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饭圈文化愈发流行,尤其在娱乐行业,打造和经营饭圈几乎成为显学甚至造星的不二法门,有些饭圈正歪歪扭扭走向怪圈,不可不察。

剥开这些现象的薄纱,其背后根源在于行业资本控盘,流量经济作祟。在此流量迷局中,众多资本一路蒙眼狂奔、加大杠杆,热钱涌动,辗转腾挪,跨界并购,上演了一幕幕资本盛宴。

资本都是逐利的,正当经营本分赚钱当然无可非议。但近年来,在唯流量论”下,娱乐行业一些大资本上下其手,通过数据造假制造行业虚假繁荣,刷流量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刷单公司已发展为规模庞大的一支黑产队伍。

流量造假不仅破坏了商业诚信体系,损害消费者利益,还大幅推高了社会交易成本,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一段时期内,文艺市场的竞争不再是比谁的制作更精良,而是比谁的数据刷得更高。结果一些所谓的小鲜肉、大明星演技崩塌、烂片如云,却备受资本追捧、赚得盆满钵满。与之对比,一些演技精湛的好演员因为没流量却拿不到本子,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娱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要讲经济效益,但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资本要自觉担当起弘扬正能量、引导正确价值观的责任。甲可有些资本挟饭圈之势鼓动诱惑年轻人不计代价地为爱豆打CALL,一茬一茬割韭菜,收割注意力经济,不琢磨如何给受众讲好故事,只想着如何给钱讲鬼故事,不创造任何正向的、增量的价值

盛极必衰,月满则亏。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没有优秀的作品,形式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文化产业需要资本的力量来推动,但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原则,以推动行业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该给竭泽而渔的流量经济降降温了,文艺创作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只有坚持以品质评价为核心,营造一个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文艺事业才能健康蓬勃向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能让资本把饭圈变成怪圈》央视网)

材料二:

随着移动互联、社交媒体、消费主义的兴起,娱乐业和选秀节目的大发展,流量思维开始大行其道,饭圈乱象愈演愈烈,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粉丝经济在非理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步入歧途。这不仅违背了经济理性,还干扰了社会公共秩序。

应援、打榜已成为一名合格粉丝的基本修养,购买偶像代言产品、支持偶像作品更是不遗余力,更有粉丝集资重金买报纸版面、城市户外大屏广告位为明星庆生,国内不过瘾还要去世界各地刷脸,更疯狂的还有为偶像送星星,美其名曰:爱的供养。总之,只有明星想不到,没有粉丝做不到。

一些资本操控下的平台更是因势利导,设计出复杂花哨的明星榜单,引导粉丝来打投、集资,先收割一波。紧接着是,粉丝做出榜单排名、热搜热度后,资本为明星对接相应的资源和品牌,通过节目、产品等,再收割一波。当明星可以流水线式生产,这条产业链就可以反复循环玩下去,还能变换花样、多次收割。

明星、资本和平台各取所需,各有所获,明星名气大了,资本市场估值高了,平台流量升了,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唯独粉丝成了冤大头。这种流量至上的玩法获利高、见效快,但实际上只是资本在搞流量的大水漫灌,催生的只是泡沫,制造的是虚假繁荣。乙而且,当同质化明星的流量被瓜分完毕,无法通过异质化内容和作品带来粉丝增量,粉丝间的内卷现象就必然产生

这种流量漫灌效应的后果,就是从一个打榜到下一个打榜,不断上演庞氏骗局,用大量的造假流量把故事讲下去,不仅无法创造真正的商业和社会价值,还终将毁灭自我价值。这些年来,粉丝文化中无底线追星、过度消费、为了流量拉踩引战甚至人肉、网暴等恶性行为接二连三,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

当一种经济现象暴露出盲目性,出现市场失灵时,就有必要进行及时合理的纠偏。这个过程中,需要清晰梳理产业链中粉丝—平台—资本—明星等各环节,对粉丝经济中出现的一些灰色地带进行精准滴灌式监管。

资本和技术是经济中各行各业的助推器,我们要引导资本和技术,在引领粉丝经济规则设计中更加注重明星的内涵制造流量普惠,更加注重商业增量价值的创造,而不是青少年的口袋,跟粉丝博傻。粉丝也需要重新思考何为明星,什么才是追星的正确姿势,切忌消费行为以爱之名被裹挟。

