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7月,85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荣获八一勋章,作为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和中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数十年来,在他指导下构建的一系列地下防御工程,构成了中国战略防御的基石。

对敌人的任何打击,我们都能保护我们的安全

在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中,如果说功勋卓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打造的是锋利的矛,那么,以钱七虎为代表的中国防护工程人则是为中国国防铸就了坚实的盾。

记者:你做的事情是防护工程,我们当下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你所做的这些事情和保卫国家,让国家不被动这个目标是什么关系?

钱七虎:现在经历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们国家采取积极防御战略,我们不打第一枪,意味着我们要承受敌人的第一枪。把我们的战略武器杀手锏保护好了,才能实施第二次反击,所以防护工程显得特别重要。

记者:如果某一个国家、某一方面的力量使用核武器的时候,作为一个受攻击的国家,你设计的这一套工程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

钱七虎:对敌人的任何打击,包括核打击,我们都能保护我们的安全。随着敌人打击手段不断发展,我们的防护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告诉我们人民,我们是能够防得住的,而且防的手段不是一套。

为中国国防工程装上金钟罩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军事强国开始研制新型钻地弹、钻地核弹,动辄数十米的钻地深度和巨大的爆炸威力让人不寒而栗,加上精确制导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防护工程面临藏不了、抗不住的新挑战。为此,钱七虎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构想。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他率先提出了防护工程抗高速钻地弹打击计算方法,研发了新型防护材料和高抗力复合结构,并应用于诸多重要军事工程,为中国战略工程安全装上了金钟罩

记者:我们是在防,但是武器是在日新月异发展,我们这个防是不是要始终匹配他们那个高度?

钱七虎:以前叫超高抗力,什么意思?别人正在研制还没有装备到部队的时候,这个打击手段我们就要研究出来,能够防住,这叫超高抗力。

记者:当对方想用矛来攻的时候,我们有盾在防,虽然没有发生,但好像是一切都发生了,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钱七虎:对,这就是威慑力量,战略威慑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进攻武器,没有强大的防护工程,一切威慑都没用了。

记者:钱老,如果要达到这样一个动平衡的目标,作为一名军人,这一辈子不是始终得有枕戈待旦的这种心态?

钱七虎:科技强军永远在路上,因为矛盾一直在发展。所以我们的使命永远在延续,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道理也就在此。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众多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无法弥补的遗憾。16年与妻子两地分居,在孩子和母亲需要他的时候无暇分身;母亲故去后,钱七虎选择的方式是设立慈善基金,将自己的院士津贴、获奖奖金资助给贫困儿童和孤寡老人,近30年来,捐助总计近百万元。

记者:中国人老说忠孝不能两全,你体会到了这句话。

钱七虎:深深体会,自己也就坦然了,古人都是如此,自己也不过如此。

记者:你这一辈子收获的勋章奖章很多。人生走到这个阶段,你自己如果做一个评估的话,最大的得到是什么?

钱七虎:最大的得到就是我可以像保尔·柯察金说的,一个人不要虚度年华,不要碌碌无为,自己的一生要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把一生献给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摘编自《中国防得住他国核打击,而且防的手段不是一套》观察者网2022-08-16

材料二: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1019日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表示,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地面土地资源,用以建设绿色生态,才能实现生态碳汇。

钱七虎称,新时代城市建设面临着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应该建设防灾减灾高水平的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森林、湿地和绿色植被是世界上抵御气候变化的前沿防线,气候变化的应对之策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保护世界原有森林和绿地。

利用地下空间的封闭性、稳定性等优势,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永久地下封存,即人工碳汇。他说,部分的煤矿采空区地下空间、盐穴地下空间、金属和非金属矿洞改造后可用以封存二氧化碳。

钱七虎表示,世界范围的交通碳排放约占总碳排放的三分之一,交通转型的减排措施主要是城市交通进入地下和交通部门的电动化转型。要发展以地铁为主的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加速氢燃料飞机的商用化。

在城市防灾减灾方面,他表示,建设防灾减灾的韧性城市离不开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对灾害具有两重性,对于震灾、风灾具有防灾性,但对于火灾和城市洪涝具有易灾性。因此要扬长避短,对于火灾要加强监控,对于洪灾要建设城市深层智慧排序隧道系统,排除城市内涝。同时,通过建设综合管廊,使管线转入地下,可以起到防震、防台风等作用。

