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今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土”与“洋”的对话与融合,使哈尔滨更添奇妙丰富的色彩。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映衬着白雪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很多国外游客驻足欣赏货架上的传统手工艺品。一家铺着浓浓东北风的大花布的摊位上,摆着多款俄式“大列巴”。

哈尔滨,曾经是松花江边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百姓,带着开天辟地的豪迈,历尽千辛万苦“闯”到这里,成为重要的开发建设者。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埋头探索,焕发青春荣光。

“85后”郑好是新时代“闯关东人”,2022年,他从日本北海道大学毕业回国,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短短几个月,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围绕寒区冰雪路面开展研究。

寒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也是冰雪游的宝贵财富。抓住“文旅热”的风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新经济、新业态,让城市发展尽显青春与活力。

(摘编自新华社《“冰城”缘何成“热点”?——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哈尔滨观察》)

材料二:

这个冬天,“东北冰雪游”火爆出圈,但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推动冰雪经济蓬勃发展,让冰天雪地也能变成金山银山;伴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正加快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换;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持续扩大冰雪旅游优质产品供给,用“掏家底”的诚意,千方百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努力接住了这轮流量。

消费的潜能,藏在对美丽山河的热爱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奇谲壮丽,文化瑰宝灿若星辰,可以全方位满足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好奇与探索。2024年元旦假期,北上赏冰滑雪、南下赏花看海的“南北互跨”长线游成为热点。网络数据显示,广东、浙江、上海是冰雪游客源地前三名,贡献了全国三成左右的冰雪游预订量。更要看到的是,我国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差距意味着潜力,不断提高的城市生活品质将激发更多需求,新型城镇化带动的内需潜力将以万亿计。

消费的潜能,藏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现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仅从“吃饱穿暖”转向了“吃好穿美”,也对价值实现和情绪满足有了更高要求,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期待。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要加快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消费的潜能,还藏在对身心体验的追求里。花钱消费,图的是花得高兴玩得开心,甚至期待下次再来,这也对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实现“开门红”,为新年消费市场开了一个好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消费潜能向何处寻,不在别处,正是在民生所盼、高质量发展所需之中。

(摘编自赵晗、张翀《从哈尔滨“出圈”看中国消费潜能》)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因低温、冻土等困难重重,加之室外寒冷导致的“猫冬”习惯,制约东北发展。
B.哈尔滨以高寒气候特质为出发点,突出自身优势,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C.哈尔滨主动作为,推出各种人性化举措,因此能够深挖出这座城市所深藏的冰雪禀赋。
D.中西文化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对话与融合带给了这片土地独特魅力。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转换,冬奥带动冰雪经济发展,且哈尔滨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才有了东北冰雪游的火爆出圈。
B.广东、浙江、上海是冰雪游客源地前三名;北上赏冰滑雪、南下赏花看海成为热点,占据最大旅游市场份额。
C.中国人当今的消费需求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对价值实现和情绪满足的更高要求,希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只要在民生所盼、高质量发展所需之中寻到消费潜能,就可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3.下列选项对哈尔滨的描述,更偏向经济视野的一项是(     
A.冰雪大世界展出青花瓷雪雕、冰雪水墨画、冰版画。
B.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倾情上演。
C.老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但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D.开发“滨滨有礼”、冰雪服饰等100多种工艺品和纪念品。
4.要激发深藏的中国旅游市场消费潜能尚需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注重文化融合,要有闯荡和创新的意识。
B.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促进新型城镇化。
C.加快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扩大中低等收入群体,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D.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5.要激发深藏的中国旅游市场消费潜能尚需许多措施,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简称AI,是一种模拟和模仿人类智能的技术,其发展如火如荼。

现在许多网站上都开始用AI客服代替人工客服,随便打开一个网站,可能就会自动弹出一个聊天机器人,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不过,AI客服越来越常见,浮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202312月,一用户骗AI客服说2024年的雪佛兰Tahoe只需要1美元,结果AI真的以1美元的价格售出了车辆。法律顾问说:这笔交易确实具有法律约束力。今年1月,Beauchamp在一家欧洲快递公司寻找丢失包裹,AI客服不让人开心。因此,他尝试让AI说坏话。AI客服照做了,它不仅说公司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送货公司。不推荐!”,而且自称是“没办法帮你的无用聊天机器人”。此事公开后,这家公司表示,这是系统的错误,AI会在更新后重新启用。

这种问题早就出现过,若没有对AI采取预防措施,AI也会“不学好”。2016年,微软推出一款名为Tay的聊天机器人,并表示,越聊得越多,Tay就会越聪明。然而,推出15个小时后,人们就发现Tay变“坏”了,它发表与种族主义、性别偏见相关的极端言论,甚至说奇怪的话,还会疯狂回复用户。Gizmodo的新闻标题说,Tay已经疯了。原因显而易见,“Tay本质上是一只能连上互联网的机器鹦鹉”,它就是重复学到的东西,也可能学到网络键盘侠的话。微软曾指出,Tay学到的公共数据,已经经过一些过滤,但事实证明,Tay无法过滤新学的东西。

AI不只胡言乱语,最重要的是它难以解决问题。当我们咨询或维权时,由于AI客服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话总是陷入糟糕的永远重复的“循环”中。2024年英国数据显示,AI客服让消费者对客服满意度跌到8年以来最低点。美国也提到金融服务行业AI客服会使顾客感到浪费时间,收到不确信息,支付更多费用。因此,想要得到帮助,还得前往银行,或给客服打电话。

