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20-21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抓住主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方面,而对某些个别现象如学习成绩偶有下降或上升,要舍弃,不予考虑。这是(  )
A.思维具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B.思维反作用于实践的具体表现
C.思维如实反映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体现
D.思维凭借已有经验和知识,认识未知事物的表现

2 . 我国是诗歌之邦,有着极为丰富的诗歌遗产,诗歌作为文学基本样式之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诗经》中曾描述过奴隶们的穿着情况:“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其意为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填,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下列对奴隶社会生产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奴隶不能得到任何生活资料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③奴隶主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             
④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节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杜陵叟》。下列对诗歌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①“岁种薄田一顷余”说明农民占有一小部分生产资料
②“急敛暴征求考课”表明农民上交全部劳动成果
③“典桑卖地纳官租”反映农民受到君主专制压迫
④“明年衣食将何如”意味农民对地主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11-2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军粮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政治试题
3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下列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物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②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③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实在性
④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对漫画《摇身一变》反映的经济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摇身一变》作者:王铎
①这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表现
②市场交易应该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
③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④名人效应影响价格是市场调节盲目性的表现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2020-07-11更新 | 3852次组卷 | 60卷引用:2020年天津高考政治试卷(新高考)

5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以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D.理性认识是获得感性认识的目的
6 . “捂脸”表情以它丰富的情感内涵、委婉的表达方式,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种“捂脸”:遇到好事了,捂脸;遇到坏事了,捂脸;认错的时候,捂脸;太尴尬了,捂脸……,材料表明(       
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②意识受主观因素影响,正确性往往因人而异 
③认识因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④认识对象具有能动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0-06-22更新 | 233次组卷 | 34卷引用:天津市八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练政治试题
7 . 以下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反映
B.政治是基础,文化是政治的集中表现,经济是文化和政治的反映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文化和经济的反映
8 .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客观的
②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全面的正确的反映
③具体到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认识是有限的
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③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的认识
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0 . “柳”谐音“留”,在中国古代,送行者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人。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意思是说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行人不要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柳枝具有送别属性,反映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②诗人以折柳寄情,反映了意识活动自觉选择性
③折柳寄情反映离别的状态,体现意识反映物质
④柳条送人迎客,源自于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7-08更新 | 2824次组卷 | 31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