(摘编自张璐:《钱七虎院士:节约地面土地资源 建设绿色生态》《新京报》2021-10-19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七虎所致力的防护工程和“两弹一星”元勋研制的武器装备是国防建设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
B.防护工程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能在战争时期提供反击保障,另一方面能在和平时期起到威慑作用。
C.碳汇有利用光合作用的生态碳汇以及将二氧化碳封存地下的人工碳汇等方式,其中人工碳汇是关键。
D.地下空间既有防灾抗灾的优势,也有易发火灾洪灾的劣势,在开发利用时应当综合考量以趋利避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采取积极的防御战略,既是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的理性选择。
B.国防建设中,攻击武器与防护工程始终处在动平衡之中,因为科技强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C.发展以地铁为主的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实现交通电动化转型,是减少交通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D.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兼顾防灾减灾、生态保护,关乎生活质量,是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3.下列城市建设案例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指出要规划建设以地铁交通为骨干、城市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
B.上海城市建设部门根据气候和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断完善排水系统,以有效应对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超百年一遇超强降水,尽量避免城市内涝发生。
C.山西省临汾市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包含管道综合舱、给水及缆线舱、燃气舱等,收纳电力、电信、燃气、给水、中水、污水、热力等七种管线,实现管线集约敷设。
D.北京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时高度重视地震安全问题,对商务服务中心、体育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均在地震基本烈度的基础上提高一度进行高标准抗震设防。
4.钱七虎院士为什么能获得共和国最高荣誉“八一勋章”?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采用背景资料与人物访谈相结合的行文方式,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内卷”一词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词汇,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当下,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近日,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流量已超过500万,回答超过1000条,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回答: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没有业务,员工在大量表面工作上浪费时间,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状态里循环往复的样貌。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某团队每天工作八小时,准点下班,然而其中有一人因想多赚点钱,开始加班一小时。每月都能涨工资的梦想计划使得大家都开始效仿加班一小时、两小时,由此便诞生了所谓的“996”(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分析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员工每天看似忙于复杂化、精细化的工作,实则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没有带来收入的大幅上涨。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有学者提出“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过度竞争影响了有效竞争的效率,打破了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从而造成生产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年“内卷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具有“过度竞争化”的本质特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认为:“这群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筋疲力尽。”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泪点,道破了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青年大学生为追求短期功利的高绩点,而沦陷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竞赛、评比、实习、保研又或是出国,看似忙碌而充实,却无长远规划。总之,部分青年群体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宗旨与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争抢式的努力之中。

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首先,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部分青年追求一种通过否定他人来成全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其次,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他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表达集体焦虑的情绪。加之,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只能用自嘲、调侃的语言表达不满,这也是强压之下的一种反抗。

处在人生发展期与社会转型期叠合的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

(摘编自卢晓雯《壁垒与破壁: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与规避之道》)

材料二:

在三十而立、成功学等思维模式的鞭策下,大家紧绷着,心累却不敢停,也因为害怕下坠,只能在抱怨内卷中继续内卷。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正如作家弗洛克所说:“有意义的交谈、深思熟虑的思考、无拘无束的笑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少发生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之中。”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

作家梁文道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中曾说过:“农民的累,更多是体力上的劳累,不是被虚无感、空虚感驾驭的累。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

相反,也有人可以“007”(从0点到0点,每周工作7天)却不觉得卷,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即使累也乐在其中。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的人,盘算过需要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之后,更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波逐流地内卷。

其实,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这个信息量庞杂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噪声淹没而迷失方向。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

(摘自耗耗子《都在说反卷,你却还不知道为什么被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群体的“内卷”是由消耗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等因素造成的,体现了青年对社会环境等的妥协。
B.青年群体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期,部分青年容易形成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相反的价值取向。
C.成功学等思维模式助推青年陷入“内卷”,而部分“内卷”青年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D.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
B.部分“内卷”青年一切以自我满足为先,和他人处于不断争抢的状态中,对自己的人生缺乏长远规划。
C.部分“内卷”青年利用多媒体,表达在现实生存状态下的集体焦虑,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
D.梁文道认为,农民的累更多是身体上的累,而现在年轻人的累则是充斥着空虚感的精神上的累。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反卷”的一项是(       
A.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出炉,不出所料,“躺平”一词上榜。
B.某中学一名高三学子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C.蔡志忠面对漫画行业的激烈竞争,转换思路,创作内涵丰富的哲学漫画,最终脱颖而出。
D.多位“反卷”人士给在校大学生做《编制你的梦,大学生活“心”适应》的心理健康讲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该如何缓解青年“内卷”?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的过程看,网络文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网络文学进入的门槛低,许多网文作者初期是兼职,以网络文学作为“斜杠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技术进步使文字的载体成本降到非常之低,文字变得越来越“不经济了”,也让文学越来越草根化三是网文作者和阅读平台的重点关注都是商业收益,带来的价值导向主要集中于阅读、订阅、收藏的数量上。这些都与传统文学有很大不同。

