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经过区域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或农产品龙头企业等其他营销主体有组织的强力运营与管理,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能够给该农产品带来相应的美誉度、吸引度和忠诚度。

根据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结构形态,农产品区域品牌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第二种类型是出现大量的工厂化农业企业,引入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但没有形成主导的龙头企业品牌,同时存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第三种类型是出现大量的工厂化农业企业,引入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形成若干个业界有影响的主导龙头企业品牌,有一定的市场集中度。第四种类型是以龙头企业品牌为主导,若干主导品牌市场高度集中,形成品牌加工运作,辅助产业、原材料产业系统化运作的产业集群。这四种类型,以第一种、第二种类型存在最为普遍,而第三种、第四种类型则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理想状态。

成功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产生公共资源、组织、服务三种协同效应,从而降低成本。一是公共资源协同效应,区域品牌组织提供一系列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二是组织协同效应,区域农产品的运作组织可以克服以小企业、小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无力进行品牌运作的弊端;三是服务协同效应,农产品区域品牌将带动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产业、辅助产业,从而为区域的农产品企业与农户提供全面、低成本的共享资源。

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农产品的信号显示,可以使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自然资源优势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因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可以使农产品形成质量优势,从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但是,农产品的某些质量特征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购买者很难真实完整地了解有关农产品的质量信息,由自然资源优势所决定的农产品优势信息不能直接地展现在购买者面前。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一种信号显示的标识,可以向消费者传递生产某种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所形成的农产品质量特征,使消费者对这一区域生产的某种农产品的隐性质量特征产生信任,并为这些质量特征支付一定的价格。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为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农户提供持续的品牌效应。一般来说,农产品区域品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还有形成于区域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强力推动,因此具有强大、持久的影响力,对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农户提供强大的光环效应,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通过区域品牌的运作,提高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产品区域品牌通过两方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农业生产资料产业、辅助产业的发展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费能力的释放又促进农业的投入及生活消费品的消费,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郑秋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内涵及建设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黑龙江用10万盒新鲜蔓越莓回礼广西189吨砂糖橘的事儿火了,连本地人得知这一消息都大吃一惊。随着各地网友或互赠礼物,或晒家底,不知不觉,上演了一场全国农业大摸底。结果这一摸底,让四川鱼子酱、甘肃南美对虾、贵州抹茶、上海崇明藏红花、安徽六安鹅肝等纷纷走上舞台。

知道咱中华地大物博,但没想到各地特产竟然还有独特的反差喜感。细数这次摸底摸出来的特色农产品,大多属于新土特产。例如藏红花,在大家心中它的产地是西藏,但没想到它早姓啦。据了解,上海种植藏红花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从海外成功引种藏红花球茎,如今,崇明区藏红花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当地村民也依靠藏红花走上致富路。而位于崇明庙镇的永乐村,则被誉为中国藏红花之乡。再看四川,你能想到的火锅、辣椒、兔脑壳,那都太过寻常,高端食材鱼子酱才让四川人民甚至全国人民都惊掉下巴。据四川文旅部门介绍,目前全球60%的鱼子酱产自中国,而四川拥有全国第二的鱼子酱产量,雅安就占据了全球鱼子酱12%的市场份额。很多农业品种都已走出原有的传统主产区,从不同程度上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成为新土特产。众多宝藏农产品的亮相、火爆,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农产品想要走出本地、走进百姓家,不仅要把农产品种好、养好,更要营销好、推广好。我们既有中国14亿人口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又有乡村振兴、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优质农特产品一定要抓住机遇,接住泼天富贵,打开市场,再创惊喜。

(摘编自《工人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立足于某一区域的独特自然资源与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在区域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推动下,形成的该地域内某类具有美誉度、吸引度和忠诚度的农产品。
B.农产品区域品牌带来的组织协同效益可以帮助小企业、小农户克服因规模太小而无力进行品牌运作的弊端,带来强大的光环效应,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C.自然资源优势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所以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决定该区域的农产品竞争优势。
D.农产品区域品牌传递出来的“信号”可以使消费者对该区域农产品的隐性质量特征产生信任,并且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价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户小作坊式的生产若能引入现代化生产工艺,不断扩大规模,能在一个地方形成若干有影响的龙头企业,自然就会形成区域品牌了。
B.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应当以形成若干龙头品牌、一定的市场集中度和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相关产业的产业集群为目标。
C.建设一种农产品区域品牌,需要选择那些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的产品,否则即便进行品牌推广;也很难形成市场竞争力。
D.“农业大摸底”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饶,从来不缺好的农产品,真正缺少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产品的推广宣传。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中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是(     
A.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的“五常大米”品牌。
B.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丰乐种业”品牌。
C.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乳业”品牌。
D.湖北省潜江市的“潜江龙虾”品牌。
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意义。
5.上海崇明藏红花、四川鱼子酱等新土特产早已远销海外,本地人却并不熟知,有人说这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几条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今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土”与“洋”的对话与融合,使哈尔滨更添奇妙丰富的色彩。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映衬着白雪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很多国外游客驻足欣赏货架上的传统手工艺品。一家铺着浓浓东北风的大花布的摊位上,摆着多款俄式“大列巴”。

