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请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寡人之于国也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乙】荒唐至极的甩锅逻辑

①月黑风高之夜,一伙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突袭一个村镇,受攻击的一户人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村镇里有的人家见状不仅袖手旁观,还冷言冷语“这家肯定招惹了恐怖分子,如今引火烧身”。不料,受攻击的人家拼死抵抗、誓死不退,恐怖分子久攻不下,转攻别处。谁想,原先冷眼旁观的人家门户大开、毫无防备,恐怖分子得以长驱直入、恣意屠戮,致其伤亡损失惨重。事已至此,伤亡惨重的人家不思己过,反而抱怨最先拼死抵抗的人家没有捉住、灭掉恐怖分子,甚至要让拼死抵抗的人家赔偿自家损失……

②以上情节,是不是像极了全球新冠病毒肆虐下的情形?

③如今,美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高居全球第一,应对失败的事实摆在那里。为了推卸责任、转移视线,美国一些政客先是指责“中国隐瞒疫情”“病毒由中国实验室泄露”,这些毫无根据的说辞被铁的事实一再证伪,被各国科学家、医学专家反复驳斥,已成众所公认的无稽之谈。最近,美国政客换了说法,称全球疫情蔓延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控制住病毒,“中国政府的无能导致全世界受苦受难”。这是什么逻辑?这就是上面虚构情节的逻辑!是混不讲理、荒唐至极的甩锅逻辑!

④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传染病疫情,中国把抗击疫情作为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举全国之力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武汉和湖北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明确要求,果断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举措,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大国,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殊为不易。正如不少国际媒体和人士所说,“中国抗疫的成功无可质疑”。

⑤在中国疫情爆发后。1月31日,美国政府率先宣布美国三大航空公司停飞中美之间直航航班,2月2日又全面禁止中国公民和过去14天到访过中国的外国人入境。美方似乎认为,有中国在那里全力防控病毒,再切断中美之间的航空联系,有了这两条就万事大吉了,美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但这显然违背了流行病学常识,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据此制定应对策略是极其危险的。事实已经证明,美方错失了中国抗疫争取的时间窗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发现,美国社交限制措施的延误导致数万人付出生命:如果提前一星期实施社交限制措施,能够多挽救3.6万人的生命;如果提前两星期就开始实施社交限制措施,美国83%死于新冠肺炎的患者将幸免于难。

⑥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那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举国上下令行禁止的行动,是上千万人口的武汉“封城”、6 000多万人口的湖北“封省”,是全国各地人员、物资的大规模调集支援,是不惜代价、不计成本的免费治疗,是全国城乡所有社区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是14亿人自觉自愿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这些举措,在不了解中国的有些美国人眼里可能不可思议,但却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能把疫情有效控制在武汉、湖北,而没有向全国其他省份大规模扩散蔓延,更不可能向境外大规模输出。

⑦据外国媒体报道,加拿大几个大省疫情统计数据显示,病毒是由美国旅行者传入加拿大。澳大利亚3月中旬明确表示,80%的病例是海外输入或者与海外输入病例有密切接触者,绝大部分来自美国。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该国约70%的病例感染的病毒毒株来自美国。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法国传播的病毒毒株来源不明。俄罗斯输入病例无一例来自中国。新加坡从中国输入病例不及从其他国家输入的1/10。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表示,3月以后在日本扩散的疫情并非源自中国。而美国不同研究机构在研究不同病例携带的病毒株后,得到的是几乎相同的结论:与欧洲的旅行者所携带的病毒株高度相似。

⑧疫情带来的是一场责任与担当的比拼,也是一次道义与良知的大考。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比拼和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感叹的“中国答卷”。中国人民真诚希望美国能够早日控制住病毒肆虐的疫情,同时也要正告美国一些政客,甩锅推责、挑事对抗改变不了事实,只会欲盖弥彰、自取其辱。

人民日报》6月5日社评(有删节)