面对网络文学的“野蛮式生长”,亟待建立评论体系和评价标准,以推进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但我们看到的现状堪忧,在文艺评论家协会,对于传统文学具有完整的评论体系,而网络文学几乎没有太多关注。在大部分高校,相关专业老师还是觉得雅俗不搭界,除了个别老师有所关注外,高校学术圈对于网络文学还是比较轻视。而网络作家群体由于面对外部环境的质疑,就更少去公开评价同行作品。网民读者发表的有关作品评论又普遍质量不高,更多的只是简单的推书介绍。于是,网络文学的评价无法摆脱商业市场的诱惑,依然盯着大IP和爆款作品一窝蜂地进行模仿复制写作。

《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指出,网络文学评论研究仍然薄弱∶缺乏权威、公正、有影响力的评论阵地,研究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符合网络文学传播和受众特点的评论方式尚未形成缺乏全国性官方网络文学奖项,难以有效引导创作,影响网络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进程。

(摘编自何早阳《网络文学评论体系的建设不能再仅仅交给市场》)

材料二:

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它不仅在垂直领域自成一家,而且已成为泛文娱领域创作的重要生产资料。作为当代重要的文艺景观之一,网络文学以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一直游离于文学内外。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等经典理论话语显然很难对网络文学进行令人满意的解读和评价。若从“有趣、有戏、有料、有道”四个价值维度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或可建构一个相对粗略,但也许更简单、更有效的评价体系。

“有趣”也即网络文学的阅读价值。这是网络文学基本的创作要求和基础价值。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做到“好看”“有趣”,网文作品基本就能登堂入室。怎样才能算“有趣”?不外乎是在人物设置、情节编制、语言生动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愉悦和满足。“有趣”的网络文学以爽感满足了一定受众的休闲欲望,这是网络文学大家族繁荣的基础。

“有戏”指的是网络文学的IP价值。在“有趣”的前提下,如果能做到“有戏”,这就是常规意义上的IP了。IP价值指的是网文在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周边开发等关联和衍生产业链上的价值潜力。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网文的类型故事和故事的类型融合创新基础上的,如果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类型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即在跨文本生产上改编具备潜在的改编和演绎空间,即具备了通常意义上的IP价值。"有戏"的网文,在人物关系营造和剧情冲突设计上匠心独运。

“有料”指的是网络文学的认识价值,是比“有戏”更高层级的价值。网络文学以超大规模和庞杂的内容,在历史讲述、现实反映、时代记录、社会关切、未来想象的诸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料”不仅仅是指网络文学可以作为泛文娱产业的改编资料和再生产材料,更在于优秀网络文学可以有利于凝聚人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通过"出海"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使命。

“有道”指的是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或审美价值,这是网文的最高价值,也就是经典价值。18世纪英国批评家萨缪尔·约翰逊说过∶“莎士比亚的剧作,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作;它表现普通人性的真实状态,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与莎士比亚剧作艺术高度比肩的,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等世界文学名著,具有超越“时代、种族、环境”的能量。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类型文的标尺套不住的,作家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超越了类型文的范畴,这样的作品未必是商业成绩最好的,却是最有经典性指向的。

网络文学的创作将是“年轻态”并且长期处于发展之中,而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和鉴赏批评也必然需要不断引进新方法、新观念。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在经典化的大道上跨界发展,成为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输出的重要原动力。

(摘编自李安《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

材料三:

网络小说《庆余年》讲述了一个患有重度“肌无力”症的现代青年范慎,“穿越”到数万年以后重启文明的人类世界,在一个叫作“庆国”的王朝以“范闲”的身份重获新生,并搅动这一“后人类时空”社会秩序的故事。《庆余年》穿越+科幻的类型在题材上具有稀缺性和典型性,塑造了形象鲜明且富于变化的人物群像谱系,在现代意识与数万年以后的思想的碰撞中,传达出符合当代人情感倾向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说《庆余年》已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网游,并入选了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中国网络文学IP影响榜等多个榜单。