哈尔滨,曾经是松花江边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百姓,带着开天辟地的豪迈,历尽千辛万苦“闯”到这里,成为重要的开发建设者。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埋头探索,焕发青春荣光。

“85后”郑好是新时代“闯关东人”,2022年,他从日本北海道大学毕业回国,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短短几个月,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围绕寒区冰雪路面开展研究。

寒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也是冰雪游的宝贵财富。抓住“文旅热”的风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新经济、新业态,让城市发展尽显青春与活力。

(摘编自新华社《“冰城”缘何成“热点”——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哈尔滨观察》)

材料二:

这个冬天,“东北冰雪游”火爆出圈,但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推动冰雪经济蓬勃发展,让冰天雪地也能变成金山银山;伴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正加快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换;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持续扩大冰雪旅游优质产品供给,用“掏家底”的诚意,千方百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努力接住了这轮流量。

消费的潜能,藏在对美丽山河的热爱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奇谲壮丽,文化瑰宝灿若星辰,可以全方位满足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好奇与探索。2024年元旦假期,北上赏冰滑雪、南下赏花看海的“南北互跨”长线游成为热点。网络数据显示,广东、浙江、上海是冰雪游客源地前三名,贡献了全国三成左右的冰雪游预订量。更要看到的是,我国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差距意味着潜力,不断提高的城市生活品质将激发更多需求,新型城镇化带动的内需潜力将以万亿计。

消费的潜能,藏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现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仅从“吃饱穿暖”转向了“吃好穿美”,也对价值实现和情绪满足有了更高要求,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期待。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要加快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消费的潜能,还藏在对身心体验的追求里。花钱消费,图的是花得高兴玩得开心,甚至期待下次再来,这也对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实现“开门红”,为新年消费市场开了一个好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消费潜能向何处寻,不在别处,正是在民生所盼、高质量发展所需之中。

(摘编自赵晗、张翀《从哈尔滨“出圈”看中国消费潜能》)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因低温、冻土等困难重重,加之室外寒冷导致的“猫冬”习惯,制约东北发展。
B.哈尔滨以高寒气候特质为出发点,突出自身优势,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C.哈尔滨主动作为,推出各种人性化举措,因此能够深挖出这座城市所深藏的冰雪禀赋。
D.中西文化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对话与融合带给了这片土地独特魅力。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转换,冬奥带动冰雪经济发展,且哈尔滨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才有了东北冰雪游的火爆出圈。
B.广东、浙江、上海是冰雪游客源地前三名;北上赏冰滑雪、南下赏花看海成为热点,占据最大旅游市场份额。
C.中国人当今的消费需求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对价值实现和情绪满足的更高要求,希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只要在民生所盼、高质量发展中所需寻到消费潜能,就可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3.下列选项对哈尔滨的描述,更偏向经济视野的一项是(     
A.冰雪大世界展出青花瓷雪雕、冰雪水墨画、冰版画。
B.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倾情上演。
C.老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但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D.开发“滨滨有礼”、冰雪服饰等100多种工艺品和纪念品。
4.要激发深藏的中国旅游市场消费潜能尚需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注重文化融合,要有闯荡和创新的意识。
B.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促进新型城镇化。
C.加快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扩大中低等收入群体,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D.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5.哈尔滨爆火,校报“壮游天下”栏目选取了材料一,你作为小编请为其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导读,概括内容,吸引读者,要求110字以内。
2024-04-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优质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上述重要讲话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重大理论指导,是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建设提出的重大任务。

2013年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历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劳动者杰出代表,既包含体力劳动者,又包含脑力劳动者;既包含简单劳动者,又包含复杂劳动者;既包含物质生产劳动者,又包含精神生产劳动者。诚实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一样,都是对劳动的性质规定,前者是强调劳动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当性,后者则是强调劳动要素、方法和结果的发展性。

(摘自《论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劳动教育》)

材料二: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立德树人的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劳动教育应谋求手脑相长。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融入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兴国利民的重要作用。

