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目青山有新姿

牛旭斌

黄家山是甘肃成县别具乡韵的一座村庄。庄在山上。满山的黄土地里,过去只种粮食,现在种得最多的是核桃、药材,还养蜜蜂,养牛羊。

去黄家山的半路上,青青小麦拔节生长,雪白梨花缤纷一地,满野的核桃树抽芽,开花,坐果,春光芳菲又明丽。

雨后墒饱,山里人趁机铺地膜,种玉米。阡陌间,地气回暖,水渠叮咚,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园子里,几十名妇女躬腰蹲身,在移栽万寿菊。她们从二月初就开始整地、薅草,育苗、耘苗。一株株菊苗被整齐移栽进田垄,然后扶正,壅土,压实,浇水。那葱嫩的秧苗,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赛过春风十里的画图。

黄家山曾经黄土冒烟,雨阻雪封,祖祖辈辈上山都从林路里走。后来,帮扶企业来了,工程队来了,他们实地勘测,群众们自发投劳,背石背砂,先垫平泥泞坑洼,再砌筑桥涵护坡。为了不砍树、不炸山,路顺着草坡弯绕进村。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半年后,这条从河谷钻进沟岔、又穿溪爬坡的路,旋转着上了村梁。

条条大路连通山前岭后,太阳能路灯在夜里为行人照亮。告别烂泥路后,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户户接通自来水的事情办起来确实愁人。人在高山上,水在山谷里。找寻到旺盛水源后,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引水上山。通水那天,人们把水桶举过头顶,把扁担挂起,掬起水花捧在掌心,脸上充满喜悦。

盘过山腰,一座古村映入眼帘。山坳的院落里,欢声笑语。有黄姓人家在娶媳妇、办酒席,果盘瓜子,菜碟丰盛,酒香满院。两个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婚礼民俗,主人家为送亲的小孩们派发红包。新郎新娘自由恋爱,他们放弃异乡的工作,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盘到山顶,似乎离天更近,感觉能把流云拥揽入怀。成县机场的航班,不时从这片旷野飞越,机声轰隆作响,机翼闪烁银光。坐飞机从高空看黄家山,只见深谷幽幽,山山披绿,林海茫茫。

一座山的春意盎然,离不开村里来的帮扶队。青瓦白墙的是新房,黄绿相间的是田园,沿途怒放的是樱花。驻村帮扶队进村时,正是黄家山人盘腿暖炕的寒冬时节,山中白雪皑皑。他们迎着风雪,挨家挨户走访,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难在哪儿。他们向村组干部和老人们请教前人曾经尝试过哪些生计,摸准脉后,又盘算乡亲们缺些啥。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修花园、种菜园、栽花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

帮扶队有位小丁,大个子,戴眼镜,爱说爱笑,人缘好。他帮村里建起了青皮核桃脱皮车间,帮助乡亲们在网上卖农产品。平日里,他乐于为乡亲们捎个东西,换个灯泡。晚上有空,他帮盖房有困难的人家找工匠、买砖瓦,为孤寡老人打扫院屋。农忙时节,他替没劳力的老人收庄稼、背粮食。五年的朝夕相伴,黄家山人把他、把帮扶队员当成了亲戚。

青泥河、羊八河涓涓流淌。山里人依托四季山花,办起蜂蜜加工厂。油用牡丹、药用芍药正次第盛开,山谷变成了花海。一度以挖药、砍树、狩猎为生的山里人,通过退耕还林和生态扶贫,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听,有人在唱小曲:“正月呀,冻冰呀,立春消,二月的鱼儿水上漂,三月的桃花映山红……”竹笋、香椿、蕨菜千发万长,青杏正肥,深山正秀。我聆听露水滋润庄稼,向田野展望。看,澹澹的是春山,蓬蓬的是汀草,山山村村焕然一新。

我知道,努力创造生活的人们,生活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创造:每一寸田土,都孕育葱茏;每一座青山,都是养人的金山银山。