AI客服带来的另一个危害则是隐私泄露。当社交软件Snapchat推出了一款由OpenAI提供支持的AI聊天机器人后,用户怀疑它使用了自己的位置数据。2018年,英国一家公司的AI聊天机器人被黑客入侵,窃取6万人的支付信息。因此,使用AI客服时,不要暴露自己太多信息。

总而言之,一个无法解决复杂问题,不能提供正常引导的AI客服,很有可能靠不住,甚至让我们面临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今在选择网站寻求帮助时,最好还是直接寻找人工客服。

(摘编自20244月《环球科学》:《AI客服害了多少人?》)

材料二:

OpenAl的首席执行官奥特曼最近声称,人工智能产生的“幻觉”未尝不是好事,因为GPT的优势正在于非凡的创造力。这似乎令人咋舌:人类创造力也出类拔萃,却不会颠倒是非。如今,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准确性产生诸多担忧,而奥特曼对创造力推崇,是否能合理反驳担忧呢?首先,人们口中“致幻”的人工智能系统指的是什么?我们以GPT学术引用的事情为例:我:“你能将唐宁于2004年撰写论文的标题《发展与……》补充完整吗?”

GPT:“没问题,唐宁于2004年所写论文的完整标题是《发展与鲍德温效应:演化的另一个名称》,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鲍德温效应及其对于理解演化和发展的影响。”

标题中的“演化的另一个名称”纯属编造。巧的是,这来自另一篇关于“生物演化的替代模型”的学术论文标题。尽管人工智能捏造的标题无比贴切,却大错特错。

当人们说GPT致幻时,他们指的就是这种对事实的篡改。但是“幻觉”这概念也暗示着,GPT在别的时候能准确地描述事实。不幸的是,这加剧人们对大型语言模型工作原理的误解,而误解往往会在一项技术变得安全或危险时产生区别。我们不如说GPT所作所为应归于“幻觉”范畴,因为这些模型中根本不存在“非幻觉”状态。它们的世界里,答案不分对错,目标没有意图。

出于对安全考虑,越来越多输入输出过滤器、前置后置提示词笼罩于GPT,以使用户体验更加干净。这是复杂的组合。尽管大语言模型常被描述为一个黑箱,但四周社会性的东西才是真正黑箱,因为我们无法亲见或理解,所以我们与机器的潜在共同创造力是通过隐蔽方式实现的。随着逐渐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大型语言模型的准确性时而让人惴惴不安,时而让人惊慌失措,时而又妙趣横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奥特曼关于“创造力”的言论成功地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使人们不再主张GPT能准确传达信息。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暗示“幻觉”是创造力的关键。那么GPT的创造力又如何呢?

显然,我们使用GPT通常为完成有创造性的任务。怎样才能使某项任务具有创造性呢?这是否需要以牺牲事实为代价呢?人类对“创造力”的认知是对某种“搜索”的执行。虽然“创造力”通常涉及整洁有序的适应性形式,但野蛮生长的生成形式更为普遍,就像那些偶然的科学发现、因成功演奏者的怪癖而生的音乐风格、由寻找问题而衍生的解决方案。如果将GPT视为创造性工具,这将对我们大有神益。GPT在创造性搜索上鹤立鸡群,但它在创造性生成方面仍不受控制,结果往往很糟糕。

迄今为止,GPT已经让许多人对“随机鹦鹉”语言模型所达到的效果倍感惊讶,它涌现出了一种富有逻辑和理解的能力。但我认为,在寻找完全的“调适性创造力”的过程中,与用户的创造性目标保持一致的问题将变得异常复杂,而且还可能有些险恶。

(摘编自20244月《神经现实》:《AI带来“幻觉”,是创意还是误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们使用公共数据来建构一个AI时,应该合理地采取预防的措施。
B.AI致幻指的是AI说胡话,它自信地将一些并不正确的信息陈述为事实。
C.人脑可以创造性构思,通常不会将想象误认为事实,这点与AI不同。
D.撇开局限性不谈,GPT确实可成为强大的具有生成性的创作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AI不仅有时会说一些奇话错话,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难以解决任何问题。
B.顾客购买货物在选择网站服务时,还是要直接寻找卖家的人工客服。
C.对于创造力,和GPT的其他用途一样,设计AI的人才是效果的仲裁者。
D.在选用AI创造力的时候,人类必须对大语言模型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谷歌推出的Bard说自己可以为孩子讲述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的科学新发现,然而弄错了一张照片。
B.影片《流浪地球2》中的科学家在女儿临终前将她的生命记忆保存至数字卡中,获得数字化的生命延续。
C.一大型超市机器人向顾客推荐创意食谱“芳香混合水”,却没有指出吸入氯气会导致肺部损伤或死亡。
D.OpenAI强势推出Sora,它带来更加复杂的元宇宙世界,甚至能扮演造物主重演创世造物的动态过程。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选择→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优化→部署应用

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流程

A.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来学习和推断,数据可以来自各种渠道。
B.在使用数据之后,要对其进行清洗和转换,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C.使用部分数据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常见评估指标可包括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等。
D.可以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环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如自动驾驶、机器翻译等。
5.人工智能需要应对哪些方面的安全挑战?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4-05-24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粮食产量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1.9%,粮食平均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黑土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协同并进,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强劲,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

2023年,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居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1位。汽车、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质增效……吉林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2023年,吉林省还深挖潜能促进消费,举办汽博会、农博会、雪博会、房交会、航空展等活动,全力恢复扩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9位。