各方共同推动粉丝经济回归理性健康的轨道,更好地体现流量背后的社会价值,也还粉丝文化一片晴朗天空,引导广大粉丝向上向善,更好满足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使粉丝经济、粉丝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行稳致远。

(《过度内卷!被透支的粉丝经济该治一治了》央视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劣币驱逐良币”在文中是指一些演技崩塌的小鲜肉、大明星因受资本追捧,接片不断,而演技精湛的演员却无戏可拍。
B.“刷脸”在文中是指粉丝以买报纸版面、户外大屏广告等的形式让偶像代言的产品和作品被人熟知。
C.“庞氏骗局”在文中是指粉丝出钱出力为明星打榜,带来了所谓的高流量,但这只是虚假繁荣,不会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
D.“博傻”在文中是指资本和技术在引领粉丝经济规则设计的时候,不从明星本身入手,只是希望从粉丝手里“割韭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段时间以来,饭圈文化愈发流行,饭圈正走向“怪圈”,这应引起关注。
B.资本的投入本就是为了牟利的,资本通过正当经营的方式赚钱是无可厚非的。
C.当今社会,“饭圈”乱象愈演愈烈,粉丝经济误入了歧途,偏离了理性。
D.粉丝文化中的恶性行为层出不穷,给青少年价值观养成带来了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刷单公司的发展壮大,娱乐行业的大资本才有机会通过数据造假,制造出行业虚假繁荣的表象。
B.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做到思想、艺术和制作的统一,可以推动行业的发展。
C.在流量思维大行其道的当下,资本、平台和明星都各取所需,赚得盆满钵满,真正受到损失的是粉丝。
D.资本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引导资本和技术,可以帮助粉丝改变观念,更注重明星的内涵。
4.某选秀节目策划为偶像助力打投,粉丝需要购买赞助商的牛奶,扫瓶盖内二维码为爱豆助力,购买的越多,可以投的票也越多。由于只需要瓶盖上的二维码,不少粉丝买了牛奶后喝不完只能雇人倒进下水道。此事一经报道,再一次把饭圈问题拉到了广大群众的视野里。
上述事件,作为论据更适合放在甲、乙哪一段文字后面,为什么?
5.“打榜倒牛奶”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谴责,国家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其列入治理重点,请根据文本对这次治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价值观念,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骨子里、血脉中。胸怀天下,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使命担当。当前,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全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艺是世界语言,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当代中国文艺理应彰显更加博大的人类情怀,具备更加高远的世界眼光,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通共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下崭新篇章。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国际社会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过去几年,全国文联系统统筹疫情防控和各项工作,顺时应变、主动作为,综合运用现场活动与“云交流”“云展示”方式,全力开展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海外展播展示。中国文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再次明确提出,坚持胸怀天下,精准开展民间文化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这体现了全国文艺界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多彩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自觉与担当。

发挥艺术国际沟通的独特优势,配合党和国家外交总体战略布局,精准开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是文联组织的职责所在。抒写大美中国气象,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呈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精彩生活,用艺术的独特魅力解析中国发展奇迹的密码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崭新要求和光荣使命。奋进新征程、铸就新辉煌,文联组织应更加自觉融入和服务党和国家外交外宣工作大局,全力打造拓展民间文化艺术国际传播和人文交流的多维度平台,大力发展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艺内容和形式,发挥信息化时代的传播优势,做精做优民间对外文化交流,同世界各国艺术家和民众开展友好交往,同国际文艺组织和团体发展伙伴关系,以艺术之力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胸怀天下、放眼国际,把艺术的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邃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自信的态度,创作推出更多能够引起国外受众共鸣的优秀作品,生动讲好大国和平崛起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民族的故事、新时代中国和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塑造中国气派、树立中国风范,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摘编自文新达:《形塑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材料二:

国家形象需要依托媒介得以呈现、推介。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对外传播的方式方法增强国家形象宣传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具体来说,要坚持以主流媒体引领传播方向,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一方面,通过经典影视刷作、形象宣传片向国外推介我国的政治主张、制度优势;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公共外交、国际论坛展现当代中国在推进全球治理和全球合作方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聚。