离开黄家山时,山坡潮润,一片片花海,美极了。草莓园吸引着游人采摘,开心农场的柴火鸡正炖得烂香,农家客栈刚刚又住进一车游人。

黄家山满野生机,一定又将迎来穰穰满家的好收成。已经开学的山乡校园里,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少年书声,琅琅回荡……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帮扶队进驻黄家山后,主要进行了帮助村民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改进村民生活条件、改善村庄生活环境等几项工作。
B.“努力创造生活的人们,生活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创造”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创造生活,生活就一定会给你回报。
C.黄家山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修路筑桥和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时不砍树、不炸山;退耕还林,漫山遍野都是林海、花海。
D.文章结尾写山乡校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少年书声琅琅回荡,寄寓着作者美好的愿景,也能引发读者的广泛联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地,薅草,育苗,耘苗,扶正,壅土,压实,浇水,这一系列白描式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黄家山妇女们辛勤劳作的精神。
B.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串在一起,文章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扶贫脱贫工作的肯定。
C.“唱小曲”一段的描写,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黄家山人的精神风貌和山里的秀丽景色,也增添了语言的诗意和美感。
D.文章通过黄家山今昔的对比,表现了黄家山人生产、生活的变化;以一幅幅生动可触的画面,描绘了黄家山脱贫致富后的景象。
3.文章为什么要写帮扶队小丁这段内容?请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满目青山有新姿”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2021-01-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屋后的槐花树

白莹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摇曳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槐花一串一串排下,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奶奶端起满筛子的槐花,急忙回灶房,洗干净沥水分,拌上干面粉,用手来回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粉充分包裹槐花,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槐花筋道,入味。麻利地备好一切后,奶奶便坐在风箱前“呼哧呼哧”地煽起风箱,我则趴在她腿上,手里拿着偷偷藏起的还未盛开的槐花吃了起来。奶奶和蔼地笑道:“少吃些,少吃些,蒸熟了,狗娃多吃些。”我则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香甜的槐花早已下肚。

随着我一年年长大,绑钩子的竹竿也越来越长,老屋后头的槐花树也越长越高,但是可以够到的槐花越来越少,只因年复一年树枝低的地方经常被折断,时间一长,低的树枝都折没了高的慢慢够不着了,槐花越来越少了,奶奶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记得有一年五一放假,馋嘴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嚷嚷着要吃槐花麦饭。那时已至五月,大多洋槐早已过了花期,就是有槐花也都老了不鲜不嫩了,很是失望。放假回家盼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槐花麦饭,可还是迟了。第二天,奶奶带着我满村子转悠,终于在村西边找到一棵槐树,花已经开得很大了,但奶奶还是起脚,挑拣着好的、稍微嫩的花……我美美地吃了一顿槐花麦饭,跟奶奶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奶奶洗洗头发,擦擦身子,剪剪指甲,给奶奶说好哪个药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反反复复叮嘱着。她不停地点头:“狗娃,你去吧,在学校要好好学,下回放假了再看婆”。

离家的日子里,思念越深,乡愁便越浓,心中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牵挂,离家的梦境里,总有奶奶坐在旧藤椅上的身影,她依旧顶着淡蓝格子手帕,穿着斜襟子粗布衣服、蓝色裤子、黑布鞋,拿看旧蒲扇,对着我笑,面孔慈祥,嘴里念着曾经哄我入睡的口婆:“马蹄杠,红杆杆,额是额婆滴心坎坎,额婆把额打一把,额把额婆卖了去,额爷回来要额婆,一斗荞麦换两个……”梦醒后,只留下清泪两行,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槐花饭了。

近几年来,吃槐花麦饭的心境大不如从前,自己虽然也买来做,但总觉得缺些什么。如今,又是槐花飘香季,街上卖槐花的小贩估计也多起来了,今日,随同事去撸了些来,看着如同当年一样奶白色的槐花,心里五味杂陈,当年折槐花的钩子已经锈迹斑斑,盛槐花的竹筛子依旧孤单地挂在门檐上,蒸槐花用的荆耙,麦秸结的席子、大铁锅、木锅盖也静静地搁在灶房,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蒸槐花的人却今生再难见。

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父亲站在梯子上钩槐花枝,其他人说笑着撸槐花,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狗娃,婆给你蒸麦饭,你等一哈”。

我折下一串槐花,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甜渗入心底,就如同当年的槐花麦饭,似乎还是那个味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屋后的槐花树”这一标题意蕴丰富,满载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B.文章首段连用两个“勾引”,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槐花香诱发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生活的追忆,用词新鲜生动。
C.“今日入夜,会不会梦见槐花开满了老屋……”中“会不会”一词,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表达对重温旧时光的渴盼。
D.锈迹斑斑的钩子、门檐上孤单的竹筛子、静搁在灶房的荆耙等老物件,沉积着岁月的灰尘,深化了乡土文化消逝的主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实写形态各异的槐花挂满枝头,甜香迷人,既照应题目,又总领全文。
B.文章第五段写村西头的槐花树,看似旁逸斜出,实则别有深意,更显祖孙情深。
C.文章第六段用特写镜头清晰真切地展现梦境中奶奶的形象,凸显作者思念之浓。
D.文章构思独特,现实、回忆、梦境交织内容丰富深厚,多层次地表现了中心。
3.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
4.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碗莲