(摘编自鲍远福《<庆余年>的现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获取商业利益,网络文学的阅读、订阅、收藏的数量增长成为网文作者和阅读平台的主要追求。
B.网络文学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是当代一直游离于文学内外的重要文艺景观之一。
C.网络文学的IP价值是指以网文的类型故事为基础,在影视动漫的相关衍生产业链上的价值潜力。
D.“有料”的网络文学不仅可以作为泛文娱产业的再生产材料,而且可以通过“出海”实现跨文化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仅以市场主导网络文学评论体系建设,无益于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经典化进程的推进。
B.“有戏”的网文在人物关系营造和剧情冲突设计上匠心独运,这是超越“有趣”的先决条件。
C.“有道”的网络文学能与《红楼梦》等世界文学名著比肩,既有最好的商业成绩,又有经典价值。
D.网络文学创作“年轻态”和长期处于发展之中推动了四个价值维度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建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建立网络文学评论体系作用甚微的一项是(     
A.多所高校联合举办“网络文学评论现状与体系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
B.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倡议建立“同行评议平台”,以便公开评价同行作品。
C.网络文学网站设立评论专栏,鼓励网民读者为爆款网文作品发表评论。
D.中国作家协会设立官方网络文学奖项,邀请权威专家评审优秀网文作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请试用材料二中的网络文学评论标准对材料三中的网络小说《庆余年》进行简要评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就越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距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越来越近。由于高强度利用,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也呈现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等现象。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我国部分农产品例如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家高度集中,国际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摘编自2022620日《光明日报》《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材料二: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通过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粮食产量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八连丰,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中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同时,通过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藏粮于地举措加快推进。

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提质增效的核心力量,也是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推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陆续启动实施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良种联合攻关,选育出一批水稻新品种。目前,中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充足的粮食库存是确保粮价等重要物资价格平稳运行的关键,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围绕粮食储备改革,不断健全储备体系,优化规模结构布局、规范储备运行,储备规模和品种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政府粮食储备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粮食生产支持体系。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面粉、大米等成品粮储备,粮食库存不断增加,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多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20221016日中国网《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筑牢大国安全根基在于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
B.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使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矛盾。
C.新粮食安全观是在当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国家提出来的安全战略,主要思想就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不依赖进口。
D.我国粮食储备供应充足,防范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的重要标志,也是确保社会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有利于保证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B.由于过度开垦,部分地区的耕地粮食产出率低,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C.农业育种发展要走自主创新的路,这需要国家在战略上做规划、技术上给支持。
D.中国连续多年粮食的高产、丰产,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新粮食安全观的贯彻落实。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一项是(     
A.新疆小麦生产中使用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B.贵州因地制宜,开辟层层梯田,不同海拔的田地种植不同类型的优质水稻。
C.乐山打造特色农业,做好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培育等农业配套工作。
D.中科院推广的“中嘉早17”水稻品质优良,应用面积稳居南方稻区第一位。
4.南北朝时,贾思勰论述了农业生产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贾思勰还认为“食为政首”。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共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是如何保证自己的粮食生产安全的。
5.请综合两则材料,归纳我国制定“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别了,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在于与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面对困境时,临危不惧的修为和态度或能成就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D.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中,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
3.下列表述,与材料一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关于国家的制度文明设计中,由《诗经》而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奠基性的,它构成了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受推崇的侧面。按照现代学科分类,诗被纳入文学,其价值仅被定性为审美愉悦;与此密切相关的风雅,则仅指文人士大夫所追慕的生活格调和情趣,这种定位,不仅使“文学”“诗学”之于传统中国的意义被狭隘化,而且使风雅之于中国传统制度文明建构的意义也变得逼仄了。那么。关于风雅,我们如何理解它的价值,并认识它的现代意义呢?

首先,奠基于诗教的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孔子之所以将诗教排在“三教”首位,原因无非在于诗总是传达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情愫,能够使人在受教育之初,就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良善心志,进而使人性变得积极、健康、乐观。这种心志,是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否则就极可能成为缺乏内在根据的假风雅或附庸风雅。

其次,孔子以“温柔敦厚”为风雅定调,并不意味着为人处世柔顺软弱,而恰恰是要由此彰显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和果敢。在儒家看来,以泰然心态面对方为真勇者和大丈夫。如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围困鲁国曲阜,面对行将降临的屠城灾难,“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这种对文明价值的无畏坚守,显然是一种大风雅和大勇敢。同时,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外圆内方,怨刺而不失善意,坚持原则而不伤大雅。

第三,在中华文明史上,风雅不仅关乎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更关乎家国天下的风尚再造。在个体层面,风雅表现为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即孔子所讲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家族层面,它表现为对人文教养和知识文化学习的重视,古人所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无一不是将良好家风的养成作为家族延续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层面,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数千年风雅传统的开端,此后的中国史就是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追忆、回溯、复归和发扬。