2024年,吉林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树立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粮食产量880亿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

(摘编自《率先突破,吉林底气何在?——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吉林全面振兴新机遇》,吉林发布202436日)

材料二:

早在去年9月,哈尔滨市文旅部门就推出颇具“网感”的宣传片,全网的关注“破天荒”来袭,造梗、造势、造话题,甚至推出大雪人表情包、顺势主动设置议题……政府部门不再将流量和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吸引流量,扩大自身影响力。不仅保持“在网”看评论、促整改,更“借网”搞宣传、做推介,已成为政府部门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效的“新常态”。

很多人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来“尔滨”享受“冰雪盛宴”,成了广大游客和网络达人竞相“种草”“拔草”的新风尚。面对这波流量,包括“尔滨人”在内的东北人都倍加珍惜,使出浑身解数,掏出全部“家底”,诚意展现一个营商环境变优、干部作风变实、投资机会变多的“好学生”形象。

距哈尔滨280多公里的“中国雪乡”,曾被视作麻烦的雪,变成了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浪漫雪景与民俗体验深度融合,当地百姓开起餐厅和民宿,捧着“金饭碗”,吃上“生态饭”。

始于冰雪,不止冰雪。在东北,依托资源禀赋寻求特色化发展之路已是普遍共识和生动实践。毋庸讳言,在东北,“国字头”一度强势,体制僵化思维固化,民营经济发育缓慢,成为经济缺乏活力的一大原因。不过,今冬冰雪热这面镜子反映出,重要的变化正在发生:国企深化改革与创新展现出新活力。依托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黑龙江以哈电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变“制造”为“智造”;深挖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吉林在新能源、碳中和领域寻求新合作;瞄准网红经济、互联网生意,辽宁引进大型直播电商平台,探索一场华丽转身。

(摘编自《求解东北全面振兴:现象级冰雪热的启示》,《新华每日电讯》2024221日)

材料三:

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国家下大力气,采取系统、有力的政策措施,方可见成效。

首先,要把握全球化重构、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调整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地缘区位和交通物流优势,将东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点以及联通国内东北亚市场双循环的核心枢纽。由此需要在既有陆路货物运输能力基础上,联合海参崴、罗津等境外口岸,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

其次,东北地区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尤其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具有相当的基础和优势的,东北的人口素质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布局也领先,在材料、自动控制、软件等领域是全国领先水平,在汽车、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工业等方面仍然处于全国前列,因此,在上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强布局。

第三,在空间上加强重点城市的建设,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等中心城市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以地级市中心城区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给予重点发展,逐步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利用好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打通中韩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便捷出海、联络内陆的大通道。

第四,加大央企在东北布局的力度,目前总部在东北的央企有5家,分别是中国一重、哈电、鞍钢、一汽和中国华录,都处于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迫切需要国家尤其是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体现国企、央企的责任担当。

第五,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协作,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的流入地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对口联系;同时要强化东北地区在包括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与户籍相连接。

(摘编自刘云中《东北全面振兴还需要下大力气》,《中国经济时报》202431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能力提升促进耕地面积扩增、亩产提升,助力吉林农业机械化程度全国领跑。
B.吉林省优越的科研物质条件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技经济转化势头良好。
C.2023年吉林省在促消费方面表现不俗,增比高于全国均数,增幅位居全国第9位。
D.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接近,表明前者为2024年工作重心。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常态”在文中指哈尔滨政府接受互联网思维,而已经形成的一条以网络为阵地的基本工作程式。
B.“好学生”的“好”是哈尔滨全方位的优化转变,体现了哈尔滨对外来消费、外来投资的高度重视。
C.“生态饭”在文中指在冰雪带来的旅游热潮中,出现新的经济需求,当地百姓乘势寻得新的致富路径。
D.“国字头”在文中指国有企业,引入这一背景材料,既有从辉煌到落寞的酸楚,也展现了新的活力。
3.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多角度总结2023年吉林省发展成果,意在说明吉林省正在全面振兴。
B.材料二在组材上,由点及面,从哈尔滨的“冰雪热”延伸到东北三省的特色化发展。
C.材料三指出央企的数量,并罗列企业,形象表现了央企在东北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D.材料三采用了总分结构,提出了东北全面振兴需采取的若干政策措施。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建议的一项是(       

材料一、材料二的做法材料三的建议
A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在材料、自动控制、软件等领域重点布局
B深挖潜能促进消费强化东北地区公共服务
C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
D国企深化改革与创新展现出新活力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
A.AB.BC.CD.D
5.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的东北发展现状,结合材料三思考东北三省可以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提振经济?请拟定一个申论提纲。
2024-05-1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 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 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 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

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却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随着电视文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年俗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通过电话短信拜年等内容;当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民俗文化要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民俗要适应新的时代语境。许多新民俗的产生,与居民消费升级、互联网蓬勃兴起的进程同步,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景象。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俗的传播主体更加丰富,民俗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民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共创新风俗画:创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相结合,勾勒出市井风俗画的框架,然后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这样的形式融观看、参与、体验为一体,令人兴致盎然。

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图案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民俗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渐趋丰富多样,民俗的创造、传承、接受交融交汇,让传统民俗在新的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