王太生

一碗、一案、一枝莲,暗香浮动。

碗莲是一道细爱,宛若捧在手掌心怡养。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说,他把莲子两头磨尖,塞入生鸡蛋中,乘抱窝母鸡孵蛋时夹带其中,待小鸡维出売时取出,用燕窝泥加中药天门冬拌在一起,放入一个钵盂,钵中舀河水,引早晨的阳光滤晒,开出的碗莲,有酒杯那么大,婷婷可爱。这就有些老儿童的淘气,举止夸张,如一幅漫画。

苏州人善于养碗莲,从前有个叫卢彬士的老人,他所侍弄的碗莲,开始叫钵莲。莲花冰清玉洁,在他看来,须用定窑、钧窑烧制的精细古碗,方能培植,碗莲由此得名。生活温润的苏州人,夏季多用碗莲,栽莳出一缕荷韵清香。

粒莲放在容器中清养,像沉淀在水底、一动不动的鱼,吐纳一串小气泡,方寸之地,攥一捧膏泥,萍叶暗生,莲心吐蕊,兀自开放。

门前几行垂柳,屋后一片池塘,下雨的时候也不感到寂寞,有雨点在荷叶上弹唱。莲生池塘,惹人爱。

倘若宅后没有池塘,爱莲人用碗来种莲。一掬浅水,莲在碗中,亭亭玉立,枯坐案头旁,便也享受到荷塘清趣。碗莲不光是文人喜爱,有情趣的人也会养一碗莲,流露主人的生活性情。我到一食品厂访友,见简易办公的房舍前养了几缸荷花,屋内内桌上名片缭乱,落一层灰,置一碗莲,主人忙里偷闲,一边数钱,一边看上几眼。我又在一棚户民居,见有人家用旧脸盆养莲,置一屋檐下,富有生气。

装碗莲的容器,可以是一只青瓷莲花钵,也可以是一只紫砂小盆。莲只要有一掬清水,便会有站立舒展下去的理由。

此时再添几尾小红鱼,在莲根须尾部戏游,“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一只碗,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疏疏清水碧叶,微微呼吸,它可以惹得文人细细地看,一眸子的欢喜,一袖子的怜爱。

中国文人向来寄情于大山水,又喜欢清新文艺小天地。养一清浅碗莲,有莲的清水里,同样也能养一碗月,莲、月风雅,共映于一只宽腹青瓷大碗中。

碗莲是一个人的山水小品,它只供一个人欣赏。初夏临风,适宜朗读《爱莲说》,相看两不厌。

一只碗,经火烧烤,慢慢冷却,沉静下来,盛过饭与粥,菜和汤,有人构思,用它来盛数片铜钱碧叶,倏地蹿出一枝荷,俏皮而灵动。

我在博物馆里见到宋代的碗,斗笠、草帽形状,大口沿,小圈足,在碗的内外壁,或碗内底心上釉着青、黑、酱、白诸色,纹绘婴戏、动物、植物或文字。

不知周敦颐是否养过碗莲。不过,清水池塘本就是一只碗。

想起九百年前,在那个鸟语花香的宋朝,在一个四周长满白莲的泽畔草庐里,他对朋友说,老夫不喜欢趋炎附势,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有一只空碗,却不知与谁种莲!

(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清代沈复《浮生六记》中关于如何养碗莲的内容,表现了碗莲需要有雅趣的文人用一种宛若捧在手掌心的细致的爱来怡养。
B.生活温润的苏州人善于养碗莲,卢彬士认为用定窑、钧窑烧制的精细古碗培植最佳。
C.“莲生池塘,惹人爱”一句承上启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描述文人喜爱碗莲的原因。
D.全文以情感为线,将作者对碗莲自始至终的那份深深的欢喜、眷恋之情,层层深入地表现出来。
2.文中画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碗莲的赞美,请简要分析。
3.散文结尾部分写到作者参观博物馆的碗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9-01-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4-15高三·江西宜春·期中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父亲罗家伦

父亲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读书家庭。1915年,父亲考进复旦公学中学部,国学功底很深。1917年夏天,父亲投考北京大学。那一年,蔡元培先生到北大上任。