需要指出的是,风雅在传统中国,虽然具有多元价值取向,但它归根结底奠基于中国人对美和艺术的崇尚。在一个以礼乐风雅为标识的国度,美和艺术因为对中国文明乃至国家建构的深度参与而显现出崇高性和神圣性。我们今天提倡的“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应指自然界山川秀美,同时也应将人文礼乐风雅纳入其中。这种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在世界文明史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良传统。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诗经》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受推崇的侧面之一。
B.表现为君子之风的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的良善心志。
C.孔子关于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说法倡导的是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
D.孔子讲的“温柔敦厚”内含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果敢,外显为不失善意和不伤大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介绍“风雅”的价值及现代人们对其狭隘化的定位,从而引出了问题。
B.文章分析了风雅对于人文教化、人性修养、家国天下等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C.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论证等,分析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小到大。
D.文章末尾指出了风雅的来源,提出了风雅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诗学对于传统中国,风雅对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明建构,均具有普遍意义。
B.孔子将诗教排在了“三教”的首位,所以我们说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
C.风雅对士人个体的修养、家族的延续、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D.人文礼乐风雅是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是崇高而神圣的优良传统。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期,电视剧《延禧攻略》让传统工艺美术重新火了一把。剧中,“颜值”极高的绒花头饰、缂丝团扇、京绣服饰……这些原本作为点缀的手工艺品道具,意外引发公众探讨,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几乎同时,第四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和“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相继开幕。从线上到线下,从社会层面到专业学术领域,工艺美术正在掀起复苏浪潮。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可以说,一部美术史半部是工艺美术史。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智慧生活中,似乎难有一席之地。受创作耗时、材料稀缺、不实用等因素影响,一些工艺品始终很难为广大民众所享有。但这不应成为传统手工艺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理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内涵,还在于其作为人类造物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不断寻求自我创新的物质载体,因此一件小小的手工制品,也能够反映时代变化,传递文化精神。电视剧、展览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手工艺,使其得到社会关注,但是相关领域的良性发展不能仅满足于这种昙花一现式的露面,工艺终归要还给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数千年文明,使竹编、陶瓷、织锦等手工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早在18世纪就已盛行欧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图样曾被世界各地工匠大量模仿借鉴。今日,仍不乏国际品牌将中国元素移植到产品、服饰设计中,试图重新诠释中国风。这虽是工艺回归生活的创新尝试,然而对中国传统工艺精神的阐释还需本土视角方能言尽其意。追本溯源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不应摒弃的传统,在文化根土的滋养浸润中创新活化,才能重现造物之美。

当代工艺美术回归生活,还需要引领生活美学。纵观时下工艺美术展览,依然是精美宏大的陈列、装饰类作品多,具备实用价值的工艺品少。局限于传统样式的手工艺,注定无法走入当代生活。日常生活美学的兴起,成为工艺美术重寻现代生活价值的突破口,已有一些领域开始尝试将技术化为艺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着力提升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新中式生活方式。比如,有建筑师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融入现代特色小镇建设。传统工艺智慧不仅可以使经典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继承,还可以被用来解决当下设计所遇难题。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手工艺不应成为历史车轮下即将消散的辙痕,不应成为电视剧中一闪而过的道具,更不应成为展览中仅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传统手工艺需要活态保护,也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创新教学、传承体系,更需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真正还生活以诗意雅致,还工艺美术以独特风貌

(马苏薇《工美,回归生活更美》,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2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处境不容乐观。
B.电视剧、展览等展示,虽可一度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工艺美术终究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C.一些手工艺品难以被广大百姓享用,是因为传统手工艺受到创作耗时、不能使用等因素制约。
D.中国传统工艺智慧可以使经典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继承,还可用来解决当下设计中的难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延禧攻略》的手工艺品道具引发公众热议,顺势探讨工艺美术的复苏。
B.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由传统手工艺的式微谈到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等问题。
C.文章在阐述道理时穿插事实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观点更加鲜明,更具有说服力。
D.文章主要从继承发展和引领创新两个方面阐述当代工艺美术回归生活的具体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美术不能做影视里的道具,也不能当展览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它只能回归生活。
B.传统手工艺如果要进行活态保护,就要教育部门创新教学,从而回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C.只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实现转化发展,弘扬传统精神,就能让工艺美术富有独特风貌。
D.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诠释不能仅靠外国品牌的模仿借鉴,而应该从本土视角去追本溯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