(摘编自毛巧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新媒介与民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
B.材料一指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在小事中继承发展传统民俗,发挥其教化正俗的作用。
C.材料二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B.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C.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D.网络时代,作为民俗的传播主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既是民俗的传播者又是民俗的接受者。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对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爆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介绍过去和当下春节民俗的不同,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
D.材料二剖析了某档文化体验类节目的特色,既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4.时代在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年俗也需要改变,对此材料一提出了哪些主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龙年元宵节,社区准备筹办一场富有民俗意味又切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贡献,也是他对整个世界文学的贡献。有学者认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可以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相提并论的完整的、独立自足的世界。而《边城》中那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承载着沈从文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构想。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是真实世界以外的世界。湘西,地处偏僻,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长期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湘西似乎是原始野蛮的代名词,而湘西人则一律是蛮子”“土匪

童年时期的沈从文就亲眼看见辛亥革命之后,城防军对几千无辜农民的疯狂杀戮:这愚蠢的杀戮继续了约一个月河滩的尸首总常常躺下四五百。然而,《边城》中的湘西世界却丝毫不见这些怕人的事,丝毫不见贫穷而衰落的农村,而展现出一个充满天籁之音的理想世界。沈从文曾这样评价废名的创作特点:努力为仿佛我们世界以外那一个被人疏忽遗忘的世界,加以详细的注解,使人有对于那另一世界憧憬以外的认识。这其实也是他本人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便是这样一个无比淳朴、自由、充满生命力的我们世界以外的世界,也是真实世界以外的世界。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是都市世界以外的世界。沈从文二十一岁离开湘西来到北京,从乡村到都市,他直接经历了两个文化进程不同的世界。沈从文在其所置身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在其所置身的知识者中,到处发现着因缘于‘文明’‘知识’的病态,种种‘城市病’,‘文明病’,可以归结为‘阉寺性’的种种人性的病象。(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陈思和教授在《由启蒙向民间的转向:〈边城>》一文中指出:沈从文的作品绝对不是给农民看,都是给都市人看的。湘西世界则是沈从文有意营造的与都市文明进行对照的文化图式。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充溢着尚未被城市病相所侵染的人性自由本真的活力。比如,乘客心中不安,掷钱作为酬劳时,老船夫必为一一拾起,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有时,有人硬要给钱,老船夫却情不过,于是便拿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乘客谁需要便慷慨奉赠。即便是妓女也永远浑厚,情感真挚痴到无可形容,而且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较之城里人现代文明束缚下造成的性格缺失,这些根植于湘西古老民族文化土壤的人性美少了庸俗、虚伪、自大、怯懦、自私等人性的扭曲,达到了人与自然契合的境界。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是政治世界以外的世界。1933年秋,新婚后的沈从文移居北平西城达子营。这是一个小院落,正房三间外带一个小厢房,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一棵槐树,沈从文称院子为一枣一槐庐。而好友巴金当时刚到北平,便在沈从文家里住了半年。那时,沈从文每天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写作《边城》,巴金则在客室里着手中篇小说《雪》的创作。巴金的《雪》鲜明地表现了对工人反抗斗争的热情歌颂和支持,这符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关于启蒙的主旋律。同时,一部分更加激进的作家开始选择左翼的道路,强调文学的工具属性和阶级属性。然而,《边城》却与这两类文学主张完全不同。沈从文主张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反对文学对一切外部力量的依附以及一切脱离文学本身特点的功利追求。沈从文在《边城》中淡化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他特意强调,边城人民不曾感到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极有秩序”“安分乐生便是湘西世界最基本的生活图景。《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与政治世界的隔绝并不意味着沈从文要在恬静无为的幻想中放弃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恰恰相反,沈从文提倡文学要与社会人生有着既密切又广泛的联系。虽然,湘西世界并非湘西人民真实生活的反映,然而,这个略去现实生活苦难的湘西世界更有一种隽永的寓意:通过湘西世界的构筑去追究这个民族一切症结的所在,去弄明白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去分析历史所发生的坏影响使民族所遭受的报应,以免再糊涂愚昧下去。

读《边城》常常令人想起鲁迅的作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家以乡土中国的封建陋习为批判的对象,试图通过文学启蒙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不同于鲁迅笔下中国农村的血腥、麻木、扭曲的悲伤氛围,也不同于鲁迅对人性的沉重思考,《边城》充满着诗情画意,以期展现淳朴的乡风民韵和自然强悍的生命形态。《边城》中所表现出的民族忧患意识与鲁迅在相关作品中所体现的对国民性、人性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边城》中这种重造民族品德的文化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被理解。沈从文曾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的孤独便源于自己一直热忱求索民族品德重造的文化思想并未得到真正的理解。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虽然具有现实中湘西地区质朴原始、环境优美的特点,但是,它在政治世界之外,也在都市世界之外,它更是沈从文想象中的一个具有浓郁理想主义色彩的精神世界,也是大多数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边城》中对湘西世界的构筑体现了沈从文文化思想的价值———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这正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大命题。

(摘编自《我们世界以外的世界——<边城〉文化思想的价值》)

材料二: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同群众共商脱贫之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5年多过去了,湘西这片曾穷得让人心痛的地方,交出了扶贫攻坚的扎实答卷:截至2018年底,全州1110个贫困村已累计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5.4万。来之不易的成绩,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辛奋斗,生动诠释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我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深刻启示。

拔穷根,关键在精准发力。湘西历经多轮扶贫,也曾尝试发展养殖山羊、种植蔬菜等产业,但效果都不明显。知标本者,万举万当。脱贫攻坚,大水漫灌不行,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非得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功夫不可。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湘西干部群众认识到,只有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找到脱贫致富之路。如今的十八洞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苗绣等产业,撑起一方发展的四梁八柱,使曾经出了名的穷疙瘩变成欣欣向荣的幸福村。这是湘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精准,让乡亲们尝到了甜头,更给脱贫带来攻坚克难的利器