应该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存在“口头上重视、课程上忽视”等情况,劳动教育内容大多以活动的方式呈现;社会和家庭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也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推动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就要使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常规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劳动树人、协同育人的格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意见》强调,“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意见》同时提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包括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有序安排学生集体劳动,等等。而从社会角度看,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可以开放实践场所,工青妇、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可以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

在推动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理念的基础上,更应倡导创造性劳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注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的锤炼,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就是着眼于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更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

马克思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他们从小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从而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

(摘自吕文利《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材料三:

人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要受到方方面面社会条件的制约,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条件。马克思说:“要改变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教育中,如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让学生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主动分担家务,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服务性劳动教育方面,强调让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参与社区治理。在生产劳动教育方面,强调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丰富职业体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这样对劳动教育的进一步细化,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摘自陈云龙《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诚实劳动是就劳动性质而言的,它强调了劳动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当性,党和国家对此比创造性劳动更加重视。
B.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由春秋时期儒学的倡导而开始的。
C.劳动者只要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的天地,就能树立肯学肯干肯钻研的精神。
D.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要起主导作用,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社会可以搭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强调劳动教育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B.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重点都是为了强化和落实劳动教育。
C.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才能改变人的本性,只有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存在不足有关。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因此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B.“当劳动是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
C.“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D.“加强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关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加强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经典是经由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不同时代精神价值的艺术凝聚和智慧凝结。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典之间,则存在着继承与创造的复杂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连接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应偏离,更不可抛弃、割断这个脉络,而要立足于这个脉络(文化基因)进行创新发展,进而形成新的经典和传统。媒介迭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传统经典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现代印刷术使得历史古籍得以广泛传播,也使文脉传承在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拓展实现。但对于经典而言,纸质媒体除了有便利传播、扩大范围的作用,在文化经典的大众普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虽然各种注释、解读文化经典的图书层出不穷,但普及范围基本上依旧限于知识阶层,难以拓展至普通大众。影视传媒的普及一举改变了这种局面,经典的影像化和创意传播,极大地促进了经典的流传。当然,经典的丰富内涵与高雅审美要转化成直观通俗与浅显易懂的视觉文化,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创意手段和方式才可实现。这在中国与其他国家都有成功的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韵律、独特的审美意境、深邃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神韵与精粹,也成为人类精神创造的重要典范而辉耀寰宇、亘古流传。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古代诗词集注和阐释论著,不仅为传承文化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影视媒介传播经典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果说《中华诗词大会》是以电视屏幕为载体、诗词竞赛为手段而创造的一种现代视听传播,那么《经典咏流传》则是以电视媒介为依托对传统经典进行再造的文艺作品。前者借助对经典诗词的竞赛式传播,带动更多普通大众重温经典、品赏佳作,达到推广、普及经典的传播目的;后者则不只停留于经典的传播与重温,更注重经典精神内涵的延伸与再造,进而实现创造性的继承发展。与《中华诗词大会》的竞赛方式不同,《经典咏流传》将和诗以歌作为核心创意点,摒弃既往类似节目的竞演元素,将古典诗词进行创作改编,谱以新曲,将专家学者的专业解读与明星歌手的现场演唱相结合,实现了专业品味与大众传播、文本阅读与视听表演的完美结合,在立意与创意、形式与技术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收到了良好的视听体验效果。如有学者评论的那样,该节目将重塑经典、沉浸音乐与超越观赏的构建国人精神坐标相结合,创作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艺作品

(摘编自管宁《术有专攻与天容万物:传统何以再生》,《中原文化研究》202106期)

材料二:

我对声像文化并无偏见,相反,对于那些满怀诚意、脚踏实地对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努力的影视精品,我是心存敬畏的。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再度掀起了一股文化年俗的热潮。它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创制了一种赋古典文学以时代属性的先锋文化样态。我认为,这是央视在过去一系列文化综艺创新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孕育的堪称典范的佳作。

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在民间不断传播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性。这种滋养不是展示和陈列,而是文化育人的生长力和感染力,一定在大众的成长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记。《经典咏流传》将音乐和文学、传统和时尚、欣赏和鉴赏都进行了高度统一,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了文化自信,展现的是一种更加高远的格局、更趋饱满的融合、更具创新的重构。

透过《经典咏流传》,我仿佛看到了一颗珠子在闪光,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也曾想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想到的更多的是古筝,想到的曲调也依然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如此贴切,是我没有想到的。除了浓郁的时代感,基于民族特色的国际风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谭维维的《墨梅》到尚雯捷的《木兰诗》,风雅高洁的中国风骨,在中西合璧的音乐混搭之下强塑起磅礴大气的中国乐派,彰显着一股海纳百川的大国气象,让观众为之心潮澎湃,就像的一出出时代交响。

