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一个“+”位置的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与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在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时已初现端倪。而互联网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可能出了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你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会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为应对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但是,如果格力还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3.0甚至2.0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3.0时代,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消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互联网只是被动使用的工具。
B.工业4.0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很可能会被打破,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会随之消除。
C.工业1.0时代和2.0时代运用的是力学原理,通过体力的,解放和产能的解决,来促使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D.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各工业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没有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4.0时代的互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物质、能量信息。
B.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今后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上升为矛盾主体。
C.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出现;国内互联网巨头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去工具化已初现端倪。
D.美国某款新能源汽车生产者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取消了4S店的商业模式,自己销售产品并提供保养、维修等各项服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别“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主要依据,是互联网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究竟处于主体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B.在“互联网+”阶段,厂家可通过物联网掌握售出产品的各种数据,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C.在工业4.0时代,传统产业可能变为被“+”的对象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D.反思应对小米手机挑战的过程,格力集团只有停止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才能真正步入工业40时代。
2020-03-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 高二必修3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
小阅读-课内 | 较难(0.4) |
2 . 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信息的爆炸式生产和裂变式传播,这也让一批以“内幕消息”“最新研究”为噱头的网络谣言借机扩散。如今,不少平台已应用大数据、机器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识谣辟谣。其实,网络谣言需要预防,应防患于未然,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传承与“工匠精神”

在当下的戏曲表演与传承领域,就存在着重“道”轻“技”或重“神”轻“形”的不良倾向。许多演员在向前辈艺人学习的时候,并不重视一招一式的模仿、领会,不重视自己所演角色在行当与程式(包括唱腔与做工)方面的动作规范与技术要求;而是以为只要体验下人物,演出人物彼时彼地的情绪状态或情感类型就好了;动作可以不像师傅、不合规范甚至有没有都没关系——有些介入戏曲领域的话剧导演甚至要求演员忘记程式而多体验人物。这样一种仿佛“神似”而不是“形似”于前辈艺术家的表达,在他们看来还可能是一种“创新”甚至“超越”,正所谓“得意忘形”“离形得似”。应该说这与长期以来“神似”被奉为至尊的集体无意识有关。然而这样不讲规范与技术的做法严重地影响了戏曲的传承。

戏曲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种特质的培养,依靠言传身教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工匠精神”体现在戏曲领域那就是对戏曲“手工感”的强调,对戏曲精湛技艺的追求与雕琢。这使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廓清了以往过于强调“技小于道,神高于形”,一味讲求得心应神、不重形似的认识,而是回到基础、基本,首先讲求“形似”,讲求“技术”与“规范”的重要性。由此戏曲的传承也才有其依恃与凭借。

在戏曲千百年流传下来、凝聚了无数人智慧与经验的技术范畴里,就已然包孕了情感内涵。学戏的幼童尚不能体会,理解角色应有的情感,但“只要按照行当程式的动作来做,手势、眼神做对,哪怕孩子们内心没有,也能把那些情感表达出来,因为行当中的情绪和体验靠梨园戏程式就能帮你找到……”(曾静萍),也就是说,在戏曲表演艺术的形似中就已经包含了很大程度的神似。所以,戏曲演员必须一招一式从传统技艺与程式学起,这是立身之本,性命所系。当然,仅有形似,技术上的模仿是不够的,在形似的基础上必须追求神似,融入情感与体验去塑造人物。“得意忘形”“离形得似”或者说“遗形忘神”在戏曲表演中不是没有,但都是在“形似”已很深厚、扎实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很难做到彻底的离形、离技,因为它毕竟是人所表演的,程式与动作在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的演员身上会逐渐成为下意识。戏曲程式的内涵与外延、再现性与表现性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不断更新与丰富,焕发出活跃而长久的生命力。