就中国而言,国家形象与党的形象是内在融通的,党的形象集中反映了国家的形象。我们应该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历史性成就中展现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通过讲好我们党一以贯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接续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故事,促进我国国家形象的提升。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向世人呈现的外在特征,它归根到底是由国家的内在特质决定的。在现实中,由于各国所秉持的治国理念和所遵循的发展道路的不同,同一种国家形象往往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不同的认同度。就当代中国而言,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为此,我们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坚决反对抹黑、歪曲、丑化我国国家形象的各种言行,抵制无端诋毁我国国家性质、对外政策的言行,维护我国国家形象。

(摘编自赵辉辉《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文艺应当彰显更加博大的人类情怀,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这是因为文艺是世界的语言。
B.我国文联系统开展优秀文艺作品海外展播,既是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需求,也是为了尽快向国际社会解码我国的成功秘诀。
C.国家形象是国家向世人呈现的外在特征,在我国党的形象集中反映了国家的形象,因此讲好党的故事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提升。
D.国家形象由国家的内在特质决定,所以国外一些试图抹照歪曲丑化我国家形象的言行并不会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全国文艺界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B.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很重要,我们要创新对外传播的方式方法、坚持以主流媒体引领传播方向,让世界了解中国。
C.材料一从文艺工作者的角度提出要塑造好国家形象的要求,材料二则从内在建构和外在呈现来介绍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路径。
D.两则材料都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对展示、提升国家形象有着积极影响,材料一还重点强调了必须坚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孔子》自2013年首演后,一直是舞蹈界的“爆款”剧目,曾赴海外多国巡演。
B.20世纪70年代,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在法国掀起热潮,这与法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C.电影《流浪地球2》在北美影院上映,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的好评度高达94%,1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评分8.2。
D.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现场,中国蹴鞠传承人通过“白打跌鞠”的表演充分展示了传统蹴鞠比赛的花样和技巧。
4.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亮点,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分析新时代中国网络文学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5.复兴中学团委将举办以“形塑国家形象”为主题的论坛假如你是论坛发言人,请结合材料二拟写两条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在此背景下,塑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意味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全球视野看,国际社会也普遍推崇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可以预见,未来有竞争力的产业须具备绿色低碳相关的核心竞争优势,否则就难以跟上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发展浪潮。各地要在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塑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要具备突出的绿色低碳化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产业政策必须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能消极对待碳达峰碳中和、盲目发展“两高”行业。同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通过推动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路子,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需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握好节奏。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应统筹谋划好产业更替、     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二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防范好各种潜在风险,统筹好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三是注重区域协同发展。(甲)地区间应增强产业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避免同质化竞争

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一是强化节能减排降碳硬约束,倒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完善和强化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 项目盲目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中。(乙)三是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四是着力打造现代能源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抓好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开发和利用,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深入推动能源革命。五是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还需要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一是完善产业绿色发展相关的要素保障机制,完善用地、财政、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使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配置向有利于形成绿色低碳化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领域聚集。二是推动形成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下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三是夯实相关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市场,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四是为产业绿色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在全球气候治理框架下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增强我国产业绿色发展竞争新优势。

(摘编自张友国《如何在双碳目标中锻造产业竞争优势?》)

材料二:

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十年来,中国同各方一道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机制,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通过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3000人次绿色发展人才。

中国还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能源转型、能效提升方面的合作。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的当下,中国推动绿色发展谱写了与世界各国共赢的篇章。“环境改善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全世界,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

(摘编自李洁《中国的绿色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发展浪潮”在文中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化发展模式得到了普遍推崇。
B.“‘两高’行业”在文中是指不具备绿色低碳化特征的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源型产业。
C.“激励机制”在文中是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而采取的促进新产业竞争优势的系统做法。
D.“伙伴关系”在文中是指为推动清洁能源在能源变革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建立的合作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上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应该都具备绿色低碳的特点。
B.新的产业突出绿色低碳化特征,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就要积极对待,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
C.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防范潜在危险,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D.为了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我国与共建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的倡议,体现了大国担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经济社会系统性的变革,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不仅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还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B.要无条件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积极塑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C.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机制,这都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D.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
4.文本甲处提及“避免同质化竞争”,乙处却提议“融合集群发展”,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5.在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过程中,有人在网络上发帖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拟写发言提纲,对此言论表达看法。
2023-05-07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二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纷纷占领各大平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某短视频平台粉丝量过万的三农创作者超4万人,三农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超42亿次。