(摘编自梁晓声《〈经典咏流传〉:的时代交响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81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经典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不同时代精神价值的艺术凝聚和智慧凝结。
B.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典存在着继承与创造的复杂关系,华夏民族的文化脉络就是靠这种关系联结的。
C.各媒介对传统经典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现代印刷术、纸质媒体、影视传媒等。
D.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纸质媒体与影视传媒在文化经典的大众普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是一档志向高远的节目,不仅“将古人的态度唱给你听”,而且“立足当下,再造流行”,意义非凡。
B.传统文化要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
C.经典的丰富内涵与高雅审美要转化成直观通俗与浅显易懂的视觉文化,并非易事,但这在我国与其他国家都有探索经验。
D.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某电视台为了传承文化和获得收视率而不断推出影视佳作,但这些佳作都不是《经典咏流传》那样的典范佳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其二)》被创作改编为由明星歌手演唱的《将军引》,使先人的英雄情怀活脱再现。
B.王昌龄的《出塞(其一)》被演绎为具有现代流行歌曲意味的《缘分一道桥》,该歌曲荣登音乐排行榜之首。
C.如今的年轻一代,生活在声像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伴随他们成长的是“文化快餐”、网咖、《凤凰传奇》游戏等。
D.随着数字技术日趋成熟,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将文字经典改造为视觉文本,甚至将古典绘画文本改造成数码动画
4.社会上兴起一种“工作室”,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以电视媒介为依托,对传统经典进行局部改编。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中华诗词大会》与《经典咏流传》有何区别?你如何评价《经典咏流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人民政协报》)

材料三 对于教育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弘扬工匠信仰坚定、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弘扬工匠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正向激励等多种措施,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倡导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着力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追求,让劳动者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工匠的成长路径和事迹表明,一勤天下无难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只要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传播工匠故事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进讲堂等活动,组织老师学生聆听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工匠的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勤勉为人、勤奋学习、勤恳工作。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摘编自李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弘扬工匠精神》,《工人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工匠与新时代新世界有些脱节,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人类文明。
B.坚守“工匠精神”,要以强化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力量为落脚点。
C.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
D.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B.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重点要放在政治素质、劳动情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方面。
D.学校践行“工匠精神”,要强化思想引领,也要传播工匠故事,还要践行工匠品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造就斧斤单面砍,休从墨线两头弹。栋梁有榫知轻重,案几无钉试易难。鸡翅紫檀精品鉴,钩心斗角悟方圆。
B.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春秋梓庆削钟鐻,簨业兽形工鬼神。爵禄不怀名利澹,巧拙已忘敬畏真。术达极致近于道,专注走心风骨魂。
C.今逢华诞意如潮,放眼中华尽舜尧。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繁荣富裕民心悦,舒畅和谐积弊消。国阜政廉家运畅,复兴大梦看今朝。
D.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欺心。曲突徙薪治未患,琢磨切磋郢匠斤。邀利目前失大义,内诚外信可为根。既急蹄乃需徐步,勇毅笃行工匠魂。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5.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3年伊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很多人见面的问候语从“过年好”变成了“你看《狂飙》了吗?”。

②电视剧《狂飙》讲述了以安欣为代表的政法工作者和以高启强为代表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之间的正邪较量。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演员的精湛演技、制作精良的道化服,《狂飙》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立意深度等方面也给刑侦剧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③该剧运用双线交叉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表现时代发展变迁下的社会图景。一条线以正叙方式讲述省指导组下沉京海市彻查当地的“保护伞”;一条线用倒叙手法,通过安欣的视角回顾京海市最大黑恶势力强盛集团的发家过程,以及他与高启强之间的恩怨情仇。围绕三件核心事件,讲述黑恶势力攀附权贵、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一代代警察卧薪尝胆,不惜生命与黑恶势力抗争到底的经历,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

④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该剧另一亮点。警察安欣勇敢却执拗,黑恶势力头目高启强重情又阴狠,为了女儿想做个好人却沦为了杀手的老墨,心怀除暴安良梦想却游走在黑白之间的警察李响,还有知人善用的徐忠,好警察陆寒等。各类人物轮番登场,通过巨大的人物关系网,延展成一幅错综复杂的时代发展图景。

⑤作为扫黑除恶题材,《狂飙》的立意并没有止步于讲述惊心动魄的黑白较量,而是更多地深入到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现实的反思中。该剧没有把出身寒微、勤劳朴实的高启强一步步堕落成一手遮天的黑老大简单归因于个人选择,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借由扫黑督导专员徐忠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社会中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分配,导致基层百姓中有些人铤而走险,该剧既歌颂了正义,也对邪恶进行了深入剖析,实现了现实主义与主流价值的双向奔赴。