治穷病,也得治心病,做好精神脱贫的工作。一时穷,不可怕;志气短,一世穷。脱贫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能奋斗,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引导贫困大龄青年主动脱懒、通过努力实现脱单,扶贫工作队开设道德讲堂系列活动鼓舞群众干劲……从湘西的实践来看,扶贫一旦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广大群众中蕴藏的磅礴内生动力就将喷薄而出,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竭的推动力。

问题办事情。小富即安不可取,目光短浅要不得。筑牢脱贫根基,拓宽致富门路,是需要持续考虑和谋划的重要课题。以教育扶贫为抓手,从源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十项工程为重点,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以人才建设为关键,打造永不离开的工作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为未来发展留下绿水青山……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举措正在湘西落地生根,为未来发展种下希望的根苗春天的大地,一片生机勃勃。从湘西看全国,脱贫攻坚战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坚定必胜信心,念好精准真经,脚踏实地干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父老乡亲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湘西答卷的深刻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独立自足的世界,所以这是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贡献,也是他对整个世界文学的贡献。
B.《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是一个无比淳朴、自由、充满生命力的“我们世界以外的世界”,也仿佛是我们世界以外那一个被人疏忽遗忘的世界。
C.“湘西世界”充溢着人性自由本真的活力,体现了湘西古老民族文化土壤中达到了“人与自然契合”境界的人性美,也是作者有意营造的文化图式。
D.湘西过去长期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以来,当地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找到了精准发力的脱贫致富之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沈从文的孤独是源于其求索民族品德重造的文化思想并未得到真正的理解。
B.沈从文主张文学自身的独立性,却又提倡文学要与社会人生有着既密切又广泛的联系,但《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与政治世界隔绝,所以“湘西世界”是湘西人民真实生活的反映。
C.沈从文对茶峒的构想是对真实世界以外的世界的憧憬,是他对都市世界与政治世界的反思的体现。
D.在湘西的实践中,做好“精神脱贫”的工作,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是做好精准脱贫的首要条件。
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湘西世界’是都市世界以外的世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并没有充斥着作者所处年代的杀戮与残酷。
B.充溢着人性自由本真活力的“湘西世界”的文化图式与都市文明构成对照。
C.重义轻利又守信自约的“湘西人”与“城里人”相比更具有“文明”的特点。
D.“极有秩序”“安分乐生”的湘西世界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工具和阶级属性的淡化。
4.请简要对比两则材料在论证思路上的异同。
5.汪曾祺评价:“《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其世界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9-2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漫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途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荼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度之美”。
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
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远离城市喧嚣,过与世隔绝的山居生活。
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理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2023-09-21更新 | 345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财经三人谈:羊了个羊爆火,是巧合还是必然?

编者的话:近日,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消消乐类游戏爆火朋友圈,其游戏特色是简单易上手的操作和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用户被逼看广告获得道具的盈利模式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本文旨在探讨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爆火,国外如何看待这一类型的小游戏,以及羊了个羊可能会对我国游戏产业产生哪些影响。

材料一:

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火?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羊了个羊利用反向营销。游戏玩法并不新颖,是模仿而非创新。但其并非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

第二,羊了个羊上线门槛低。大型网游需要申请版号,而小游戏不需要版号,当然小游戏也不能有充值接口,故而利用广告变现是小游戏的常规操作。羊了个羊由此把运营重点都投放在社交媒体传播上。所以,羊了个羊并非游戏内容上的创新,而是营销上的成功。

第三,羊了个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传播。当前,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小程序也的确更加容易诞生爆款。

综上所述,羊了个羊的确为小游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利用用户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传播力来吸引流量,并以广告实现流量变现。但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的火爆注定是短暂的。一方面,卡关和广告让游戏玩家体验很差;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广告,可能会让游戏面临违规风险。首先,卡关有诱导营销的嫌疑。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而是诱导用户看广告,是诱导性营销行为。

其次,广告内容的合规性问题。嵌入广告的内容本身需要严格审核。对于广告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游戏广告中的违规内容,防止违规广告、虚假广告嵌入其中;另一方面,要明确广告内容审核责任,当游戏广告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责任人。

第三,防止小游戏利用社交媒体恶意营销。社交圈传播可以很快导入用户流量,但要避免恶意营销和骚扰用户,要赋予用户选择权,广告推送要获得用户的授权。

羊了个羊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但它的确是一轮成功的营销。在国外,类似的小游戏也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次数多了,用户审美疲劳很快产生,相似做法的小游戏成一片。而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其也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故而国外很多社交平台正在不断降低这些小游戏的流量扶持权重。

笔者认为,游戏产业可以从中学到游戏营销的思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但游戏产业不能在游戏制作上走羊了个羊的老路。相信随着我国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更有新鲜感、制作更加精良的游戏正规军将重新占据用户终端。

(摘编自盘和林《营销成功难掩违规风险》)

材料二:

对游戏行业而言,这种被定义为超休闲游戏的品类,往往都会伴随着社交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无论是现在的羊了个羊,还是之前的合成大西瓜,浪潮永远翻腾不休,只是浪头大小有别。

作为一款以三消(三个相同的图案连接即可消除的游戏——编者注)为基础玩法的游戏,羊了个羊深谙超休闲游戏的底层设计逻辑。无数玩家成了羊了个羊社交裂变链条上的一环,循环往复着玩游戏——遇到困难——分享广告——继续玩游戏的动作,让其在短短数天的时间内,覆盖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与个人朋友圈。