1919年1月1日,父亲和北大高年级学生出版了《新潮》杂志,总编辑是傅斯年,父亲任编辑,两人写了很多关于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文章,《新潮》杂志在当时成为继《新青年》之后,倡导新文化运动第二种有影响的刊物。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人都给予父亲他们极大支持。蔡元培批准由北大经费中每月拨3000元给《新潮》,《新潮》的编辑部,就是李大钊北大图书馆的办公室。

1919年4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失利的消息传到北大,父亲和一些同学商定5月7日联合市民游行抗议。5月3日,蔡元培校长得知北洋政府同意对山东问题做出退让,立即通知了父亲、段锡朋、傅斯年等人。当天深夜,大家决议改在5月4日去天安门集合游行。父亲与江绍原、张廷济一道,被各校代表推举为总代表。5月4日那天上午,父亲站在一个长桌旁边,写好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宣言只有180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极富号召力。5月26日,父亲在《每周评论》第23期发表了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概念。从此,“五四事件”被定格为“五四运动”。

1920年秋,父亲和四个北大应届毕业生得到蔡校长的推荐和企业家穆藕初基金的资助,出国留学。在美、英、德、法等国深造了六年,父亲回国。192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让父亲任清华大学校长,那一年父亲只有31岁。

10月12日新学年开学时,校园中除了新校长外,新生中首次出现了十五名女生;原有的五十五名教授中,三十七位(包括外籍人士在内)遭到解聘,却进来了二十多位新的教授;有些系和课程被取消,中国课门数增多;本国和外籍教职员之间待遇及居住条件的差别得到改正;权力大过于教授的职员地位和人数也重新调整。

父亲说:“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父亲为清华求才的苦心,从毛子水根据何基鸿(清华法学教授)转述的一个小故事中可见一斑:“志希从北平到南开去请蒋廷黻先生。蒋先生本不愿离开南开的。蒋先生不答应,志希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蒋先生终于答应了。”

父亲选拔人才,也不拘泥于分数。除了对钱锺书的破格录取外,还有报考清华历史系的吴晗,他的数学考了0分,但中文和英文竟是两个满分。父亲大笔一挥,将吴晗也破格录取。

1929年4月,父亲和教授会代表冯友兰联袂出席清华大学董事会议,坚持立场,对抗由外交部高级官员把持的董事会,在校中发动废除董事会的舆论。父亲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三次向教育部提出辞呈,表示不挠的决心。当局终于在6月下令取消基金会,改由教育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辖。

父亲在清华时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使原隶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1930年,处于复杂政治形势下的父亲被迫辞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父亲对清华所做的成绩,依旧被肯定。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陈寅恪先生说:“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

1932年8月,父亲就任中央大学校长。他到任之初,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中央大学在当时是全国高校中院系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1941年夏,筋疲力尽的父亲辞去中央大学校长的职务。

1969年12月25日,父亲离开了他热爱的这个世界。我抚着他柔软尚温的手,生离死别,像是梦幻,却又无情地逼真!父亲安葬在台北近郊山旁的阳明山第一公墓,四周丛林环绕,放眼远望观音山和淡水河,云边深处,便是隔海的大陆故乡。(摘编自罗久芳《我的父亲罗家伦》,有删改)


【相关链接】
1.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1950年赴中国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 (百度百科)
2.罗家伦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朱自清、张子高、翁文灏、华罗庚等等,多达数十人。这些人的到校,大大强化了教授阵容。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A.在这部亲情回忆录里,作者全面地展现了罗家伦不平凡的北大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运动、留学欧美、实践教育经历等,表现了他的教育理想之梦。
B.北大讲究学术自由精神的熏陶和蔡元培校长的感召长远地影响了罗家伦的信念和事业,这从他在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民主方面的表现能够看得出。
C.罗家伦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学者,无论是任清华校长还是中央大学校长,他都革故鼎新,创造了当时的辉煌鼎盛,但是最后他都被迫辞去了校长职务。
D.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中文和英文满分、数学零分的钱锺书和吴晗,体现了他对人才的爱惜,让他们能在清华深造,为他们以后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E.作者以丰富的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关于父亲的回忆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罗家伦在清华大学任职只有两年,却被称为有开拓之功,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为清华做出了哪些成就。
3.罗家伦除在清华做出了巨大成就外,在其他方面,他还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概述分析。
4.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并做到言行一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88次组卷 | 5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大石桥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