近年来,以乡村生产生活为内容源泉的短视频井喷式发展,让广大受众看到了散发着浓郁时代感、生活气息的乡村美好景象。乡土达人利用短视频展现乡土文化、开拓兴农新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网友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早期走红的三农创作人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食创作者,短视频在传播乡村文化上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藏族白马少年到记录东北乡村日常生活的短视频创作者,新的乡村叙事空间被大大拓展。

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主要还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情感需求。短视频中呈现的淳朴、自然、慢节奏的,具有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与压力大、节奏快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强烈反差,满足了人们对浪漫田园生活的想象,使人们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焦虑。对于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这类短视频唤起了乡土乡愁记忆,产生了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而对于没有此种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更多的是满足了他们对乡村的想象与期待。

当然,乡村短视频的走红也与技术、经济等因素不无关系。相对传统视频内容,短视频制作门槛低、使用成本低、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感。乡民发布视频的主要动机,也多以工具性的经济致富和情感性的主体表达为主。返乡青年通过分享短视频聚集人气流量而获得经济收益。新媒介技术赋权,为乡民提供了记录乡村、表达自我的契机,使乡村被更多地看见

在乡村短视频的发展过程中,也能清晰看到政策支持、平台扶持的痕迹。之前,国家4部门联合印发的《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强调,要充分发掘互联网和信息化在精准脱贫中的潜力,扎实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多地政府借力短视频推动乡村发展,开展短视频创业等活动。各大平台也以流量、资金和技术方式,通过大数据精准帮扶。比如,有短视频平台从流量、电商、消费、教育、旅游等方向出发,建立起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从呈现的内容看,乡村短视频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较为明显,原创性不足限制了乡村生活的多元性表达。从表达方式看,乡村短视频呈现出的多为娱乐放大化的乡村。短视频的视听属性具有天然的娱乐基因,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流量,有的博主会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各种雷人的视频也时有出现。从结果看,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是被滤镜美化的乡村。镜头下的诗和远方,仅是复杂乡村图景的一个侧面,完整真实的乡村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由此,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受到短而快的局限,碎片化的表达使很多现实问题不能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同质化、娱乐化以及被滤镜美化的乡村,不能被当成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要意识到媒介化的乡村与真实的乡村是有差距的。

(摘编自刘晓燕、韩俊峰《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慢节奏生活与快节奏城市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可以使人们缓解压力,不再焦虑。
B.乡民或返乡青年发布、分享短视频的主要动机是通过聚集人气流量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C.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被滤镜美化的乡村,带有很大的欺骗性。
D.建立起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支持和创作者自身的提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不仅成就了很多乡村网红,在传播乡村文化上也展现出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B.新媒介技术赋权、国家政策及各大平台精准帮扶及人们情感上的需求皆是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重要因素。
C.短视频只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主题,打破“短而快”的局限,就能备受关注,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
D.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有的乡村短视频博主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如此发展会影响乡村短视频的发展前景。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乡村网红通过短视频走红。
B.乡村短视频中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满足了人们对浪漫田园生活的想象,是人们心中向往追求的“诗和远方”。
C.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的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完整真实的乡村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D.多重因素促使乡村短视频走红,但应理性看待通过短视频媒介建构的乡村,不能将其当成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请根据文章内容,就乡村短视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3-03-1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媒介批评应该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的一些范畴,其中对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关注,是媒介批评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物质与精神的绝然二分。而传统的文化批评只是善于揭示艺术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动因,勾勒各种文化思潮的多副面孔,往往有意无意掩盖了艺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美可以无功利,但批评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于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不能用简单的批评模式来应对。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改变了传统语境,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同时,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在当代艺术领域,特别是影视领域,大资金的介入和运作有时是赤裸裸的,更多的时候是模拟或再造文化和艺术评价体系,如专家评论、学术研讨会、权威媒体的采访和专访等等,通过艺术评价体系来改变媒介环境楔入社会的心理。