当然,这不是羊了个羊的问题,而是超休闲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天然存在的问题: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让你点开广告或分享链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于社交网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愤怒的小鸟作为此类游戏的鼻祖,证实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出现也愈发频繁。

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而无论是传统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游戏行业才能拥有如今的盛况。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早已对这些夹杂在信息流与视频广告中的超休闲游戏习以为常。和国外成熟产业链下制作的游戏相比,国内游戏产业生产能力与经验相对羸弱,类似羊了个羊这样低成本、以营销见长、以圈钱为目的的游戏依然大行其道。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

(摘编自王瞾《超休闲游戏长盛不衰是怎么回事?》)

材料三:

一款大概率无法通关的游戏,居然能够引发巨大的话题度,这背后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从羊了个羊游戏本身的游戏规则来看,其吸引人的一点是低门槛,只需要玩家点点屏幕,没有复杂规则,一眼就能看懂的游戏设置,是让游戏具备全社会广泛传播的基础。同时,游戏出现的无规律性也是激发玩家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可以看到,游戏第二关出现了大量无规律的元素排布,一方面骤然提升了难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游戏就如同刮彩票一般,全凭运气,这满足了玩家猎奇和撞大运的心理,能让他们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开始下一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随机也满足了当下社会公众期待的公平需求。不少游戏大作,充值付费玩家或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的玩家的实力肯定要远远强于新手,但是羊了个羊这类以随机性为爆点的游戏则不然,没有充值渠道也没有太多技巧,所有人在一局游戏开始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一视同仁,因此也正是这样的设计,具备了让人们乐于分享的基础。

类似于这样的爆款小游戏,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例,其满足了上述的需求之外,或许也因为满足了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即指先入为主印象带来的效果。游戏内容简单的三消和色彩搭配起到了对人们第一印象的美化作用,进而强化了其传播效果。

当然,随着游戏的广泛传播,自然也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不少媒体报道有人利用玩家迫切想过关的心理设置了一些诈骗手段,这些行为应当被及时制止和处罚。但需要指出的是,因游戏而产生的违法犯罪并不一定是游戏创作者主观设置的结果,舆论切不可将罪责完全归咎于游戏创作者,对于负面的情况,如何正向引导才是关键。

(摘编自施钢《小游戏火了当心有人动歪脑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羊了个羊”的反向营销手段,是指用逼迫的方式让玩家去关注广告和进行社交圈传播,而不是用激励的方式去引导玩家做同样的事情。
B.“羊了个羊”有一个“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所以,看广告就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在游戏中诱导用户看广告,就是诱导性营销行为。
C.“羊了个羊”游戏虽然爆火朋友圈,但它实质上只是一轮成功的营销,低成本的游戏制作以及较差的玩家体验使得它并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
D.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的做法,是因为像休闲游戏这样的小程序更加容易诞生爆款,从而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
2.下列关于“超休闲游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给“超休闲游戏”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才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
B.“超休闲游戏”一般都具有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其开山之作“愤怒的小鸟”的成功,证实了这是一种极具可行性的商业模式。
C.“超休闲游戏”的营销思路,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以用户流量的巨大规模,通过植入广告等手段来实现盈利,并不直接充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D.“超休闲游戏”的游戏设置一般都没有复杂的规则,操作简单,易于上手。但这类游戏往往都善于暗中利用玩家的游戏心理,使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项是(     
A.为了强化人们的第一印象,而加强游戏的美化。
B.故意设置的难题更能激发游戏玩家的胜负欲。
C.利用玩家心理设置诈骗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
D.完全随机的“无规律性”契合社会公众的“公平需求”。
4.三则材料都对“羊了个羊”爆火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5.针对当前网络游戏的现状,请对玩家和用户、开发和运营商以及舆论和监管方面说说你的建议和思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史学具有数字人文的共性,但其作为历史学的个性特征更值得我们关注。总体而言,数字史学更重视网络的利用与展示,这也是很早就有学者提出“网络史学”的原因。历史学家利用互联网向同行传递和展示史料,将文献放置到互联网以便史学爱好者、历史教师、学生能够利用它们,这些行为已经被史学界认可为专业的学术活动,成为数字史学的重要内容,是一条迥异于宽泛意义上数字人文的路径。

当然,“要么在线,要么落伍”的宣言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能够与数字史学画上等号。互联网只是恰好因为平台优势成为一种媒介而已,不过在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些值得玩味的问题,数字史学对网络的强调让我们看到了它与“公众史学”存在诸多交集。许多早期从事数字史学研究的学者都是社会史专家,或者是试图借助数字工具积极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支持者。

数字史学就目前看,研究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以GIS的运用为主。与“数字文学”相比,文本分析在数字历史领域运用还比较少,这背后有许多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史料的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达不到大规模进行文本挖掘的程度。传统的历史研究重视的一手文献往往以档案、手稿等形式出现。这些文献的数字化远没有达到丰富的程度,而且进行数字化使用的OCR奇数,还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大量的人工校对,其准确度才能达到进行研究的要求。所以在从事数字文学的专家已经在讨论如何分析文本的时候,数字史学的专家还要首先解决史料数字化的问题。当然,对历史文献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并不是没有,例如有学者对18世纪美国出版的报纸进行了主题分析,也有对美国与德国学术界的古典学期刊进行了类型研究。