1.指出甲、乙两篇文章中一种共同的反驳方式与技巧,并作简要分析。
2.试简要分析乙文中所用的反驳方式与技巧和甲文中有哪些不同之处。
2020-09-2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③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④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1.第①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简洁、明了、准确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
B.本段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词为并列关系,顺序可以调换。
C.“运用脑髓”的意思指思考,需要啥要先拿定主意。
D.“放出眼光”指分辨好坏,认真挑选;“自己来拿”是说有目的地动手。
2.第②段中下列哪句强烈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无耻之人(     )
A.祖上的阴功
B.做了女婿换来的
C.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了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D.而这回接受一切,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3.对第②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送去主义”作深入批判
B.推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C.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拿来主义”的实质
D.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4.第②段中“孱头”、“昏蛋”、“废物”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昏蛋”的态度是不敢接触(或逃避主义)
B.“孱头”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或虚无主义)
C.“废物”的态度是全盘接受(或投降主义)
D.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有其正确的地方。
5.第③段中“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B.“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C.“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D.“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20-21高一上·全国·课时练习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因为变脸被视为“国粹”,就让问题变得复杂并充满火药味。
B.作者认为真正的“国粹”和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相联系,值得维护甚至保卫。
C.国粹派是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
D.那些盲目反对国粹外流的人,一定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并产生了误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曾金贵“破解川剧变脸秘密”和收洋徒弟,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评析。
B.文章批驳国粹派抱残守缺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观点,倡导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C.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国粹病”患者的表现是誓死捍卫国粹,已经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作者认为,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2020-09-18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新教材)课时分层作业12 拿来主义—2020年秋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有助于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过去产业模式更新滞后的阶段,经济增速下降,出现了供给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市场提供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库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一状况的解决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优化产能,注重需求方的需求,提升合理的供给能力。

共享经济的出现带动了资源的再分配,使部分资源得以重新组合;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的参与成本低,平台参与度、发展迅速,对传统商业市场造成了冲击,削弱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以滴滴快车与出租车相比为例,滴滴快车的司机税收政策不明确、收费低、接单多。而传统的出租车因为投入多、运营成本高,打车费用高而逐渐失去市场占有力。这自然会引起传统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不满,出租车司机抵制“专车”司机的情况屡见不鲜。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经济模式,我国还未对共享经济颁布明确的责任追究、税收监管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共享经济大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资质认证门槛较低,交易平台很难提供足够安全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很难厘清真正的责任人。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国家治理》2018年37期)

材料二

2012—2020年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行业规模及增长率预测

       

2019年中国网民使用共享经济产品情况调查

   

(摘编自《2018—2019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

在行业成熟度比较高的共享模式中,一些现象偏离了“通过激活社会存量资源来创新经济发展”的初衷。名曰共享经济,其实是资本市场的包装,往往多于盈利模式的创新;个性化服务的提升,也可能多于社会公共成本的节省。比如,最初的网约车,说好了是利用空闲私家车和空余座位减轻交通压力,结果却催生了不少专职网约车司机。到底是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是增加了通行压力,这笔账并不那么好算。如今的共享汽车,也是走的类似模式,更多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共享经济光谱中的不同价值增量。倘若共享成色更浓一些,比如对顺风车、拼车、合租等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应该以宽容发展的原则,创造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宽松环境,扶持它们形成站得住脚的盈利模式。而偏向提升服务水准的共享模式,则要相应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审慎研究行业准入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处理好其与传统经济的关系,最终在平衡中把握机遇、化解冲击。

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共享经济真正的活力,不仅来自互联网技术或者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更源于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采取市场化的手段,也应警惕纯粹的逐利彻底压倒实现社会价值增量这个目标。抵御住资本套利的诱惑,致力于价值的共赢,共享经济才能行稳致远,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摘编自刘天亮《共享经济应追求社会价值增量》,《人民日报》2017年2月17日)

材料四

共享单车、共享医疗、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衣橱,共享雨伞……距离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5年已过去了4年,中国共享经济迅猛发展,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蓝海。中国共享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界瞩目。外媒注意到,中国共享经济正在转型中稳步发展。

西班牙媒体称,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共享各种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西班牙《发展报》称,除了共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外,中国人又开发出其他的共享服务,如篮球、手机充电宝和雨伞等。

“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美国“福布斯新闻网”对此发表评论称,中国企业带来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掀起一股新潮流,美国企业也在争相模仿。从“共享经济”的传播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有能力进入新市场,引领全球的新经济潮流。