⑥当然,《狂飙》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反派相比,正面角色还可以更加丰满立体……但是瑕不掩瑜,创作者用有广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讲述,揭示了黑恶势力形成的根源,反思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制度性问题,并进一步回答了如何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之问,为刑侦题材创作进行了有益尝试。

(选自《<狂飙>一路“狂飙”的启示》有改动       《光明日报》2023年02月)

材料二:

①行业剧,简而言之,就是以某个行业为背景,讲述从业者工作与生活的一类剧集。

②医疗、律政、警察类是行业剧的“老三样”。以警察题材为例,《便衣警察》、《永不瞑目》《玉观音》、《重案六组》系列,且有超高的人气和收视率;《警察荣珠》走的不是以往类型行业剧常用的“强情节、强冲突,强悬念”路线,而是聚焦基层派出所,刻画基层民警群像,呈现基层社会百态。用编剧赵冬茶的话说,“只要把人物写得鲜活了,把生活写得像生活了,一定会有人愿意看的”。

③除了“老三样”,一些行业剧还将镜头聚焦飞行员、房产中介、工程造价师等此前较少涉及的职业和行业领域。比如,哔哩哔哩(B站)自制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以一位95后女性遗容化妆师的独特视角,带领观众走近殡仪馆的日常工作,展现和探讨“死亡”这个话题,并触及亲子关系、互助式养老、网络交友诈骗等社会热点话题。

④优秀的行业剧层出不穷,但也有不少被观众诟病。主要有两点:一是“专业不足”,对职业的展现欠缺严谨、浮于表面;二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行业剧的幌子,实则“戏不够,爱情凑”,将职场“噱头化”“背景化”“模糊化”,本质还是偶像剧、爱情剧。由此看来,失败的行业剧的最大误区,还是现实主义创作导向的缺失。当今社会,有很多社会议题都可以通过职场这一基本的社会切口,进行直面和表达。正如专家所总结的,“行业剧的核心特质应是展现行业不失真、刻画人物不失焦,洞察业态不失语”。真实感,接地气,永远是网络行业剧的“刚需”。要制作好网络行业剧,关键还是要深入行业实践场景中,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真实状态,将专业性的行业知识与精巧的故事自然融合,贯彻和坚守现实主义路线,打造出真正叫好又叫座的行业剧精品。

(选自光明网《网络行业剧:展现行业不失真,刻画人物不失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飙》这部剧主题的深刻性表现在: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不是选择回避,而是进行反思和解答。
B.描画时代变迁下的社会图景,步步挖掘黑恶势力形成原因,在黑白较量中彰显国家清除黑恶势力的决心,是《狂飙》这部电视剧现实主义的表现。
C.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扁平人物”指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的人物。《狂飙》中安欣、李响、徐忠等就是“扁平人物”。
D.《狂飙》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独特的故事讲述方式等,给当下的刑侦剧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但剧中正面角色不如反派人物丰满立体,是这部剧的一处瑕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鲜活、生活真实接地气,这是优秀行业剧必须具备的条件。
B.制作行业剧时,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社会议题,并通过职场这一切口表达。
C.如果走“强情节、强冲突、强悬念”路线,也能制作出一部优秀电视剧。
D.精品行业剧需要真实严谨地展现专业性的行业知识,自然地融合精巧故事。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电视剧《玫瑰之战》聚焦律师行业,刻画了律师认真严谨的工作日常,并串起一个个与社会热点紧密相关的法律案件,于法理故事中探析人情。
B.电视剧《麓山之歌》聚焦智能时代浪潮下亟待转型的国内重工业,通过大量呈现工人焊接等技术细节,探索面临革新困局时,从业者如何处理人与技术的新型关系。
C.电视剧《县委大院》讲述了在新时代大变革之下,县委书记梅晓歌与同僚团结民众顺势而为,艰苦奋斗,共建光明县的故事。剧情扎实、接地气,被称为“体制内必修课”。
D.电视剧《谈判官》中女主角凭借美貌与机智,敲开总裁的门,以一段“企业之间开展价格战争只会两败俱伤,还不如合并”的说辞,让两公司握手言欢。
4.材料二有几处运用了引用论证,请任选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5.影视公司计划翻拍“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邀请你加入导演“智囊团”,为他们出谋划策。结合两则材料,联系自己阅读《红楼梦》的体会,你会给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轰轰烈烈地出现,又默默无闻地消失。“yyds”“emo”等字母词更是让许多人大呼看不懂,对汉语表达被污染而忧心忡忡。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咬文嚼字》编辑部从 2008 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呢?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