在这样的前提下,数据库建设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问题在于,数据库建设是非常烧钱的项目,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做出高质量、有使用价值的数据库。同时,数字化程度不足的状态,也决定了学者使用数字工具的倾向。据西方学者统计,在数字人文有关GIS143个重要项目中,92个涉及历史问题。

(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一个中学生可以同一位大学教授一样,获得同样的史料,并展开独立的研究和解读,专业研究者之前所拥有的特权在数字化时代逐渐消失了,这极大地扩大了公众史学的参与面,大大提升了公众史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网站为例,它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在约3500万注册用户中,有近8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其中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它同传统史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近十年,基于网络平台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也就是Web2.0技术的成熟,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史学的前进。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度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

(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史学家重视网络的利用与展示,借此开展文献研究的专业性也得到学界的认可,这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
B.史料数字化程度低,达不到大规模文本挖掘的程度,导致数字史学专家尚未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史学研究。
C.Web2.0分享机制优势明显,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D.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它与公众史学存在诸多交集,呈现形式愈加丰富多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与教授、网民与专业人士在开放性的数字化史料面前享有同样的阅读权限,专业研究者拥有的特权在数字化时代不复存在。
B.维基百科网站作为网民可以参与写作、编辑的平台,可以让业余历史研究者在其中积极参与,这体现了数字史学平民化的趋向。
C.与数字史学利用新媒体改变历史学的受众范围、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不同,传统史学的研究更具专业性,且专业化水平较高。
D.数字史学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不只是改变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利用Web2.0进行史学交流对话B.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C.在维基百科上发布史学研究成果D.通过网络数据库研究数字化史料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数字史学”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5.请分别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作者对数字史学发展现状各持怎样的态度。
2023-08-0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一中高三十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回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奥林匹克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彩绝伦的体育比赛与优异的运动成绩,也不仅仅是城市在物质层面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对人自身全面发展、对社会和谐进步、对世界和平等更高层次理想的关注与实践。

早在古希腊奥运会时,人的和谐发展便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题,形成了以“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追求人体健美“和“奋进”为主要内容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吸收了这些古奥运思想,摒弃了古奥运会的民族主义色彩和排外特征,使奥运会成为包容、开放的和平友谊盛会。他明确提出了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最基本的目标: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他还说,体育竞技的目标不是要造出健壮的“人形动物”,而是培养和造就像古希腊人那样身心协调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

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顾拜旦从古奥运会遗产中得出了体育竞技应是身心和谐发展的结论,从而彻底否定了世俗所认为的体育竞技只是“身”的一元文化的观念,确定了新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奥林匹克圣火下,参加体育竞技不仅是身体的健康与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成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因此,通过竞技运动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核心内涵所在。

奥林匹克运动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集中体现为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奥林匹克竞技是以竞争为前提的,但竞争不是无序的和盲目的,所有竞争都有严格的制度,所有参加者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项竞技都有细致而严格的评判标准,对场地、器材有统一的要求,使双方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技术、战术、体能、智慧及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这些方面均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人拥有平等权利的人文价值。

促进不同国家,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是奥林匹克运动国际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促进参与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它还对人类总体社会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进行着更积极的思考。《奥林匹克宪章》说:“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不需要翻译、解释,人们便可以自由地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不分肤色、种族、贫富、宗教信仰,在统一的规则下,紧张激烈而又公正友好地竞争,这种大规模的群众互相接触,互相了解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理解与沟通环境。

(摘编自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在全世界饱受新冠肺炎疫情侵扰的今天,办好冬奥盛会,需要从我国奥运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充分发扬北京奥运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与世界奥林匹克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接碰撞而结出的灿烂果实,不仅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北京奥运精神的最大底色是爱国主义精神。奥运是跨越时空的联结,奥运梦想的追逐和奥运精神传承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因为奥运与国运从来都是唇齿相依、紧密联系的。竞技体育,实现爱国的根本途径在于拼搏,奥运会是最能体现拼搏精神的舞台。在奥林匹克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奥运健儿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纪录,把诸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奥运赛场上国歌响起、国旗升起,可以极大地振奋国人的爱国热情,凝聚更强烈的奋斗激情。

北京奥运精神内在生发的动力源泉是团结协作精神。北京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全民参与、共享奥运”。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七大城市牵手同心,赛事组织务实高效,后勤服务保障有力,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城市与城市之间高度配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结果。这种全民参与也激发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空前热情。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体育为大众、把健康和友谊送给全世界的理念,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充分彰显。

北京奥运精神的最大共识是服务奥运的科学精神为自主突破、革故鼎断、应对挑战提供不竭动力。北京奥运精神中创新超越所倡导的自主突破、革故鼎断、勇攀高峰等与中国革命精神是一致的,也与奥林匹克精神中“追求卓超”的价值理念相契合。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创新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不断创新同样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申奥、办奥过程中,“技力”与“气力”都很重要,也都得到较大的提升与发展。如在奥运场馆建设方面,北京奥运诸多比赛场馆的先进设计建造理念,及其呈现出的高超水准,都蕴含着“科技奥运”的创新超越精神。正是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冰立方”,真可谓“内外兼具”的全能型体育场馆。

立春时节,第24届冬奥会在“双奥之城”北京盛大开幕,具有“中式美学”意味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全场的“迎客松”烟火,交相辉映的“冰雪五环”与“巨型雪花”,阜平山区的孩子们头戴虎头帽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让人叹为观止。不断汇聚的一朵朵雪花,冬奥历史上首支低碳氢燃料火炬,由工业建筑改造成的首钢大跳台,无不彰显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也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

