然接受了邀请,可是,东海之鳖身躯太大,左脚还没踏进坎井,右腿已经被绊住了。东海之鳖无奈地退出了坎井,对坎井之蛙说道:‘你我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我所生活的东海,千里之远不足以形容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其深。大禹时代,十年九涝,洪水滔天,东海海面没有因此增加丝毫;商汤之时,八年就有七年大旱,东海水位也未见下降一寸。这是东海的实际情形,也是我久居东海的大快乐呀!’坎井之蛙听了,顿时目瞪口呆,神情恍惚,怅然若失久之。

庄周话音刚落,逸轩就脱口而出道:先生,坎井之蛙的故事,是不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眼界决定境界,一个人眼界太小,就会盲目自大,境界就不会太高,是这样吗?

正是。有些人对天下诸家学说知之甚少,却妄自尊大,这不就像坎井之蛙吗?有些人智力不足以达到了解老聃之道的崇高境界,却妄言老聃之道无用无益,这不就跟坎井之蛙难以了解东海之鳖所说的东海是一样的吗?庄周顺着逸轩的话说道。

蔺且听了庄周这番话,先是一惊,后是一乐。惊的是,他从未听老师讽刺他人这样直白,不留情面,尤其是对晚辈后生;乐的是,老师故事讲得好,师弟逸轩悟性也好,二人一唱一和,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惠施弟子的无情反击。

不过,在蔺且一惊一乐之际,惠施弟子早已羞愧得满脸通红,低头沉默嗫嚅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一句合适的话来反击庄周,最后,只得恨恨地瞪了庄周一眼,跌跌撞撞地从席上爬起,拂袖而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了庄周和惠施弟子争论的原因,固然有惠施得宠于魏惠王、身居要职的一面,但庄周故意激怒对方也起到了导火索作用。
B.庄周由“淡淡地回应”到努力保持“温和”,继而由“面带微笑”到“哈哈大笑”,再到“悠闲地说起了故事”,始终从容淡定,坦然悠闲。
C.小说中的庄周是一个睿智而又豁达之人,他虽然对孔子的学说不认同,但对孔子关于“知”和“不知”的观点持肯定态度。
D.小说节选部分主要以庄周和惠施弟子的对话展开情节,并在对话中丰富庄周的形象,而凝练生动的对话也增强了读者的在场感,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2.关于小说中塑造的次要人物形象蔺且与逸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惠施弟子尖刻的话语,蔺且与逸轩感到有失面子,而庄周却从容坦然,这一对比能够突出庄周遇事镇定的大家形象。
B.蔺且与逸轩清楚庄周擅长什么,所以当听到庄周说要讲故事来婉转地羞辱惠施弟子时,暗自高兴,并积极主动地配合。
C.逸轩很聪明,当庄周讲完故事,他就明白了庄周讲坎井之蛙的目的,而庄周对这一目的深入阐释,突出了小说主题。
D.作者通过蔺且的情感变化侧面烘托出庄周的形象,“惊”突出了庄周讽刺他人的不留情面,“乐”突出了庄周精妙绝伦的口才艺术。
3.节选部分惠施弟子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4.《坎井之蛙》本是《庄子·秋水》中的一个小故事,后世由此延伸出家喻户晓的成语“井底之蛙”。本文花费大量笔墨于庄周详细讲述坎井之蛙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2023-07-31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絮语

冯骥才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岁月。

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窗户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在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

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的明澈。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

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唯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阳光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

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 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着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早醒的鸟儿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里。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

冬日里最令人费解的还是天空。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 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二段以自己对“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的理解,既解释了为什么冬日才能实在地触摸岁月的原因,又引出下文时光在哪里的发问。
B.窗户上的冰总是先从四边化开,而作者透过窗户认识了严冬中最明亮的世界,进而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并引发对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思考。
C.透过朋友送的“香棒”,作者不仅在严冬感觉到了屋内丰腴的春天,还发现了房间内灿烂的阳光,以及这光亮对叶子生存的重要价值。
D.作者自喻为一尊唐代的木佛,由它在阴影中沉思到迎着一束光芒微笑,情感变化之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冬日阳光给他的重要启迪。
2.关于文中写“琴音”的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首句承上转折,强调了“闪光的琴音”可以透入幽闭 的暗处,引出下文对琴音的细腻描写。
B.本段写琴音和朱自清《荷塘月色》写荷塘光影都运用了通感修辞,本文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后者则相反。
C.“摸索”“思索”“感应”“触动”“试探”等一系列动词,层层深入,刻画出鲁宾斯坦弹琴技艺的高超。
D.作者认为鲁宾斯坦的琴音就像冬日阳光一样能给人带来温暖、希望,清除心灵阴暗,深化文章意蕴。
3.“絮语”指絮絮叨叨地说或指絮叨的话,本文的题目为“冬日絮语”,为什么全文读来却极有层次,毫无絮叨之感?
4.本文看似作者信手写出,但富含人生哲理。请根据某一文段概括出一条人生哲理,并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1】……