“中国服装和自行车会员制服务随着共享经济发展不断增长”,《日本经济新闻》2019年9月3日刊文称,中国广泛覆盖的快递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愿意分享更多的物品的转变,以会员制服务为基础的业务在中国正不断获得增长。中国共享经济正从音乐,流媒体视频推广至有形消费品,比如服装、自行车,化妆品,鲜花等。

[摘编自《共享经济告别”野蛮生长”》,《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9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大意义,而其他的经济模式则难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共享经济虽对我国民众的生活有着积极影响,但目前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一直呈下滑趋势。
D.当下,我国共享经济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并且还在进一步拓展,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衍生出的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削弱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
B.从“2019年中国网民使用共享经济产品情况调查”图表来看,交通方面的共享经济产品形式多样,其中共享单车的使用比例相对较高。
C.由于西班牙等国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
D.我国的共享经济模式涉及范围广、普及快,这和我国快递网络覆盖范围广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有密切关系。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平台本身没有基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固定成本支出,其成本来自共享经济平台维护等相关支出,属于轻资产运营。”
B.“共享短租本质上使用户能享受到高性价比以及更佳的居住体验,并使房东的闲置房源得以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作用。”
C.“共享经济低成本,低消耗等特点,成为共享经济规模扩大的必然条件,因此共享经济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D.“共享经济的内涵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是供需双方不再依附传统商业组织,再中介化是供需双方依附共享经济平台。”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材料四中,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本篇报道综合各国媒体视角的目的何在?请简要概括。
5 .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烟枪和烟灯”“进博物馆”“姨太太”“走散”的含义?
2020-08-1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教程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浮夸自大文风可以休矣!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内部水平却了无新意,令人堪忧。比如,有的一味夸大、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任意拔高、贻人口实,鼓吹《别怕,中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一厢情愿、照单全收,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的后果,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对一些媒体而言,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在此类文章的始作俑者眼里,标题就是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不加点“刺激”的猛料,就无法吊起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面,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还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荼毒公众认知不说,更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声音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要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020-08-12更新 | 278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9年福建省“百校联考”毕业班教学摸底质量检查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年轻人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

材料二: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敢于开拓之勇力,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注入以青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味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等,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意识日趋淡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C.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D.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3.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②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③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④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⑤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⑥“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家庭的根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文章第五段论述了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层次清晰,呈现出总分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能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够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中国民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2020-05-07更新 | 626次组卷 | 36卷引用:2020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一篇小品文《摄影小史》中曾经为我们讲述了早期摄影作品的独特属性:由于达盖尔摄影术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使得照片产生了如同古典绘画一般富有“灵韵”的艺术性。被拍摄的人,因为“在经受了长时间的曝光后,好像走入了影像”。本雅明这样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拍照不再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是对我们生活瞬间的随时捕捉。相比于此前达盖尔摄影术中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底版,如今的拍照恰恰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人的生存方式也因为这种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镜像化生存。

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随时被记录在镜头之下。人们已经失去了本雅明所描述的面对镜头时候的恐惧感,在经历了无数次镜头体验之后,已经懂得如何以独属于其个人的标志性的表情展现自身:严肃的人在镜头前一贯严肃,搞怪的人在镜头前一贯搞怪。原因很简单。因为镜头已经变成了社会中他人的眼光,它的存在约束着我们,它让我们在镜头前不能放纵自我,相反,我们要呈现一个我们想让他人如何来看待我的那个面向。

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贼予这种镜像式生存更多的丰富性。它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像素,让照片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豢养出各色美颜的APP,给原本极度清晰的照片加上滤镜,从而让原本照出的细部纹理再一次变得柔和与模糊,降低了的清晰度,让照片生长出了本雅明式的“灵韵”光泽,这原本也算是现代人用技术来抵抗技术的一种手段:用技术来弥合那些因技术而被毁掉的“灵韵”。但由于拍照已经成为了一个他者的眼光,无处不在,这种滤镜化的存在所赋予照片的灵韵失去了自然性,多了诸多人为性。经过滤镜的照片不再真实地记录人物与世界,而是为了按照拍摄者的意图来展现被拍摄者。