人们所使用的交流手段,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如“9494”);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

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增强语言免疫力

(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
B.《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
C.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D.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
D.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夺笋”“yyds”“3Q”均属“混杂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
B.“囧”“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
C.2022 年 10 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D.《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
4.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为《诗经·氓》,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你学习《氓》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5.请结合材料二,请从“汉语的社会学价值”和“规范使用汉语”两方面,谈谈你对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这一活动的意义的理解。

202311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将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涉及疫情防控,天然气误为天燃气涉及俄乌冲突,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涉及卡塔尔世界杯等。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别样的年度重大社会热点档案。规范使用文字需要从学校课堂教育把好关,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纠错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2023-08-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荣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三低特质让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排、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船小好摔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本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特别是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中,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更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累保民生的步伐。

成都前段时间就因有序放开地摊经济收获点赞。315日,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允许商户摆地排、临时占道经营。成都总府路每到晚上10点,各种美食开始接管街道,开启夜宵模式。饮食男女们一拨接一拨,试图在餐桌上把2020年被疫情占据的春天吃回来。两个月来,不仅保障了近8万人就业,更让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

事实上,国际范儿与烟火气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放眼全球,从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到美国百老汇跳蚤市场,再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不仅让本地居民直接受益,也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有些集市还成了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标

当然,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城市管理也不可缺位。成都去年就开始实行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允许占道经营;同时也明确了安全前提,如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等,并规定了占道时间。这些细化的举措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摘编自《地摊经济让城市更有活力》)

材料二

地摊经济指通过摆地排获得生活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势,以前,流动商贩占道经营一直受城市有关行政部门严监管,因其常存在影响城市市容等问题。2020年,为适应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示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据有关新动态,目前全国各地区针对地摊经济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与规范。随着地摊经济有序发展,同时零售巨头纷纷加入,共同促进地摊经济的转型升级。电商巨头纷纷加入,先后推出了地摊经济扶持计划。

62日京东发布了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组织超500亿的货源,并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新路通还联合京东数科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的无息赊购,预计该计划将服务百万个便利店和百万家地摊。526日美团宣布启动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消费券通过引流为小店增收,美团到店综合业务联合本地生活服务商家开展安心消费月计划,为复工复产小店提供流量扶持,美团联合金融机构提供了累计209个额度的优惠利率扶持贷款,外卖新开的用户还可获得一个月免息贷款。529日,阿里巴巴发地摊经济扶持计划,将在1688网站推出地摊批发专区,并提供超过700亿元免息赊购。阿里1688将全部通过工程直供的新批发模式触达摊主

(摘编自《京东苏宁美团等企业助力地摊经济扶持计划》)

材料三

当前地摊经济在一些地方热闹起来,这固然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城市治理也如同烹小鲜,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特别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精细化管理方是正道。目前,各大一线城市均未盲目跟风,也没有发布所谓地摊地图,一些城市更明确对乱摆摊说不。这是清醒的。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无论摆排设点还是社区环境,都关乎市民生活品质,关乎市民良好体验。无论扰民现象还是交通拥堵……看似不是大事,却都与民众生活休成相关。因此,城市治理须下足绣花针般的功夫。当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让城市的主动脉通畅、毛细血管发达,各个器官组织都能听指挥,这样的城市显然更宜居,更有舒适度。

地摊经济如果一哄而起,各个城市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其利弊得失,须细加研判。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保民生保就业,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要在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方面加大力度。近日,北京市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消费季,将一直延续到年底,且每个月都有各类消费节,这是值得各地借鉴的。

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对待它,它会生病的。显然,惟有构建科学高效的治理之道,城市才能更健康。简单的一哄而起,必然导致一哄而散,这是需要避免的。

(摘编自《央视热评: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

1.下列对“地摊经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推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独特的就业优势,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能缓解就业压力。
B.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有些集市因其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让游客流连忘返,成为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标”。
C.地摊经济不仅可以保障就业,还有助于复工,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不能从根本上保民生保就业。
D.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能让地摊经济较好地融入宏观经济发展中,从而使人们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城市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而言,最能抚慰人心的还是充溢着人间烟火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B.中央文明办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作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是彻底地为地摊经济松了绑。
C.京东、美团、阿里巴巴等多家电商响应政策号召,扶持地推经济,分别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和无息赊购。
D.只要地摊经济的发展能找到各自的定位,联系实际,不盲目跟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不会功亏一篑。
3.材料三中,不能支撑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A.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
B.城市治理如同烹小鲜,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特别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
C.北京市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消费季”,将一直延续到年底,且每个月都有各类消费节。
D.目前,各大一线城市均未盲目跟风,也没有发布所谓“地摊地图”。一些城市更明确对乱摆摊说不。
4.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内容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然后指出各自采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5.如果你是二、三线城市市长,你会如何对待地摊经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当代艺术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权威的定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当代性是其最大、最根本的特征,这一点已成为业界共识。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主要通过反思传统、针对当下和批判现实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具有清晰的个人立场与未来指向。因此,专业角度所谈的当代艺术,并非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所有在当代产生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所有在当代生活的艺术家都是当代艺术家,那只能叫泛当代,抑或称之为当代的艺术(家),而与学术层面强调的当代性”“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家不是同一回事,却常常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加以混淆、乱用。