在当代文艺界,经常的情形不是先有创作,后有批评,而常常是艺术行为和艺术评价互相影响同时出现,有时艺术评价甚至前置。这里不仅仅是指广告,也指大资本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即便对文化资本的运作需要保持警惕,但当今社会文化也离不开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不是包罗万象的批评,它对当下社会文化的阐释,更多从新兴媒体功能和路径分析着手,并不取代以往的一切批评,只是提醒人们,在观念的艺术向技术的艺术演变过程中必须开拓新的批评范畴。

(摘编自蒋原伦《媒介批评与当代文化》)

材料二:

非遗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习惯、信仰和情感等。经过漫长的演变,非遗文化形成了独特且完整的文化系统。随着环境与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非遗文化需要不断地调适自身,并寻找到新的传播方式,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非遗文化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这种覆盖面大、传播面广、且有很强用户基础的新兴媒介进行传播与传承,体现了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使得非遗文化在主体结构、形态样式与社区模式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体结构方面,非遗传承人、社区成员等原生主体的权力开始弱化,再加上部分原生主体文化自觉的缺乏,最终导致其主导地位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拥有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短视频平台。形态样式方面,原生语境与实践土壤逐渐虚化,历史与环境赋予非遗文化的功能、价值及意义逐渐失去;而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美,不断加剧向视听觉化转变,将大量具有装饰性和表演性的元素混入非遗文化,甚至为了功利过度包装,强化唯美娱乐功能,往往造成其所建构的非遗文化只是部分或片面的结果。社区模式方面,文化原生环境要求以“在场”接触体验的方式去获取非遗文化,强调仪式感与庄严感,而短视频平台说到底只是一种线上的展示,弱化了大众的“在场”体验感。

我们不反对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融合,也不反对短视频平台在展现非遗文化时展示商业价值,但也应该警惕新媒介文化对非遗文化的主体结构、形态样式及社区模式干预与重排所带来的问题。非遗文化因为对新媒介平台技术、资源及受众的依赖,只能不断调适自身来迎合新媒介文化。最终,非遗文化不断被变异、被解体、被丧失,甚至被同化入新媒介文化体系之中。而非遗文化逝去的部分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来接替其功能,极有可能造成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或没落。

所以在主体结构方面,短视频平台需要确立明确的非核心主体角色意识,即认识到自身仅为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播与传承的后援力量,自身的价值应该是非遗传播的辅助者,帮助非遗传承人及非遗社区成员更好地进行非遗实践。在形态样式方面,应该从一开始就杜绝非遗在短视频平台视听觉化转向的发生,要求短视频作品在策划与制作中禁止过分包装、极致渲染的视听觉追求,而尽量真实、整体地展示非遗,或者由专业研究机构联合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文化内在的价值、意义,从而使非遗文化体系得到完整且原真的维系、传承和弘扬。在社区模式方面,可以开展相对应的非遗线下活动,从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非遗社区这一系统性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工程的建设。总之,只有两种文化以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姿态进行融合,才有可能让非遗文化从虚拟性重回现实性。

(摘编自杨帆《新媒介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互动与调适:基于短视频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变现象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传统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关注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考虑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交织,兼顾物质与精神层面。
B.“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形象地揭示“美可以无功利”的特征,同时提醒批评家要对当下文化有清醒认识。
C.虽然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融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发展,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性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或没落。
D.非遗文化传承人及非遗社区成员是非遗的核心主体,而短视频平台的介入,往往使得他们发挥不了核心主导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文化批评模式已经很难加以应对。
B.大资本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有时会使艺术评价先于艺术行为。
C.短视频平台虽然拥有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但也存在为了功利过度包装等缺点。
D.由于非遗文化向视听觉化转变,它不仅失去意义与价值,也失去仪式感与庄严感。
3.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二中“非遗文化在形态样式上发生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       
A.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
B.抖音平台现场直播书法家创作书法艺术作品并进行拍卖。
C.文化部门录制民间艺人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皮影戏。
D.贵州省黔西南地区开发让游客亲身体验蓝染的旅游项目。
4.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篆刻已逐渐被激光篆刻代替。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一现象。
5.如何运用媒介批评的观点评价当今非遗文化的传承?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人工智能文艺能否成为与人类文艺并驾齐驱的新的文艺类型?能否成为一种摆脱人类指令的主体性创造?从目前来看,虽然人工智能带来了清新的文艺风景,但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跟人类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以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诗歌创作为例,如果我们对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朦胧模糊、意指不明、歧义纷出、缺乏个性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它们跟人类创作的朦胧诗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而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生成机制和程序则完全不同,它缺乏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实质是围绕关键词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字词组合,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文艺自身固有的局限。

