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材料一: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新一届政府的施政重点。专家认为,过去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破坏文物、损坏传统建筑,造成大批传统村落消失,而许多新村片面追求花园、格调和洋气。如今稳步推进城镇化,要利用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顺势而为,不应当是“千镇一面”;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传承和田园特色保持,让城镇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切忌“贪大求洋”。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谈谈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材料二:2018年8月14日,都江堰成功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都江堰,为何能成为“神奇”的存在?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一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在工程建设与发展中的运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灾能力更强、灌溉面积更大、生命力更旺盛。人们对都江堰的保护从未松懈:岁修制度延续千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明确了都江堰管理局负责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统一调度、都江堰水利工程统一管理,以法律形式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较好地解决了灌区用水的调配问题,进一步加强了水资源的防污治污,促进灌区发展行稳致远。历经2000多年岁月磨砺,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青春焕发。如何让都江堰更好地造福人民、造福社会,世人在期待,古老的都江堰也在期待。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水文化在都江堰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
2020-01-0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文化为媒,讲中国故事。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处处点亮文艺之光。历史经典连连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舞台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等元素,再现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文创产品吸眼球:来自全国的705家文化机构携1169个演艺作品及5757种文创产品参展,历时4天的文创产品博览会,吸引了5万多人次观众参观,文创产品现场销售及签约额达3400多万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文艺作品接地气:为办好这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艺术节组委会提出了“十百千”的目标和计划,即“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在积极推动艺术节的优秀作品进剧场进展览馆的同时,还走进社区、校园、商场、公园、部队开展各种惠民演出活动。科技助力广传播:本届艺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极大提升了艺术节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网络直播首次全流程介入艺术节,31台剧目18次移动端直播点击量近1420万人次,22场全剧网络直播点击量5270万人次,直播总点击量近6700万人次。“云上群星奖”专题总访问量4428.5万人次。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处处点亮文艺之光的
原因。
(2)某校准备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请你为举办好艺术节提两条建议。
2020-01-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怀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3 . 材料一历史文化遗迹的修缮,其实是一个重新走进历史文化遗迹、认识和诠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过程。历史文化遗迹大修,显然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物保护的价值,而具有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时代文化发展的宏大意义。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传承的多元而丰富的文化元素,用以构建地域新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地域文化品位。

材料二历史文化遗迹大修,于城市而言,意味着在传承历史、开创未来中迈出了矫健的一步;于市民而言,则意味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次具体实践。当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厚重的史册中翻开新的一页时,今天的城市居民又将以怎样的智慧浓墨书写时代的绚丽诗篇,这无疑值得期待。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历史文化遗迹大修的意义。
2019-12-3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中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平“语”近人》是新时代电视文化节日的探索与创新,其成功之处在于把握住了一个“近”字,亲近中华历史文化;每一集的经典佳句,源自千古名篇,至今还广为流传。贴近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些典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精选的总书记用典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切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把严肃的理论思想转化为亲民的大众语言。


(1)有人说:“《平“语”近人》的成功是文化创新的典范,给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提供了很多启示。”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2)《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通俗传播。请你就如何通俗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三条建议。
2019-12-1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5 .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习近平在学校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1)简要阐述把“传统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原因。
(2)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明,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一个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019-12-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青阳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苹果,一个小蚂蚁,一双手,说的就是我们演讲团干的事,一只小蚂蚁不知道苹果的味道,需要一个大手揭开果皮,小蚂蚁才能知道香味,自己钻进去。这就是我们科普团的宗旨。”中科院老科学家徐文耀这样形容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从流浪地球走进科幻""建成后近600年未遭水淹的故宫,为何几年前下暴雨出现积水?”“人体消化道内所有细菌的重量足有900克,你相信吗....这些有趣的题目均是这支特别的科普团的演讲内容,2019年7月,王瑜生、潘厚任、陈贺能等11位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代表花颁科普阅读“点灯人”奖牌。这支成立于22年前的科普演讲团目前拥有61位团员,他们继大多数是退了休的老教授。科普团成员22年以来几乎走遍全国各地,截至2019年,其推出的“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累计举行了上千场。活动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营心人数超过一千万。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进行科普演讲的积极意义。

7 . 厦门中山路是著名的现代商业街,同时又富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到处都是历史建筑。在厦门的老城区里,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老建筑,怎样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是当前旧城改造中亟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中华街道,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中,积极探索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个城市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在于这个城市本身。近年来,厦门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特色,着力延续历史文脉,留住骑楼“灵魂”;有效利用厦门本土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文化上保持闽南历史文脉,让现代酒店、民宅与现存的无数幢历史建筑相协调,保留人们喜爱的“最厦门”城市风貌,充分展现中山路的发展脉络、人文特色和丰富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山路的经验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思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于2018年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热播。

材料一节日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介绍,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报得三春珲》《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咬定青山不放松》……共12集。该节目主旨精准,设计精妙,制作精致。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不仅最大程度放大了电视平台的鲜明特点,更能习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便于受众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材料二典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逻的修辞手段,也是写作技巧、对话策略,用时它还是历史的缩影,是复述和记忆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古至今,典故承担着多种功能,它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纲领,是民族凝聚的重要纽带,是现代社会开拓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经据典,是在重温中国历史,讲述中国故事,继承中国传统,总结中国经验,凝练中国精神,是向世界发出的中国声音。


(1)《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传承中作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典范,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我国典故的文化价值。
2019-01-10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继山东、河南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列入中小学必修课,浙江省也迎来了一门新的必修课。本学期起,浙江省从小学五年级开设中医课,作为地方必修课程。目前60万册教材正加急刊印,出炉的首批10万册已经在路上,不久将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
对此,社会各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支持者和反对者。
支持者认为,中医是国粹,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从小耳濡目染,有利于掌握中医常识、修身养性,自觉成为中医文化传承者。
反对者却担忧,以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思辨能力无法理解中医的精髓,开这门课只会有名无实。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应该贴近学生、学校实际,“不在云端舞蹈,贴在地面行走”才是教育改革的出路。
中医进小学课堂,你支持还是反对?请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理由。
2018-08-2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10 . 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
(1)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及对待京剧我们要持什么样的态度?
(2)京剧的发展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018-08-2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