当代艺术是一个新的艺术史阶段,它有着明确的界限和特质,尽管它源于西方,但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有学者称其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形态概念,对于这一说法我十分赞同,而且当代艺术的确有着它极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东西方互认的、特指的一些共有属性与价值判断。简单说就是它从现代主义走来,但已完全超越了现代艺术的逻辑和框架,更加突出观念的作用,作品的观念性异常被看重,也更加强调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媒介乃至不同地缘、不同意识形态等的跨界与融合,更加注重个人体验、经验和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关联与互动,更加提倡创作思想、题材、形式、语言等的自由和解放,更加追求艺术身份的独立、艺术表达的自主、艺术手段的创新、艺术审美的多元,以及艺术生态的平衡等,而这些也正是当代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即便创作在当代,生活在当代,倘若不具备以上所说的这些特质、特点,还总是停留在固有的、传统的圈子里、思维里徘徊、打转,可以肯定地说,你从事的一定不是当代艺术,你也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当代艺术家。

换句话讲,判断是否为当代艺术,是否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主要看你的创作观念是否具有当代性,你的主题表达是否具有当代性,你的形式语言是否具有当代性,你的呈现方式是否具有当代性,再具体点说,就是主要看你的创作是否具有不同于从前的新的尝试、新的特征、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手法,以及新的影响等,总之它必须是原创的、实验的、先锋的,必须标新立异、别开一格,而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能与时代脱钩,与生活脱节,不关注当下,不探求真相,不揭露本质,这些都不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起码素养、所理应呈现的基本状态,也都不是谈论和从事当代艺术的正常语境与恰当模式。

现实中的确有很多自称为当代学者、作家、艺术家的人,总爱谈反思,讲批判,逢人也便会聊一些关于道义、人性、战争等的话题,以此来显示自己所谓的大爱、耿介和正直,可一旦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现实问题和一些不公正的社会事件时,却不见发声,一个个全都缺席失语,不约而同地选择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平时的那份正气凛然,这时全都成了泡影!须知,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有着天生的社会使命和职责担当,面对一些现实问题,不应也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表现得若无其事或者逆来顺受,否则便不配做艺术家,尤其对于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及时、深刻地介入社会、反映现实、呼应关切、发出呐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也是判定是否为当代艺术、是否为当代艺术家最为重要的标尺。

(摘编自王进玉《当代艺术应该具有哪些特质》)

材料二:

近年来,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尚。从流行的各类文创产品到非遗进课堂等活动,从《只此青绿》到《唐宫夜宴》,从文创热、汉服热到传统生活美学的讨论……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这些成果正在滋养着当代文艺创作。

如今,传统文化的营养日益构成当代文化的底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社交礼仪等。当然,也包括当下的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基于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更要善于发掘中华文化资源,立足时代语境和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因而,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对古典艺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融入当代文化视野和审美理念的一种艺术创造,其形态和意蕴既是古典的又是时尚的,彰显的是当代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表达力。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戏曲研学创演节目《拿手好戏》,以沉浸式体验为主,设计闯关谜题,锤炼学员们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功夫,开播以来受到观众好评。这个节目正是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通过唯美的视效,展现传统戏曲的隽永魅力。沉浸式体验、影视化呈现、时尚化表达,使大众对戏曲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真切的感悟。引发观众感慨美哉的,是历史情怀,是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密码。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知易行难,是一条考验认知、考验审美、考验技术的路。这条路只要走通畅,一定会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大有裨益。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审美意蕴的中国当代艺术,让受众更生动地感知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同时,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彰显中华美学风范。