可是,人工智能又有一定的主体性。在人工智能创作过程中,人类发布指令,控制过程,收获结果,但创作的“细枝末节”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人类让给人工智能的那部分工作,让人工智能获得了一种“存在感”,即虚弱的主体性。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一些业界人士故意夸大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能力,但不管如何夸大,都无法改变目前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方面主体性仍然不足的现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重真情,尚大义。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出文艺作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更难像人类那样睹物思人、托物言志,这是人工智能更难逾越的一大障碍,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一种模仿,而非一种类似于人类创作的那种独立的对美的创造。

未来,人工智能要想在文艺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就需要在深度学习等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完善,甚至需要从深层逻辑上寻求结构性变革,从而产生全新形态的人工智能。

(摘编自王东昌《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

材料二:

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深度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2017年5月,人工智能写诗系统微软“小冰”模拟人类“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方法,学习了500多位诗人的现代诗,花费上百个小时,训练上万次,练就写作现代诗歌的本领。人工智能在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领域的“钻研”与此类似,都是利用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技术,存储并分析大量艺术家作品,寻找明显的规律并重组,完成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复制人类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却难以模拟这一过程中人的情绪和创造。“小冰”写下一行行可以理解的文字,但“她”并不理解自己的创作。因此,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探索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无法达到愉悦审美的效果。即使实现所谓的人工智能“自我操控”,还是离不开人对相应计算程序的设定和足够的数据库信息。

当然,经过反复学习人类艺术,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有着越来越精准的了解和判断。而人们除了对人工智能诗歌、绘画进行艺术品质鉴别之外,或许还面临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开发与人类脑力、学习能力、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艺术与人类艺术能不能展开良性互动?人工智能是否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写作从最初的记录功能发展为人类艺术创作的手段和形式,文学熔铸了人类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共同记忆。人工智能的艺术实验试图通过对人类情感的复制,进一步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然而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应不应复制人类情感,不仅是技术问题,也在伦理道德层面存在争议。人类情感、意识是人与人工智能的安全界限,界限的模糊或被破坏是否会威胁人类主体地位,这是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最深的焦虑和恐惧。

文艺创作已经对此展开前瞻性的思考。文学、电影用虚构叙事和影像奇观建构人类与人工智能交错重叠的“后人类”景观。尽管幻想、想象是艺术的特质,不过科幻小说、人工智能电影(表现和反思人工智能的电影)是指向人类现实的,并折射出对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的焦虑。

人类对机器欲望的恐惧,归根结底在于人类难以回答自身的秘密。“后人类”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终结,而是预示某种特定的人类概念的终结。“后人类”提醒我们借此反思人类自身价值观,实现新技术的人均共享等。有关人类未来的虚构叙事为人类思考自身文明提供资源。

(摘编自赵丽瑾《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与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相比,前者缺乏现实性,后者是基于现实的情感抒发,故比前者要深刻得多。
B.人工智能在进行文艺创作时需要依附人类主体而进行,它虽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太弱,无法与人类主体性相提并论。
C.目前,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自身和客观的一些原因,也存在许多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D.科幻小说、人工智能电影等凭借幻想、想象手段建构与呈现“后人类”景观,并借此对人类的社会现实进行观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均提出了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一些疑问,从而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
B.材料一将人工智能与人类各自创作的诗歌作品进行对比,阐明了前者在创作上的局限性。
C.材料二通过“小冰”的事例,论证了人工智能虽然具有强大的学习本领,但还存在着不足。
D.若人工智能成功复制人类情感,两者间的安全界限定会被打破,人类主体地位必然消亡。
3.下列选项,不符合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技术原理”解说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创作时主要由人类发布指令,控制过程,收获结果,它只完成“细枝末节”。
B.人工智能在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需要依靠大数据、深度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
C.人工智能在进行文艺创作时进行艺术实验,试图通过对人类情感的复制,进一步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
D.人工智能创作需利用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技术,存储并分析大量艺术家作品,寻找明显的规律并重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下面是作家南帆曾举过的一个例子,请结合材料对其观点加以分析。