暮色昏暗。大块的、湿润的雪懒洋洋地在刚刚点亮的街灯周围旋转。屋顶上、马背上、肩膀上、帽子上铺上了一层又薄又软的积雪。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全身雪白,像一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他那匹瘦马也是全身雪白,也是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他们停在那个地方很久了。还在午饭前他们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有拉到一次客。但是在城里,黄昏的慕色降临了,晦暗的街灯已显得活跃明亮,街道上也更热闹了。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有人叫他,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他回过头来看了看乘客,动了动嘴唇……看样子他想说点什么,但是喉咙里却什么东西也没有吐出来,只听见呼哧声。你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歪歪嘴苦笑一下,勉强启动噪门,才沙哑地说:老爷,我的,那个……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嗯!……他是怎么死的?

约纳调转整个身子对来客说:谁知道呢?大概是得了热病……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是上帝的旨意。

拐弯,魔鬼!黑夜里有人在喊,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眼睛瞧着点!

赶你的车吧,快点走。来客说。

马车夫仲长脖子,用一种并不轻松的优雅姿态挥动着马鞭。后来他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着眼睛,显然是不愿意再听他讲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后,在一家饭店门口停下来,然后在赶车座位上弯下腰,又一动不动了……

人行道上走过三个年轻人,他们相互对骂着,套靴踩得很响。其中两人又高又瘦,第三个是矮小的驼子。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个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操着,嘴里骂声不绝地上了车。

好,赶车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被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槽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

约纳感到他背后的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人,两个高个子则谈到某个叫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的女人。

约纳不时回头看看他们,等他们暂时停顿一下说话时,再一次回过头去,嘟囔道:我的那个……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是要死的……驼子吁了一口气说,喂,你赶车吧,你赶车吧!先生们,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能把我们送到呢?"

老不死的,我要接你的脖子了!

嘿嘿……他笑道,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估你们!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嘻嘻……这些快活的老爷!我的老婆在坟墓里!……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这真是怪事,死神认错门了……它原本应该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转过头来,想诉说一下他的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驼子轻松地吁了一口气,宣布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后,许久地看着游荡者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回大车店去,他寻思着,回大车店去!

瘦马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开始小跑起来。一个半钟点以后,约纳已经在又大又脏的炉子旁边坐下了。炉台上、地板上和长板凳上,人们已经发出鼾声。空气又臭又闷……墙角里一个年轻的车夫起来了,他带着睡意咳嗽一声,向水桶那边走去。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您就随便喝吧……而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就在这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竟有这样的事!

约纳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什么影响也没看见,年轻人盖上被子,把头也蒙上,睡着了。老头叹口气,他想说话,就像这个青年人想喝水一样。他儿子死了快一星期了,而他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谈这件事……

去看看马吧,他想,他穿上衣服,走进马厩里,他的马就站在那里。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看着它那闪光的眼睛,你就吃吧……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约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约纳讲得入了述,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886年,有删改)

【1】引自宗教诗《约瑟夫的哭泣和往事》。——俄文本编者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纳的苦恼是双重的:儿子无缘无故死了,他内心无比悲痛;想找人谈谈儿子的死,却没有人愿意听他把话说完。
B.约纳与军人交谈,“调转整个身子”“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见约纳倾诉内心苦闷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
C.约纳没有因为驼子的辱骂而恼怒,反而笑脸相迎,这“笑”写出他为了生计宁愿受辱的心理,暗示他经济状况窘迫。
D.军人、三个青年、年轻车夫,无论地位高低,都对约纳的不幸无动于衷,这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城市黄昏风雪图,明亮的街灯、热闹的街道,与孤独的一人一马形成鲜明对比,为人物设定了特定背景。
B.契诃夫塑造约纳与鲁迅塑造祥林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比如都运用大量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失子之后的精神面貌。
C.小说结尾,约纳终于找到了倾诉对象,他把自己的悲哀都告诉了他的瘦马,这一细节既可笑又可悲,充满了讽刺意味。
D.小说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3.小说在约纳的对话中大量使用省略号,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瘦马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