(摘编自范玉刚《传统文化应有当代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是通过反思传统、针对当下和批判现实的方式来实现的,十分重视作品的观念性。
B.材料一中作者也认为“当代艺术”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美学概念、形态概念,它有着明确的界限和特质。
C.判断是否为当代艺术,是否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要看你的创作观念、主题表达、形式语言、呈现方式是否具有当代性。
D.《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艺术作品,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也体现了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所有产生于当代的艺术都能叫“当代艺术”,如果缺乏“当代性”,只能称之为“泛当代”或“当代的艺术”。
B.当代艺术从现代主义走来,它已完全超越了现代艺术的逻辑和框架,而且必须是原创的、实验的、先锋的。
C.材料二中以《拿手好戏》为例,论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
D.要想更好地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就要杜绝对古典艺术的复制和模仿,重视当代文化视野和审美理念的融入。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一项是(     
A.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根据21世纪的审美观,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再现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B.音乐唱片《三星堆·神鸟》,将三星堆文化与民族音乐、电子音乐等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演奏与现代科技的交互融合,让听众爱上了民族音乐。
C.《岁时令》动漫IP,将传统节日人格化,用17个二次元的人物性格去表达节日的风韵和特色,以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重新拓展了传播广度。
D.2020年,一位中国大爷走红网络,他让别人手举宣纸,自己手持几支灌满墨汁的注射器,以魔幻的舞步,边走边用注射器在纸上射出一个个汉字。
4.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艺术家,必须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5.近年来,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尚,对此,我们应注意些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2023-07-0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中国作家协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从高原高峰迈进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和顶层设计。

中国作家协会一向把推出好作品作为工作的重心。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正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而设计谋划的。这一计划的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创新文学发展理念,广泛搭建平台,整合文学创作生产传播转化各环节的中坚力量,依托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把重点文学期刊从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到对外译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有关。以编辑出版事业为例,我很怀念著名编辑章仲锷先生。我的长篇小说《笨花》出版不久,就接到章仲锷长达六页的来信。他在信中详述对这部小说的看法和评价,接着他认真地指出了一些错字,并就某一节中的一个词和我作了商榷。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一路走来的一大批中国作家,都得到过如章仲锷这样优秀的编辑老师给予的无私扶持和热诚帮助。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完善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不断更新迭代的媒介环境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我们的文学生活。在座的各位都长期工作在文学生产的第一线,对于媒介的新变,对于文学的跨领域传播、转化有着更为真切和深刻的认识。中国作协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发展背景下,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可谓正逢其时。如何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作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如何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拓展传播领域,增强传播效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而需要共同深入研究、探讨并在具体实践中接受考验的课题。

各位朋友,中国文学正与党、人民一道前进,意气风发地踏上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时代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将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与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筑就新时代文学不断向上攀登的长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文学必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焕发更加绚烂的光彩,登上风光无限的新的高峰!

(摘编自铁凝《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材料二:

2021年召开的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鲜明提出新时代文学,明确了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响应。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就是其中具有标志性和开题破局意义的重要举措,它寄寓了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切期待,凝铸了我们对于时代生活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我们在乡土文学叙事中探求艺术新质的决心。

我们要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出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的长篇小说力作。希望广大文学创作者聚焦文学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把握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为人民捧出一批带着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文学精品。要向经典学习,向生活学习,感知人民喜乐,聆听时代声音,洞悉生活本质使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呈现新的美学面貌,抵达新的艺术高度。

我们要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培育一批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新人。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酝酿筹备之初,我们就特别强调,要召唤那些身处山乡、饱含创作激情的写作力量,推出一批有朝气、有潜质和创新精神的文学新人,以山乡人写山乡巨变的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断壮大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的广阔舞台,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陌生人,从这里开启他们的文学之路。

(摘编自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作家协会提出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顶层设计,不面向作家个人,与作家无关。
B.材料一中,作者叙述自己创作《笨花》的例子,强调了编辑出版工作对作品的决定意义。
C.不断更新迭代的媒介环境正在全方位介入我们的文学生活,文学生产的各方需重视新变化。
D.提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就是为了表达我们在乡土文学叙事中探求艺术新质的决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产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是作家的事,文学生产的其他环节也都非常重要。
B.文艺生产应当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需要完善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
C.广大文学创作者要把握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为人民捧出一批文学精品。
D.要召唤那些身处山乡的写作力量,所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的广阔舞台。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品质量的提高需要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观点的一项是(     
A.刘心武给《人民文学》投稿,不久被退稿,但编辑希望他继续投稿,这对当时的刘心武是极大的鼓舞,间接促成了《班主任》的问世。
B.出版社收到陈忠实《白鹿原》完稿的消息后,立即委派了两位编辑前往西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三级审稿,高度肯定了作品的价值。
C.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于2017年11月首次出版,王海鸰历尽艰辛将其改编成剧本,电视剧《人世间》创下了央视的收视纪录。
D.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完成《光与生命》创作之后,反复修改多达9次,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有同有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