人工智能具有极为强大的记忆功能,但是它不会回忆,不可能在哪一个愁绪袭人的下午,突然回忆起程序员如何写下一条关键的指令,没有哪一种动人的情景交融可以成为触动创作的机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可谓一场“细节之处见真章”的传统文化盛宴。国宝大熊猫和传统红灯笼,被艺术加工成招人喜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篆刻和汉字巧妙融合进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造型中,灵动飘逸的冬奥会徽应运而生;长信宫灯、同心圆玉璧、青铜礼器等传统元素,植入火种灯、奥运奖牌、火种台的设计中。奥运场馆更是创造性地将传统吉祥物“如意”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融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中。水墨山水画描绘出的奥运“国风”战袍,一笔一画勾勒出中国式审美与志趣。通过大量的细节、精彩的瞬间,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感知中华文化新的重要窗口。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不管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着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的日益繁荣,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相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到此次冬奥会讲述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期待和展望,从“我”到“我们”,从“讲历史”到“向未来”,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在这种真实、立体和全面的展示中不断深刻、不断具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界需要自信的中国,文化自信的中国也将推动世界更加多元包容发展。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节)


材料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随着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临近,浓厚的节日气氛已扑面而来。8月21日上午,作为“七夕节”的重头戏——2020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广州天河珠村明德堂举行了开幕仪式。

乞巧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广州乞巧文化节从2005年举办至今,已在全国享有盛誉,不仅成为广州市民过“七夕节”的必选项,更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和海外华侨。除了“七夕节”之外,春节有迎春花市、端午节有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元宵节有广府庙会……广州把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深入人心。

我们常说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春节、清明、中秋、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隐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既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活力四射,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依托。

传统节日大多与时令相关,也有独特的文化载体,比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至今,“七夕节”自然会成为情侣们的纪念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至每逢重阳登高日,白云山都不得不交通管制。人们喜欢李子柒,正是因为在写春联、吃粽子这样的仪式背后有着最美好的情感寄托。

曾经有段时间洋节盛行,传统节日式微,是因为商业文化的大举入侵,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今年的乞巧文化节,不仅有生活美学市集,有集科技、潮流、环保于一体的现代光影艺术展示出的民俗文化,还有“王者荣耀”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打造的“荣耀中国节”。通过这些别开生面的表达,人们才能近距离感知传统文化之美,传统节日才能越来越吸粉。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既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大力支持,也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形成合力。在文创市场化的带动下,历经五百年沧桑的故宫成为“网红”,也让传统文化加速传播。同样,“节日经济”也可以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推手。政府可以引导企业生产、制造、销售文化衍生品,举办各类节日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文化更贴近生活,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传统节日。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之上。
B.无论是冬奥吉祥物,还是奥运场馆,抑或是会徽,它们的设计均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C.北京冬奥会作为世界感知中华文化重要窗口的重要意义,甚至已超出体育竞技意义本身。
D.广州乞巧文化节之所以越发深入人心,与节日中所隐含的文化密码和独特情感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北京冬奥会会徽的相关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鉴“BEIJING2022”汲取中国书法与剪纸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B.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浪漫的西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
C.会徽上部“叁”寓意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圆体育强国梦,推动世界冰雪运动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
D.会徽中舞动的线条,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一项是(     
A.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带动全民“考古热”,跨界展演让文物活起来,数字科技助力沉浸式观展体验……文博领域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以现代化的手段传播传统文化。
B.在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很多职场人忙完一周工作后,都会不约而同地走进孔子学院的课堂。他们充分理解到中国人口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
C.放眼当下,00后、90后是最关注国风文化的人群,他们身着汉服,吃国潮食品,听国潮音乐,看国潮综艺,不少“后浪”们以更多更新颖的方式与“国潮”亲密接触。
D.壬寅伊始,立春之时。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诗情画意”惊艳世界,元宵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奏响《茉莉花》……时光见证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并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C.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D.材料一结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生命,这让今天的大众冰雪运动更为丰富。
B.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来还原冰雪场景的重要意义。
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