1.下列关于戏曲传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的戏曲表演与传承领域,就存在着重“道”轻“技”或重“神”轻“形”的不良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戏曲的传承。
B.戏曲的传承也有其依恃与凭借,首先必须讲求“形似”,讲求“技术”与“规范”,更需要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
C.学戏的幼童即使内心没有一点角色应有的情感,只要按照行当程式的动作来做,手势、眼神做对,也能把那些情感全部表达出来。
D.虽然戏曲表演必须追求神似,但戏曲演员必须一招一式从传统技艺与程式学起,这是立身之本、性命所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直接指出在当下的戏曲表演与传承领域存在的问题,与长期以来追求“神似”的趋向有关。
B.文章第二段指出戏曲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并论述了其在戏曲的传承中的重要性。
C.文章指出戏曲的传承应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并融人情感与体验去塑造人物。
D.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一段指出戏剧表演传承的正确路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动作合乎规范,就能在表演中完美地塑造人物。
B.因为戏曲表演的程式动作能帮你找到行当中的情绪和体验,所以,戏曲演员必须一招一式从传统技艺与程式学起。
C.“得意忘形”“离形得似”或者说“遗形忘神”在戏曲表演中不是没有,只有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的演员才能做到。
D.对戏曲精湛技艺的追求与雕琢的精神就是戏曲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电子时代的阅读

许知远

①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大脑以足够的时间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有媒体研究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②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的结论无疑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③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教士与民众的生活区分开,那些高贵的教士知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与上帝沟通。阅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力。古腾堡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切。古腾堡印刷术印刷出的漂亮整洁的《圣经》,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的训诫的专一诠释权。它或许还直接加速了中世纪的结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传统是重要的,它使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④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口语化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我们靠着《还珠格格》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以从中找到各种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们。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那样单向地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它融入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则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容易学习新技术。

⑤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经典名著吗?

(节选自《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有删改)

1.印刷品的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种传统”指代什么内容?其价值体现在哪里?
3.作者举加拿大科学家和媒体研究专家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结合上面的文章内容,探究儿童语言贫乏的原因。
新华网郑州2004年2月10日电(记者訾红旗)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现在儿童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在去年郑州市组织的一次作文比赛中,阅卷老师看到,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也越来越现实。小人说大人话现象十分普遍,说出来的话让你大吃一惊,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这种现象,秦文君颇有感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吸引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今天的小读者已经成长为视听的一代。
2020-02-13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说“面子”

鲁迅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象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但近来从外国人料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因此,我颇疑心他们想专将“面子”给我们。

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它象是很有好几种的,每—种身份,就有—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但车夫也并非没有“脸”,不过这时不算“丢”,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丢脸”。这一条“丢脸”律,是也适用于上等人的。这样看来,“丢脸”的机会,似乎上等人比较的多,但也不一定,例如车夫偷一个钱袋,被人发现,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丢脸”,况且还有“出洋考察”,是改头换面的良方。

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九月三十日的《申报》就告诉我们一条新闻:沪西有业木匠大包作头之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据说尚有持手枪者多人,将王树宝家人乱打,一时双方有剧烈之战争,头破血流,多人受有重伤。……”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而又“不遂”,足见并非亲族,但竟以为“有失体面”,演成这样的大战了。这时候,好象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有一国从青岛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

所以,要“面子”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并非说,人应该“不要脸”。现在说话难,如果主张“非孝”,就有人会说你在煽动打父母,主张男女平等,就有人会说你在提倡乱交一这声明是万不可少的。

况且,“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么?

在上海,“吃外国火腿”虽然还不是“有面子”,却也不算怎么“丢脸”了,然而比起被一个本国的下等人所踢来,又仿佛近于“有面子”。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也说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

(十月四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为了论证“‘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这一论点,作者用了哪些论据?它们与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作者以“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这一句来引起下文。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揭示了中国人在“面子”问题上的“胡涂”,写这些“胡涂”的用意是什么。
4.文章以揭示“‘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来结束全文,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2019-12-28更新 | 167次组卷 | 5卷引用: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
6 . 鲁迅后期创作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反动文人罪恶行径的杂文,较突出的特点之—就是语言犀利、幽默。结合本文,举例加以分析。
2019-12-28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
7 . 结合全文,说说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019-12-2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
8 . 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2019-12-28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
9 . 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分别论述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这样写?
2019-12-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2019)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
10 . 作者在证明观点时运用了引证法,这对表达文章观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