(摘编自邹秀春《北京奥运精神的形成、内涵与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林匹克运动的前提是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是有序的、有制度保证的,是双方在公平条件下进行的综合较量。
B.全民参与助力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诸多理念。
C.奥运和国运唇齿相依、紧密联系,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为国人追逐奥运梦想和传承奥运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
D.奥林匹克运动从古希腊时就追求精彩的运动与优异的成绩,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展现了公平、开放、包容的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奥运完全摆脱了古奥运会所崇尚的体育竞技只是“身”的一元文化观念,强调通过竞技运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B.现代奥运能够促进参与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但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建设公平和谐社会、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
C.以“水立方”变为“冰立方”为代表的诸多比赛场馆的先进设计建造理念,促成了“科技奥运”创新超越精神的形成。
D.形成和发展于申奥、办奥的伟大实践的北京奥运精神,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新时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奥运人文价值的项是(     
A.北京冬奥村中的送餐机器人与可控制升降电动床等高科技产品令人惊喜不已。
B.北京2022年冬奥会配备了超高速摄像机、电子眼裁判,让比赛更公平公正。
C.北京2022年冬奥会设立了“和平之光”休战壁画,供各国参赛运动员签名。
D.五战冬奥的老将说:年龄不是问题,只要拥有夺冠的雄心,就一定能够做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依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北京奥运会(夏季奥运、冬季奥运、残奥会)对奥运人文价值发展所做出的中国贡献。
2023-07-3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有声阅读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业界和学界的讨论。有人把有声阅读看作传统有声读物在互联网平台的扩展,也有人把有声阅读看作电台广播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两者分别侧重内容呈现形态和传播呈现形态两个角度,但基本上都基于一个共同的认知前提,即认为有声阅读是互联网时代借助融媒传播的技术优势,让以的内容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

应该说,以确实体现了有声阅读最典型的外部接受特征。解放眼睛、回归耳朵让今人感觉到了格外的放松、便捷、愉悦,甚至是健康(视力保护)方面的优势。但是,如果只是仅此而已,那么有声阅读与之前的有声读物、电台广播就不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它从小众走向大众就我不到真正合理的解释。文字印刷的二维传播之所以能代替线性声音的一维传播,甚至不惜通过文本信息的两次转化(写作者生产过程的转化和阅读者接受过程的转化)来达到传播目的,就是因为其在信息传递中具备原始的一维线性声音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的可能性,具备可进行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的理性建构空间,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和受众的可扩展性等等。这些媒介优势让印刷技术下的视觉传播,和原始的听觉传播相比,效果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如果今天的有声阅读重新提出了耳朵代替眼睛的可能,那也绝对不应该是简单的从二维平面传播退回到一维线性传播上去。

从媒介形态进步的角度讲,目前已有人提出了有声阅读是在数字技术下的三维立体传播的概念,但何为三维亦有不同理解。笔者以为,有声阅读的三维,是通过数字和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的媒介形态,可以让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自由度(例如自由选择、反复阅读、快慢自主、空间扩展、理性思维等),在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中同样得以完成,再将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独有特征重新接纳进来,达到融合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确立自身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标。

(摘编自杨凤《有声阅读当不止于以》,参见2019年4月22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二:

《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总体规模达415.7亿元,增长率达18.23%。

阅读伴随着人的成长,也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这一阅读转型,解决了原始有声语言传播的主体伴随性和转瞬即逝性的限制,拓展了阅读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控制和调节权限,并形成了成熟完备的社会文化规约。这是社会文化行为划时代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传播语言和传媒技术的进步。但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表面看来,数字化的有声阅读最大特点是解放眼睛、回归耳朵,重新让人们以,但本质上,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予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甚至在主观意愿下,还可以进行跳跃、摘要、文字与声音转换,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因此,有声阅读并非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倒退回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而恰恰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是未来人类阅读行为不再因媒介技术限制而”“分割的发展雏形。

之所以说是雏形,是因为当下的有声阅读,还不能完整充分地整合一维线性有声传播和二维平面文字语言传播的全部优长特征,还没有充分展现出三维视听阅读形态的立体传播样貌和优势。面对文字语言阅读模式下伴随的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理性建构空间,视线扫描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反应、随时聚焦,目前的有声阅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提供需求解决方案和对应功能设计。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应用拓展,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得以深入解决的可能。

(摘编自杨凤《未来我们可能会怎样阅读》,参见2022年5月8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认为有声阅读是传统有声读物在互联网平台的扩展,或认为有声阅读是电台广播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都有失片面。
B.要把握有声阅读与之前的有声读物之间存在着的本质性差别,就不能让我们的认识停留在它们共同的功能和特点上。
C.有声阅读若能借助相关技术,从而具备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自由度,就能确立自身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标。
D.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这与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台广播及其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有声阅读,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即以“耳”代“目”。
B.电台广播要求听者能将声音转化为信息,却不能为听者提供诸如反复阅读、跳跃、摘要等便利。
C.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传播,再到有声阅读的三维传播,人类阅读形态完成又一次拓展式发展。
D.有声阅读三维立体传播,前景值得期待,因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已成熟,将很快解决相关问题。
3.下列对作者所谓“有声阅读的‘三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自由度;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
B.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等新的媒介形态;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
C.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
D.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印刷技术;有声阅读传播技术。
4.就有声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请概述两个材料各自回答了怎样的主问题。
5.近些年来,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作为用户选择最理想的有声阅读技术,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把握?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3-07-27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