如果仅仅如此,事情还不算太糟糕,更为糟糕的是,对于今天早已习惯于镜像化生存的拍摄者们而言,拍照的目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绝非为了艺术创造,当然也不仅是为了记录自己和生活,而是要“照出”一个经过他者的眼光过滤之后的自己和生活。网络红人的面孔正在成为一个个面孔的范本,左右着深陷滤镜化存在的人们。各种美颜APP让我们的肤色亮白,让我们的下巴变尖,让我们的眼睛变大,每一张被滤镜美颜修饰过了的照片,都有着千篇一律的五官和笑容,其所显示出的与其说是现实中的自己,倒不如说是被社会审美趋向所扭曲了的肤浅的表象,这一表象与被拍摄者可以毫无关系。滤镜化自拍正在让我们逐渐不敢直视镜子中真实的自己。

本雅明说,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照片的人都曾感到惊愕,因为不敢直视照片中人那犀利的眼光,我将这视为是第一次有能力反观他人眼光中的自己的人应有的一种抵抗,而今天,在习惯了滤镜化生存的我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也近乎不愿看到没有滤镜化的照片中的自己,而更愿意将自己转变为他者眼光中的那个虚假的我,并在那个虚假的我中找子到一种不该有的自信。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只能叹于现代技术将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向表层所带来的一种肤浅。当我们只能在滤镜化的照片当中辨识自己的时候,我们早已失去了追问我们自己究竟是谁的冲动,而乐此不疲地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下,在其中获得一种自欺又欺人的假面舞会般的狂欢。

(摘编自《滤镜下生存:我是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摄影作品之所以富有“灵韵”的艺术性是因为达盖尔摄影术需要长时间的曝光。
B.现代人给照片加上滤镜,用技术来抵抗技术,让照片再现了本雅明所说的“灵韵”。
C.用智能手机拍照清晰度高,能随时捕捉我们的生活瞬间,还可不断复制。
D.网络红人的面孔符合他者的眼光,正成为一个个面孔的范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赋予镜像式生存更多的丰富性。
B.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层层深入论述了现代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C.文章列举美颜APP的例子说明习惯了滤镜化生存的人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D.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现代数字摄影技术优于早期达盖尔摄影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的拍照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说明我们再也拍不出好的照片了。
B.各种美颜APP的盛行,反映出当今社会存在审美标准狭隘和单一的问题。
C.我们更愿意看到滤镜化的照片中的自己,这也体现了我们对美的追求的正常心理。
D.现代技术将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向表层所带来的一种肤浅,我们要果断的拒绝现代科技。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上对他的研究生提出了要求,并声称“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引来了众多网友,包括不少知名人士的围观、激辩。以“财”量“才”是理性的激励,还是道德的缺失?这再度成了热议话题。

一、微博交锋

@吴喜高: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那大学你还要上吗?

@董藩:不上大学更是失败。

@卜颖飞:还好我父亲不这么说!

@董藩:你父亲其实很希望你发财。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为了钱,那就不需要读书了。

@董藩:错了,财富榜上已经没有农民了。

@境随心变2053490893:能当上你的学生却达不到你的要求。你觉得是老师的耻辱还是学生的耻辱?

@董藩:都是耻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觉得您的学生过得幸福快乐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

E线短评:师道本无价,标价就掉价。

董教授此言很真实,也很刺眼。细品此话,“传道受业解惑”之师道有些变味了。

二、网络调查

你能挣到4000万吗?高学历的贫穷是否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昨日,在8万多名网友参与的一项调查中,超过70%的网友不认同“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的观点,近80%的网友不认为“40岁没有4000万”就是失败,因为“努力奋斗过就好”。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是因为董教授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说出了一句市侩的豪语。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此言不犯众怒才怪。

追求财富是应该的,但只用财产来衡量人要挨骂,学生钱挣得不够多,就被老师否定,这放在任何年代都是不被认同的。不是穷人仇富,而是大家见不惯有人嫌贫。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相信董教授知道。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孔子青铜雕像,相信董教授也见过。道德的血液如果能从教师身上更多地流到学生身上,我们的明天就会更有希望。

(有删改)

1.董藩说:“大侄女啊,没有钱会幸福吗?”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提到北师大校训和孔子雕像,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3.通过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分条作答(至少答出三条)。
2020-03-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3表达交流 讨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